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責任法立法目的
Ⅰ 補充責任的法律規定
我國侵權責任法就是為了協調社會中各種關系之間的利益的。其中在侵權責任法中有關補充責任根據法律規定而產生的一種特殊民事侵權責任,其目的在於確保被侵權人的權利鎮擾穗能夠得到及時救濟。那麼補充責任的法律規定呢?以下就是整理的內容。一、補充責任的法律規定
適用於到至今的《民法典》規定了補充責任這一責任形態,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條規定了監護人的、有過錯的勞務派遣單位的、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教育機構的補充責任。
關於補充責任的立法變化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補充責任的適用范圍不同;第二,關於補充責任人對直接侵權李談人的追償權的規定不同。
二、承擔補充責任的情形
1、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致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補充責任,即《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條規定:「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2、因第三人的行為致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但管理者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補充責任,即《民法典》第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條:「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如商場保安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這里還涉及到商場保安的職務行為)由商場承擔補充責任。
3、無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御卜力人在學校受到校外第三人所致人身損害,應由第三人(即侵權人)承擔責任,學校未盡到管理職責,承擔補充責任,即《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一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這里的侵害應當來自於校外的第三人,排除老師、學校的工作人員及其他同學的傷害,如果是兩個無、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學生在學校打架受傷,首先考慮的是監護責任,其次是校園責任,承擔與過錯相應的按份責任。
三、補充責任與不真正連帶責任的區別
1、補充責任人只是為損害的發生提供了消極條件,直接侵害行為具有全部的原因力。即使沒有補充責任人的過錯,直接責任人也可能造成損害。補充責任人不應是最終責任人,一定享有追償權,承擔了補充責任的責任人有權向直接責任人全額追償。由於不真正連帶責任中的最終責任人是導致受害人產生損害的原因,因而其一定沒有追償權。
2、補充責任有嚴格的順位,補充責任人享有順位利益,且順序法定。補充責任人雖然也應承擔責任。但被侵權人必須先起訴直接責任人,除非直接責任人不確定。而不真正連帶責任的責任主體之間無所謂清償順序,權利人可以依不同的法律關系任意選擇起訴債務人。該點反映了補 充責任與不真正連帶責任權利構造上有著重大的區別,若仍堅持不承認補充責任乃一種獨立責任形態,則無異於認為一般保證是連帶保證的特殊形式。
3、補充責任從屬於直接責任,在補充責任人是否承擔責任、承擔責任范圍皆不確定,完全依賴於直接責任人是否下落不明以及其履行義務的實際能力,而且實踐中考慮到受害人和補充責任人利益平衡問題,往往會將補充責任范圍進行一定的限定。而不真正連帶責任的責任主體對外均負有全部的清償責任,在承擔責任的范圍也是完全相同的。
以上就是整理的關於補充責任的法律規定、承擔補充責任的情形以及補充責任與不真正連帶責任的區別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Ⅱ 《民法典草案》《侵權責任篇》在內容上與《侵權責任法》有哪些不同的規定試羅列出幾條並進行評述
《侵權責任法》第一章有5個條文組成,分別為第1條立法目的、第2條保護范圍、第3條被侵權人請求權,第4條法律責任的聚合與民事責任優先原則和第5條本法與其他法律的關系。在侵權責任編中,這一章內容全部刪除。這是因為:
《侵權責任法》在作為一部獨立的法律,和《民法典》分則的一編有很大的不同。《侵權責任法》在作為一部獨立的法律時,必須規定立法目的、侵權責任與刑事責任或行政責任重合時的處理規則、《侵權責任法》與特別法的關系等;而把侵權責任法作為《民法典》分則的一編,就僅僅是《民法典》組成部分之一,因此,凡是涉及《民法典》總則的內容,侵權責任編就不必規定。
如上圖所示,《侵權責任法》第一章第1、3、4、5條的內容分別在《民法典》總則編的第1、120、187、11條作了規定,為免重復,侵權責任編就不應再作規定。
而《侵權責任法》第2條是關於侵權責任法調整范圍的規定,由侵權責任編第1164條「本編調整因侵害民事權益產生的民事關系」的規定所替代,成為了確定侵權責任保護范圍的新規則。這是《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的創新之一。
《侵權責任法》第2條借鑒的是衣索比亞侵權法的侵權責任一般條款立法模式,即「概括+列舉」式。第2條第2款的列舉式規定雖然詳盡明確,但掛一漏萬,立法技術所帶來的問題需要法解釋來解決,倒不如採用概括式規定。
(2)侵權責任法立法目的擴展閱讀
其一,侵權責任編第1164條的表述在形式上與《民法典》其他分則編表述一致,如物權編「本編調整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合同編「本編調整因合同產生的民事關系」、人格權編「本編調整因人格權的享有和保護產生的民事關系」、婚姻家庭編「本編調整因婚姻家庭產生的民事關系」。採用一致的表述方式,更顯結構上的工整、優美。
其二,《侵權責任法》第2條第1款表述為「侵害民事權益,應當按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仔細分析此款條文,其邏輯重點在於保護權利,承擔責任,而非落腳在侵權法保護的范圍上。既然立法者設立該條是為了確定侵權法保護的范圍,那麼,侵權責任編第1164條的表述顯然更加清晰、明確且簡練。
Ⅲ 關於網路隱私的法律條文.
2010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正式實施,該法第36條對互聯網侵權責任有專條規定版:權
第三十六條網路用戶、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後未及時採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網路服務提供者知道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該法律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公民的隱私權,從立法來講,該法案明確了侵權的法律責任及承擔責任的方式,是公民民事權利保護的重大進步。然而,我擔心的是模糊地規定互聯網用戶和網路服務提供者對公民言論自由的濫用負「連帶責任」,不僅約束了公民言論自由權利的行使,同時也限制了網路平台作為公共領域的合法權利。
現實中,有些貪官利用自己職權,想方設法地向互聯網服務提供者施加壓力,讓他們刪貼;有些不法企業為了自己的利益,採用各種手段,要求網站刪除對他們負面的貼子。此條款的規定,可能被這些別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利用。
Ⅳ 侵權責任法與民法典侵權責任編區別
法律分析:《侵權責任法》在作為一部獨立的法律,和《民法典》分則的一編有很大的不同。 《侵權責任法》在作為一部獨立的法律時,必須規定立法目的、侵權責任與刑事責任或行政責任重合時的處理規則、《侵權責任法》與特別法的關系等;而把侵權責任法作為《民法典》分則的一編,就僅僅是《民法典》組成部分之一,因此,凡是涉及《民法典》總則的內容,侵權責任編就不必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二十條 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百八十三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條 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條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