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孔子重視道德

孔子重視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1-01 03:54:43

『壹』 孔子是重視「士」還是品德修養的理解

孔子辦學的教育內容當然是服從於他的教育目的的,即服從於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如前所述,孔子培養的主要對象是士和君子,即為實現仁政德治培養人才,實際上是為封建貴族統治階級培養合格的後備官吏。他很注重人品的內在素質和外在表現,曾提出"文質彬彬(外表形態和思想品質配合恰當),然後君子"①的主張,認為表裡一致才能算是大雅君子,因此,他的教育內容是德才並重,道德教育和知識教育並重。《論語·述而》所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的提法在概念上不夠確切②,所以這里講的孔子的教育內容,不以"四教"分。現按照實際情況從三個方面論述如下。
①《論語·雍也》。
②程樹德《論語·集釋》關於"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條下引王滹南的話說:"夫文與行,固為二物,至於忠、信,特行中之兩端耳,又何別為教乎!"指出忠信二者實已含於行中、何必另立"二教",所論極當。

(一)品德修養

孔子最基本的教育內容是德育,即加強弟子們的品德修養。關於孔子的道德觀念,已在《倫理思想》一章中作了評述。
這里只闡述其運用到教育實踐中去的情況。
孔子對道德的認識做過很大的努力,其道德總概念是"仁"。孔子對"仁"有許多解釋,但從倫理道德的角度說,不外是"愛人"這個總原則。為了使弟子們准確地把握仁、理解仁,孔子曾多次詳盡地回答過弟子們提出的問題。例如"剛。毅、木、訥,近仁"①,意思是指剛強正直、果斷朴實。言語謹慎,都可以說是接近於仁的。他還更具體地提出了孝。悌、忠、信、勤,義、勇、敬、誠、恕、溫、良、恭、儉、讓,謙、和、寬、敏、惠等一系列具體的概念,豐富並發展了品德修養的內容。這些內容作為封建道德來說,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當時封建社會的需要的,現在則必須加以批判。分析和清理,嚴格區分糟粕與精華,然後決定取捨,決不能囫圇吞棗地含糊過去。
孔子很重視學生的道德情操。他說:"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②富而不驕,貧而無怨,這裡面帶有一個抑制感情的問題。他又說:"《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③這說明個人的喜怒哀樂應有一定的限度,不要過分。另外,"仁者愛人"也不是無原則的什麼都愛,"君子亦有惡"④,"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⑤。這又說明仁德之中又包含了"好"與"惡"一對相反的情愫。他要求弟子們能分清善惡,"行己有恥"⑥。"好仁"與"惡不仁",有所為,有所不為。這種好惡的感情表現就是"知恥"。孔子又認識到人的感情是容易沖動的,那就孔子評傳需要有所抑制,掌握分寸。為此,孔子便提出了"中庸"的主張,作為平衡道德感情的准繩,以防止"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的片面性,防止感情用事或極端化,做到不偏頗,適可而止。孔子認為,一個人在道德感情上要剋制那些不合於"仁"的邪念,那就需要確立合於"仁"的道德觀念。孔子在當時條件下不愧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同時。還必須指出他的很大的保守性和局限性,盡管孔子以後的。在封建社會束縛下的。中國停滯不前的局面,其中包括哲學社會科學上關於物質和精神孰先、真理能否被認識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探索和論證,以及自然科學方面理論和實驗應用(特別是工農業生產方面)等停滯不前的情況,固然由多方面原因所造成,但畢竟也是和孔子思想及其在教學內容上的保守性、局限性的影響分不開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真正理解孔子,就不能正確評價孔子的教育成就,就可能陷於很大的片面性。

『貳』 請問:倫語中有哪些體現孔子重視道德的句子

子曰復:「朝聞道,夕死制可矣.」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叄』 請問:在倫語中能體現孔子重視道德的語句有哪些

孔子是提倡仁的!

但是仁是從 道 德 引下來的!所以說仁的就是在說道德~

『肆』 孔子的主要道德觀是什麼 的道德觀反映了怎樣的

仁,是孔子道德觀的核心.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
歷史版背景:權
面對春秋時期諸侯爭戰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現實,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樣創造出一個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過天啟和神諭來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孔子重視民生疾苦,呼喚仁政,希望統治者以仁義之心待民,他說「苛政猛於虎」,他還強調無論什麼法令法規,統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在人際交往中,孔子強調的是忠和恕.
而是回首歷史,到上古「聖王」那裡去尋找智慧.孔子自謂 「述而不作」,實際是以「述」為「作」,通過對歷史傳統作當代詮釋,來實現價值的疊加和轉換.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伍』 請問:論語中有哪些句子能體現孔子對道德的重視望盡快解答謝謝!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衛靈公》

意思:;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受益匪淺?」
孔子說:「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願的事情,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陸』 論語中有哪些句子能體現孔子對道德的重視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回人.」
——《衛靈公》答
意思:;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受益匪淺?」
孔子說:「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願的事情,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柒』 孔子的主要道德觀是什麼

仁,是孔來子道德觀的核心。源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

歷史背景:

面對春秋時期諸侯爭戰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現實,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樣創造出一個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過天啟和神諭來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孔子重視民生疾苦,呼喚仁政,希望統治者以仁義之心待民,他說「苛政猛於虎」,他還強調無論什麼法令法規,統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在人際交往中,孔子強調的是忠和恕。

而是回首歷史,到上古「聖王」那裡去尋找智慧。孔子自謂 「述而不作」,實際是以「述」為「作」,通過對歷史傳統作當代詮釋,來實現價值的疊加和轉換。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捌』 孔子對道德的論述

《論語十二章》中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主i要有這樣一些,「人不知而不慍」;曾子曰「吾shu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等。其中人不知而不慍,一日三省吾,是較高的道德修養,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說的其實是道德底線,咱們應當做到。
孔子關於道德的名言:
1、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2、過,則匆憚改。
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4、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5、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6、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7、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8、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9、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10、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2、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13、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1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15、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6、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17、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18、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19、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20、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玖』 孔子的道德思想核心是什麼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愛。

仁愛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

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

(9)孔子重視道德擴展閱讀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

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共同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熱點內容
江西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條例 發布:2025-05-05 14:05:18 瀏覽:767
醫院常用法律知識問答 發布:2025-05-05 14:05:16 瀏覽:421
今天上午社會與法播的電視 發布:2025-05-05 14:04:01 瀏覽:577
穩定社會法治與德治 發布:2025-05-05 14:00:22 瀏覽:848
食碘條例 發布:2025-05-05 13:59:37 瀏覽:902
勞動法的工資拖欠標准 發布:2025-05-05 13:56:46 瀏覽:986
民法上的抵消權 發布:2025-05-05 13:55:58 瀏覽:835
上海條例自由貿易試驗區 發布:2025-05-05 13:28:33 瀏覽:496
刑法法則 發布:2025-05-05 13:22:18 瀏覽:804
松原律師咨詢 發布:2025-05-05 13:19:16 瀏覽: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