經穴按摩和穴位貼敷法治療
① 穴位貼敷法的原理和特點
穴位貼敷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過皮膚組織對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發揮明顯的葯理效應,因而具有雙重治療作用。經皮膚吸收的葯物極少通過肝臟,也不經過消化道,一方面可避免肝臟及各種消化酶、消化液對葯物成分的分解破壞,從而使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葯物對胃腸的刺激而產生的一些不良反應。所以,此法可以彌補葯物內治的不足。除極少有毒葯物外,穴位貼敷法一般無危險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種較安全、簡便易行的療法。對於衰老稚弱者、病葯格拒、葯入即吐者尤宜。
② 穴位貼敷療法練習題
穴位貼敷(療法)是中醫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治療疾病依據祖國醫學的經絡學說。選取一定的穴位貼敷某些葯物,起到腧穴刺激和特定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發揮明顯的葯理作用。它屬灸法的延伸。葯物組方多選生猛燥烈,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竄的葯物,如「消喘膏」等制劑,具「天灸」、「發泡療法」特徵。常用於咳喘、痹症、腹瀉、喉喑、口瘡、小兒遺尿等病症。
基本操作方法
辨證選穴用葯
腧穴選擇及配伍:
選擇離病變局部器官,最近、最直接的相應穴位敷貼。局部選穴如,腎衰外敷方,取腎俞、關元穴。
選擇阿是穴貼葯 阿是穴是指病變的局部或內臟病理現象在體表的反映,也稱病理反應穴。
選擇針灸學中的傳統有效經穴 這些傳統的有效經穴,是前人在實踐中發現並驗證有效的穴位。如肺俞、風門、膈俞等穴治療咳嗽、哮喘;神闕、足三里治腸炎、痢疾、腹脹、腹痛等。
取穴施治 葯物外敷取穴,與針灸取穴法相同,需辨證選用,靈活掌握,因其施葯范圍略大,所選取之穴是一個片而不是點,即使選穴不十分准確,也同樣有利於葯物吸收。
遠端取穴 根據上下相引的原則,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衄、口瘡取湧泉,脫肛取百會穴等。
敷貼法選葯規律(葯物組方):
(1)氣味俱厚的選葯特點
多選氣味俱厚之品,一則易透入皮膚起到由外達內之效;二則氣味俱厚之品經皮透入,對穴位局部起到針灸樣刺激作用;其三是所含芳香性物質,能促進葯物的透皮吸收,也即起到皮膚滲透促進劑的作用。有人作過研究,用離體皮實驗表明,芳香性葯物敷於局部,可使皮質類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理瀹駢文》中的膏葯處方,幾乎每方都用姜、蔥、韭、蒜、槐枝、柳枝、桑枝、桃枝、風仙、菖蒲、木鱉、山甲、蓖麻、皂角等氣味俱厚之品,含上述葯物的處方約佔97%以上。
(2)多效聯合的組方特點——廣略以取勝
敷貼葯常以葯不止走一經治一症,用多味葯物匯而集之,以一膏統治多種病,疾病雖有多種,而其病機則不外氣滯血凝及陰有寒濕,陽有燥熱而已,關鍵在於把握其要害,而把握要害的方法,可用一個「通」字概括,「理通則治自通」。
(3)辨證加葯的穴位配葯特點
外治穴位貼敷療法是以單驗方外治形式而問世的,但後來辨證施治治療原則逐漸滲透於這一治法中,經這一治法賦以辨證施治的選葯思想,使其療效更加肯定。在臨床應用時,常需辨證論治、三因制宜,而在臨症靈活加入糝葯,一般要求加葯與膏葯相應,膏統治而加葯專治,重症還可加入劫葯如巴豆等,所加糝葯物原則上選用治療這一病症的主要葯或選效驗方和單方為主以提高療效。如治熱秘除用膏敷貼外,常在膏上糝以芒硝、大黃等,再貼於臍腹部。
(二)貼敷方法
1.貼法:將已制好的葯物直接貼壓於穴位,然後外裹膠布粘貼;或先將葯物置於膠布粘面正中,再對准腧穴進行粘貼。巴布劑、硬膏劑可直接將巴布劑或是硬膏中心對准穴位貼牢即可。適用於膏葯、巴布劑、丸劑、餅劑、磁片的腧穴貼敷。
2.敷法:將已制備好的葯物,直接敷在穴位上,外復塑料薄膜,並以紗布,醫用膠布固定即可。適用於散劑、糊劑、泥劑、浸膏劑的腧穴貼敷。
對膠布過敏者,可選用低過敏膠帶或用綳帶固定貼敷葯物。
(三)貼敷時間
根據疾病種類、葯物特性以及身體狀況而確定貼敷時間。一般情況下老年、兒童、病輕、體質偏虛者貼敷時間宜短,出現皮膚過敏如瘙癢、疼痛者應即刻取下。
刺激小的葯物每次貼敷4-8小時,可每隔1-3天貼治一次。
刺激性大的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應視患者的反應和發泡程度確定貼敷時間,約數分鍾至數小時不等(多在1-3小時);如需再貼敷,應待局部皮膚基本恢復正常後再敷葯,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貼敷。
敷臍療法 每次貼敷的時間可以在3-24小時,隔日1次,所選葯物不應為刺激性大及發泡之品。
冬病夏治腧穴貼敷從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一般每7-10天貼1次,每次貼3-6小時,連續三年為一療程。
③ 穴位按摩治療原則有哪些
穴位按摩治療原則穴位按摩治療疾病需採用一定的原則和方法,具體說來可以概括為:一,根據不同的臨床症狀表現;二,根據身體不同的部位;三,根據患者的體質情況;四,根據季節變換。
穴位治療的基本原則是:「復正祛邪」,「重在治本」,「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本兼顧」,「補虛泄實」。
復正祛邪是指恢復機體內的正氣,驅除導致疾病發生的不利因素。疾病恢復的快慢,一方面同身體的抗病能力有關,另一方面同治療的效果有關,穴位按摩治療是通過調動機體的抗病能力來實現治療的。
辨別標本是指分清疾病的標本,通常說來,舊病為標,新病為本;表症為標,病因為本。在臨床治療中需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在按摩臨床治療中,大多數病人的病情不是很急,可以重在治本,標本兼顧。比如頭痛病人,經診斷屬於陰虛肝陽上亢型,頭痛為標,陰虛為本,治則平肝潛陽治頭痛,同時兼顧補陰以治本,這樣治療頭痛治癒後就不易復發,這就是以治標為主,標本兼顧的治療方法。
補虛泄實是指患者屬虛症則補之,屬實症則泄之。通常說來,人體經血等物質不足為虛,或者臟腑、器官、組織的某一功能低下為虛。臟腑、組織、器官的某項功能亢進為實,或者外感邪氣為實症,穴位按摩通過不同的手法作用於人體的部位,使氣血、津液、經絡起到相應的變化,補虛泄實,達到治療的目的。
選穴處方原則穴位按摩的臨床實踐表明,「循經取穴」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病在某個經絡,選取該經的穴位進行治療的方法。如腸炎和菌痢等病,病在腸胃,可以選擇大腸經上的穴位,心臟疾病可選擇心包經上的內關和背部的心俞等穴治療。
選穴處方是按摩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某些徵候選取其經絡上的一兩個穴位,就能達到很好的療效,如頭痛取手上的合谷穴,腹痛取腿上的足三里穴進行按摩,即可以取得滿意的療效。當然,有些徵候需要取組穴才能取得一定的療效,如腦血管後遺症。
④ 穴位貼敷法的操作方法
1.方葯的選擇
凡是臨床上有效的湯劑、方劑,一般都可以熬膏或為研末用作穴位貼敷來治療相應疾病。但與內服葯物相比,貼敷用葯多有以下特點:
(1)應有通經走竄、開竅活絡之品。現在常用的這類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蔥、蒜、肉桂、細辛、白芷、皂角、穿山甲。
(2)多選氣味俱厚之品,有時甚至選用力猛有毒的葯物。如生南星、生半夏、川烏、草烏、巴豆、班蟊、附子、大戟等。
(3)補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如羊肉、動物內臟、鱉甲。
(4)選擇適當溶劑調和貼敷葯物或熬膏,以達葯力專、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醋調貼敷葯,而起解毒、化瘀、斂瘡等作用,雖用葯猛,可緩其性;酒調貼敷葯,則起行氣、通絡、消腫、止痛等作用,雖用緩葯,可激其性;水調貼敷葯,葯,專取葯物性能;油調貼敷葯,可潤膚生肌。常用溶劑有水、白酒或黃酒、醋、薑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此外,還可針對病情應用葯物的浸劑作溶劑。
2.穴位的選擇
穴位貼敷療法的穴位選擇與針灸療法是一致的,也是以臟腑經絡學說為基礎,通過辨證選取貼敷的穴位,並力求少而精。此外,還應結合以下選穴特點:
(1)選擇離病變器官、組織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貼敷葯物。
(2)選用阿是穴貼敷葯物。
(3)選用經驗穴貼敷葯物,如吳茱萸貼敷湧泉穴治療小兒流涎;威靈仙貼敷身柱穴治療百日咳等。
3.貼敷方法
根據所選穴位,採取適當體位,使葯物能敷貼穩妥。貼葯前,定準穴位,用溫水將局部洗凈,或用乙醇棉球擦凈,然後敷葯。也有使用助滲劑者,在敷葯前,先在穴位上塗以助滲劑或助滲劑與葯物調和後再用。
對於所敷之葯,無論是糊劑、膏劑或搗爛的鮮品,均應將其很好地固定,以免移動或脫落,可直接用膠布固定,也可先將紗布或油紙覆蓋其上,再用膠布固定。目前有專供貼敷穴位的特製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如需換葯,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溫水或各種植物油,或石蠟油輕輕揩去粘在皮膚上的葯物,擦乾後再敷葯。
一般情況下,刺激性小的葯物,每隔1~3天換葯1次,不需溶劑調和的葯物,還可適當延長至5~7天換葯1次;刺激性大的葯物,應視患者的反應和發泡程度確定貼敷時間,數分鍾至數小時不等,如需再貼敷,應待局部皮膚基本正常後再敷葯。
對於寒性病證,可在敷葯後,在葯上熱敷或艾灸。
⑤ 穴位貼敷治療貼有用嗎
中醫傳承,穴位貼敷療法:1、經皮給葯:避免了口服給葯的「首過消除」及「胃腸滅活」效應,提高了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有效成分到皮膚上後,會從貼劑中釋放出來,透過表皮進入到內皮,被毛細血管吸收進入體循環;2、經穴給葯:有效成分與穴位兩者配合,相互協調,相互激發而產生整體效應,可以獲得單純用葯或者針灸所不能達到的療效. 3、加倍激活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系統:經穴對葯物具有外敏感性和放大效應,穴位局部神經豐富,呈網狀分布,與相應的臟腑屬同神經節段支配,通過刺激這些穴位、神經傳入中樞,興奮交感神經,降低迷走神經的緊張度。4、雙向調節:經穴給葯,刺激穴位可引起皮膚溫度波動,雙向調節相應神經、肌肉、內皮調節血管緊張度
⑥ 穴位貼敷療法是怎樣治療疾病的
穴位貼敷療法屬於傳統的中醫外治法,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以整體觀念和辨證回論治為答原則,根據經絡學說,在病體相應的腧穴上,選用適當的葯物進行貼敷,以達到減輕患者痛苦,治療疾病的目的。即將中草葯加工成葯泥、葯丸、葯粉、葯膏等不同制劑,貼敷在選定的穴位上,靠穴位的刺激作用和葯物的吸收作用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由於穴位貼敷療法簡單易行,安全而無副作用,且治療各科疾病確有良好的效果,故臨床應用較廣。報道最多還是支氣管哮喘的穴敷治療,療效喜人。腎臟疾病發病跟支氣管哮喘一樣,與免疫機制關系密切。理論推證,加之臨床實踐證明,穴位貼敷療法可以通過其獨特的療法,扶正祛邪、燮理陰陽、調整氣血、疏通氣機
⑦ 什麼是穴位敷貼療法麻煩告訴我
穴位敷貼療法是中醫學中的一種外治法。它與針灸一樣,是在中醫理論,特別是經絡學說的指導下,對人體穴位給予外用葯物刺激的一種治病方法。就其施治部位和治療原理來講,屬於針灸學的范疇,實際上是一種獨特的穴葯結合的治療方法。
【用葯特點】
不是所有的中葯成方製成膏葯,皆能外治而有效。可供外用貼敷的葯物多有以下特點。
⑴ 走竄開竅、通經活絡——多選擇含有揮發油、刺激性較強的一些葯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薄荷、細辛、白芥子、姜、蔥、蒜、皂莢、穿山甲等。
⑵ 厚味力猛、有毒之品——選擇生南星、生半夏、烏頭、甘遂、巴豆、斑蝥、砒霜、輕粉等。
⑶ 選擇適當溶劑調和敷貼葯物,以達吸收快的目的。如酒調敷貼葯,有行氣、通絡、消腫、止痛的作用,醋調敷貼葯,可解毒、化瘀。
【葯物劑型】·泥劑這種劑型多用單味葯,是將鮮生葯搗碎如泥狀,直接貼敷穴位上。
·散劑將葯物研成細末,進行穴位貼敷。
·糊劑是把散劑用生薑汁、白酒、米醋、雞蛋清、白水等調成糊狀,進行穴位貼敷。
·丸劑是將葯末用水或乳汁等調和製成小丸,把丸葯用普通膏葯或膠布固定在穴位上。
·膏劑是在常溫下為固體、半固體或半流體的製品。
【注意事項】
(1)注意患者是否對所用葯物有過敏反應,若發現過敏現象,應立即停止貼敷,必要時進行脫敏治療。
(2)貼葯前應用溫水或酒精將皮膚局部擦凈,使葯物容易吸收。夏季要擦乾汗液,將葯膏固定好,以免葯物移動或脫落。
(3)所用葯物不可存放過久,以免失效。要調熬的葯物,每次不可調制過多,用多少調多少,現用現調。
(4)顏面部不宜貼敷,特別是有刺激性、毒性葯物更不能用。
⑧ 穴位貼敷法的適應范圍
穴位貼敷法適應范圍相當廣泛,不但可以治療體表的病症,而且可以治療內臟的病症;既可治療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療一些急性病證。
治療病症主要有: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盜汗、胸痹、不寐、胃脘痛、泄瀉、嘔吐、便秘、食積、黃疸、脅痛、頭痛、眩暈、口眼斜、消渴、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痛經、子宮脫垂、乳癰、乳核、瘡瘍腫毒、喉痹、牙痛、口瘡、瘧疾、關節腫痛、跌打損傷、小兒夜啼、厭食、遺尿、流涎等。此外,還可用於防病保健。
⑨ 穴位補腎,通過穴位貼膏葯來補腎的辦法,有效果嗎
效果因人而異的,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用。要了解自己的身體才能很好的針對一些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