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話道德經
① 《道德經》:三句話,三種人生,你是哪一種
在中國《道德經》雖然有2000多年,可惜,中國人對《道德經》的理解絕大部份是錯誤的。中國人對《道德經》的理解是從儒家的角度去解釋《道德經》,這是相當糟糕的事情。把一個明明有哲學、有邏輯的東西變成一個沒有邏輯的東西。 所以為什麼我們中醫到後來理論上沒有什麼發展,發展不了?一直到今天我們的中醫,很多人感覺到我們的理論非常難辦,在技術上我們有進步,但在理論上我們的進步幾乎是停止了。為什麼?我認為這裡面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嚴格地遵循《道德經》的理論前進。 我就講一點,現在醫學的中醫醫生,都講的是陰陽五行,《道德經》講的是陰陽三行,我們一走入陰陽五行你的理論就中止了,你沒法再前進了。只有三,才能夠構成活力!三,就是全,三,就是動力。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我就舉例,現在基因理論是非常盛行的,但是基因里的理論核心在我們的64卦里頭也已經說明,已經從理論上做出了很好的總結。你看基因構成,它就是陰陽三行,它就是雙螺旋。陰陽三行,就是老子《道德經》理論的核心,就是三生萬物。 大家都知道我寫的一本書,叫《西方哲學死了》。這本書在市面上還有賣,我是研究哲學的,我的大部分時間研究西方哲學,我研究西方哲學的結果就認為西方哲學已經完蛋了。因為什麼呢?因為我發現,我們老子《道德經》的哲學比它高明得多。 西方的數理邏輯已經死了,它到了我們的電腦之後,它已經到了底了。因為它達不到「三生萬物」的水平,電腦到目前為止再怎麼了不起,也是我們手上的一個工具。 西方人用二進制構成一種一元論的一個世界,我現在構成一個三元論的一個世界,一元論的世界只能做成我們現在的這樣一種電腦,三元論將來所構成的電腦,是完全可以像人那樣活動的電腦。 所以,21世紀我認為是一個思維革命的時代,而且這個革命的發源地就應該在中國。它所根據的理論就是老子《道德經》的哲學理論,就是老子《道德經》的陰陽三行六度的全新的邏輯,而不是現在西方所說的那種數理邏輯。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真正偉大的思想、偉大的理論在《道德經》之中,如果把陰陽五行轉向陰陽三行,它的前途就是巨大的。我深信我們中醫中葯學,的的確確在世界上是最偉大的醫學。但是這個醫學現在面臨理論上的困境,大家認識到這個困境就好辦了,我們就一定能夠克服這個理論上的困境,打開新的局面,使我們的中醫中葯學走向全世界!它不僅僅只是醫療整個人類心靈、生理,更重要的是給整個人類帶來一種偉大的、思維的、邏輯的方法。
② 老子對孔子說的三句話 貪婪驕傲沒有什麼好處
孔孟之道講究的是仁義禮智信,老子之道講究無為而治。
這里只是模仿孔子說教的口氣和老子順其自然的態度而已。
呵呵,雖然是笑言,但也有幾分活潑形象。
③ 中國古代的思想家老子曾經說過這樣三句話: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請選
從《老子》看交往之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人際交往中說話很重要,聆聽也很重要,中國文化中關於聆聽的智慧是非常多而且美妙的,名言警句絡繹不絕,熠熠生輝。其中老子關於聆聽的智慧又如一顆毫光熠熠的寶石,值得解讀欣賞。
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81章)我們讀到此言,覺得老子的這個話好像和上面說的「美言可以市尊」有矛盾,但是細察文意,他是針對兩種不同的情況來說的。
這里的「信言」,是指真實的話、樸素的話;「美言」,是指華美的話、偽飾的話。「信言」、「美言」是處在對立中的,那麼可以推知此「美」是指一種不真實的虛美、矯飾之美,而不是「美言可以市尊」中那種真美的「美言」,兩者有不同的涵義。
我們讀老子的書,有時覺得不好懂,前後好像有矛盾,其中往往就因為不了解他這種用字的現象,即使是同一字,但是有時在書中表示不同的意思。比如錢鍾書就指出過:《老子》第72章「『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按此又一字雙關兩意,上『厭』乃厭(饜)足之『厭』,與『狎』字對,下『厭』乃厭惡之『厭』」,「涉筆成趣,以文為戲,詞人之所慣為」。(《管錐編》)我們了解了這一點,再讀《老子》,許多地方就可以知其然與所以然了。
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這和我們現代人並不絕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碰到。有的人說話,說得天花亂墜,很動聽,很華美,但是到頭來是讓你上當受騙。因為他不偽裝得美一些,怎麼會打動你,讓你上鉤啊!所以「不信」的話經過外表「包裝」變成的「美言」,不就是「美言不信」了嗎?相反「信言」是真實的、素樸的,不用「包裝」,它往往沒有那種外表的美,這就是「信言不美」了。
歷史上這種情況就沒有斷絕過,老子的這種智慧,是從生活、歷史中總結出來的,又可以驗證生活和歷史的。比如漢代陸賈在《新語》中說過:「讒夫似賢,美言似信;聽之者惑,觀之者冥。」這樣的例子還少嗎?
大家都知道戰國時候齊國有個叫鄒忌的故事,也許一笑了之,但是我們再用老子的理念來解讀一番,或許就可以較深地領會為什麼「美言不信」了。
齊相鄒忌不僅身高八尺,而且長得很帥,一次在要上朝時候,他照著鏡子問夫人:「我和城北的徐公誰美?」徐公是當時公認的美男子。
夫人回答說:「當然我的老公美,徐公怎麼比得上你!」這就似老子所謂的「美言」,一般人愛聽,但是鄒忌覺得有點不可信。這就是鄒忌的厲害,他面對「美言」能動動腦筋。《戰國策》上就是這樣寫的:「忌不自信。」
鄒忌就再問小老婆:「我和徐公誰美?」其妾說:「徐公怎麼比得上你美啊!」這還是「美言」,真是異口同聲的「美言」了。
第二天有個客人來了,鄒忌再問客人:「我和徐公誰美?」客人說:「徐公比不上你美!」
湊巧了,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仔細細地審視他,自以為不如他,再用鏡子看自己,發覺遠比不上他。
鄒忌是一個著名的政治家,他開始考慮,這是為什麼。夜深人靜,他「寢而思之」,發現其中的道道了。我們也來分析一下,確實這種「美言」有不少內涵。
一是,聽到人家的「美言」並非就是真言、信言,要考慮可信否、真實否。不管是面對親近自己的人,還是面對別人,都應該如此。再說,面對一個人的「美言」應當如此,而面對眾口一詞的「美言」也應當如此,比如鄒忌聽到的是三個人共同的「美言」,也不一定是信言,也不要盲目地就信以為真。
二是,「美言」是動聽悅耳,聽了讓人舒服,但是在「美言」的後面往往有動機,有一種利益關系的驅動力。比如,鄒忌知道:妻子「美言」我,是出於愛我;妾「美言」我,是害怕我;客人「美言」我,是有求於我。一個人要能夠洞悉「美言」深層的、背後的東西。
三是,「美言」容易蒙蔽人,就要實際地考察一番。鄒忌自己看到了徐公,才知道怎麼回事了,否則就蒙在鼓裡。大家想想,如果我們不是把這個故事看作「搞笑」的話,那麼其中涵義頗深。
四是,鄒忌果然不愧為一個著名的政治家,他又由此及彼,由近及遠,由小及大,想到了政治,想到了國家大事,那麼是不是也這樣呢?於是入朝來見齊威王田齊時,他就講了這回事情,開導齊威王。
鄒忌說:「我確實知道自己遠比不上徐公之美,但是因為妻子愛我,妾又怕我,客有求於我,所以他們稱贊我比徐公美。如今齊國地方千里,是有一百二十個城邑的大國,宮里的女人都愛君王,朝廷群臣都害怕君王,由此可見,君王被人蒙蔽得一定更加厲害了。」這一番話,我們看來真叫絲絲入扣。
鄒忌用心思考過了,有人愛我而我受到蒙蔽,那麼愛你齊王的人更多了,你齊王受的蒙蔽更大;有人怕我而我受到蒙蔽,那麼怕你的人更多,你受到的蒙蔽也更大;有人有求於我而我受到蒙蔽,那麼有求於你的人更多,你受到的蒙蔽就更大了。這種內在的邏輯,很有力量啊!
齊威王是一個很善於聆聽的人,他不是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也不是王顧左右而言它。他聽出了其中的道道,被觸動了,因此稱贊說:「善!」很明顯,鄒忌的這番話不是悅耳的「美言」,因為這不是溜須拍馬、歌功頌德的話,而是進諫、批評、開導的話。但這又確實是「信言」,是由鄒忌的「美言不信」引出來的這一番「不美」的「信言」。齊威王必定聽出來「信言不美」,這才是真正的美言,所以齊威王欣賞地說出一個「善」字來。
再說,可貴的是齊威王不僅聆聽出這是美言、美言中的美道,而且去踐行美言、美道。齊威王就下詔令:「從今以後,群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出我的過錯的,可以得到上等賞賜;上書進諫我的,可以得到中等賞賜;能在公眾場合批評我的,可以得到下等賞賜。」我們設想一下,一個人用一個銳利的東西,當著你的面紮下去,你是什麼感覺?這不就是「面刺」嗎?現在得「上賞」一等獎的是「面刺」,也就是這種批評指責,絲毫不留情面,就像銳利的東西當面扎進去;挑你的錯誤、缺點、毛病,一個普通的人也受不了,一個高高在上的國君能接受下來,這應該說是很不容易了。
這個詔令剛一公布,大家想怎麼樣啊,很有意思,經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群臣進諫,門庭若市」。這個場面今天的人設想一下,依然生動如畫啊。你來了,我也來了,他也來了,紛紛前來提意見、熙熙攘攘上門來批評的,就像趕集市那樣。這種批評和提意見非但不被拒之門外,而且有獎,用獎勵來刺激、拉動「面刺」。一個國君能夠這樣廣開言路,這樣虛心接受批評,這樣誠心接受監督,怎麼不讓一代一代的人感嘆啊!我們也許不太在意,原來大家熟悉的這個成語「門庭若市」,就是從這里來的。另一方面也說明齊威王的問題、朝廷的問題還真不少。齊威王先前聽到的大都是悅耳的「美言」,但是「美言不信」,受了極大的蒙蔽;當他真正聽到了「面刺」之言、「進諫」之言、「謗議」之言,雖然不悅耳動聽,但是「信言不美」,使得自己眼明心亮,從蒙著的鼓裡走出來。
第二個階段,起變化了。《戰國策》上寫道,「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這就是說幾個月以後,不再像前一陣「門庭若市」那樣了,雖然還是有人來提意見,但是已經是斷斷續續的了。
第三階段,又有變化了。就是一年後,「雖欲言,無可進者」,想要進言的人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批評的了,要獻給朝廷的意見都說得差不多了。
大家要問了,那麼帶來了什麼結果呢?當時的燕國、趙國、韓國、魏國等了解到這個信息後,都紛紛派出使者到齊國來朝貢,《戰國策》上說:「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這一概括就是又一句美言,分析它的意思確實是很美妙:這就叫做不用興師動眾地出兵去戰勝他國,在朝廷內已經戰勝他國了。
果我們讀了《戰國策》的材料,再來對照一下《史記》上的記載,我們就更加清楚了。當初齊威王繼位時,韓國、趙國、魏國曾經趁齊國辦喪事時發動進攻。另外齊威王繼位後,曾經有九年時間自己不理國事,只是讓卿大夫去管理,結果可想而知了。諸侯國都來討伐,齊國的人民不得安寧。你想,官員老百姓當然有一肚子的意見啊!所以為什麼上面說到剛提意見的時候會「門庭若市」了。
再說齊威王也確實想整頓一下,他也確實是戰國時期一個很有作為的諸侯王。他考察官員就很重視聆聽,從中發現問題。比如齊威王聽到自己的左右都常常向他贊揚阿城的大夫,說他是地方官員中最好的,而天天誹謗即墨大夫,說他是最壞的。齊威王聽到這些報告後,沒有輕信,而是派出得力的人員去實地調查。結果是即墨(今山東平度縣東南)這地方治理得好好的,一是田地得到開發,二是百姓生活豐衣足食,三是官府沒有積壓的公事。齊威王明白了之所以即墨大夫遭受到誹謗,是因為他不會奉承我左右的人,所以沒有人贊揚他,在我面前替他說好話。於是齊威王在明察之後,召見即墨大夫,表揚了他,並封給即墨大夫萬戶食邑。
相反,他派人實地考察下來,阿城(今山東陽谷縣東北)這地方治理得一塌糊塗,田地荒蕪,老百姓貧苦。從前趙國攻佔了一個城邑,作為大夫不去救援;衛國攻佔一個薛陵,作為大夫也竟然不知道。齊威王明白了,之所以阿城大夫能享盛譽,是因為他用重金賄賂了自己的左右,從而得到了不斷的贊譽,有人不斷地在我面前說他的好話。齊威王很果斷,他也召見了阿城大夫,當天就把他烹殺了,並將自己左右曾經吹捧過阿城大夫的人也一起烹殺了。
齊威王的行為使得齊國上下人人不敢文過飾非,努力竭盡忠誠,齊國治理得很好。據說其他諸侯國有二十多年不敢侵犯齊國。
④ 用三句話說清楚從一件事中悟出什麼道理
不要急求於說得非常好,一步一步地來,你要慢一點,認真的一點練。
《道德經》雲: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經》雲: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相關解釋:
《現代漢語詞典》:1.事物的規律:熱脹冷縮的道理。2.事情或論點的是非得失的根據,理由,情理:你說話很有道理,我完全同意。3.辦法;打算:怎麼辦我自有道理。
《新華詞典》:(一)理由;情理。例:擺事實,講道理。(二)事物的規律。例:他從實踐中總結出了增產的道理。
《佛學大辭典》:(術語)通貫事物本真之義曰道理。道理者通達無礙之謂。指一物上所具之義,通於余物而言。
⑤ 老子《道德經》的精華是什麼呢
《道德經》是中華文化中的第一本也是最系統最全面的哲學書,老子是東方文化第一位哲人也是第一位巨人。很多人說哲學對我們普通人似乎沒什麼用啊,幹嘛要去學習道德經呢?實際上哲學就相當於一棟房子的基礎,人們住在房子里雖然看不到地基,但卻不能沒有地基。有句話叫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可見哲學這個人類的“地基”對於我們生活是多麼的重要,我們之所以沒有感覺到並非他不存在,只是我們日用而不知!換句話講:今天我們社會出現這么多看似荒誕的問題,都是我們哲學思想上混亂的結果,東方不東方西方不西方,有些四不像!
⑥ 《道德經》
額,真深奧= =
我自己理解的:
應該這麽劃分: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個"道"就是老子的中心,這個……偶也說不清= =
第二個「道」是「說」的意思
常的意思是普遍的,絕對的,和「恆」的意思相同。
就是說,道如果說得出具體的形態,它就不是永恆的道………………
⑦ 中庸、道德經、孫子兵法這三個中那三句話的意思一樣同時表達的觀點是一致的
有一句 「治大國若烹小鮮」
意思: 治理大國就好像烹調小魚,油鹽醬料要恰到好處,不能過頭,也不能缺少
自認為這句能說過去
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是老子《道德經》里的一句話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
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
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質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無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⑨ 《道德經》中「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中 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的意思是:
1、見素抱朴的意思:就是要抱住「樸素」的意思。
2、少思寡慾的意思:就是要減少慾望的意思。
3、絕學無憂的意思:一般的解釋是舍棄用學習知識的方法了解事物。
其實,這三句話,都是在指出一個道理:減少 心 對富貴、繁華、智巧和滿足各種慾望的追求,從而讓自己心清靜,而使自己深層的潛意識得到開發,讓自己在生活和事業中擁有更好的「智慧」。
⑩ 中庸、孫子兵法和道德經,這三裡面那三句話表達的觀點是一樣的
道德經的核心也可以用到孫子兵法上,只是表達不一樣。行業不一樣。比如把孫子兵法的理念用到企業,品牌上。
道德經的理念是:我雖然比你強,但是我不會和你硬碰硬。我不會告訴你,我比你強。
道德經說,國之利器不輕易示於人。
我有十二分力。你有八分力。但是我不會告訴你。我只會表現出我只有六分力。而且我會想盡辦法用三分力打敗你。這是道德經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