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是人必須的

道德是人必須的

發布時間: 2022-01-02 20:46:54

道德是每個人必須有的。英語。

To be grateful is not only a kind of virtue,but also responsibility which should be found in all human beings.Only by being grateful can we know how to give and reward; Only by being grateful can we forgive and win true love and friendship,then happiness will always be with us.

Ⅱ 道德究竟是人必須履行的責任還是人需要為之奮斗的終極目標

人必須履行的責任。一個有道德的人才能立足於社會

Ⅲ 人為什麼需要道德

1、人為什麼要有道德,首先是人的自身利益的自覺。無論如何,在一個社會中,行善總比作惡好,當個好人總是比做個壞人更受人尊敬。人出於自身利益的需求,一般遵循當下的道德規范行事。人正是通過在社會中的道德體驗逐漸認識到道德的價值和意義,並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觀。具有個人特色的道德觀往往是符合當下大潮流的道德觀的,這便於在社會生活中能夠與他人和諧相處。
2、人為什麼要有道德,其次是基於傳統和法律。經過長時間確立的傳統和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支配著人的行為,這些傳統和法律激勵人們要有道德,那些不道德的人往往會遭受傳統的批判甚至法律的制裁,這一正一反的道德刺激,形成或修正了人的道德認識,反過來又成為傳統和法律的延續者。
3、人為什麼要有道德,其實是人的共同需要。根據生活經驗和一般理智來考察人性,我們不難發現,人都有許多共同的需要、慾望和目的等。比如,我們都希望我們的生活和諧、家庭和睦,我們追求自由、幸福,我們樂於享受愛和友情、親情。為了滿足這些需要,必須確立和遵守某些道德原則(底線),使我們免於恐懼、孤獨,免於被欺騙、被管制、被殘害。
4、說到底,我們學會合乎道德地生活,是為了改善生活質量、改善周圍人的生活質量,還有什麼比這各有意義嗎?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人的最有價值的努力是為我們行為的道德化而奮斗。我們內心平衡,甚至我們的生存本身都取決於道德。唯有我們行為的道德化才能賦予生命以美好和尊嚴。」

Ⅳ 人為什麼需要道德

一個人需要道德,這是一個人處身立事的根本,沒有道德的人,是走不長久的。

Ⅳ 什麼是道德人

道德人的概念是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基於人本性中利他行為的分析而提出的的一種假設。道內德人這容一假設來源來自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中的一段話:

人們不應該把自己看作某一離群索居的、孤立的個人,而應該把自己看成是世界中的一個公民,是自然界巨大國民總體中的一員。不僅如此,為了這個大團體的利益,人人應當隨時地心甘情願地犧牲自己的微小利益。



(5)道德是人必須的擴展閱讀:

人的理性包括理性計算、理性的預期合理性的自我利益的追求,是現代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礎。人的理性行為,並不自然和必然就意味著追求個人直接利益的最大化。

人的自利行為是理性的,道德行為也是理性的。因此可以將傳統經濟學中的理性進行擴展,即利己的行為是理性的,動機上利他的行為也是理性選擇;

三是追求團體「利益」的最大化。利他主義追求的是他人或社會福利的改進。因此,有共同利益的個人總是試圖增進團體的利益。這個團體並不一定以組織的形式出現。

Ⅵ 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是什麼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系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中國傳統道德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忠孝節義」四個字:

忠:臣子必須絕對服從君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使是暴君也不得反抗。而原本中國人認為:君臣以義合,不可則去。

孝:子女必須絕對服從家長,「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家長毆打虐待子女被看作理所當然的權利。而原本中國人認為: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父母有過而子女不諫為不孝。

節:中國傳統社會中僅片面要求女性守貞、從一而終,男人則可以三妻四妾,而原本中國人認為:三妻四妾,人慾也。是不應該的。雖然男女均遵從婚姻包辦,但只有男性有離婚權利。

義:指被統治者必須誓死服從道德規范,為了統治者的利益必須毫不猶豫的犧牲自己的生命。而原本中國人認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義是從天下之志,與統治者無關。
當今社會一個人的基本道德其實還是四點,不過含義有了變化
忠:忠於祖國,民族
孝:孝順父母,長輩
節:遵守社會基本道德,秩序
信:身邊人之間講基本的信用

Ⅶ 道德是什麼人為什麼要有道德

道德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一種共同行為的思想基礎,它產生了社會對人類個體的約束力,又是一種為大家有益的社會規則.任何個體都永遠生活於它來之於社會的道德影響之中,道德的基礎的人的本性的社會存在.所有人要遵守普遍的道德規則.否則,他可能會被社會所排斥.但每一個時期的社會道德都有它特定的含義,隨著人類的發展變化而變化.一個聰明的人,是會引領社會道德,走在時代的前列.但可能要付出個體自由或任性的代價.所以就有了道德的選擇.每個人所做的選擇不同,產生了不同的社會結果,它反過來影響這個人的生活甚至一生.格物致智有人說良心是靠不住的向導,因為只是由兒時的訓導和模糊的回憶構成的,並不是構成道德力量的有力支柱,那麼道德力量到底應該來自於哪裡呢?
有人說濫施道德,容易被人利用,易受騙,並且使道德貶值?
對集體的忠誠、自我犧牲、不計名利、獻身精神也算是道德的一種?那麼例如集體在犯錯誤時,對組織和集體的忠誠和公平正義道義相比哪個更重要呢?
如果說道德以自由為前提,那麼自由意味著承擔責任,那麼責任與使命的確定必然有其主觀性,不能以廣泛的價值追求為基礎,與道德價值的普惠性相悖,到底如何界定道德和使命的關系?
當忠誠,情義,道義,使命,承諾.....等這些被視為道德代名詞而相沖突時,有沒有更高的道德標准(信仰或文化的傳統)出來擺平其關系?否則道德豈不是處在無序狀態,每個人依照自己的標准武斷的可以把道德的邊界隨便挪來挪去?
當約束個人的道德和社會機制在群體的狂熱中會失去了效力,群體心理的發作會產生法不責眾的錯誤經驗,使人意識到,人可以不必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在擺脫了自己卑微無能的感覺之後,會產生出一種殘忍、短暫但又巨大的能量我以為這就是倫理學的全部意義(尚福爾) ●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愛(英國) ●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馬克思) ●如果你的道德觀念令你消沉,那它們就一定是錯誤的道德觀念----(史蒂文生) ●德行啊,你是純朴的靈魂的崇高科學(盧梭

Ⅷ 人為什麼要有道德

1、人為什麼要有道德,首先是人的自身利益的自覺。無論如何,在一個社會中,行善總比作惡好,當個好人總是比做個壞人更受人尊敬。人出於自身利益的需求,一般遵循當下的道德規范行事。人正是通過在社會中的道德體驗逐漸認識到道德的價值和意義,並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觀。具有個人特色的道德觀往往是符合當下大潮流的道德觀的,這便於在社會生活中能夠與他人和諧相處。

2、人為什麼要有道德,其次是基於傳統和法律。經過長時間確立的傳統和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支配著人的行為,這些傳統和法律激勵人們要有道德,那些不道德的人往往會遭受傳統的批判甚至法律的制裁,這一正一反的道德刺激,形成或修正了人的道德認識,反過來又成為傳統和法律的延續者。

3、人為什麼要有道德,其實是人的共同需要。根據生活經驗和一般理智來考察人性,我們不難發現,人都有許多共同的需要、慾望和目的等。比如,我們都希望我們的生活和諧、家庭和睦,我們追求自由、幸福,我們樂於享受愛和友情、親情。為了滿足這些需要,必須確立和遵守某些道德原則(底線),使我們免於恐懼、孤獨,免於被欺騙、被管制、被殘害。

4、說到底,我們學會合乎道德地生活,是為了改善生活質量、改善周圍人的生活質量,還有什麼比這各有意義嗎?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人的最有價值的努力是為我們行為的道德化而奮斗。我們內心平衡,甚至我們的生存本身都取決於道德。唯有我們行為的道德化才能賦予生命以美好和尊嚴。」

(8)道德是人必須的擴展閱讀

道德是個社會性概念,它是有別於法律的用以處理人與人、人與其他存在物關系的方式,它用是非、好壞、善惡等概念作出判斷。基於此,人為什麼要有道德的關鍵就在於人是社會性的,人需要協調處理與他人、與自然、與世界的關系,協調處理的前提就是要作出判斷,是是,是非?是好,是壞?是善,是惡?

「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錢穆先生的註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見,「道」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范疇。

參考資料:網路-道德

Ⅸ 道德是什麼,怎麼樣的人才算是有道德的人

「恃清抄傲濁」比恃才傲物的後果更壞。人們之所以尊重道德,就是因為道德對他們無害。如果道德成為他們氈上的針、背上的刺,他們就要設法拔去。人們之所以提倡道德,是因為道德可以增進社會的安寧和諧,不希望引起糾紛、造成風波。否則,他們就要對不道德的分子加以安撫了。 這就是以道德自命的人應該守的分寸。道德這個詞語,比較抽象!大概就是: 你必須有理想,但是不要公然鄙視那些鼠目寸光的人。你必須有操守,但是不要公然抨擊那些蠅營狗苟的人。你必須培養高尚的情趣,但是不要公然與那些逐臭之夫為敵。
我們做好事,別勉強別人也照著我們的樣子去做,別責備他們為什麼不做。道德是一種修養,不是一種權力,道德最適合拿來約束自己,不適合拿來壓制別人。道德如果成為運動,也是「自己做」運動。

熱點內容
深圳狗肉條例 發布:2025-05-04 19:57:28 瀏覽:141
必應輸入法官方網站 發布:2025-05-04 19:49:05 瀏覽:852
民法中的清風 發布:2025-05-04 19:33:47 瀏覽:585
法學講的是什麼 發布:2025-05-04 19:27:15 瀏覽:667
重慶大學非法學 發布:2025-05-04 19:27:11 瀏覽:319
澗西區法院法官 發布:2025-05-04 19:26:25 瀏覽:357
社會工作能力中的卡片法 發布:2025-05-04 19:20:22 瀏覽:45
城管條例處罰規定36條 發布:2025-05-04 19:15:25 瀏覽:751
地產公司投資並購的法律風險 發布:2025-05-04 19:15:21 瀏覽:25
行政訴訟法的由來 發布:2025-05-04 19:12:12 瀏覽: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