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丁法學家
1. 西塞羅,奧斯丁,柏拉圖,龐德,凱爾森他們在法上的成就或觀點是什麼
西塞羅:「法是自然所固有的最高理性」出自他之口
胡果:(1)首先提出法律行為這一概念(2)18世紀末歷史法學派的代表人物
奧斯丁:(1)19世紀上半葉,他關於美國民主的研究,使得法律職業階層是法治國家和民主政治的中流砥柱的觀念被更為廣泛地接受(2)分析法學的創立者 (3)他認為法是主權者針對臣民發布的以強制為後盾的命令,法的體系是這些命令的集合(4)既是現代法理學的創始人,也是要求人們辨法的淵源的確切含義和范圍,並努力使其明晰化的第一位人物(5)法的本質論說中權力論代表
凱爾森:(1)直言法的淵源是個被學界搞得「極端模糊不明」且賦予其種種含義的概念(2)西方學人在對法律秩序的詮釋中,「制度論」的代表人物
霍布斯:認為權力就是主動出擊的行動者和被動承受的對象之間的因果關系
柏拉圖:在何謂正義的問題上,提出等級秩序正義觀
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治應包含兩種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托馬斯阿奎那:(1)指出:在神的理性指導下,世俗的最高主權者都應當毫不例外地接受法律的支配的神學家(2)中世紀把一切法律問題都染上神學的色彩,並以阿奎那的神學法律觀丶神權政治論以及其經院哲學,構成歐洲中世紀意識形態領域占統治地位學說體系
孟德斯鳩:提出立法權丶司法權和行政權不能為同一機關行使
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和法律方法》的著作者
霍菲爾德: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美國法學家霍菲爾德提出的有關法律權利和義務的公式最為著名
龐德:指出「在法律和法學文獻中,沒有一個詞比權利這一術語更加含糊不清」
波斯納:20世紀60-70年代後,法律的經濟分析方法的主要代表
烏爾比安: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提出公法和私法劃分學說
2. 西方法制史上哪幾位法學家比較重要
與其說是西方法制史上的法學家,不如說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的法學家。因為法制上多是實踐家,法學家的思想指導了的實踐家的實踐。法制史是制度發展史,不注重人,而思想史重在講法學家的思想。 第一個要說是古希臘,蘇格拉底和柏拉圖,蘇格拉底認為美德即知識,法律是人們幸福的標准;柏拉圖的著作有《理想國》、《政治家》和《法律篇》。 第二個要說古羅馬。古羅馬是現代民主制度的發源地,法學家有西塞羅、蓋尤斯、保羅、烏爾比安、帕比尼安等。羅馬法在查士丁尼時期空前發展,編纂了國法大全(四類),而其中就包括法學家著作,並明文規定,如遇疑難問題,成文法沒有明確規定時,以五大法學家的著作來解決,觀點不一致時,以多數法學家觀點為准,相同者則遵照帕比尼安的學說。 到了中世紀,主要有阿奎那的自然法觀點。由於中世界後期教會與教皇權利的膨脹,出現了馬基雅弗利和布丹提出的主權學說。 緊接著就到了近代資產階級革命,這一時期思想活躍,法學家眾多,格老秀斯、霍布斯主張擁護君主專制政體;洛克傑弗遜則主張主權在民的共和制度,孟德斯鳩則主張君主立憲,介乎二者之間,是改良主義。 19世紀的德國出現了康德、費希特和黑格爾為主導的歷史法學派。薩維尼和耶林則對他們的思想進行了發展。 19世紀的英國,出現了以邊沁為代表的功利主義法學,和奧斯丁為代表的分析法學。 之後便進入了20世紀,可以參考相關書籍閱讀。
3. 現代分析法學家是誰
哈特,
是奧斯丁之後分析法學的最高成就者,沒有他的理論,後現代專法學也許沒有一屬個生長的起點。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法學家,哈特被一代又一代的法律人所追尋乃至追隨。
哈特全名為赫伯特·萊昂內爾·阿道弗斯·哈特,生於1907年,系約克郡的第二代猶太移民。英國著名法哲學家、新分析法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哈特是英國牛津大學著名的法理學教授,長期從事法理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是西方20世紀70年代形成的新分析法學派的創始人,也是二次大戰後西方法學界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哈特憑一已之力徹底改造了法哲學,並且影響了英國社會對於墮胎與同性戀的法制化思考,也影響了人們對於廢除死刑的觀念。他汲取奧斯丁和邊沁的洞見,並結合J.L.奧斯汀和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的新語言分析哲學,致力於闡明一種可適用於所有法律形式的法律概念,無論這些法律出現在什麼時期或什麼地方。他的《法律的概念》一書在世界各地已經暢銷了數十萬冊。
4. 奧斯丁與薩維尼的典型觀點是什麼
其實應該是英國法學家——奧斯汀(約翰·奧斯汀,Austin John)
約翰·奧斯汀(1790~1859),英國法學家。分析法學派創始人。出身於磨坊主家庭。曾在軍隊中服役。1818~1825年任律師。1826年任倫敦大學第一任法理學教授,1833年辭去教職,擔任其他公職。著有《法理學范圍》和《法理學講義》。與J.邊沁交往甚密,信奉邊沁的功利主義學說,但他的法學的思想基礎主要是實證主義哲學。
奧斯汀的法學思想主要由三個相互聯系的問題組成:法學研究的范圍、法和道德的關系以及法的概念。他雖然信奉功利主義,認為立法的目的在於最大限度地促進人類幸福,但又認為立法學不同於法學,前者屬於倫理學范圍,後者涉及實在法或嚴格意義的法,而不管這種法的好壞如何。他的出發點是:法學只應研究「實際上是這樣的法」,即實在法,而不是像自然法學家那樣研究「應當是這樣的法」,即理想法或正義法。他認為一般法學不同於一國的或特殊的法學。一般法學的任務是從邏輯上比較分析各種成熟的實在法制度的共同原則、概念和特徵,其中包括權利、義務、損害、制裁、懲罰和賠償等重要概念。分析法學派的名稱即由此而來。
奧斯汀認為法與道德無關,或至少兩者並不存在必然的聯系,法律盡管是不道德或不正義的,但只要是合法地制定的,仍應具有法律效力。「惡法亦法」之說即由此而來。
奧斯汀認為法(實在法)是掌握主權者責成或禁止在下者從事一定行為的命令,如不服從即以制裁作為威脅。這種法的定義包括三個要素:主權、命令、制裁。因此被稱為法的三位一體說。掌握主權者是指一個或一群受人習慣地服從的人,他或他們本人並不服從其他人;命令僅指一般命令,這種命令不一定來自立法機關,也可以來自掌握主權者所授權的人。因而,與邊沁不同,奧斯汀認為判例法是真正意義上的實在法。
奧斯汀的這種法學與17、18世紀強調正義、理性的古典自然法學派有很大區別。它適應鞏固了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的需要。奧斯汀生前默默無聞 ,他在倫敦大學的講學以及他的著作初問世時,都不受歡迎 。但在他死後,他的法學成為整個19世紀英國法學中占統治地位的學說,為西方法學19世紀三大派別之一。在20世紀 ,他的學說在西方法學界盡管備受攻擊,但仍有重大影響。H·凱爾森的純粹法學和H·L·A·哈特的新分析法學都是在繼承和修改他的學說的基礎上形成的。
薩維尼
德國法學家。歷史法學派主要代表,該派首創人G.胡果(1764~1844)的學生。貴族家庭出身。1800年開始先後在馬爾堡大學和巴伐利亞州蘭茨胡特大學任教。1810年柏林大學創辦後他到該校任教,達30年之久,在此期間曾一度兼任柏林大學校長和普魯士王子的法學教師,並創辦歷史法學派刊物。1842~1848年任普魯士政府的修訂法律大臣。
《論立法和法理學的現代使命》一書,是他在19世紀初就是否應制定全德統一法典的一場論戰中寫成的,該書系統地陳述了以他為代表的德國歷史法學派的基本觀點。當時海德堡大學法學教授A.F.J.蒂鮑(1772 ~1840)從民族主義出發,強烈呼籲德國各邦利用當時戰勝拿破崙的機會,從速制定一部全德國適用的,包括民法、刑法、訴訟法在內的法典。薩維尼對此強烈反對。他認為法律就像語言、風俗、政制一樣,具有「民族特性」,是「民族的共同意識」,「世世代代不可分割的有機聯系」,它「隨著民族的成長而成長、民族的壯大而壯大」,當這一民族喪失其個性時,這個民族的法也就趨於消逝。法學家固然有獨特的知識,但這僅是法的技術成分,而法主要是「民族精神」的體現,是民族意識,即共同體的一個部分,它是法的政治成分。法主要體現為習慣法,它是最有生命力的,其地位遠遠超過立法。法是自發地、緩慢地和逐步成長的,而不是立法者有意識地、任意地製造的。所以,不僅立法是次要的,而且根據德國法學家還缺乏歷史精神等條件來看,當時德國也沒有能力制定出一部好法典。他的這些觀點在19世紀初歐洲大陸的歷史條件下,代表了一種歷史復古主義的思潮。著有《中世紀羅馬法史》和《現代羅馬法制度》。
因此,簡單一句話說,奧氏是實證主義法學派的,重視法的理論的實證。薩氏是歷史法學派的,注重民族精神對法的作用。
5. 奧斯丁的介紹
約翰來·奧斯丁(John Austin,1790-1859),英國法自學家,「現代英國法理學之父」,法律實證主義創始人之一;1818—1825年從事律師職業,1826年被任命為倫敦大學第一任法理學教授;曾於1828—1832、1834年在倫敦大學和英國法學協會會所開設法理學系列講座。其代表著作《法理學的范圍》(1832、1863)和《法理學或者實證法哲學講演錄》(1863)均根據講座內容整理而成。
6. 奧斯丁是誰
奧斯丁(Austen)為外國姓氏之一,也可用作人名。其中最為著名的為英國女作家回簡·奧斯丁,有答一部很好的電影《成為簡·奧斯丁》描述的就是她。此外還有多位人物以此為姓氏,如美國運動員史蒂夫·奧斯汀(Austin)、英國法學家約翰·奧斯丁英國法學家約翰·奧斯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