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中憐憫

道德經中憐憫

發布時間: 2022-01-02 11:42:04

道德經中的沖氣以為和

這章前半部分講的是宇宙生成論。老子說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創生萬物的過程,這是繼日十章之後,又一段關於道的基本原理的重要論述。宇宙萬物的總根源是「混而為一」的道,對於千姿百態的萬物而言,道是獨一無二的。另一段話是警戒王公要以賤為本,以下為基。對後一段文字,有學者認為與上一控講的原理關聯不上,疑為=十九章文字錯移本章。另一種說法是兩段前後雖然無密切關聯,但意義仍相近,講矛盾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事物相反相成,互相轉化。所以,這一章再次表達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

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譯文

道是獨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並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盪下生成新的和諧體。人們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榖」,但王公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有時減損它卻反而得到增加,有時增加它卻反而得到減損。別人這樣教導我,我也同樣去教導別人。強暴的人死無其所,我把這句話與作施教的宗旨。

評析

本章第一段話,說到一、二、三這幾個數字,這並不是犯一、二、三看作具體的事物和具體數量。它們只是表示道生萬物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的一個過程,這就是「沖氣以為和」。這里老子否定了神的存在。從多元論的宇宙觀發展為一元論的宇宙觀,這是值得稱道的。馮友蘭說:「老子書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這里說的有三種氣:沖氣、陰氣、陽氣。我認為所謂沖氣就是一,陰陽是二,三在光秦是多數的意思。二生三就是說,有了陰陽,很多的東西就生出來了。那麼沖氣究竟是哪一種氣呢?照後來《淮南於》所講的宇宙發生的程序說,在還沒有天地的時候,有一種混沌未分的氣,後來這種氣起了分化,輕清的氣上浮為天,重濁的氣下沉為地,這就是天地之始。輕清的氣就是陽氣,重濁的氣就是陰氣。在陰陽二氣開始分化而還沒有完全分化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中的氣就叫做沖氣。『沖』是道的一種性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四章)。這種尚未完全分化的氣,與道相差不多,所以叫沖氣。也叫做一。」(《老子哲學討論集》第41頁)馮先生的這一分析是很有見地的。在本章後半部分,老子講了柔弱退守是處事的最高原則,謙受益+滿招損,這也舍乎辯證之道。

❷ 道德經中「恆無欲以觀其妙,恆有欲以觀其所竅」是什麼意思

老子第一章的內容是《道德經》概論式而闡述的
在這里要縱觀道家整體而出發才專能講有所得。
這里我們要屬知道:「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層意。
並且「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這一層意。
另外我們也知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一層意。
所以: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推到這個結論

❸ 《道德經》中「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中 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的意思是:

1、見素抱朴的意思:就是要抱住「樸素」的意思。

2、少思寡慾的意思:就是要減少慾望的意思。

3、絕學無憂的意思:一般的解釋是舍棄用學習知識的方法了解事物。

其實,這三句話,都是在指出一個道理:減少 心 對富貴、繁華、智巧和滿足各種慾望的追求,從而讓自己心清靜,而使自己深層的潛意識得到開發,讓自己在生活和事業中擁有更好的「智慧」。

❹ 關於道德經中的七善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理解:
老子認為水是上善的。
因為水滋養萬物,萬物離不開水,水卻從來不跟萬物爭。同時水往低處流,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它自願處在最低、最臟的地方,這是人所做不到的。水不分別,不選擇,對待無論好壞環境都一視同仁、謙虛守下。所以水最接近道。

水的七種品質:
居善地。水對於地位是無可無不可的。別人都爭上位,水就心甘情願地居下位。「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一個人姿態越高、地位越高,就越少有人能夠跟他交往、願意跟他交往,因此他就會越孤獨。人應該學習水,處得謙下,才能學到更多。

心善淵。水居下,卻不埋怨、不嫉妒、不反抗,兼收並蓄,才能博大深沉。它在最低處,匯聚所有細流,於是造就寬廣的大洋。如果大海很挑剔,不願意要小的、臟的河流,它又如何能夠成為大海呢?不計較大小好壞的吸收,像大海一樣融合、沉澱、自凈,方能博大深沉。

與善仁。水仁愛萬物、滋養萬物,毫不吝嗇。不會因為你是壞人就不讓你解渴,不會因為你喝得多就驅逐你等等,只要你需要水,主動接近水,就會得到水的幫助。我們應該學習水的這種平等向善、有求必應的品質,不管對方與自己何種親疏恩怨,我們一視同仁。

言善信。水有信期,江海的潮汐時間非常准確。同時水對於萬物的反映就像鏡子一般實在,美的人能從里頭看到美的樣子,丑的人能從里頭看到丑的樣子,決不會有半點欺騙。人要學習水守時、誠信、真實的品質。

政善治。水流分布條理有序。水又取法於地形,把它放在碗里,它就是碗的形狀;把它放在江河,它就是江河的形狀。水流分布條理有序。並且靜態的水面永遠都保持水平,一瓶水無論你怎麼翻倒,水的平面總是平的。人像水學習,無論何種環境、都能適應、因地制宜、公平公正。

事善能。水能繁育萬物、能解動物口渴、能載船使之航行,能洗滌去污等等。水不刻意作為,卻有能作為的品質。所以平時各種粗鄙瑣碎的事情都會做,處理大事就會變得簡單輕松。人平時要具備一定的技能,做起對應的事來才能游刃有餘,這是水給我們的啟示。

動善時。水的變化因時而異,春夏變暖萬物復甦,水流就變得湍急以便灌溉萬物;冬天變冷萬物沉寂,水也就凝結為冰塊。因此人們做事時都要掌握時機,該動時動,該止時止,這是流水對我們啟發。

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安守謙下、心胸博大容物容人容世、交往仁愛有加、說話謹慎誠信、為政井井有條、做事憑借能力、行動掌握時機等等。這些都是人人應該學會的。如果人人都具備了水一般的善舉,那麼社會就沒有動亂紛爭,也就不會出現重大災難。

❺ 《太上感應篇》中太上曰:「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道德經》中老子曰:「天地不仁

哪有矛盾?基本無關嘛!前者說因果自造,自負自責。後者只是言天地大道的大極,萬物與其而言都很渺小

❻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道德經>>中的箴言,是否和"物極必反,暗極必明"有異曲同工之妙.如題 謝謝了

萬物都是平等的,是自由的,不論是所謂的人類,或動物,都無貴賤之分 事無好壞,當走到一定限度時,必出現與之相反的效果

❼ 道德經中有一句話看不懂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谷:山谷,意謂空虛。穀神:指由道質和道性所構成的大道,也可謂大自然。因道的狀態類似虛無,所以稱其為谷,因其蘊藏妙用並因應無窮,所以稱之為穀神。穀神不死:因其從不失滅,所以說是穀神不死。

玄:幽遠微妙之意。牝:母性、雌性生殖機能的代名詞,指女性生殖器。玄牝:微妙化生之意,是說道化生萬物而不見其所以生,所以將道比作一個女性生殖器。以一個巨大深遠的而不可見、卻又神秘而可以生產萬物的生殖器作為「道」的象徵。
玄牝之門:指道生萬物,萬物由是而出。
天地根:謂天地萬物生成變化的根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天地萬物都是由它而產生,它是宇宙萬物的母體。作為宇宙本源的道,它永遠存在。也就是說,事物生成演化所依循的法則及構成萬物的基本粒子永不消亡,這可謂是穀神不死。

老子把『道』稱作『天下母』,又比之為女陰(『玄牝之門』),某種意義上,老子是具有一定女性(或者說母性)崇拜的思想的。老子的思想貴柔守雌,他從「弱者道之用」 出發,強調「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以「柔弱勝剛強」。他所崇尚的無為而無不為的「道」,就是以柔弱順自然為主要特徵的。在《老子》中,「負陰而抱陽」、「牝常以靜勝牡」、「知其雄,守其雌」等這樣貴柔崇陰的例子是很多的。

穀道中真炁不脫,才能成為化生大道的母體。化生大道母體的門戶,就是天根和地根。任其真息往來,纏纏綿綿,若有若無,不可刻意求之。
「守中」的目的在於使「穀神不死」,自我之所以能夠孕育真朴,全賴此火候。玄:道體。天地根:天根和地根。綿綿若存:天地相接,二氣相交,纏纏綿綿,不要過於執著。「用之不勤」:強調應有所克制,不可操之過急。
就治國而言,這一節是強調精神的溝通作用。只要統治者和人民群眾同心同德,一切按客觀規律辦事,人間盛世自然來臨。

❽ 對道德經有研究的,進!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前段教人保全安身之志,有道 潛龍勿用,所以行無行才是最大的攻守。所以禍就在於驕兵而忘彼失己,故戰場兵戰者只有處事寧靜,為人不驕的帥將才能出奇制敵。在生活方面也只有處事冷靜謙下的人才能去懂得更多,驕者止謙者進。
這里的衰是知黯韻而不是懦弱。在生活比喻謙下。

❾ 老子的道德經中,蘊含著哪些很有深意的人生哲理呢



六、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四十四章》,意思是說越是讓人喜歡的東西,想得到它就必須付出代價;珍貴的東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時候也會讓人感到越難過,所以人要知道滿足,懂得適可而止,如此才可長久。


很多時候,人們喜歡的東西,珍藏的事物一旦失去,便怨天尤人,與其那樣,還不如學會知足,滿足眼前,知足的人不會受到屈辱,而懂得適可而止的人不會招致危險, 生活得更長久。


七、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六十四章》,意思是說在人們即將事業成功之時,卻突然放棄了,功虧一簣。而如果做事始終如一,持之以恆,就不會失敗了。


在很多情況下,人們之所以會面臨失敗的困境,並不是說外界因素影響多麼大,而是自己是否能夠遵循自然規律,是否能有始有終。

❿ 《道德經》中的「矜」該怎麼讀其中出現過很多,都怎麼讀音

你好
矜guān
〈名〉
(1) 同「鰥」。無妻的老人。也泛指無妻的人
爰及矜人,哀此鰥寡。——《詩·小雅·鴻雁》
(2) 又如:矜人(貧苦可憐的人);矜寡(同「鰥寡」)
(3) [動]∶同「瘝」。得病 何草不玄,保人不矜。——《詩·小雅》
矜jīn
〈動〉
(1) 自誇;自恃
矜之者何?猶曰莫我若也。——《公羊傳·僖公九年》
(2) 自矜(自恃);矜功(自誇功勛);矜伐(恃功自誇);矜尚(驕尊誇耀,爭出人上);矜飾(驕誇虛飾);矜寵(仗恃有寵而驕)
(3) 憐憫;同情 哀矜庶戮之不辜。——《書·呂刑》
(4) 矜愛(同情憐愛);矜哀(憐憫愛惜);矜念(憐憫思念);矜愍(矜憫。憐憫;憐惜)
(5) 注重;崇尚 故人矜節行。——賈誼《陳政事疏》
(6)矜式(尊敬而效法);矜全(愛護成全);矜名(崇尚名聲);矜謔(崇尚戲謔)
矜jīn
〈形〉
(1) (形聲。從矛,令聲。作從今者誤。( qín)本義:矛柄)
(2) 驕傲
蟲翹然矜鳴,似報主知。——《聊齋志異》
(3)矜浮(驕矜浮躁) 矜大(驕傲自大) 矜物(驕傲而瞧不起別人) 矜侉(驕傲自大) 矜前(炫誇從前的名聲) 矜負(高傲而自負)
(4) 端莊;莊重 君子矜而不爭。——《論語》
(5) 又如:矜莊(端莊穩重);矜嚴(莊重威嚴);矜容(端莊的容態);矜飭(端莊嚴整);矜厲(莊重嚴厲);矜肅(莊重嚴肅)
(6) 謹守,慎重 參為人矜嚴,好修容儀。——《漢書·馮參傳》
(7) 又如:矜奮(謹持奮勉);矜峻(謹嚴);矜裁(拘謹克制);矜煉(謹嚴而精煉);矜謹(矜持拘謹)
(8) 苦,窮困 矜其血氣,以規法度。——《莊子》。
(9) 凶危,危險 鄭玄箋:「居我以凶危之地。」
(10) 急遽,暴躁乖戾 如:矜肆(驕縱放肆);矜糾收繚(暴躁乖戾)

希望能幫助你

熱點內容
行政立法行政復議 發布:2025-05-05 00:32:14 瀏覽:693
眉縣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5-05 00:27:23 瀏覽:773
中國政法司法文明 發布:2025-05-05 00:07:14 瀏覽:198
殘疾人律師 發布:2025-05-04 23:57:47 瀏覽:792
法院審計 發布:2025-05-04 23:56:12 瀏覽:659
一般請個律師多少錢 發布:2025-05-04 23:45:46 瀏覽:946
姚立法江漢市 發布:2025-05-04 23:45:26 瀏覽:310
學校無法律責任原則 發布:2025-05-04 23:44:58 瀏覽:839
法院中法a類官和b類法官什麼區別 發布:2025-05-04 23:31:55 瀏覽:374
國際經濟法期末總結 發布:2025-05-04 23:30:34 瀏覽: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