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傳道德
㈠ 中國道家極玄心宗至高武學-極玄心咒怎麼修煉
道祖傳下道德經,並未有修煉之法,何來至高武學?
若想學道,靜誦黃庭,多讀道德經即可,雖不可的長生,卻可修心養性
㈡ 求一副新修祠堂大門對聯,要求上聯是新字開頭,下聯是田字開頭,謝謝!
其實,新~田,詞性上不對仗。只能把田當修飾詞用,可以算作寬對。
△新祠敬祖傳道德
▽田地藏魂振家聲
(古韻)
㈢ 傳統倫理學以什麼為中心
我不是專業人士,僅僅憑借我看過的入門級教材談西方倫理學,談錯了請專業人士糾正。
西方入門級倫理學是用思辨性的方式分析道德問題。下面貼出《倫理學與生活》一書的部分目錄:
第十二章 說謊、欺騙、背約與偷竊
12.1 非結果論的與結果論的觀點
規則非結果論的觀點
結果論的和行為非結果論的觀點
12.2 說謊
反對說謊的理由
贊成說謊的理由
溫和觀點
研討實例
12.3 欺騙
反對欺騙的理由
贊成欺騙的理由
研討實例
12.4 背約
不言而喻之契約
一種不誠實
人的諾言
反對背約的理由
贊成背約的理由
研討實例
12.5 偷竊
反對偷竊的理由
贊成偷竊的理由
研討實例
主要倫理學理論的相關觀點
——————————————————————————
由此可見,這本倫理學教材的意義不在於向你灌輸特定的道德理念,也不是指望你當個好人,而在於讓你學會思辨性的思考道德倫理問題,能夠用犀利的大腦去解析自己與別人的價值觀在邏輯上誰漏洞更少、更強悍。(倫理學問題其實是最適合拿來當辯論賽題目的,比經濟、政治類話題更合適,因為倫理學談的是「應然」而不是「實然」)
㈣ 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有哪些
一般說來,具有實踐特性的學科都以一定的社會生活領域為研究對象,並在此基礎上圈定相對穩定的知識范圍。所以,理解一門學科,關鍵要看它研究的社會生活領域究竟是什麼,而不能單從名稱出發去簡單理解。
應該說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自己的倫理學,只是它的表述方式有自己的特色。有關這類問題的思考和討論,早在先秦時代就有了明白的表達,即「人倫之理」。漢代開設的「大學」「小學」教育,雖然是按適學年齡劃分教育階段,但就其教育內容和宗旨來說,它不僅是祖傳的倫理道德禮儀教育之學,而且作為「治國理政和育人之道」就是學習並踐行倫理、道德、禮儀的倫理學或品德學。朱熹在作《經筵講義》時,確切說明:「古之為教者,有小子之學,有大人之學。」所謂「大人之學」,主要是「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所謂「小子之學」,就是「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前者是學道,即窮理治世,後者是學文字和應對禮節。雖然所學內容和學問層次頗為懸殊,但都在倫理、道德和禮儀的范圍之內。古代設立學校以教天下之人,小學是大學的基礎,大學則要培養如荀子所說的「成人」——「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成人」就是有覺悟能擔當的成熟的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除去偏於個人物慾之蔽的脾性,復其善性而盡其人倫之理的理性。不難理解,所謂「大學之道」,其主旨就是使人從小到大,逐步通曉並踐行「人倫之理和為人之道」。這「人倫之理和為人之道」,就是中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倫理學或道德哲學(宋明時期的倫理道德之學已成熟為獨特的中國哲學)。
在古代中國,我們的先賢曾把聖人的言論、所學匯集起來稱之為經典,如早期由孔子、孟子講學記錄匯編而成的《論語》和《孟子》。在他們之後出現的許多傳世經典,也都有這個特色。如戰國時代荀子的著作,就是結合當時社會生活的實際,本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宗旨,對治國理政、人倫道德和禮儀文明分別討論。這種把倫理道德和禮儀融入現實的社會生活領域展開討論,是中國特有的探討「道」的一種方式。
荀子在《解蔽篇》中對「道」有一段精彩的論述:「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於舉之。曲知之人,觀於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識也。故以為足而飾之,內以自亂,外以惑人。」曲解地論道,限於一隅之見,便不能提高對道的認識。不僅自己思慮會亂,若是用來處事還會蠱惑別人,危害事業,造成嚴重後果。所以,荀子接著就強調「衡」的作用:「何謂衡?曰:道。」(註:道,謂禮義)這個「衡」既指恆定的價值目標,又指根本的判斷標准,而用「衡」的關鍵在於「治心」。「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可非道」,「心知道然後可道。可道然後能守道以禁非道。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則合於道人而不合於不道之人矣」。那麼,「心何以知?曰:虛一而靜」。「心未嘗不藏也,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嘗不滿也,然有所謂一。心未嘗不動也,然有所謂靜」,「未得道而求道者,謂之虛一而靜」。所以,中心在於「治心之道」。對心應導之以理,養之以情,不為物所引,則能定是非,決疑惑。而「治心之道」就在於「辟耳目之欲」,做到自強、自忍、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