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以什麼
❶ 法治指的是什麼
法治指的是依法治理。凡事皆有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就是規矩,任何人都要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享受自由,而你觸犯了法律就有可能失去自由。
❷ 請問法制和法治各是什麼, 什麼區別呢,
法制泛指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嚴格依法辦事的一種原則。法治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這就是說,所謂法治,即良法與守法的結合。
1.聯系: 「法治」和「法制」雖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也有一定的聯系。一方面,要實行「法治」,必須以完備的「法制」為基礎;另一方面,在「法治」國家中,「法制」的運行要以「法治」原則為指導。此外,兩者都是一定社會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都為其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服務,都與民主相聯系。正確區分這兩個概念,正確認識二者的關系,對於我國健全法制、厲行法治的治國方略具有重要意義。
2.區別:
(1)「法治」與「法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從本身的含義來說,「法治」是指嚴格遵法、守法、依法辦事的原則,這一原則有兩方面要求:一是有良法,良法的含義是:1法律完備;2法律正確反映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3法律體系協調、統一,無矛盾和抵觸;④法律的表述准確、簡潔,易於理解。二是遵法、守法、嚴格依法辦事,這一點又包含四層含義:1法律具有權威性和嚴肅性;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嚴格依法辦事;④有效的法律監督。而「法制」則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法律制度或法律上層建築系統。「法制」至少包括三種因素,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現行的法律規范體系,法律規范在實際中的運行和指導法律規范的制定和運行的法律意識三部分。可見,從本身的含義上說,「法治」指的是一種治國原則,「法制」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法律制度,二者是原則與制度的區別。
(2)產生的歷史時期不同。自從有了階級和國家後,便有了法,也就有了法制,因此「法制」是與階級社會相伴始終的。而「法治」的出現,則是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的產物。雖然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提出了「法治」概念,中國古代的韓非和商鞅等提出了「緣法而治」,但他們所說的都不是近現代意義上的「法治」。
(3)制度基礎不同。只要有階級對立和國家存在,便有法制存在,所以「法制」不要求特別的制度基礎。而「法治」則不然,它是以資本主義三權分立的憲政制度為基礎的,古代的西方和古代的中國由於沒有三權分立的憲政制度,所以他們講的「法治」便不是近現代意義上所講的「法治」。
(4)與人治的關系不同。法治和人治是絕對排斥的,是不能共存。而法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忍受一定的人治存在。
因此,有「法制」未必有「法治」,而有「法治」則必有「法制」。在西方社會,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法制」越來越完備,而「法治」則出現了危機。
❸ 什麼叫法治
法治是指應用法律的方法和精神理念來治理國家,他是在國家治理的方方面面都實行法授權便必作為,法無授權必不為,違法作為必追究。
❹ 法制包括什麼內容
「法制」一詞,我國古已有之。然而,直到現代,人們對於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還是各有不同。
其一,廣義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
其二,狹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其主要特點是強調法律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崇高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要求公民普遍守法,國家機關依法行使權力,限制國家機關公職人員的專橫,確保公民的合法權利和自由。
其三,法制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等一系列活動和過程,是立法、執法、守法、司法和法律監督等內容的有機統一。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且嚴格依法辦事的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任何國家都有法,但不一定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國家其內容和形式不同。在君主制國家,君主之言即為法;在資本主義國家,雖然排除了奴隸制、封建制國家法制的專制性質,但資產階級受階級本性的局限,當有的法律規定不符合本階級的利益時,就加以破壞,因此,不可能有真正的法制。只有徹底消滅剝削制度,實現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法制。
法治與法制有聯系也有區別。聯系在於:實行法治需要有完備的法律制度。區別在於:法制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治則相對於人治;法制內涵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法治內涵則相對於人治的治國理論、原則和方法。
❺ 法治以什麼為前提
法治是指以民主為前提和基礎,以嚴格依法辦事為核心,以制約權力為關鍵的社會管理機制、社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秩序狀態。
❻ 法治的含義是什麼
法治是指以民主為前提和基礎,以嚴格依法辦事為核心,以制約權力為關鍵的社會管理機制、社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秩序狀態。
法治的優越性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而這種優越性主要體現在:
第一,法治社會的法律作為成文的衡量是非對錯的標准,由於沒有特別針對某一部分人群,所以具有普遍適用性;
第二由於條文明確規范,所以能夠約束社會每個人和每個全體的行為;
第三法律不隨時間或者具體應用情況而改變,這些保證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權威;
第四法治社會的法律出發點為保證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和自由,這位法律制定的本身提供了正當性。而對於以上的每一條,人治社會都無法給予保證。
(6)法治以什麼擴展閱讀: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和聯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不容混淆。法制指法律和制度,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與司法等領域的各類法律規范及其制度。
任何一個政權要維持正常的國家機構的運作與社會秩序的穩定,都必須用法制規范人們的行為,調整不同利益群體和個人的利益。法治則意味著不僅要有完備的法律體系和制度,而且要求樹立法律的權威,以此保障社會主體認真對待和遵從法律,切實依照法律治理國家。
從另一個方面看,法制存在於各種政體之中,有國家就必然有維護國家秩序的法律和制度,而法治的實踐只會存在於民主與共和的政體之中。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
4、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治
❼ 法治思維是以什麼為依據的
法治思維以法律為依據,一般說法是以法律為准繩。
1、定義
法治思維方專式是指按照法律條文、屬法律原理和法律精神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思維習慣和思維傾向。
2、基本特徵
①講法律,以法律為准繩。
②講證據,以事實為根據。
③講程序,以程序為軌道。
③講法理,以法理為後盾。
❽ 法制是什麼
「法制」我國古代已有之,在現代,人們對於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是不一樣的專。
其一,狹義的屬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
其二,廣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
其三,法制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等一系列活動過程。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且嚴格依法辦事的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任何國家都有法,但並非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國家其內容和形式不同。在君主制國家,君主之言即為法;在資本主義國家,雖然排除了奴隸制、封建制國家法制的專制性質,但資產階級受階級本性的局限,當有的法律規定不符合本階級的利益時,就加以破壞。只有徹底消滅剝削制度,實現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