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批判
1. 在老子的《道德經》里,有哪些觀點一直被人誤解
我還不具備評價老子《道德經》的能力,當然對哪一句話爭議最大也不好妄加評論。
老子作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和道家學派創始人,其思想對於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貢獻是巨大的,歷朝歷代人修身、治家、平天下無不深受老子思想的影響。魯迅先生說:"中國的根底全在道教。"「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華文化的根基,這種思想最早來源於上古伏羲及黃帝時期,經歷堯、舜、禹、夏、商、周之後,一直到老子時期得以形成道家學說,老子是道家學說主要創立人之一,道家學說是中華文明的根基,除儒家學說外,各類思想學說都是以道家學說為基礎,如黃老學說、縱橫派、修真派、楊朱學派、老莊學派、法家學派、佛家學說等都深受道家學說的影響。
道家思想貫穿整個中華歷史,縱觀中華歷史事件,無時不刻都閃現著道家思想的影子,它是中華之魂,影響著每一個炎黃子孫,正是有道家思想的存在,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當然,道家思想中有些消極的東西,有些觀點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都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跨越兩千多年,認知、觀念都發生了巨大改變,我們不能用今天的評判標准來對待先賢。應弘揚合理的成分,拋棄消極糟粕的東西,在揚與棄中批判吸收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2. 跪求道德經對儒家思想的評論!!!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之為教父」:這是說孔子固執,明知不可為而內為之。(無為方面的)容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孔子明顯是想執「大象」(政治成就),所以說儒家思想成不了宗教,這是根本原因,選錯了「器」,神器和朴器有很大的區別。聖人選神器,神仙選朴器,我們在傳說中也能知道,一般得道的神仙都是拿雞毛撣子,拖把、車輪胎之類的「器」,但是聖人會選鼎、樽、玉器這樣的「器」,孔子選「神器」,他的層次就低了。(德方面的)
孔子是聖人,「抱一為天下式」,這個一他是抱住了,也就是成全而歸之,他成全了後人對《道德經》的更多的理解。
至於禮方面,孔子說恢復的是周禮,大部分學者認為是封建制的禮,但我認為是「品格之禮」,這是第三十八章描述的內容。並不是等級制度,每個人的品格不一樣,表現自然也不一樣,孔子希望通過禮制來讓人們更好的認清自己的品格,以此來激勵人們向更高的品格修為。
一點淺薄的認知,希望對你有幫助。
3. 道德經點評
雖然你只需要隨便點評一句道德經就行了,我還是把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的內容和你解釋一遍吧。 第四十四章的原文是這樣的: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這段話的意譯就是:名位和自身存在價值相比哪個值得愛惜?自身存在價值和身外財貨相比哪個更重要?得到名位財貨與喪失自身存在價值相比哪個有害?過分貪求名位必耗費大量心神,過多積藏財貨必招致重大禍害。所以,知道適度的滿足就不會招致屈辱,知道適度而止就不會招致危殆,知足知止則自身可長生久安,國家可長治久安。 最後對於這一章的點評是:本章主要講人生的目的和意義,即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問題。老子提出:名與身相比,身與貨相比,哪個重要?此處的「身」不僅指身體或生命,它還包括自身存在價值、人格尊嚴等含義。老子縱觀古今,多少人在名利擾攘中喪失自我而成為外物(名利財貨)的奴隸。他喚醒人們從外物的奴役中醒悟過來,找回自我,做一個真正的人。老子又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過分追求名位必大耗心神,大量積累財貨必招致重大禍害。此乃警世之語。環顧世間,折騰於名利圈中,喪失自我而不能擺脫者,豈非大有人在。此即所謂「鳥為食亡,人為財死」。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說:「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此言正可為本句之注。此處說「甚愛」、「多藏」,是指過分的、貪得無厭的慾望,並非否定人的正常慾望。老子深知外物對人的生存之不可缺,所以他用比較之詞來說明兩者孰輕孰重,而不是絕對地拒斥外物。他只是告誡世人,追求外物要適度。適度,就是符合自然規律(即道的規律)。甚愛,多藏,是對外物的過度追求。過度追求,就是違背自然規律,不符合道的原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此為本章結語。老子告誡人們,要從過分醉心名利中醒悟過來,在名利面前要知足知止。這番話主要是針對當時侯王公卿士大夫等統治階層爭權奪利、貪得無厭、相互傾軌的社會現實發出的質問和批判。這是哲人老子對當時人生、社會、政治的深入體察和反思之後得出的極具哲理之言,具有普遍意義,對於一般人也是適用的。凡事皆有一個「度」,過猶不及,超過自然規律允許的「度」,必將以災難和失敗告終。在人們追逐名利的紛紛擾擾中,因不知足不知止而傷身害命者,豈非大有人在?在人類向自然界索取中,因不知足不知止破壞生態平衡而引發的災難,豈非歷歷在目?知足知止,是針對人的慾望無限擴展說的。意思是要把慾望節制在一個適宜的程度上,即合於自然規律的范圍內,並非要人消除合理欲求。至於有人把老子這句話理解為消極保守,不求進取,那是對老子原意的誤解。知足知止,不僅是個人修養問題,而且是涉及個人與他人。個人呢與自然界的關系的問題。知道適度而足而止,不貪不爭,則人與人,國與國,人與自然才能和諧相處,兩不相傷。老子的道德經中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體悟的地方,以上這些僅是一例。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_^
4. 有關道德經的問題
道」是自然規律抽象的反映。「德」是先天的資質,它如同天平的支點,起著協調作用。它與智慧不同之處就在於,智慧是運用的過程反映,而老子的 「德」是先天的反映,這個「德」就是天德,是神化的「德」,屬於天地的理性。老子認為,人的智慧只有同神化的「德」相呼應,才體現出智慧來。概言之,道德二字的意思是規律與調節的結合,德是本質,智是表象。其實,天不存在理性問題,因為天地的運動是恆定不變的,不具備調節功能。它的所謂調節,均在運動中體現出來,如四季的變化,日夜的更替。今天讀老子,一定要用歷史的眼光批判的認識。對前九章進行了初略認識。
關鍵詞:道德經
《道德經》之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僥。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是可遵循的抽象的運動法則,但又不是一種恆定不變的抽象運動規律。根據事物的特性來冠以名稱,是事物面貌的反映, 但這種面貌不是一成不變的。沒有名稱是天地形成的本源;有名稱是區別萬物的基礎。因此,人類常常假借抽象的無來達到了解萬物的奧妙,通過具象之有來達到認識微妙的道。這兩方面是同時產生的,然而名稱又不同,都可以稱之為玄妙的學說,這種神秘而深邃的理論,是各種學說的基礎。
——「常有,欲以觀其徼」,說明「道」屬於形而上的學問。「有」為原始之「有」,「無」在此基礎上得以認識。萬物之有是新的物質形式之有,要認識這個「有」,得以整體之道為依據。
5. 老子《道德經》中是怎樣批判人性的
論述的時候,分別考察,楚簡本(「楚簡老子」)、帛書老子甲本(「帛書老子甲本」)、帛書老子乙本(「帛書老子乙本」)、和通行本(「道德經全文」)。
這四個本子,從網上,按照引號里的關鍵字,可以搜到,並能下載,我下載到的,也就是主要用於比較的是,是台灣人做的,pdf文件。
我還有一個英文版,譯者是James Legge。
我把"道德經",稱之為,"德道論",本文題目,還是稱為"道德經"。
這幾個本子,我的總結如下:
1. 楚簡本,德道論的雛形,用了當時楚國的文字,是一個官方版本,主要是「道論」。
2. 帛書老子甲本,德道論的成型。
3. 帛書老子乙本,德道論的民間版本。
4. 通行本,把德道論的成型,德篇放在後,道篇放在前,成為道德論,後稱為「道德經」。
我認為,整個德道論,有三個階段:
1. 楚簡本階段,是一個政論的本子,主要在官方流傳,主要講「道論」,其主要觀點如下:
1)階級論
2)民性論
3) 人性論
2. 德論階段,加入了「德論」,我認為,原因有二:
1) 道論裡面,出現了一些問題
2)受到了流行的「禮學」的沖擊
3. 「道論」的豐富階段,主要是,加入了,"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1) 其中的「道」,對應於德道論雛形階段的「道」。
2) 其中的「名」,既對應德道論雛形階段的「名」,也是受到流行的「禮學」/「名學」沖擊的結果。
我認為,楚簡本已經在社會上流傳,流傳到了楚地,用了楚國當時的文字而已。楚簡本,是「德道論」的雛形,更是「道德論」的雛形,楚簡本,包含了德道論的初始內容。
後來流傳的「道德經」,我認為:
1) 保留了道德經雛形的時候的順序
2) 抹殺了道德經發展的順序
結果1),我認為,可以理解。
結果2),我自己也不敢相信,德道論是幾個人的合作本子,並且一直在社會上廣為流傳,流傳的結果,變成了「道德經」,變成了一種教,原來的樣子,不是這個樣子,既不是一種教,也沒有一個神(作者)。
還有一個最最戲劇的結果,我相信,很多人,對這個結果很感興趣。步驟如下:
1)找一個人,讀帛書老子乙本。(我沒有試過,只是自己嘗試讀)
2) 看帛書老子甲本
3) 體會一下來自古代的聲音
6. 如何評價網上流傳的《道德經的驚天秘密》
這就是有些人喜歡折騰,喜歡編著玩的成果唄。雖說我們的文言千年不變,但過往的著作流傳至今,往往和原初版本會相差很大的。這中間有訛傳的可能,也有後人刪改的可能,但若刪改,有何必費勁心思弄什麼句讀,這種人為費勁該斷句的思路似乎太陰謀論而成本也太高了一些吧。所以題目中那篇文章說的不可信。道德經,今天的版本和原始的版本的確是差很遠的,但絕不是因為什麼句讀方面的原因。關於《道德經》,我們討論的時候一般總會拿出93年湖北荊門市出土的所謂郭店楚墓竹簡來說事。這批竹簡是戰國時期楚國的,裡面有老子道德經三組竹簡以及其他一些竹簡。也就說,這個版本的道德經是最接近老子所在年代的,查郭店版道德經與今本道德經,我們能看出來基本是一回事,然而文字上有不少不同。但不同的文本正巧可以提供證據來說明那種斷句是正確的。講道德經真相居然不提郭店楚墓竹簡,忒也不可思議了。而這個《老者解讀老子》的作者,雖然很機靈會重新斷句,但是他便是不知道居然還有戰國時代的老子文本出土——這個直接能揭穿這貨的言論——對比一下就知道了。我們挑這個所謂老者斷句的一段來和郭店楚墓竹簡的文本做個對比,就能說明問題了。老者斷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郭店文本:有狀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獨立不改,可以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羨,羨曰轉,轉曰反。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國中又四大安,王處一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 《道德經批判》一書值得讀嗎
《道德經》該怎樣去讀才能還原它的本意?
首先我覺得讀一本書,真正用心去讀,你需要關注書的本質,特別是經典。就那道德經來講,它的時代是什麼?然後是作者講述了什麼?作者為什麼講這個?
道德經這個東西,世面上流傳的,都不是真正的,而是被人修改過得。這點可以搜到,現在流傳的大部分是王弼修訂的,並且配上了自己的理解。
……
王弼把道德經分成了81章,有道經有德經
說到這里很多人都應該明白了,那王弼肯定加上了自己的理解,所以對於現在世面上的來講幾乎都覺得自己理解的很到位,根據王弼修改的都當做真傳去解釋,我覺得就是扯淡,因為當一個人真的把道德經讀熟了會發現,王弼其實很尊重老子,很多東西都是保留老子那句話的本意做了解釋,然後編段落。
而現在的人,我這么理解,大多是為了喧賓奪寵,自以為自己理解的就是最真的,去對著一個字無邊的猜測,導致失去這段話本身要表達的含義。
具體我不去拿誰誰的翻譯做比較,顯得說人不是一樣,我在這里不是說人不是,而是說這個理。比如「道沖用之不盈」,這幾個字,它的本意是什麼?我理解老子就是給人解釋了,「道就跟泉水從地下往上沖一樣,用不完。」去解釋這個「道」的源源,而不是像很多人認為的,它是解釋道的妙里,把一個「沖」無限去理解,古意中沖就是表示水從下往上,不管你再怎麼去無限理解,也無法扭曲它表示的真正意思,一旦你堅持按照自己的來了,那好,就越又做彎了。這是一點兒
還有一點我覺得就是現在人太浮躁,太名利,不願意實事求是,或許覺得,誒呀,我這點和他一樣不行。我得突出我得牛逼,我得厲害,和他不一樣,最顯而易見的記得是某位,把道德經洋洋灑灑用現代物理解釋的淋漓盡致。那我認為,他解釋的不是道德經,而是自己的物理道德。
所以以上說了當前世面上翻譯不一樣的,其實還有牛逼的直接添加原文的。
我記得有一次看一個,感覺怎麼這文筆不對勁,一看多加了,或許這個加的人覺得自己加的很美很妙,卻沒有發現就跟比賽化蛇他畫個蜥蜴一樣
所以我覺得,讀道德經,要尊重作者,去讀一段話,然後配合單個字的理解去一句話,你可以自己嘗試怎麼讀覺得順,感覺是那個理。其實你會發現,王弼已經做的很好了,不過在分經分段,他做的有限,這個需要多讀才會體會。
然後當你讀完後會發現,自己的思路思維,和沒有讀之前完全兩碼事。而且我們中國的字很有意思「文以載道」,比較厲害的文字組合都是帶著韻的,然後就有一次升華了。作者:辰微子 供參考。
8. 道德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評析
任繼愈先生認為:「老子承認求學問,天天積累知識,越積累,知識越豐富。至於要認識宇宙變化的總規律或是認識宇宙的最後的根源,就不能靠積累知識,而要靠『玄覽』、『靜觀』。他注重理性思維這一點是對的,指出認識總規律和認識個別的東西的方法應有所不同,也是對的。老子的錯誤在於把理性思維絕對化使他倒向了唯心主義,甚至陷於排斥感性知識的錯誤。」(《老子的研究》,《老子哲學討論集》第23頁)張松如先生說:「『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並不是老子的一種什麼神秘的、蒙昧的反理性的主張,而是一定發展中的歷史現象在觀念形態上的客觀反映。」「本章正是從認識論和方法論上,概括了對『禮』所作的探源與批判,而且是具有相當深刻性的。」「在這剖析過程中,由於受著不得突破的階級的和歷史的局限,在所推導的結論中,還帶有一定程度的復古主義色彩,顯示了骸骨迷戀的情緒,而不曾投射出向前看的目光。然而,這並不能掩蓋它有關『學』與『道』,有關『日益』和『日損』的辯證思維的光輝。「(《老子校讀》第281頁)「無為而無不為」是老子提出來的極富智慧的命題。事實上,在中國古代,主張「無為」的學者不止老子一人,例如孔子就曾說過「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己不做什麼事情而使得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了,他做了什麼呢?他只是莊重端坐在他的王位上罷了。老子把「無為」的思想發揮到極高的程度,從哲學高度來論證「無為」的社會意義。「無為」表面看來,似乎是一種後退的手段,但真正的目的,則在於避開前進中所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從而占據主動,以達到「無不為」的最終目的。
9. 道德經是不是罵聖人的
不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因為,聖人不能對所有人都施以仁,這也是一種不仁,道德經大都是揭露的道理,而不是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