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拒繳立法

拒繳立法

發布時間: 2022-01-04 11:55:47

① 如何認定侵佔罪中的「拒不交還的行為」

司法實踐中認定拒不退還或交出,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行為人拒不退還或交出的意思表示對象問題。也就是說,行為人向誰表達了拒不退還或交出的意思才應認為是拒不退還或交出並因而構成了侵佔罪?關於這個問題,理論上的認識並不一致。如有的認為向財物所有人表達了拒不退還或交出的意思才應認為構成侵佔罪。有的認為是向財產託管人表達。有的認為是向財物的所有人、佔有人或其委託的人員或機關表達。還有的認為是向財產所有人或有關權利人表達才應認為構成了侵佔罪。我們認為,由於行為人拒不退還或交出的意思表示對象的范圍關繫到侵佔罪的成立與否,侵佔罪又是對他人公私財產所有權的侵犯,因此,行為人表達拒不退還或交出的對象是「他人」,即財物的所有權人和佔有權人。可見,行為人只有向財物的所有權人和佔有權人表達了拒不退還或交出的意思才應認為是拒不退還或交出。除此之外,是否還存在其他對象呢?對此應著重分析以下幾類對象:

一是受所有權人或者佔有權人委託的人。財物的所有權人或者佔有權人向行為人索要財物是在行使其財產返還請求權,行使返還請求權作為一種民事法律行為,權利人可以通過他人代為實施。在這種情況下,所有權人或佔有權人與受委託人之間實際上形成一種委託代理關系。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權范圍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同第三人獨立為民事法律行為,由此產生的法律效果直接歸屬於被代理人的一種法律制度。這樣,受委託的人以所有權人或佔有權人的名義向行為人行使返還請求權,如果行為人返還財物,則由代理人轉交所有權人或佔有權人;如果行為人向代理人表示拒不退還或交出的,由於由此產生的法律效果直接歸屬於被代理人,因此,應當認為行為人是向所有權人或者佔有權人表達拒不退還或交出,應當認為構成侵佔。

二是受所有權人或者佔有權人委託的單位。財產所有權人或者佔有權人在財產被侵佔後往往會求助於某些組織和單位,特別是有關機關,希望藉助於這些單位的力量索回被占財產。行為人向受委託單位表示拒不退還或交出的,能否認定為侵佔?對此不可一概而論。如果單位依法可以接受代理,則所有權人或佔有權人與該單位之間是一種代理與被代理的關系,行為人向接受委託的單位表示拒不退還或交出的,應當認為構成侵佔;如果單位依法不能接受代理,則應看單位的職能(或職責)。如果根據其職能(職責)可以通過採取向行為人索要財物的方式保護他人財產所有權的,在該單位接受他人請求向行為人索要而行為人表示拒不退還或交出的,應當認為構成侵佔;如果沒有這項職能或職責,或者雖有此職能或職責但他人未向其請求幫助索回的,即使行為人向其表示拒不退還或交出的,也不能認為構成侵佔罪。這是由侵佔罪是親告罪的性質決定的。如他人財物被侵佔,經索要無果後,請求公安機關介入,如果行為人在公安人員面前拒不退還或交出的,應當認為構成侵佔,因為此時,他人的請求與公安機關的職責是吻合的。如果公安機關未經他人請求,僅依職權或第三人的檢舉揭發要求行為人退還或交出財物,行為人拒不退還的或交出的,不能認為構成侵佔。

三是佔有人。首先應當明確,佔有人不等於佔有權人。佔有權人是指佔有人依據契約或法律取得對財物佔有的權利的人,而佔有人只是基於佔有意思對物取得實際支配的人,佔有包括合法佔有和非法佔有。佔有人不論基於事實還是不法原因取得的佔有都不享有佔有權,因而也就不存在佔有返還請求權問題。侵佔對象可以包括非法財物,其中包括非法佔有人的財物。如侵佔他人通過盜竊佔有的財物。行為人侵佔非法財物雖然可以構成侵佔罪,但向非法佔有人如盜竊犯表示拒不退還或交出的,尚不能確定真正所有權人的所有權是否會受到侵犯(如行為人可以說拒不退還是為了退還給所有權人),因而對非法佔有人表達拒不退還或交出的,還不能認為是構成侵佔,只有向所有權人或佔有權人及其代理人(包括單位和自然人)以及接受請求的負有特定職責的單位(主要是國家機關和一些基層組織)表示拒不退還或交出的,才能認為構成侵佔。可見,對佔有人應區分佔有權人和非佔有權人兩種情形判斷。
綜上所述,行為人只有向所有權人或佔有權人及其代理人、負有特定職責並接受所有權人、佔有權人請求的單位表示拒不退還或交出的,才能認為是構成侵佔。向權利人以外的其他人或單位表示拒不退還或交出的,尚不足以確定其是否侵犯了他人財產所有權,還不能認為是構成侵佔罪。
2.行為人拒不賠償的,能否認定為拒不退還或交出?也就是說,拒不退還或交出的對象是否僅限於原物,亦或包括對原物的等價賠償?對此刑法沒有明確規定。我們認為,侵佔罪的立法目的在於保護公私財產所有權,財產所有權可以體現為一定的貨幣價值,所有權的實現也不以原物的復歸為必要,可以以原物的等價價額恢復所有權的圓滿。在原物已不能退還或交出時,行為人願意就原物進行等價賠償,表面上看似乎使他人財產所有權受到侵犯,但他人財產所有權體現的價值和使用價值所擁有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在賠償的條件下得到恢復和保護。我國民法通則規定的民事責任除返還原物外,還包括原物滅失後的補償或賠償損失。可見,拒不退還或交出的對象不僅限於原物,還包括對原物的等價賠償。即行為人在原物不能退還或交出時拒不賠償的,應以侵佔論處。
3.在能夠退還原物的情況下,行為人拒不退還或交出,但願意支付對價的,能否認為是拒不退還或交出?對此,有論者認為,侵佔罪中行為人主觀上非法佔為己有,不應僅理解是將原物非法佔為己有,還應理解為實質上是將原物所體現的使用價值或價值非法佔為己有。因此,對於這種情況,不應認為行為人具有非法佔為自己所有的目的,從而不應認為其拒不退還或交出原物的行為構成了侵佔罪。對於所有人或佔有人同意接受等價補償時,應作此理解,即使對於所有人或佔有人不同意接受等價補償而執意索回原物的,也不應追究行為人侵佔罪的刑事責任,而應依民事糾紛處理。對於行為人拒絕作等價補償,數額較大的,可以依侵佔罪處理。總體上我們同意上述觀點。但在他人獲知行為人佔有原物,行為人採用暴力、脅迫等手段強迫他人接受對價的,如果情節嚴重,可按強迫交易罪論處,否則應按一般違法行為處理。
4.拒不退還或交出的表示方式。行為人拒不退還或交出的行為方式,既可以採取直接明確的方式,也可以採取間接隱晦的方式,但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只要行為人的行在客觀上足以表現其拒不退還或交出意思的,就應認定為拒不退還或交出。
在認定拒不退還或交出的表示方式時,應當嚴格區分客觀上無能力退還的情形是否屬於拒不退還或交出的,所謂客觀上無能力退還的情形,是指行為人在將自己持有的他人之物處分掉之後,雖然主觀上願意對所有權人或佔有權人進行補償,但在客觀上卻不能返還原物,也根本不能對所有人或佔有人進行補償時,能否視為拒不退還或交出而以侵佔罪論處?對此我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對行為人處分他人財物時主觀上具有補償(包括在將來進行補償)願望的,盡管後來已無償還能力,也不應認為是拒不退還或交出,只有對那些在處分他人財物時主觀上不想償還客觀上無償還能力的,才能認定為拒不退還或交出。
5.拒不退還或交出成立的時間標准問題。拒不退還或交出作為侵佔罪成立的條件之一,表明行為人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或者遺忘物、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的堅決、斷然、頑固和徹底的態度和希望。與不退還或不交出相比較,具有程度上的差異。並且行為人在表示拒不退還或交出之後可能還會有所反復,即退還或交出所持之物。因而行為人是否拒不退還或交出應根據其一定期間內的表現來判斷。那麼這個期間的下限在哪兒呢?這就是拒不退還或交出成立的時間標准問題。對此理論上存在如下幾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以自訴人告訴時或人民法院立案時為准。第二種觀點認為以開庭審理時為准。第三種觀點認為以立案後實體審理前為標准。第四種觀點認為以一審判決前為標准。第五種觀點認為以二審終審以前為標准。第六種觀點認為,自訴形式的侵佔罪以一審判決以前為標准,公訴形式的侵佔罪以提起公訴之前為標准。第七種觀點認為,對於需要偵察的案件,以偵察人員抓獲行為人時其是否拒不退還或交出財物為最後時間限制;對於不需要偵察的案件以財物的所有人向人民法院告訴時行為人是否拒不退還或交出為最後為時間限制。

② 刑事案件罰金不交能減刑嗎

未繳罰金不應成為自由刑減刑的障礙

———兼談罰金刑執行的對策

李忠誠

罪犯A在服刑期間表現較好,監獄依法向所在地的中級人法院為A提請減刑一年零六個
月,而該中級人民法院以A確未繳納判決時的罰金一萬元而遲遲不予減刑。罪犯A因家境貧困無法繳清罰金,至今未獲減刑。但是,有的人民法院在裁定罪犯減刑時不考慮罰金刑的執行情況,理由是減的就是主刑。同樣是罰金刑沒有執行,不同地方的人民法院在執行減刑時卻採取截然相反的做法。
罰金刑不執行就不予減刑?減刑是減主刑還要受制於罰金刑?以罰金刑沒執行阻卻主刑的減刑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當然罰金刑不執行,難執行必然影響人民法院裁判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影響國家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面對這些實踐中存在問題又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我們必須思考它產生的原因,研究解決現實問題的對策。這一問題的產生主要是:一方面我國刑法規定了罰金刑的適用,另一方面罪犯無力繳納的現象又相當普遍,從而造成了刑法規定必須判罰金而判決後又無法執行的矛盾。有的法院為了解決罰金刑無法執行的問題,就將減刑與繳納罰金掛鉤,用這個方式補收罰金,從而導致有些符合減刑條件的罪犯只因罰金刑沒有執行而不能減刑問題的發生。我們認為,中級人民法院以罰金沒有繳清就不予以減刑的做法是錯誤的,應當予以糾正,理由如下:第一、從刑法規定的減刑條件看。我國刑法第七十八條規定:「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如果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的,或者有立功表現的,可以減刑;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現的,應當減刑:(一)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動的;(二)檢舉監獄內外重大犯罪活動,經查證屬實的;(三)有發明創造或者重大技術革新的;(四)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捨己救人的;(五)在抗禦自然災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現的;(六)對國家和社會有重大貢獻的。」從刑法關於減刑條件的規定可以看出,減刑是以執行期間的實際表現為前提的,對於法律規定有「應當減刑」的情形,則執行機關的提請減刑和人民法院的裁定減刑是其應當履行的職責,所承擔的義務。刑法沒有把不繳納罰金作為不得減刑的限制性條件。所以,人民法院不應當以罪犯不繳納罰金作為不得減刑的前提條件。第二、從減刑是主刑執行中的變更執行角度看,它與罰金刑這一附加刑無關。監獄作為刑罰執行機關執行的是自由刑這種主刑,不執行罰金刑。「確有悔改表現」是指罪犯在監獄中服自由刑———主刑的表現,不能單純用是否繳納罰金來衡量,否則對貧窮的罪犯是不公平的。監獄只能對執行主刑的情況進行考核和管理,對符合減刑條件的罪犯提出減刑建議。在執行主刑過程中過多考慮附加刑是否執行,會對因經濟原因無法繳納罰金的罪犯產生不公正的歧視心理,不利於為表現好的、甚至有重大立功表現的罪犯提供悔過自新和獲得減刑獎勵的機會。第三、從監獄管理秩序的穩定和改造罪犯的角度看。建立減刑制度就是為罪犯提供改造的希望,提供重新做人機會,體現了懲前毖後,治病救人刑事政策。如果對符合減刑條件但繳納罰金有困難的罪犯不予減刑,會使罪犯感到沒有出路、沒有希望,從而容易產生抗拒改造的心理。當然,對罪犯不繳納罰金的情況也應當客觀分析,如果確實因經濟困難無力繳納的,在減刑的時候不能以此為限制條件,如果不是因經濟困難,而是有意抗拒罰金刑的執行,也應當採用其他辦法加以解決,不能以不予減刑的方式進行限制。用不予減刑的方式進行限制,一則沒有法律依據;二則各地做法不統一,易導致嚴肅的執法行為異化,造成法制的不統一。
問題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能迴避,也無法迴避。筆者粗略地統計一下,我國刑法規定的罪名大約416個,而有罰金刑規定的罪名就多達147個之多,絕大多數為「並處」的規定,占所有罪名的35.3%。如此之多有罪名而且又是「並處」的罪名,在宣告主刑的時候,不同時宣告罰金刑,人民法院的裁判就是違法的,宣告後無法執行又成為一紙空文,罰金的錢事是小,損害人民法院裁判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動搖國家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的事是大。我們不能等閑視之,必須加以研究解決。
筆者認為,可以考慮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來解決罰金刑繳納困難的問題:一是將繳納罰金作為減刑的獎勵性條件,鼓勵罪犯交納罰金,維護人民法院裁判的嚴肅性和權威性。雖然罪犯不繳納罰金不影響減刑,但為了區別有條件繳納並已經交納罰金和有條件繳納卻不繳納罰金的不同法律後果,可以在獎勵性減刑的條件上有所區別,以此來促進罪犯繳納罰金。如可以考慮規定:繳納罰金作為減刑的理由之一,宣判時能夠一次性繳納全部罰金的,監獄提請減刑和法院裁定減刑時,可作為減刑的理由之一;宣判時因故未能繳納罰金,如果在服刑期間積極繳納的,也可作為減刑的理由之一。二是允許在主刑執行完畢後執行罰金這種附加刑。如果罪犯確實無力繳納罰金,其在主刑執行期間符合減刑條件的,應當給予必要的減刑獎勵,同時在主刑執行完畢後,可以再執行罰金刑。可在其就業後從合法收中扣除,這就涉及依法設立有關單位和組織、個人協助執行的義務的問題,這同樣需要制定相應的規定來規范。三是應當有罰金刑與自由刑易科的機制。盡管我們不提倡以錢抵刑,但罰金刑的執行遇到困難,國家法律的權威受到挑戰時,我們還得考慮找到一個解決罰金刑與自由刑易科的機制,將此問題的解決制度化、法律化,而不能此地一個做法,彼地一個模式,否則影響執法的嚴肅性。在罰金刑與自由刑的易科方面有關國家的立法例可資借鑒,如加拿大刑事法典規定了罰金刑與監禁刑的易科制度,以監禁的形式與罰金相易科,涉及自由刑的刑期與罰金數額相換算的問題。筆者認為這是技術層面的問題,可以考慮按照國家賠償法以上一年度日平均工資的形式來計算徒刑一日應當折算的罰金的數額。
擔負刑罰執行監督職責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加強檢察監督。對人民法院以罰金刑未繳納,對罪犯不予減刑的問題,應當提出檢察建議,要求人民法院根據主刑執行情況裁定減刑,不能搞搭車或者捆綁式執法。
(作者系最高人民檢察院監所檢察廳副廳長)

律師收了犯罪人的生活費,不交要怎麼辦

孟州律師哪個更有名-孟州刑事犯罪辯護律師-怎麼給犯人交生活費?
美國學者曾在70年代進行了程序模式的實驗效應分析。實驗分別在美國和法國的大學生中進行。其數據表明,,關於兩種審判方式在搜集證據發現方面的功能評價是:當案內證據對己方委託人不利的情況下,當事人主義程序中的律師往往會更為廣泛地搜集證據;當案內證據處於中性或對己方有利的時候,當事人主義程序中的律師在收集證據方面沒有職權主義程序中的律師積極。在所提交的證據質量上,在職權主義的情況下『,法官委託的律師向法官提交的是與其發現的證據分布情況相一致的證據;在當事人主義程序中,如果證據有利率對爭議雙方不相上下,法官收到的證據還是真實的,如果有利率不均衡(即75%的原有證據對一方有利),法官收到的證據的分布情況偏向於對處於劣勢的一方有利。
健康權和生命權,是賦予公民的人身權利。我國刑法對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行為,打擊相當嚴厲。在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中,故意傷害罪是常見的,它是指故意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行為,多為民間矛盾激化而起。行為人在中不計後果,動輒提刀動武,造成他人身體健康損害,在刑事案件中發案率極高。我國實行罪責自負的刑法原則,查明危害結果與危害行為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是決定行為人對該結果是否負刑事責任的客觀依據。要認定故意傷害罪,追究被告人相應的刑事責任孟州律師哪個更有名-孟州刑事犯罪辯護律師-怎麼給犯人交生活費?,必須確定被告人實施了傷害行為與被害人的損害後果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其次,從立法上明確否定了被害人有提起精神損失賠償的權利,是對被害人這一弱勢群體的立法侵害。在諸如、毀人容貌的傷害等案件中,被害人所受到的精神上的痛苦是眾所周知的,此時,被害人是多麼希望得到社會的幫助和人們精神上的撫慰,即使給予大量的金錢補償也是難以彌補的,而如果被害人對精神損失賠償這一合情合理的基本訴求都被法律所剝奪,那麼就是對被害人的進一步傷害,又何談公平與正義呢?也許有人認為侵害人因其侵害行為受到的刑事處罰,也是對被害人精神上的一種撫慰。
在實踐中損害後果的產生原因並不是單一的,僅僅就由傷害行為引起,總是介入了各種各樣的因素,使傷害行為與損害後果的關系變得復雜,在這復雜的多種因素中,傷害行為與損害後果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其它因素在其中起了什麼樣的作用,對正確認定故意傷害罪與非罪,罪重罪輕,有著十分重要的刑法學意義;一、傷害行為與損害後果是什麼樣的因果關系,是主客觀的統一,任何都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要件,即客體、客觀方面、主體和主觀方面。其中的客觀方面是活動的客觀外在表現,即某種是通過什麼樣的行為、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對刑法所保護的客體進行侵犯,以及這種侵犯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孟州律師哪個更有名-孟州刑事犯罪辯護律師-怎麼給犯人交生活費?,也稱為危害行為、危害結果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3、有關有權提起附帶民事原告人與有義務賠償的被告人在現有法律規定中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影響了的公正與效率原則,給審判活動帶來被動局面。首先表現在被告人范圍的規定上,雖然高人民在《關於執行〈刑事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較為詳盡了附帶民事中原告人與被告人的范圍,但卻沒有規定共同案件中在逃人員如何處理,曾一度讓各地對此情況相當頭痛,做法各異,就此問題,高人民於1999年在《全國維護農村穩定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中明確規定「在逃的同案犯不應列為附帶民事的被告人」,暫時解決了此類中立法空白的問題。
在某種意義上,在構成四大要件中,客觀方面是構成的核心,客體只有通過表現於外部的危害行為才會受到侵犯,主觀方面只有外化為客觀方面才能為人所認識並具有法律意義,主體則只有實施了一定的危害行為才成為主體。客體、主體和主觀方面都是說明客觀方面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嚴重程度的事實特徵孟州律師哪個更有名-孟州刑事犯罪辯護律師-怎麼給犯人交生活費?。因此,客觀方面在構成中處於極為重要的地位。而在客觀方面中危害行為與危害後果是什麼樣的因果關系,直接決定著罪與非罪、罪重與罪輕。
4、人民檢察院在附帶民事中充當原告人的角色不合理,且違背公平原則。刑事法及其解釋規定「如果是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的,人民檢察院可以提起附帶民事。」,同時還規定人民檢察院提起的附帶民事不適用調解。筆者認為上述規定,首先不符合人民檢察院的偵察、公訴和法律監督的職責范圍,可以說超越了其職權;其次,任何、集體財產始終都置於某一單位所有或,而該單位有自主的民事權,人民檢察院無權對其進行干涉,只能對浪費、集體財產的責任人追究刑事上的責任;再次,不能適用調解的規定破壞了民事中的公平自願原則,把人民檢察院置於一種不對等的民事主體狀態。孟州律師哪個更有名-孟州刑事犯罪辯護律師-怎麼給犯人交生活費?

④ 地稅不交會怎麼樣

不交地稅後果:地稅局會按稅收征管法依法向法院要求強制執行。稅務人除了繳納所欠稅款外,還要按天加收萬分之五的滯納金。採取強制執行措施追繳不繳或少繳的稅款外,可以處不繳或少繳的稅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
對於地稅局來說,所有的店鋪都是目標,因為所有的經營戶都需要繳納地稅,除非未達起征點,也就是每月5000以下營業額。
地方稅,中央稅的對稱。由一國地方政府徵收、管理和支配的一類稅收。是依據稅收的徵收管理權及收入支配權進行的分類。地方稅即屬於地方固定財政收入,由地方管理和使用的稅種。
世界各國對於地方稅管理許可權的劃分大體有三種類型:
①立法權與管理權完全屬於地方,地方政府可以決定課征地方稅收。
②立法權屬於中央,地方政府有較大的機動許可權。
③立法權和基本管理權均屬於中央,地方政府只負責徵收管理。

⑤ 在高中,老師罰錢充當班費違法嗎如果違法,是哪些法如果不交老師有權不讓學生報名嗎註:我是寄讀生

老師罰錢當班費,當然是違法行為。

老師不是行政機關的公務員,也不是委託執法的事業單位人員,無權對學生進行罰款的行政處罰。

老師也不是立法機構的代表,更無權設立罰款標准。

法律鏈接:《行政處罰法》第十七條 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可以在法定授權范圍內實施行政處罰。

第十八條 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規定,可以在其法定許可權內委託符合本法第十九條規定條件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行政機關不得委託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實施行政處罰。
委託行政機關對受委託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的行為應當負責監督,並對該行為的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受委託組織在委託范圍內,以委託行政機關名義實施行政處罰;不得再委託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實施行政處罰。

⑥ 撿到多少錢不交公算犯罪

構成犯罪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丟失者在討要,拾到錢的人不給;二是達到5000元以上的款數。

⑦ 法院判了實刑後的罰金能不交嗎

一、關於繳納

首先,根據我國《刑法》的相關規定,所謂罰金,指的是人民法院判處犯罪分子向國家繳納一定數額金錢的刑罰方法。也就是說,罰金和刑期,都是對罪犯的刑事處罰,因此必須依法繳納。涉及罰金和沒收財產的判決,無論是附加適用還是獨立適用都由原審人民法院執行。被判處罰金的罪犯,應在判決確定的期限內一次或分期繳納。法院在判處罰金時會在判決書中作出繳納時間的判決事項的,須按判決的指定期限繳納。

其次,刑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的「由於遭遇不能抗拒的災禍繳納確實有困難的」,主要是指因遭受火災、水災、地震等災禍而喪失財產;罪犯因重病、傷殘等而喪失勞動能力,或者需要罪犯撫養的近親屬患有重病,需支付巨額醫葯費等,確實沒有財產可供執行的情形。犯罪行為而判處的罰金,應當繳納。拒不繳納的,法院會強制執行。即在判決生效後,法院刑事審判庭會移送到法院執行局依法強制執行。

最後,《最高法院關於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的第四百三十八條規定,財產刑和附帶民事裁判由第一審人民法院負責裁判執行的機構執行。第四百三十九條規定。罰金在判決規定的期限內一次或者分期繳納。期滿無故不繳納或者未足額繳納的,人民法院應當強制繳納。經強制繳納仍不能全部繳納的,在任何時候,包括主刑執行完畢後,發現被執行人有可供執行的財產的,應當追繳。

二、不繳納的處理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罰金在判決規定的期限內一次或者分期繳納。期滿無故不繳納的,人民法院應當強制繳納。經強制繳納仍不能全部繳納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時候,包括在判處的主刑執行完畢後,發現被執行人有可以執行的財產的,應當追繳。如果由於遭遇不能抗拒的災禍繳納罰金確實有困難的,犯罪分子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減少或者免除。人民法院查證屬實後,可以裁定對原判決確定的罰金數額予以減少或者免除。行政機關對被告人就同一事實已經處以罰款的,人民法院判處罰金時應當予以折抵。

以上知識就是對「法院判了實刑後的罰金能不交嗎」這一問題進行的相關解答,如果您還有相關法律問題,可以關注無訟,私信咨詢。

⑧ 被強制自費隔離十四天,不交三千不讓我走,該怎麼辦

隔離需要自己出錢,那些從國外回來的人,根據當地的要求,去定點的酒店隔離14天。關於被強制自費隔離十四天,不交三千不讓我走,該怎麼辦?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就交給公安部門處理,或者直接聯系防疫指揮部,要求給出一個說法。其次,隔離必須是建立在公民自願的前提下,酒店沒有權利要求強制交錢。被隔離人認為酒店侵犯到自己的權益,可以要求通過法律解決。最後,由於隔離都是自費的,一日三餐都由酒店提供,所以有很多人不願意出這個錢,他們覺得這是一種浪費,但是作為中國公民,必須要響應國家的號召和措施。

一:直接和酒店的負責人溝通,無法解決的就直接報警。

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就交給公安部門處理,或者直接聯系防疫指揮部,要求給出一個說法。

關於被強制自費隔離十四天,不交三千不讓我走,該怎麼辦?大家還有什麼想要補充的,歡迎在評論區下方進行留言。如果你也認可本篇文章,記得點贊加關注哦。創作不易,點個贊再走唄。

⑨ 關於刑法修正案第三條的反對意見以及依據

山東省人民檢察院
檢 察 監 督 申 請 書

申請人:姚化平,男,聊城市冠縣清水鎮姚行村人
被申請人:冠縣公安局
申請事項:請求檢察院督促冠縣公安局立案偵察岳其祥搶劫一案,或書面通知、回復申請人不立案。
事實理由:
申請人於2010年二月26日以掛號信的形式將關於岳其祥搶劫的控告信發往冠縣公安局,郵件編號:XA 1650 6719 9 37但是至今未回復,也未通知我不予立案。控告內容如下:
控告人:姚化平,男,聊城市冠縣清水鎮姚行村人
被控告人:
1、岳其祥,現任冠縣民政局局長
2、馮首義,冠縣清水鎮人
3、馮首義為首的小分隊其它成員
控告事項:1、請求冠縣公安局追究岳其祥、馮首義為首的犯罪團伙搶劫控告人拖拉機、現金及其他物品的刑事責任。
2、責令被控告人賠償控告人因拖拉機等物被搶劫所造成的一切損失。
事實理由:1998年陰歷後五月初一(公元1998年6月24日)晚十點半左右,被控告人岳其祥、馮首義為首的小分隊,聚眾多人非法侵入控告人家,在控告人家沒有成年人、未出示任何證件和手續、未表明身份,並對控告人家中唯一未成年人(控告人次子姚金亭)實施人身強制和暴力威脅的情況下,強行把原告買了一個月的新拖拉機劫走,非法佔有了原告的拖拉機、工具箱內的一萬元現金和全部工具,至今未予,給我帶來莫大的損失。
被控告人已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公私財物」之規定的搶劫罪,而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第一款規定的「入戶搶劫」,根據本條規定應「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八十七條第三款「(三)法定最高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十五年;」故本案還在追訴期間,望公安機關秉公執法,追究被控告人入戶搶劫的刑事責任。
本案犯罪事實有《山東省冠縣人民法院行政判決書----(1999)冠行初字第161號》和《山東省聊城市中級人民法院行政判決書-----(2000)聊行終字第57號》為證。
此判決書並未明示為行政違法!一審判決中的表述為「本院認為,1998年陰歷後五月初一,被告冠縣清水鎮人民政府以原告姚化平拒交農業夏征款為由,強行將原告姚化平拖拉機扣押至杜學功學,其行政行為沒有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支持。」後又在判決結果中表述為「撤銷被告冠縣清水鎮人民政府扣押原告姚化平拖拉機行政強制行為。」二審判決書中的表述為「本院認為:被上訴人冠縣清水鎮人民政府於1998年陰歷5月1日,以上訴人姚化平拒交農業夏征款為由,強行將上訴人姚化平的拖拉機扣押至杜學功家之事實可以認定。該行政行為沒有法律依據,屬違法行為,本院不予支持,被上訴人所扣押之拖拉機應予返還。」最終判決結果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行政強制行為應理解為行政機關或其首長憑借其行政職權所為的違法行為,故這兩個判決書還是比較公平的,最起碼認定了岳其祥搶劫的事實--「屬違法行為」,而不是行政違法!只不過行政廳無法審理其刑事責任!但是當時人民法院應主動移交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岳其祥等人的犯罪事實!法院沒移交至少可以對抗訴訟時效,因為姚化平向法院起訴就是要追究岳其祥的責任,即《刑法》第88條所規定的提出了控告,未經公安機關偵查的也應視為刑事自訴,故此案的訴訟時效已中斷!再次請求公安機關追究岳其祥等人的刑事責任!
綜上所述,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八十四條第三款「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對於報案、控告、舉報,都應當接受。對於不屬於自己管轄的,應當移送主管機關處理,並且通知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 之規定,冠縣公安局至今未給我回復,也未通知我不予立案!還望檢察院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八十六條、第八十七條關於檢察監督的規定,督促公安機關繼續立案偵查或給予我一個說法!
此致

熱點內容
司法簽定申請書 發布:2025-05-02 17:26:46 瀏覽:810
2013行政訴訟法全文 發布:2025-05-02 17:21:15 瀏覽:797
榮成法院刑庭 發布:2025-05-02 17:21:12 瀏覽:945
沈陽瀋河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5-02 17:21:06 瀏覽:845
檢察院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發布:2025-05-02 17:17:24 瀏覽:334
刑事訴訟法拘留證 發布:2025-05-02 17:14:23 瀏覽:72
道的筆順道德 發布:2025-05-02 17:02:50 瀏覽:746
勞動部關於勞動法問題的解答 發布:2025-05-02 17:02:40 瀏覽:608
工科跨專業考法律碩士 發布:2025-05-02 17:02:03 瀏覽:550
秦安成法官 發布:2025-05-02 16:49:45 瀏覽: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