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律道德
⑴ 「嫁賣生妻」被清朝官府明文禁止,在民間為何會屢禁不絕
買賣妻子,在清朝是不合法的。
《大清律》中明文規定:
若用財買休賣休,和娶人妻者,本夫、本婦及買休人,各杖一百,婦人離異歸宗,財禮入官。
但在民間不少地區,這種情形卻並不鮮見,它有個名稱叫「嫁賣生妻」。
這並不是拐賣人口,而是在女方已有丈夫的情況下經買賣雙方認可後進行,並有中間人為證。
官府也不是不知情,卻大多不聞不問,甚至沒有將其列為「縣中惡俗」等地方惡習之中。
「嫁賣生妻」有悖倫理道德,違法的行為為何能長期存在,官府又為何不禁止,其中有幾個原因,反映的是當時的社會現實。
另外一種情形就比較可惡了,是由於丈夫品行不端,一家人已無法正常生活,最後只得賣妻了事。
比如道光時期一個名叫文天倫的男子,與妻子帥氏育有一子。
但這個文天倫不務正業,吃喝嫖賭樣樣精通,時間一長家裡的田地都被他賣掉換取賭資,連老婆吃飯穿衣都顧不上了。
到了道光二十一年,文天倫的家庭已無法持續下去了,於是由宗族文天泮、彭廷顯為媒,將帥氏嫁賣給同鄉的張松為妻,獲得彩禮錢6000文。
⑵ 關於「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的幾個問題
辯題:《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正方:英國劍橋大學隊
反方:中國復旦大學隊嚴嘉:
主席:黎學平
時間:1993年8月25日晚上
主席:各位來賓、觀眾朋友,晚上好!歡迎光臨「1993年國際大專辯論賽」初賽第四場,也就是最後一場初賽。
今晚的優勝隊伍將會進入半決賽,他們將同昨晚的優勝隊伍悉尼大學爭奪一席決賽權。今晚將在我們的辯論群英會中較量的兩支隊伍是:劍橋大學和復旦大學。現在介紹雙方辯論代表。
在我右手邊的是正方劍橋大學的代表。第一位是湯之敏,經濟系第三年博士生;第二位是孫學軍,英語系第二年博士生;第三位是吳俊仲,工程系第三年博士生;第四位是季麟揚,社區醫學第一年碩士生。(掌聲)
在我左手邊的是反方復旦大學隊的代表。第一位是姜豐,中文系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生二年級;第二位是季翔,法律系二年級;第三位是嚴嘉,法律系四年級;第四位是蔣昌建,國際政治系碩士班三年級。(掌聲)
今晚我們的評判團也有五位。他們是鍾志邦博士,鍾博士是三一神學院研究院主任;(掌聲)第二位是許廷芳律師,許先生是新加坡廣播局董事;(掌聲)第三位是郭寶琨先生,郭先生是實踐表演藝術中心藝術總監;(掌聲)第四位是魏維賢博士,魏博士是南洋藝術學院名譽院長;(掌聲)第五位是張夏煒先生,他是國家藝術理事會資源及公關處處長。(掌聲)
今晚我們的這個辯論和大家都是有關系的,那就是「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反方的立場是「溫飽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雙方的立場是抽簽決定的。現在我宣布「1993年國際大專辯論會」第四場正式開始。首先請正方第一位代表湯之敏同學表明觀點和發言。時間三分鍾。(掌聲)
湯之敏:各位好!今晚的論題是「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溫飽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要,而談道德是指推行道德。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就是說,我們不能脫離溫飽而空談道德。
什麼是道德?有人說,道德是判斷是非好壞的價值標准。我問對方同學,要判斷是非好壞的基礎到底是什麼?歸根到底是看這個事物符合不符合人的需要。而我再問對方同學,人要生存,最起碼最基本的需要是什麼?就是溫飽。那麼我再來問對方同學,假如我們談一種道德,其結果使大家溫飽都不能保證,我們還要不要這種道德?當然不要。所以,我們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什麼是道德?有人說,道德是人的行為准則。我問對方同學,人們定出行為准則是干什麼的?定出行為准則,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我再問對方同學,人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碼的需要是什麼?就是溫飽。讓我再來問對方同學,假如我們定出一種行為准則,結果是大家的溫飽都不能保證,找還要不要這種行為准則?當然不要。所以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飢寒時,能不能脫離溫飽而空談道德?當然不能。我問大家,對飢寒的人,我們最應該做的是什麼?我們最應該做的是讓他們解除飢寒。所以此時,我們最應該講的,是能夠幫助他們求得溫飽的道德。飢寒的人最愛聽的是什麼?是能夠幫助他們解除飢寒的道理,而不是脫離他們生活實際的空洞說教。如果你談道德連溫飽都不能保證,談道德就不可能推行成功。所以我們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歷史上,伯夷、叔齊恥食周粟,寧肯餓死。在那時,溫飽是否就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當然不是。伯夷、叔齊可算是仁人志士了,仁人志士的道德能不能示範推廣,姑且不論,我問大家,仁人志士一生奮斗,為的是什麼?為的是救天下。讓我再問大家,天下人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碼的需要是什麼?就是溫飽。讓我再來問大家,要是仁人志士一生奮斗,結果是天下人的溫飽都沒有保證,他們還會不會這樣做?不會。他們這樣做還有沒有意思?沒有意思。所以我們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謝謝。(掌聲)
主席:謝謝湯之敏同學。接下來我們請反方第一位代表姜豐同學表明觀點,時間也是三分鍾。(掌聲)
姜豐:謝謝主席,謝謝各位。剛才,對方辯友把溫飽放到了壓倒一切的位置,還問了我們很多問題。我要告訴對方辯友的是,比溫飽更重要的是道德。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吃飯。
我方認為,溫飽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有理性的人類存在,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只要有理性的人類存在,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談道德。走向溫飽的過程當中,尤其應該談道德。
第一,溫飽絕不是談道德的先決條件。古往今來,沒有解決衣食之困的社會比比皆是,都不談道德了嗎?今天,在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衣索比亞就不要談道德了嗎?在國困民乏、戰火連綿的索馬里就不要談道德了嗎?古語說,「人無好惡是非之心,非人也。」人有理性,能夠談道德,這正是人和動物的區別所在。無論是飢寒交迫還是豐衣足食,無論是金玉滿堂還是家徒四壁,人都能夠而且應該談道德。
第二,道德是調節人們行為的規范,由社會輿論和良心加以支持。眾所周知,談道德實際包括個人修養、社會弘揚和政府倡導三層含義。我們從個人看,有衣食之困但仍然堅持其品德修養的例子,實在是不勝枚舉。孔老夫子的好學生顏回,他只有一簞食,一瓢飲,不仍然「言忠信、行篤敬」嗎?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的時候,他還是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嗎?說到政府,新加坡也曾經篳路藍縷。李光耀先生就告誡國人:我們一無所有,除了我們自己。他強調道德是使競爭力勝人一籌的重要因素。試想,如果沒政府倡導美德,新加坡哪裡有今天的繁榮昌盛、國富民強呢?
第三,所謂必要條件,從邏輯上看,也就是「有之不必然,天之必不然」的意思。因此,對於今天的辯題,我方只需論證沒有溫飽也能談道德。而對方要論證的是,沒有溫飽,就絕對不能談道德。而這一點對方一辯恰恰沒有自圓其說。
雨果說過,「善良的道德是社會的基礎。」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點燃生命之燈;道德是燈,照亮人類之路;道德是路,引我們走向燦爛的明天。
以上我主要從邏輯上闡發了我方的觀點。接下來我方辯友還將從理論、事實、價值三方面進一步闡述我方觀點。謝謝各位。(長時間掌聲)
主席:謝謝姜豐同學。接下來我們再聽聽正方第二位代表孫學軍同學的發言,時間也是三分鍾。(掌聲)
孫學軍:對方同學剛才說,溫飽比道德更重要。她還說,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吃飯。但我們大家都知道,不吃飯,我們怎麼活著?不活著,我們怎麼談道德?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溫飽和道德這個問題是不能簡單化的問題。這不僅包括達到溫飽後談道德的問題,它還包括在達到溫飽之前、處在溫飽的不同層次上談道德。在達到溫飽後談道德是天經地義、不言自明的事實。但在溫飽前,如何處理好溫飽與道德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好經濟建設與道德建設之間的關系,這才是我們今天要談的問題,也是人們所關注的問題。而對方恰恰忽略了這個問題。
大家都知道,溫飽是人類生存最基本最必需的條件。人類社會要繁衍、要發展,它必須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來維持人民的生存。所以我們講道德的時候,不能脫離人民的溫飽。對方似乎在講,一個社會只要有了道德,經濟社會自然而然就會上去,只要有道德,大家的肚子就填飽了。這很可笑。這是一個天真的幻想。我方承認道德對於一個社會的重要性。但我們更深切地體會到溫飽對於每一個人與每一個社會要生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所以我們提出,談道德不能與溫飽相脫離。
建設一個國家就像培養一個孩子。我們都知道教育孩子的重要性,要教育孩子遵守社會道德規范,要教育孩子好好做人。但是,如果我們不給孩子吃飯,是會出現一個什麼樣的後果呢?我們在教育孩子吃飯,是會出現一個什麼樣的後果呢?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同時,如果不對他進行教育,那麼我們作為父母的過失就不是更大了嗎?從現實看,一個國家只要堅持道德與溫飽不可分割,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對方從中國大陸來,對中國十幾年來的經濟變化所取得的成績,一定是感觸頗深。世界上對這個問題很是有目共睹。這些成績都是在中國政府堅持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手抓的情況下所取得的。如果中國政府還像過去一樣,像文革時期一樣,只顧道德建設,而不講經濟的話,那麼我們就很難想像中國會取得現在這樣的成績。謝謝大家。(掌聲)
主席:謝謝孫學軍同學。接下來我們請反方第二位代表季翔同學發言。時間三分鍾。(掌聲)
季翔:謝謝主席,各位好!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是人活著就是為了吃飯嗎?我再次提醒對方辯友,你們今天所要論證的是沒有溫飽就絕對不能談道德。不管這種道德是保證溫飽的道德還是保證不了溫飽的道德。既然對方還沒有從邏輯上理解我方觀點,我就進一步從理論上進行闡述。
第一,道德是隨著人類的誕生而出現的。有了理性的人,有了人際關系,就有了道德規范。所以,不管人類處在哪一個階段上,談道德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應該的。《禮記·禮運篇》中記載的「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不正是中國遠古時代道德狀況的生動寫照。而《聖經·舊約》里亞當和夏娃偷食禁果和原罪的傳說,不也表明了道德的最早起源嗎?有關貧困中人們談道德的文化學和人類學的證據在大英博物館里是汗牛充棟的。想必對方對此也了如指掌吧。
第二,從本質上看,道德是一個社會歷史范疇。盡管在溫飽的情況下可能給談道德提供一些方便,但這絕不是必要條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文化背景下人們都在談道德。達爾文在其環球旅行中發現,南非的布希曼人,即使快餓死了,也不會獨吞發現的一條小魚,而是要與族人分享。他們有溫飽嗎?沒有。他們談道德嗎?當然談。正如我們不能超出自己的皮膚一樣,人類也不能超出乃至擺脫道德。人類談道德,在貧困時有貧困的談法,在溫飽時有溫飽的路數。談道德,既可以坐而論道,也可以言傳身教,甚至特立獨行。千萬不可一葉障百,不見泰山。
第三,從功能和目的上看,道德用以協調人際關系,達到至善的人生境界。道德,自古洎今,目的是「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像對方所堅持的那樣,在溫飽之前都不能談道德,都不去談道德,而是用牙齒和爪子橫決天下的話,那麼人類恐怕早就銷聲匿跡於洪荒蠻陌之中了,又何來我們今天在這里辯論什麼道德問題呢?
最後,奉勸對方辯友,不要對大量事實聽而不聞,也不要對人類的歷史視而不見。請對方舉出實例,哪怕一個:人類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一點道德都不談呢?謝謝。(掌聲)
主席:謝謝季翔同學。讓我們聽聽正方第三位代表吳俊仲同學怎麼反駁。(掌聲)
吳俊仲:各位好!關於今天的辯題,我方的定義跟對方的定義不一樣。但是對方沒有針對我方的定義作出答復,只一廂情願地在對方的定義上加強發揮而已。我們比較一下雙方的定義又有什麼不同。
首先對溫飽,我們提出的溫飽是相對溫飽的概念,所講的飢寒只是指社會一般人、中產階級的人的飢寒的定義,並不是對方講的那個飢寒。所以我們並沒有承認對方的定義。如果照這個定義來講,飢寒是什麼樣的呢?根據生物學的研究,長期飢寒,熱量不足以維持生命,就會發生突變,甚至死亡。對方舉出新加坡的例子。新加坡在發展的時候,是飢寒的嗎?大家都沒有飯吃嗎?
其次,談到道德,道德是大家都能實踐的規范。
大家都不能夠實踐的規范,不叫做道德。對方只舉出聖人英雄的例子。正因為大家都做不到,所以大家都贊揚他,這是一種超道德的行為,這不是道德。(掌聲)譬如說,一個醫生冒著生命的危險,到瘟疫橫行的地區去行醫,大家贊美他。但是另外一個醫生不去,大家會用道德譴責他嗎?不會。所以,道德不是超道德,對方定義錯誤。(笑)如果那是道德的話,大家不要在這里辯論,不要在這里聽辯論,大家去索馬里亞。(笑)關於道德的起源,第一,先有社會,在資源制度悉有的情形下才會產生道德。如果十個人在沙漠中,只有一塊麵包,那可能產生道德嗎?大家搶都來不及。
道德是這樣產生的,必須資源、制度悉有。資源要有,而且你分配後要達到溫飽,才能產生道德,分配後不能達到溫飽,也不會產生道德,這是人類學的研究。從道德跟溫飽的邏輯關系看,人的溫飽需求是與生俱來的,但是道德的產生是人類形成社會之後才產生的。道德的目的是維持社會的和諧,所以在人生存的前提下,才有社會,才能談道德,才能談道德和諧。所以談道德必須以溫飽為前提。在我方的定義來看,我們談道德不能脫離溫飽。如果在衣食充足的情景之下,在路上看中學生募款,我可以捐出身上的零錢給他,但是我不能把我身上所有的錢、我的全部收入給他。因為考慮我的收入,我做得到的就是這些。如果再考慮一個飢寒的情形,一個小孩子衣衫襤褸,吃不飽,偷了我一塊麵包,我會用道德譴責他嗎?不會。所以我方說:人的生存和溫飽是他的全部需要。你不能用社會的需要去剝奪他就那麼一點點生存和溫飽。人一生只有一次,你不能用社會逼人。假如我們現在十個人投票,贊成說將對方的第三辯的財富充公,來滿足大家的需要。(笑)這是公認的,這樣是對的嗎?(鈴響)謝謝。
主席:謝謝吳俊仲同學。接下來,我們再聽聽反方第三位代表嚴嘉同學怎麼反駁,時間三分鍾。(掌聲)
嚴嘉:謝謝主席,各位好。如果我的財產充公,能夠為很多的人民謀福利的話,那我想,我會選擇這樣做的,因為人要做有道德的人。(掌聲)今天為什麼我方觀點跟對方會出現定義上如此大的差別呢?是因為對方辯友將溫飽這個衣溫食飽的概念混同於了生存。
如果照此辦理的話,這個世界上就不存在不溫飽的人了,因為他們都不生存不活著了。(掌聲)但是世界上還有很多不溫飽的人存在啊。下面我從事實的角度進一步論述我方觀點。
第一,在貧困的情況下,完全可以談道德。魯哀公六年,孔子和他的眾學生「在陳絕糧」,困境之下,孔子是否就不談道德了呢?不!孔子對子路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其實,在中國歷史數千年的流變過程中,從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到北海牧羊的蘇武,從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到拒斥嗟來之食的朱自清,眾多的志士仁人無不以其言行甚至生命,駁斥了認為只有在溫飽過後才能談道德的「腸胃決定論」。二次大戰的時候,面對法西斯的瘋狂空襲,英國民眾也並沒有放棄他們講求道德的紳士傳統。熱愛祖國、伸張正義的信念使得眾多尚處在不溫不飽狀態下的英國民眾們頑強抗爭著。面對著這些貧寒但是高貴的靈魂,來自英國的對方辯友難道還要告訴我們「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嗎?
第二,即使溫飽了,富足了,道德水準也並不會自然而然地就得到提高,有時候甚至會倒退。中國就有句古話,叫做「飽暖思淫慾」,而古巴比倫王國、羅馬帝國的由盛及衰,正是由於其舉國上下,不重視道德修養與道德教化、物慾橫流的惡果。日本可以算是富甲天下了吧?但是政壇丑聞卻不絕於耳。
竹下登被賄賂蹬下了台,宇野宗佑被美色誘下了水,而金丸信呢,終究未能取信於民。(掌聲)
第三,對於尚未實現溫飽的社會來說,談道德不僅僅應該、可能,而且尤為重要,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理論,杜維明先生的新儒學與工業東亞的闡述,無不表明了道德在社會發展中巨大的不可替代的推進作用。在經濟資源愈是匱乏的時候,良心和社會輿論就愈是應該而且可能承擔它們的責任。歷史和現實都已經昭示了我們(鈴響),謝謝。(掌聲)
主席:謝謝嚴嘉同學。現在是他們正面交鋒大展辯才的時候。在自由辯論開始之前,先讓我提醒雙方代表,你們每隊各有四分鍾發言時間,正方同學必須先發言。好,現在自由辯論正式開始。
季麟揚:我先請問反方同學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固然是聖人。請問,在座的四位有幾個人做得到?在各位的復旦大學裡面有多少人做得到?如果只有少數人做得到,這樣能算是這種道德在社會上得到推行了嗎?第二個問題,我們李光耀總統當初在推行道德建設的時候,是不是也同樣發展了經濟建設,不然哪會有今天豐衣足食的新加坡社會。請不要迴避這個問題。第三個問題,請教對方二辯,您引《禮記·禮運篇》上面」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請問「皆有所養」是溫飽還是道德?請回答。
蔣昌建:首先指出對方一個常識性錯誤:李光耀是總理而不是總統。(掌聲、笑聲)我方認為「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我請問對方一個問題:貧困的社會中有沒有道德?(掌聲)
吳俊仲:我請問對方一個問題,又飢又寒的小孩子偷你一塊麵包,你會用道德懲罰他嗎?
季翔:難道法律中就沒有道德觀念嗎?(掌聲)
孫學軍:對方三辯提出的問題從邏輯看,好像是說越窮道德就越好,有這個可能。但我認為這是一種虛偽的表現:讓窮人去窮吧,可是我可以說你好。這樣你就不用掏腰包去幫助他解決溫飽了。這是一個很方便的虛偽做法。(掌聲)
嚴嘉:「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歐陽修、笛卡爾和范仲淹,哪一個不是在貧困中培養起他們的高尚的道德呢?(掌聲)
吳俊仲:我方認為,溫飽,你要求他談道德就是我吃得飽飽的,對方餓得很慘,但是大家為我好,這有什麼不好呢?這種觀念是錯的。其次,法律不是道德。法律規定了離婚,離
婚是道德的嗎?法律可以規定公司破產,公司可以破產嗎?所以法律不是道德,它是代表最低的道德水平加上風俗習慣及強制力的。法律等於道德是蘇格拉底那時候的觀點,對方有兩位學法律的應該知道。謝謝。
季翔:法律中難道沒有道德觀念嗎?從《漢謨拉比法典》到《大清律例》,從宋《刑統》到《權利法案》,請對方告訴我哪一部法律中不包含道德觀念?(掌聲)孫學軍:我們這位同學已經告訴你了,法律所規范的道德是最低層的道德。暫且不提這個問題,請問,對方剛才說了英國民眾在二次大戰中發揚道德精神,但是要知道,英國當時所處的社會在資本主義國家中所處的經濟地位是世界上領先的,而且據最近的資料表明,二戰中英國人民的溫飽程度是有史以來沒有過的,營養價值在當時食物平均分配製度下是最好的。因此你不能通過這個問題來否認它是在溫飽程度上講道德的。
嚴嘉:《邱吉爾傳》告訴我們,那時候好多窮人是怎麼去填飽自己肚子的呢?是去排隊買鳥食,還買不到啊(掌聲)
季麟揚:對方同學一直迴避一個問題,你們總是舉仁人志士的超道德行為,告訴我們社會上每一個人都做得到。請問對方,你們認為今天在座的各位,包括你我在內,有幾個人做得到顏回一簞食、一瓢飲?有幾個人是歐陽修?有幾個人是笛卡爾?有幾個人是范仲淹?
姜豐:既然對方辯友不喜歡談仁人志士,那我們談談普通人。剛才對方三辯講到一個小孩子的例子,那我問對方辯友:如果在你吃不飽的情況下,你就不談道德了嗎?(掌聲)
吳俊仲:對方是基於道德已經在心裡的概念,你設身處地想,你餓得什麼都沒有了,你要談道德,這是人道的嗎?這公平嗎?謝謝。
蔣昌建:對方認為,教唆一個人追求溫飽這就是最道德的。我們教唆一個貧寒的人去搶麥當勞,看樣子是最道德的嘍!
孫學軍:但我們的這個同學可以在他飢寒的時候幫助他,但是如果他身上什麼東西都沒有,他怎麼去幫助呢?我們講問題要講究功效,要做到任何事情都要從結果考慮。如果他根本就達不到什麼功效,他何必做這件事情呢?
季翔:我方從來不反對溫飽時也能夠談道德。但是今天對方講道德,就因為你十年前吃過一碗「莫莫咂咂」(註:馬來西亞流行的一種食品)嗎?(笑聲、掌聲)
吳俊仲:對方一直迴避這樣的問題:超道德行為到底是不是道德行為?請對方回答。
嚴嘉:超道德當然不是道德。但如果按照對方的邏輯,那麼裴多斐的《自由與愛情》詩大概就得改成:「愛情誠可貴,自由價更高,若為溫飽故,二者皆可拋」了。(長時間掌聲)
孫學軍:難道我們能不顧溫飽而只談道德嗎?請回答這個問題。
蔣昌建:對方還沒有論證如果溫而不飽該怎麼樣?減肥小姐可謂是溫而不飽,那這個減肥中心不是按照對方的邏輯要變成拳擊場了嗎?(掌聲)吳俊仲:對方已承認超道德行為不是道德,對方所有的論證與道德論證都已證明是錯誤的。減肥中心那裡是溫飽的,對方理解錯誤。謝謝。(笑聲)
姜豐:對方講的無非是溫飽也能談道德。這一點我們什麼時候反對過了?問題是對方所要論證的是沒有溫飽就絕對不能談道德。請對方舉例說明,哪怕是一個,人類社會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一點道德都不談。
孫學軍:請對方不要搞錯。我方在一開始就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是指我們談道德不能夠脫離溫飽,對方能夠對這個問題作出批評嗎?
蔣昌建:任何理論應用到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比解一個一次方程都簡單。請對方不要迴避我們的問題,舉出你們的實例來。
吳俊仲:我方的論點對方沒有任何批駁,所以我方的定義已經成立了。(鬨笑聲)其次,對方的解釋依然是在飢寒的情形你可以對他進行道德要求,這可以嗎?請回答。
季翔:你的論點不是自己說成立就成立了,不然還要評判干什麼?(全場大笑,掌聲)
吳俊仲:對方沒有任何攻擊,難道就可以不成立嗎?沒有攻擊,我就失敗了嗎?
姜豐:就是因為對方可攻擊的地方太多了,我們攻擊不過來了啊。(笑聲)(正方鈴響)
主席:(反方)請繼續。
蔣昌建:對方把溫飽等於生存的話,我們說人類社會一開始就處於飢寒狀態,那麼按照對方的邏輯的話,人類社會早就不存在了,你我之間恐怕不是在這里辯論了,而是在哪個陰曹地府里展開了。
嚴嘉:本該修身養性的和尚尼姑們如果信奉的都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話,那恐怕是煉不成什麼正果的。(笑,掌聲)
季翔:世界上不是缺少道德,只是缺少發現道德的眼睛。莎士比亞早就告誡英國人:「如果喪失天良,即使用鋼盔鐵甲包裝起來,也是赤身裸體的。」
姜豐:荀子早就說過:「爭則亂,亂則窮,」所以我們走向溫飽的過程當中,更要談道德,否則不就是越走越窮,什麼時候才能達到溫飽呢?
蔣昌建:對方認為貧困向溫飽的追求過程當中,可以不談道德,這就告訴我們一個所謂基本的理論,就是:天下大亂,才能達到天下大飽。(笑聲)
嚴嘉:如果這樣的話,恐怕不是「爭則亂,亂則窮。」而是「爭則亂,亂則飽」了。(笑聲)
季翔:我方從來就不否認談道德和溫飽有關系,但關鍵是這個關系是什麼,是談了道德才能溫飽呀。
姜豐:對方辯友一直是「坐飛機扔炸彈——空對空」,講來講去,我問了那麼多遍,他們也沒有給我們舉出一個實例來。
蔣昌建:對方辯友回答我方問題,向來不是「小巷裡面抬竹桿——直來直去」,而是拐彎抹角。我想在座的有一位神學的教師,他一定知道弘一法師在修煉的時候,可謂是不溫不飽,(鈴響)但他還不是「佛心常清靜,無處染塵埃」嗎?
主席:對不起,時間到。非常精彩的自由辯論。經過了這個刀來劍往,字字珠璣的自由辯論之後,我們請反方第四位代表蔣昌建同學總結陳詞,時間是4分鍾。(掌聲)
蔣昌建:謝謝主席,謝謝各位。經過剛才一番的唇槍舌劍,我的肚子的確有些餓了,但是我仍然要把道德問題談清楚。(笑聲、掌聲)
下面我總結對方的幾個基本錯誤。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李代桃僵」,對方用溫飽過來代替溫飽,用溫飽等同於生存來構建他們的立論基礎。這顯然是錯誤的。對方犯的第二個錯誤就是:「揚湯止沸」,認為一個貧寒的人只要教唆他追求溫飽就可以了,從來不問用什麼手段,我剛才已經說過,如果到麥當勞裡面打砸搶的話,這難道就能合法地追求到溫飽了嗎?這顯然又是荒謬的。對方犯的第三個錯誤就是:「避實就虛」,對方始終告訴我們溫飽能夠給談道德提供更好的條件,但是沒有說不溫飽的情況下絕對不能談道德。對方犯的第四個錯誤就是:「指鹿為馬」,把談道德與談道德的效果混為一談。對方今天的論點可謂是雲山霧罩,讓我們一頭霧水,不知所雲。相反,今天我們已經從邏輯、理論、事實上論證了,只要基於理性的人類存在就能夠談道德。下面我主要從價值層面論述我方的立場。
第一,談道德是基於理性的人。只要人類存在著,就能夠談道德。「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動物的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人能夠基於自身的理性而談道德。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不以溫飽為基本前提而談道德,恰恰顯示了人類理性的偉大和崇高。
第二,談道德是基於社會整體發展的價值選擇。
人類如果想求得生存和發展就要談道德。否則必然導致人類歷史生活的毀滅。群體統一的行動是社會生存下去的基本方式。而統一的行動是要以談道德為前提。只有在社會生活中談道德,才能保證社會的相對的穩定和有序,才能賦予整體人類活動的價值內涵。這是談道德被歷史和經驗證明了的社會意義。
第三,談道德是基於人們擺脫貧困的熱望。我們今天在這里不僅要談道德的理念,更要談在現實社會當中的人類該何去何從。環顧當今的世界,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人們成千上萬,他們怎麼辦
⑶ 大清律禁止兼祧兩房各為娶妻,為什麼還有人讓小妾與發妻平起平坐
大清律禁止兼祧兩房各為娶妻,為什麼還有人讓小妾與發妻平起平坐
民國時,有個大名鼎鼎的旦角梅蘭芳,他那同甘共苦的發妻王明華的一對兒女得了天花都病故了,王明華卻不能再生育,而且還因兒女的離去傷心成疾。
梅蘭芳就想納妾生子,可是他看上的美女小旦福芝芳不肯當妾,他就想出了一個方法,用兼祧兩房的名義娶兩個妻子,讓福芝芳不當妾,而是當妻子和王明華平起平坐。
兼祧兩房的名義娶兩個妻子合法合理嗎?
大清律明確規定過:若兼祧兩房各為娶妻,冀圖生孫繼嗣,是愚民罔知嫡庶之禮,止宜別先後而正名分,未便律以離異之條。兼祧後娶之妻,法律上應認為是妾,惟訂婚之時,不知有妻,又不自願為妾者,許其請求離異。至兼祧兩房之義,愚民多誤以為兩房所娶皆屬嫡妻,故將女許配。議禮先正名分,不便使嫡庶混淆,而王法本乎人情,原無庸斷令離異,有犯應以妾論,情法俱得其平。
這段話翻譯成現代文就是:如果兼祧兩房各為娶妻,想多生些孩子繼嗣,是愚蠢的小民不知道嫡庶之禮,這種事必須禁止而定名分,不同意的就離婚。
兼祧後娶的妻子,在法律上應認為是妾,如果訂婚時,不知道對方有妻子,又不想當妾的,可以許可離異。
至於兼祧兩房的事,愚蠢的小民以為兩房都是正妻,所以將女兒許配,但是禮義必須正名份,不能讓嫡庶混淆,王法本來就是合乎人情的,所以判為離異。有再違反法按妾算,這是合情合法的。
以上已經說明兼祧兩房各為娶妻是犯法的,後娶的就是妾。
從來兼祧兩房只是一個人繼承兩房的財產,承繼兩房的香火,給兩房的祖先祭祀,可以多生幾個兒子,兩房都有一個。
中國從古到今都是一夫一妻制,沒有一個人兼祧兩房就可以娶兩個妻子。結婚是按一男一女算的,不是按門戶算的,只有女人嫁給男人,沒有女人嫁給門戶。
平時我們常說的古代一夫多妻制,其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只有一個,小妾可以娶一堆。
封建時代看重傳宗結代,正妻無子可以納妾,但是也讓正妻在家庭里擁有獨一無二的主婦地位,妾就是生了兒子也要低頭作人,不能和妻子平起平坐。
大清律上明擺著說,兼祧兩房各為娶妻那是愚民不知嫡庶之禮的愚事。換句話說,就是自欺欺人想給姨太太正室地位的借口。
到了民國,雖然大清律不算數了,可是民國還是一夫一妻制,沒有兼祧兩房各為娶妻的法律。
民國不禁止納妾,但還是按過去的規矩,妻妾有別!
男人納妾已經是對不起妻子,如果讓新人和同甘共苦又年老又無孩子的正妻同等地位,還要平起平坐,這明顯的是新人占上風,當妻子的在家裡就沒地位了。
封建時代從皇帝開始,也只有一個妻子,一群妾,沒有人能同時擁有有兩個妻子,除非特殊的政治原因。
比如說晉朝大臣賈充(賈南風皇後的父親),他的發妻李氏因家族犯罪受連累被流放,所以賈充休妻,娶了郭氏,但後來李氏的家族被平反了,李氏又回來了,所以皇帝開恩下旨,讓賈充同時擁有兩個妻子。
恐怕中國只有這一例擁有兩個妻子的人,就是賈充,而他擁有兩個妻子是皇帝特批,因為王朝的原因,並不是兼祧兩房各為娶妻。
一山難有二虎,一國難有二主,一個公司不能有兩個總經理,否則就要亂套,同樣,一個男人不能擁有兩個妻子。不尊重嫡庶之別,就會發生家庭悲劇。
象梅蘭芳用「兼祧兩房娶兩個妻子」這種不合法、不合情理的借口讓二房和原配平起平坐,實在是讓妻子的地位受到挑戰。
最後發妻王明華病重,一個人離家死在天津,而梅蘭芳和二房福芝芳幸福美滿地過完一生。
封建社會的嫡庶之別是過時的東西,被現代人看作「糟粕」,可是它卻保護妻子的權益。而現在富人不按規矩納妾,在發妻還健在的情況下,給小妾扶正,還不如封建社會的嫡庶之別呢!
現在社會再沒人用「兼祧兩房娶兩個妻子」的借口給小妾扶正,可是卻有發妻還健在,用葬禮的方式給小妾扶正的事。
這樣的事,都出在由窮到富的暴發戶名人身上,真正的豪門卻不敢這樣做。
女人不想丈夫納妾,可以不嫁富人,可是窮丈夫發跡了,變成富丈夫,怎麼辦呢?辛苦陪丈夫奮斗就要落得被小妾欺負的下場嗎?
這世界真可笑,所謂道德都是給讀書人和平民百姓定的,不是給名人定的。皇帝可以娶兒媳婦,名人可以讓小妾跟發妻平起平坐。
只有讀書人和平民百姓,到處都是道德警鈴,做一點違反道德的事就要挨罵,可富有的名人卻不會,他們做什麼缺德事都會有借口,都會有一群人給他們辯護。
⑷ 清朝時期,社會控制和政治熏陶有什麼必然聯系
歷來統治階級的政策在民間社會上的施行不單單是冷冰冰的教條化,每個朝代有自己特色的統治藝術和控制手段。清朝統治者想確立更開明寬和的開國氣象,在政治教化和法律兩個方面加快同中原政治的融合和重新恢復,推進滿族政權的漢化。
統治離不開法律這個手段,通過法律控制社會是人類社會文明的標志,需要宗教、道德和教育的支持,而清朝人的統治藝術,則可以用"環環相扣,處處制約"來形容了。
因此,地方民情難以由平民徑直達於官府,官府應辦之事也無從直接施之於民。這就決定了必須藉助第三種社會力量來溝通官、民關系。於是,具有功名等級身份而無官位的地方士紳便成為官府實施統治所依靠的主要力量。
平民階層中還有細分地主、商人、農民。庶民地主多半是中、小地主,沒有任何特權。雖然他們將土地佃租給農民,收取實物地租,或僱工經營,對佃農或僱工有一定的人身控制權,但他們與自耕農一樣,是國家的編戶齊民,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一樣要承擔國家賦役。
清朝的農民除了攤丁入畝,這個制度免去一部分賦稅的好處,其他與別的朝代沒有什麼可比性了,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靠天吃飯的主。清朝的商人還要分民商、官商、皇商。中國在幾千年封建思想統治下,商人的地位始終是處於賤民之上普通品種之下的。
雖然清代商人比前代商人的地位有很大提高,但與其他階層相比,商人依然是庶民身份,沒有特權,與其他庶民一樣要承擔各種賦役,甚至比其他庶民的賦稅還要重。
清朝統治者將吏治作為穩定統治基礎人員方面的重要手段。對官吏隊伍的嚴格管理與控制與重視官員的"政德"與"官德"、加強訓諭、注重操守等結合起來,對違規及貪污官員嚴懲不怠。
只要官吏有坐臟行為,無論枉法還是不枉法,都要追究刑事責任。八個部分劃分為四十多個門類, 構成了一個立體的對官吏進行嚴密監察的專制網路,對清朝統治者加強對官吏的監控、防止和懲罰官吏違法犯罪起到了重要作用。
統治者歷來都把宗教視為控制民眾的重要精神手段和維護現存社會統治秩序的重要工具。清政府加大了懲處力度,並連坐里長。其用意不僅在於扼制那些違悖王朝統治理念的思想的產生,更重要的是為了根絕與之有關的反王朝組織的存在。
清朝地方官員在教化工作上非常細致,積極落實保甲制度等等。吏治同政治教化結合使教化變成民眾可以直觀感受的政治實踐,增強了民眾和地方官員之間的聯系,加大了底層對政治教化的接受度,從而使政治教化作為穩定機制產生了更好的效果,也確保了地方行政的平穩和高效。
清代由於統治的特殊性,對於政治情感的建立和培養更加敏感,十分在意營造與民同歡其樂融融的情感交流體驗,希望在底層社會建立起忠誠和無條件信任的情感依賴模式。
從某種程度來講古代民眾尤其是小農對於皇權其實有很嚴重的依附心理,依靠強大的勢力獲得庇佑是一種審時度勢後的功利性選擇,所以底層社會也願意對於政治教化表現出一定的迎合。
政治教化同道德倫理規范相結合,也有很多正面積極的內容,客觀上對調整社會關系、培育民眾素質、提高道德水準和促進社會安定有很大益處,所以民眾對政治教化有所接受也是情理之中。
政治教化機制運行最大的變數就是處於權力結構最底層的社會民眾,實現教化的理想化統治者最希望底層民政積極自我教化教育,逐級向上迎合的態勢,所以底層進行的自我教化活動都是都是對政治教化順從的表現。
宗法、族法和家法,這些都是底層的民眾進行自我約束教化的產物,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族人犯錯先要接受族長的審判,用族規進行懲罰教化。家法族規關系家族興衰和榮辱,在教化上的體現多數在於多在於維系家庭內部的景觀和秩序同國家要求的模範家庭、宗族樣態相符合。
政治教化作為穩定機制在清代統治體系中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在某些地方還實現了加強和創新,比如吏治與教化的更緊密結合、在教令法律化方面的加強,做到了環環相扣,相輔相成的關系。
清朝統治者在政治教化機制下通過"軟控制"重新實現統治秩序的確立,民眾恢復了自己的身份定位,快速融入新統治權威下的政治和社會環境當中。
⑸ 大清律例對官員的奇葩禁令,迎娶哪兩種女人將被嚴懲
第一種就是在府、州、郡、縣任職的官員不能迎娶當地的女子為妻或妾。第二種就是任職官員及子孫後代不能迎娶樂籍娼家之女。這只要是違反了就會被職降級,還要承受廷杖之刑,最後還是要被離異的,如果有彩禮的,則彩禮會被沒收充公。
樂籍娼家之女一般是罪犯的家人,他們社會地位低賤,不得參加科舉,世代為娼,不得更改。也許這就是對犯人的懲罰,官員及後代蔭襲官位均不允許娶樂籍娼家之女為妻或妾,違者廷杖六十,父輩蔭襲的官員則被降級處罰,同樣的娼妓也要受到廷杖處罰。為了規范官員的的行為所以政府只能出台這些律例。
⑹ 國難時期造謠發財者按大清律例怎麼處理
按大清利率大清理自當斬鴨也沒人敢動我,現在這個沒人管是不市場經濟嗎?有人願打願挨嘛。
⑺ (原創)淺析經典之一:溫飽是否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正二孫學軍:對方同學剛才說,溫飽比道德更重要。她還說,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吃飯。但我們大家都知道,不吃飯,我們怎麼活著?不活著,我們怎麼談道德?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溫飽和道德這個問題是不能簡單化的問題。這不僅包括達到溫飽後談道德的問題,它還包括在達到溫飽之前、處在溫飽的不同層次上談道德。在達到溫飽後談道德是天經地義、不言自明的事實。但在溫飽前,如何處理好溫飽與道德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好經濟建設與道德建設之間的關系,這才是我們今天要談的問題,也是人們所關注的問題。而對方恰恰忽略了這個問題。 大家都知道,溫飽是人類生存最基本最必需的條件。人類社會要繁衍、要發展,它必須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來維持人民的生存。所以我們講道德的時候,不能脫離人民的溫飽。對方似乎在講,一個社會只要有了道德,經濟社會自然而然就會上去,只要有道德,大家的肚子就填飽了。這很可笑。這是一個天真的幻想。我方承認道德對於一個社會的重要性。但我們更深切地體會到溫飽對於每一個人與每一個社會要生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所以我們提出,談道德不能與溫飽相脫離。 建設一個國家就像培養一個孩子。我們都知道教育孩子的重要性,要教育孩子遵守社會道德規范,要教育孩子好好做人。但是,如果我們不給孩子吃飯,是會出現一個什麼樣的後果呢?我們在教育孩子吃飯,是會出現一個什麼樣的後果呢?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同時,如果不對他進行教育,那麼我們作為父母的過失就不是更大了嗎?從現實看,一個國家只要堅持道德與溫飽不可分割,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對方從中國大陸來,對中國十幾年來的經濟變化所取得的成績,一定是感觸頗深。世界上對這個問題很是有目共睹。這些成績都是在中國政府堅持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手抓的情況下所取得的。如果中國政府還像過去一樣,像文革時期一樣,只顧道德建設,而不講經濟的話,那麼我們就很難想像中國會取得現在這樣的成績。謝謝大家。(掌聲) 正方二辯在關鍵概念「溫飽」上還是和一辯保持了同一,在必要性的認可上也堅持了不生存如何談道德的觀點,但是在接下來問題上卻和自己的隊友產生了偏離:他提出了經濟建設和道德建設的關系,我們姑且不說國家的經濟建設和個人溫飽是否可以等同,即使可以等同的話,那麼他提出了國家的經濟建設和道德建設的兩手抓兩手硬的關系,這就存在了一個問題:「兩手抓兩手硬」這個詞說明的顯然是兩者可同時存在的關系,如果這樣說,是否也可以引申為:談道德與溫飽是兩手抓兩手硬,兩者的產生不是先後關系,而是同時並存。這種偏離 姑且不論構成了自相矛盾,也暴露出正方整體對理論體系的認可統一性較差,而容易導致主攻方向的不一致。這種偏離對一支隊伍而言顯然不是好消息,那麼接下來他們的隊友又表現如何呢?
⑻ 倫理道德水平的維持是否需要溫飽
知乎用戶你是在浪費你的才華
29 人贊同
轉自首屆國際大專辯論賽(長,慎入) 辯題: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正方:英國劍橋大學隊 反方:中國復旦大學隊 主席:謝謝嚴嘉同學。現在是他們正面交鋒,大展辯才的時候。在自由辯論開始之前,讓我先提醒雙方代表:你們每隊各有4分鍾發言時間;正方同學…顯示全部
轉自首屆國際大專辯論賽(長,慎入)
辯題: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正方:英國劍橋大學隊
反方:中國復旦大學隊
主席:謝謝嚴嘉同學。現在是他們正面交鋒,大展辯才的時候。在自由辯論開始之前,讓我先提醒雙方代表:你們每隊各有4分鍾發言時間;正方同學必須先發言。好,現在,自由辯論正式開始——
正方季麟揚:我先請問對方同學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固然是聖人。請問,在座的四位有幾個人做得到?在各位的復旦大學裡面有多少人做得到?如果只有少數人做得到,這種道德在社會上能推行得了嗎?第二個問題:我們李光耀總統當初在新加坡推行道德建設的時候,他是不是也同樣發展了經濟建設?不然,哪會有今天豐衣足食的新加坡社會?請不要迴避這個問題。第三個問題:請教對方二辯,您的《禮運•大同篇》上邊「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請問「皆有所養」是溫飽還是道德?請回答。
反方蔣昌建:首先指出對方一個常識性的錯誤:李光耀是總理,而不是總統。(笑聲、掌聲)我方認為,「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我請問對方一個問題:貧困的社會中有沒有道德?(掌聲)
正方吳俊仲:我請問對方一個問題,又飢又寒的小孩子偷你一塊麵包,你會用道德去懲罰他嗎?
反方季翔:難道法律中就沒有道德觀念嗎?(掌聲)
正方孫學軍:對方三辯提出的問題,從他的邏輯看,好像是說越窮道德就越好。有這個可能。但是,我認為這是一種虛偽的表現:讓窮人去窮吧,可是,我可以說你好!這樣,你就不用掏腰包去幫助他解決溫飽了。——這是一個很方便的很虛偽的做法。(掌聲)
反方嚴嘉:「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歐陽修、笛卡爾和范仲淹,哪一個不是在貧困中培養起他們的高尚的道德的?(掌聲)
正方吳俊仲:我方認為,溫飽……你要求他談道德就是,我吃得飽飽的,對方餓得很慘,但是大家為了我好,這有什麼不好呢?——這種觀念是錯的。其次,法律不是道德,法律規定了離婚,離婚是道德的嗎?法律可以規定公司破產,公司可以破產嗎?所以,法律不是道德,它是代表最低的道德水平加上風俗習慣及強制力的。法律等於道德是蘇格拉底那時候的觀點,對方有兩位學法律的,應該知道這些。謝謝!(笑)
反方季翔:法律中難道沒有道德觀念嗎?從《漢謨拉比法典》到《大清律例》,從宋《刑統》到《權利法案》,請對方告訴我,哪一部法律中不包含道德觀念?(掌聲)
正方孫學軍:我們這位同學已經告訴你了,法律所規范的道德是最低層的道德,暫且不提這個問題,請問,對方剛才說了英國民眾在二次大戰中發揚道德精神,但是要知道,英國當時所處的社會在資本主義國家中所處的經濟地位是世界上領先的。而且,據最近的資料表明,在二戰中,英國人民的溫飽程度是有史以來沒有過的;營養價值,在當時食物平均分配製度下也是最好的。因此,你不能通過這個例子來否認它是在溫飽程度上講道德的。
反方嚴嘉:《邱吉爾傳》這樣告訴我們,那時候好多窮人是怎麼去填飽自己肚子的呢?是去排隊買鳥食——還買不到啊!(笑,掌聲)
正方季麟揚:對方同學一直迴避一個問題,你們總是舉仁人志士的超道德行為,告訴我們社會上每一個人都做得到。請問對方,那麼今天在座的各位,包括你我在內,有幾個人做得到顏回一簞食、一瓢飲?有幾個人是歐陽修?有幾個人是笛卡爾?有幾個人是范仲淹?
反方姜豐:既然對方辯友不喜歡談仁人志士,那我們談談普通人。剛才的對方三辯講到一個小孩子的例子,那我問對方辯友:如果你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你就不談道德了嗎?(掌聲、笑)
正方吳俊仲:對方是基於道德已經在心裡的概念,你設身處地地想,你餓得什麼都沒有了,你也要談道德,這是人道的嗎?這公平嗎?謝謝!(笑)
反方蔣昌建:對方認為,教唆一個人追求溫飽,這就是最道德的。我們教唆一個貧寒的人去搶麥當勞,看樣子是最道德的嘍?(掌聲)
正方孫學軍:我們的這個同學可以在他飢寒的時候幫助他,但是,如果他身上什麼東西都沒有,他怎麼幫助呢?我們講問題要講究功效。要做到任何事件都要從結果考慮,如果他根本就達不到什麼功效,他何必做這件事情呢?
反方季翔:我方從來不反對溫飽時也能夠談道德。但是,今天對方講道德,就因為十年前你吃過一碗「莫莫咂咂」(註:馬來西亞的一種流行食品)嗎?(笑,掌聲)
正方吳俊仲:對方一直迴避這樣的問題:超道德行為到底是不是道德?請對方回答。
反方嚴嘉:超道德當然不是道德。但,如果按照對方的邏輯,那麼裴多斐的《自由與愛情》詩,大概就得改成:「愛情誠可貴,自由價更高,若為『溫飽』故,二者皆可拋」了?(笑聲,長久掌聲)
正方孫學軍:難道我們能不顧溫飽而只談道德嗎?請回答這個問題。
反方蔣昌建:對方還沒有論證如果溫而不飽該怎麼樣?減肥小姐可謂是溫而不飽,那這個減肥中心按照對方的邏輯不是要變成拳擊場了嗎?(掌聲,笑)
正方吳俊仲:對方已經承認所有的超道德行為都不是道德,對方所有的論證已經證明是錯誤的,減肥中心減肥小姐她是為了健美,那裡是溫飽的,對方理解錯誤。謝謝!(笑)
反方姜豐:對方講的無非是溫飽也能談道德,這些我們什麼時候反對過呀?問題是對方所要論證的是:沒有溫飽就絕對不能談道德。請對方舉例說明,哪怕是一個,人類社會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一點道德都不談?
正方孫學軍:請對方不要搞錯,我方在開始就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是指我們談道德不能夠脫離溫飽。對方能對這個問題做出批評嗎?
反方蔣昌建:任何理論應用到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比解一個一次方程都簡單。請對方不要迴避我們的問題,請舉出你們的實例來。
正方吳俊仲:我方的論點,對方沒有任何批駁,所以,我方的定義已經成立了。(鬨笑)其次,對方的解釋依然是在飢寒的情形下你可以對他進行道德要求,這可以嗎?請回答。
反方季翔:你的論點不是自己說成立就成立了,不然,還要評委們干什麼?(全場大笑,掌聲如雷)
正方吳俊仲:對我方的論點,對方沒有任何攻擊。沒有攻擊,難道還不能成立嗎?沒有攻擊難道我們就失敗了嗎?
反方姜豐:這是因為對方可攻擊的地方實在太多了,我們攻擊不過來嘛!(笑聲,掌聲)(正方鈴響,時間到)
主席:請繼續(指反方)。
反方蔣昌建:對方把溫飽等同於生存,我們說人類社會一開始就處於飢寒狀態,那麼,按照對方邏輯,人類社會早就不存在了,你我之間恐怕不是在這里辯論了,而是在哪個陰曹地府里展開了。
反方嚴嘉:本該修身養性的和尚尼姑們如果信奉的都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話,那恐怕是練不成什麼正果的。(笑聲,掌聲)
反方季翔:「世界上不是缺少道德,只是缺少發現道德的眼睛。」莎士比亞早就告誡英國人:「如果喪失天良,即使用鋼盔鐵甲包裝起來,也是赤身裸體的。」
反方姜豐:荀子早就說過:「爭則亂,亂則窮。」所以我們走向溫飽的過程當中,更要談道德,否則越走越窮,什麼時候才能達到溫飽呢?
反方蔣昌建:對方認為由貧困向溫飽的追求的過程當中,可以不談道德,這就告訴我們一個基本的理論,就是:天下大亂,才能達到天下「大飽」。(大笑)
反方嚴嘉:如果這樣的話,那恐怕不是「爭則亂,亂則窮」。而是「爭則亂,亂則飽」了!(大笑)
反方季翔:我方從來就不否認談道德和溫飽有關系。但,關鍵是這個關系是什麼?是談了道德才能溫飽呀!
反方姜豐:對方辯友一直是「坐飛機扔炸彈——空對空」。講來講去,我們問了那麼多遍,他們也沒有給我們舉出一個實例來。
反方蔣昌建:對方辯友回答我方問題,向來不是「小巷裡邊抬竹桿——直來直去」,而是拐彎抹角。我想,在座的有一位神學的老師,他一定知道弘一法師在修煉的時候,可謂是不溫不飽,(鈴響)但他還不是「佛心常清靜,無處染塵埃」嗎?(掌聲)
主席:非常精彩。經過了這個刀來劍往,字字珠璣的自由辯論之後,現在,我們請反方第四位代表蔣昌建同學總結陳詞。時間是4分鍾。(掌聲)
反方蔣昌建:謝謝主席,謝謝各位!經過剛才一番的唇槍舌劍,我的肚子的確有些餓了。但是,我仍然要把道德問題談清楚。(笑聲,掌聲)
下面,我總結對方的幾個基本錯誤。對方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李代桃僵。」對方用「溫飽過」來代替「溫飽」,用「溫飽」等同於「生存」來建構他們的立論基礎。這顯然是錯誤的。對方犯的第二個錯誤就是:「揚湯止沸。」認為一個貧寒的人只要教唆他追求溫飽就可以了,從來不問用什麼手段。我剛才已經說過,如果到麥當勞裡面打砸搶的話,這難道就能合法地追求到溫飽了嗎?這顯然又是荒謬的。對方犯的第三個錯誤就是:「避實就虛。」對方始終只是告訴我們溫飽能夠給談道德提供更好的條件,但是,沒有說不溫飽的情況下絕對不能談道德。對方犯的第四個錯誤就是:「指鹿為馬。」把談道德與談道德的效果混為一談。對方今天的論點可謂是雲山霧罩,讓我們一頭霧水,不知所雲。相反,今天我們已經從邏輯、理論、事實上論證了:只要基於理性的人類存在就能夠談道德。下面,我主要從價值層面論述我方的立場。第一,談道德是基於理性的人。只要人類存在著,就能夠談道德。「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動物的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人能夠基於自身的理性而談道德。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不以溫飽為基本前提而談道德,恰恰顯示了人類理性的偉大和崇高。
第二,談道德是基於社會整體發展的價值選擇。人類如果想求得生存和發展就要談道德。否則,必然導致人類歷史的毀滅。群體統一的行動是社會生存下去的基本方式。而統一的行動是要以談道德為前提的。只有在社會生活中談道德,才能保證社會的相對的穩定和有序,才能賦於整體人類活動的價值內涵。這是談道德被歷史和經驗證明了的社會意義。
第三,談道德是基於人們擺脫貧困的熱望。我們今天在這里不僅要談道德的理念,更要談在現實社會當中人類該何去何從。環顧當今的世界,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人們成千上萬,他們怎麼辦?不談道德了嗎?對方能夠設想一下,在紛爭四起的社會條件下,喪失人倫能夠促成繁榮富強嗎?相互殘殺的鮮血能夠澆灌出溫飽的果實嗎?顯然不能。「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越是貧困向人性發出強烈挑戰的時候,就更要談道德!
第四,當人類邁向未來世紀的時候,更要基於人的理性來談道德。當今的世界,環境、人口、飢餓、戰爭等等的問題都存在於貧困的國家和地區當中,他們不談道德了嗎?不談的話會給人類帶來什麼樣的命運呢?從羅爾斯到唐君毅,又有哪一個倫理學家不告訴我們要呼喚人的道德感與責任感呢?我們、你們和他們難道還要讓自己的心智像霧、像雨、又像風,以對道德的沉默來拯救這顆越發脆弱的星球嗎?談到這里,我不由得想起一百多年前生活在哥尼斯堡的一位名叫康德的老人說過的一句話:「這個世界唯有兩樣東西能使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謝謝各位!(長久掌聲)
主席:謝謝蔣昌建同學的總結陳詞!最後,我們請正方第四位代表季麟揚同學總結陳詞。時間也是4分鍾。(掌聲)
正方季麟揚:主席,各位評委老師,對方辯友以及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我想對方辯友一再提到在飢寒的時候也能夠談道德。但是,請注意,在這個時候您所談的道德如果不能夠幫助人馬上解除飢寒的狀況,您還能夠談這個道德嗎?您現在肚子餓了,您還可以坐在這邊繼續談,那是因為您已經吃過晚飯了。晚飯吃過再餓了也沒關系,下餐還有得吃。這不叫飢寒哪!這您還是有溫飽的。如果您已經三年、五年長期處於飢寒狀態之下,今天你哪有這個地位、身份和心情坐在這個台上跟我們大談道德呢?無論道德是判斷是非善惡的標准,或者是社會大多數人所接受的行為准則,今天我們要談道德必須承認在人類生存的條件下談才有意義。而人類求生存最基本最起碼的需要是什麼?就是溫飽。溫飽確實是人類為求個體的生存,為了延續種族的生命而最基本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我們看溫飽的時候,我們必須了解溫飽是一種連續的變數。也就是說從三餐不濟到豐衣足食之間有許多層次的溫飽。對方同學藉助於簡單的二分法,將天下人分為:有溫飽,沒溫飽;有道德,沒道德。這么簡單的分法,怎麼能夠把道德和溫飽的關系講清楚呢?所以,我們建議,我們要檢驗道德和溫飽的關系,就必須了解道德與溫飽是一個連續的變數。我們必須看它們相互之間變化的趨勢以及相對的關系。我方剛才已經充分論證了,我們社會要談道德,就是要使一項道德能夠在社會上推行成功。道德不能實現的話,光談有什麼用呢?你飢餓的時候很想談道德,但是,你做不到啊!我方的論點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談。
第一,我們從邏輯關系看,人的溫飽需求是與生俱來的。一個小娃娃剛生下來,他就想吃想有溫暖,但是人的道德是人類社會形成之後才產生的。而道德的目的呢也是為了維持這個社會的和諧。如果人都不存在了,那還怎麼談道德呢?所以,談道德不能離開溫飽這個前提。
第二,從政府施政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道德建設當然是重要的,也唯是因為我們要把道德建設建築在堅固的磐石之上,所以,我們主張道德的提倡必須與經濟建設雙管齊下才能相得益彰。否則,只是一廂情願地希望三餐不濟、衣衫襤褸的人們表現出高尚的道德,恐怕不切實際。
第三,對於飢寒的人,我們也認為他們應該也可以談道德,但是,我們捫心自問,我們將心比心,這個時候,我們能夠談的道德更應是能幫助他們解除飢寒,再進一步過上好日子的道德。從這個角度看,溫飽仍然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最後,讓我們從整個人類需要繁榮發展的最高原則來看,少數人或許為了個人的理念可以鄙視甚至放棄溫飽這個最基本的需求,但是,整個社會是不可能也不應該接受這樣一種理念。在歷史上,也從來沒有一個社會的大多數人能夠實踐像顏回那樣仁人志士舍己為人的高尚道德。那是一種超道德行為,並不能夠被視為已經被大多數人接受的道德。所以,綜合以上的論述,對方一直在強調少數人可以做到的道德,但是,那並不是我們社會的道德。所以,從我們社會的觀點來看,無論是從政府施政的角度,無論是從邏輯關系,無論是從飢寒人所需要的道德,或者是從整個人類繁榮發展的趨勢……(鈴響)謝謝!(掌聲)
主席:謝謝季麟揚同學。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究竟在麵包和道德之間要如何選擇呢?讓評判團的先生們去決定吧。(休息)
主席:在成績揭曉之前,先讓我們邀請評判團的鍾志邦博士給我們分析今晚的賽情。鍾博士請——
鍾志邦(三一神學院研究院主任):主席,正反兩方隊員,各位觀眾。我現在代表今晚的評判團在這里做一個非常簡單的評論。我們今晚的辯題是,正方: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反方:溫飽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這個論題在表面看起來是非常平衡的,因此,論題本身並沒有對任何一方特別有利,或者有弊。
正方在開始的時候,第一位隊員氣勢很大,非常肯定、非常有把握地表明了自己一方的立場、觀點,有理有據。可惜的是,正方沒有能把這種氣勢這種非常難得的辯論技巧持續下去。而正方從開始到末了實際上並沒有否定道德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他們只不過是從各個方面強調說「不能離開溫飽而空談道德」,這一點對反方來說並不容易回應。意思就是說正方一直在強調溫飽和道德的關系是先後次序的問題,溫飽是先決條件,先溫飽而後談道德才有意義。
正方也非常有力地反駁了反方的一個論點,反方引證了歷史上不少的事件和人物,說明歷代以來有不少的偉大的人格是在不溫飽的情況下而建立起來的,這是反方的一個很重要的論點。但正方在回答的時候說:的確有不少這樣的人,但是這些人,這些道德崇高的,在不溫飽的情況之下建立起人格的人,畢竟還是少數的。因此,不能夠佐證這個辯題。從這個角度來看,正方也許有一個弱點,就是在辯論當中,沒有很有效的重復地把這個溫飽和生存分清楚,這使得反方有機可乘。
反方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問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第一位隊員說,歷代以來不是有很多社會達不到溫飽嗎?這是否意味著這些不溫飽社會的人就不談道德了呢?當然,歷史的見證對他們有利,這一點使得正方不容易反駁。反方也在整個辯論的過程當中沒有否定溫飽的重要性,他們只是重復地強調:「溫飽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那就是說人類在還沒有達到溫飽的情況之下還是可以談道德的,並且,必須繼續談下去。反方也舉了不少例子,剛才已經說過了,歷代以來的確是有不少人是在很壞的情況之下,在不溫飽的情況之下,建立起非常崇高的道德人格的,並且,反方第一位同學還引用雨果的話說,「善良的道德是社會的基礎」。反方始終以道德為前提,認為只有道德才能真正使社會安定,最終才能保證人的溫飽。反方也非常有力地引用了古代的羅馬帝國,以及現代的日本說明人類溫飽之後是可以走上道德淪喪的道路的。在辯論技巧這方面,風度和幽默感這些方面,我們發現有好幾位隊員都有相當突出的表現,引經據典,上下古今,妙語如珠,出口成章,使得我們真是招架都來不及。在整隊的組織、合作跟配合這方面呢,我們很明顯地看出反方的確比較強。
最後,有關今晚在這八位隊員當中,有比較突出的表現的,我們一致認為,反方的第四位蔣昌建同學以及反方的第三位嚴嘉同學有很好的表現。(掌聲)正方呢,我們認為,第一位湯之敏同學,開頭的表現非常突出,如果他以及其他三位隊友都能夠這樣持續下去,那麼,今晚的情況會可能不太相同。(笑)總的來說,我們評判團認為今晚的辯論水平很高。我們感覺到非常欣慰。現在,我就把評決的宣告交給主席。(掌聲)
主席:謝謝鍾博士。
各位來賓,接下來我宣布今天晚上的成績。評判團經過慎重考慮之後,一致同意,反方復旦大學獲勝。
⑼ 大清律例對官員的奇葩禁令,迎娶哪兩種女人將會被嚴懲
拿我們現在人的眼光來看大清法律,裡面有著很多令人摸不著頭腦的奇葩規定,其中就規定了,官員們不能和兩種女人結婚,否則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第一種女人是管轄范圍內的民間女子。規定中說各個王府各個州各個縣的地方官員不能夠娶所在地方的民間女子。
但是,雖然法律這么嚴厲,當時依然有人要以身試法。這條規定相比上一條規定來說,好理解一些,畢竟從古到今,人們對官員的道德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假如官員的道德都不好,那麼他怎麼能夠做好他的工作呢。假如官員都貪圖美色的話,那麼會有損官員的形象,有損朝廷的形象,不利於地方的發展。
⑽ 大清律例對官員的奇葩禁令:迎娶哪兩種女人將會被嚴懲
《大清律例》明文規定,官員不能與兩種女人結婚,否則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第一:轄區范圍內的民女。
《大清律例·戶律·婚姻》規定:「凡府、州、縣親民官,任內娶部民婦女為妻、妾者,杖八十。若監臨官,娶為事人妻妾及女為妻、妾者,杖一百。女家並同罪,妻妾仍兩離之,女給親,彩禮入官。」
按《大清律例》的規定如果有官員迎娶樂籍娼家為妻子或者小妾,要杖打六十大板,,並迫使其離異。並且如果官員家子孫迎娶樂籍娼家為妻子或者小妾,也要受到同樣的處罰,且要降官職敘用。
例:清朝宗室德英額好色,一日外出,看到一個沿街賣唱的歌女色心大做,將其買回家中當小妾,上級得知之後杖打其60大板,重點是德英額並非是政府的文武官員,對其進行了同樣的處罰,由此可以看出《大清律例》的嚴格。當然就這條規定的本質而言,是對政府官員的嚴格要求,提高還原的道德水準。也是保護官員形象,有理由形成嚴肅的官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