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是程序之治

法治是程序之治

發布時間: 2022-01-06 02:38:06

A. 在何種意義上可以說,法治就是規則之治

法治思維不同於人治思維。人治思維就是賢人思維,就是把公共事務管理的良善與版否寄託於權個別賢人,遇賢則良,遇不賢則廢,結果是「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擺脫不了歷史「周期律」的控制,不可能有持續的良善之治。人治思維,也是拍腦袋思維,就是做決策不受規則約束,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結果經常出現好人不能充分做好事,甚至好心辦了壞事的情況。法治思維就是規則思維,就是以良好的規則來保證負有公共事務管理職責的人都必須盡職盡責,失職違法要問責、受追究,從而使他不敢懈怠,更不能違法亂來。為了保證規則制定得良好,現代法治要求,規則的制定必須是民主的,即必須由人民授權的國家機關按照民主的程序來制定,這是現代法治區別於我國古代法家所講的「法治」的本質區別。所以,法治思維實質就是民主思維,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思維。

B. 如何理解程序在法治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限製程序義務人的主觀隨意性。由於程序的設置,當事人(程序義務人)沒有選擇行為手段的自由。當程序所預先確定的要件成就時,程序義務人必須按照程序的規定作出既定的行為,而無法利用手段選擇的自由隨意加速或者阻撓程序目標的實現。由於程序具有限制義務人主觀隨意性的特性,因而常被用於規范程序義務人的行為,防止程序義務人濫用或越出他所擁有的權力或權利。

第二,保證效率最高的手段。當事人為實現某種目的所選擇的手段在效率上有高下優劣之分,這取決於當事人的知識、能力、經驗等。如經過總結、比較和篩選,事先運用程序將最具效率的手段固定下來普遍推行,則即便當事人的知識、能力和經驗有欠缺,也能保證選擇效率最佳的方案,多快好省地達到程序目標。

第三,維護和促進手段的正當性。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的做法遺害無窮,為此,程序的預定者需要綜合考慮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將體現了必要正當性的手段(在效率上可能並非最優)上升為程序,使之成為標准化和規范化的手段,從而排斥其他正當性不充分或者不正當手段的適用,以期通過程序的正當性來保證結果的正當性。如禁止使用非法取得的證據即為通過程序規則維護調查手段的正當性而不惜犧牲調查效率的一個例子。

第四,運用程序阻礙實體目標的實現。程序是一把「雙刃劍」,既可用來促進程序目標的實現,又可起到阻礙與特定程序相聯系的實體目標實現的作用。程序的設計者如將成本高、難度大、耗時長的手段上升為規范化的程序即可為實體目標的實現設置一道「程序壁壘」,阻礙程序目標的實現。

C. 法治與德治調整范圍是什麼

一、法治和德治都是人治,但法治是眾人之治,德治則是精英之治

二、法治和德治都是治國方略,但法治是程序之治,德治是人情之治

三、法治和德治既治民又治官,但法治重在治官,德治重在治民

D. 法治首先是守法之治是誰說的

立法者說給守法者聽的。有守法者在,他們好犯法。這是你一生該牢記的話。

E. 程序法治的問題

中國古代並非缺乏程序,但是,它沒有當事人的立場,而是從官方的立場來看待程序,它不具備正當的法律程序,實質上還是人治的程序。「有法律程序不等於有正當程序,並非一切法律程序就是正當的」「因此,主張要『重視法律程序』時的話語語義其實不是籠統地指一般法律程序,而是指正當的法律程序。
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是儒家思想,傳統法文化缺乏「法治」的因子。對於統治者來說,對儒家思想的尊崇就應力主「治人」高於「治法」。雖然當時的法家提出過「治法」高於「治人」,但這種「治法」實際上是以嚴刑峻罰為特徵,以專制為依託的「刑治」。新中國建立後,雖然進行過法制建設,但因反右、文化大革命而使法制泯滅,社會曾處於無法無天狀態。改革開放後,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開始了民主法制建設。二十多年來,中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特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立法不斷完善,執法水平不斷提高,司法權威進一步鞏固,法治建設的初期效果是明顯的、值得肯定的。但從總體上講,當前法治建設還存在一定的障礙,特別在程序法治建設方面,存在的障礙更加嚴重。這種障礙,首先在人的觀念,表現為重實體輕程序,重權力輕權利,重關系輕法制,沒有形成法律至上、依法辦事的習慣。其次,司法及行政執法過程中缺少正當法律程序。
中國古代並非缺乏程序,但是,它沒有當事人的立場,而是從官方的立場來看待程序,它不具備正當的法律程序,實質上還是人治的程序。「有法律程序不等於有正當程序,並非一切法律程序就是正當的」「因此,主張要「重視法律程序』時的話語語義其實不是籠統地指一般法律程序,而是指正當的法律程序」。
長期以來,中國更側重於強調令行禁止、正名定份的實體合法性方面,對程序合法性問題缺乏足夠的關注,沒有或沒有完全認識程序在法律體系中的重要位置。因此,我們不能將法律僅僅看作是一種規則,而應將實現這一規則的過程也看作是法律的一個部分。要充分認識到,法治的實質就是自由、民主、平等、獨立與公正等價值內容在社會制度及運作機制上的體現,而程序法治正是實現上述價值內容的最佳方式與途徑。程序理念不僅是法治的要素之一,而且是佔主導地位的要素。因為正是程序理念決定了法治的制度運作過程和結果的有效性和穩定性,也正是程序理念充分展示和保障了社會的正義。同時,只要從程序上保證公民成為法治運動中一種主動性的力量,國家法治的力量、社會公平和正義的力量就無窮無盡。程序是看得見的公正,也是保障實現實體正義的制度性條件。受客觀條件影響,中國仲裁製度的確立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缺陷,表現為其行政化色彩較濃、當事人意思自治范圍和仲裁適用范圍過於狹窄、仲裁程序訴訟化較為嚴重、仲裁協議的形式要件過於嚴格。

F. 法治在什麼意義上,是指依法律規范,制約國家權力,強調"法律之治

我曾提出「法治乃法律人之治」,該命題曾經受到一定范圍的批評。現在這里簡要澄清幾個關鍵問題。
韋伯曾把西方的經驗告訴我們:法律程序(制度因素)與法律職業(人的因素)這兩個方面對歐洲走上法治道路起到決定性作用。這里的「人」顯然不是一般的人的因素,而是強調職業化的法律人及其技術和倫理素養。
法律職業是指經法律專業科班訓練、具有嫻熟的法律職業技能與倫理的人所形成的職業共同體,其成員就是法律人,我們稱資深的法律人為「法律家」。

G. 為什麼依法治國首先是依程序法治國

因為依憲治國是落實依法治國的重點與關鍵,是建設法治中國版的內在要求。「堅持權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憲法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是通過科學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並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一切違反憲法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和糾正。

H. 法治與德治調整范圍是什麼

法治與德治的調整范圍如下:
1、法治和德治都是人治,但法治是眾人之治,德治則是精英之治;
2、法治和德治都是治國方略,但法治是程序之治,德治是人情之治;
3、法治和德治既治民又治官,但法治重在治官,德治重在治民。
法治和德治的區別如下:
1、概念不一樣,比如:
(1)德治,要求統治者集團以身作則,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發揮道德感化作用;重視對民眾的道德教化,「為政以德」,德主刑輔;
(2)法治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
2、與人治聯系不一樣,比如:
(1)德治是人治的理想模式。要想充分發揮人治的優點,政府官員應該勤奮、敬業和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2)法治相對於人治更穩定,法治強調的是權力制衡、法律救濟。
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德治是中國古代的治國理論,含義如下:
1、要求統治者集團以身作則,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發揮道德感化作用;
2、重視對民眾的道德教化,「為政以德」,德主刑輔。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I. 如何理解「法律應當由於一人之治」(法律學問題)

你是想說「法律優於一人之治」吧??

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The rule of law is therefore preferable to that of a single citizen.)。這句格言語出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322年)所著《政治學》。
與他的老師柏拉圖認定人治是「第一等好」的社會調整手段不同,亞里士多德非常看重法治的作用。法治,指的是依法而治,即一切社會政務均依法律而治。亞里士多德認為,即使是君主國,也應該依法而治,因為法治優於一人之治。

法律是由許多人制定出來的,多數人的判斷總比一個人的判斷要可靠;一人難免感情用事,實行人治易出偏私,而法治是沒有感情的;實行法治可以反對專橫與特權;法律有穩定性和連續性的特點,可以不因為領導人的改變而隨意被改變;法律比較原則,但是並不能成為實行人治的理由。法治應包含兩重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法治的優點在於:不僅凡夫俗子不能完全消除自己的獸欲,那些道德品質高尚的賢良之人也難免有其激情和沖動,容易因憤懣或者其他感情而失去內心平衡,這往往在執政時候引起偏向。而「法律正是免除一切情慾影響的神袛和理智的體現」,它排除了人的獸性的影響。亞里士多德發現,在很多事例上,群眾集體比任何一個個人可能會作出較好的判斷。「大澤水多則不朽,小池水少則易朽;多數群眾也比少數人為不易腐敗。」全體人民總不會同時發怒,同時作出錯誤的判斷。在強調法治優越性的同時,亞里士多德也注意到了個人尤其是賢良人士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他說,國政雖然必須仰仗某些人的智慧,但是這些人只能依法律而行,只能在應用法律上運用其智慧,而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現實當中,法律不能寫定一切細節,不可能完備無遺,這些空白和漏洞當然都要留給人們審議。主張法治的人並不想抹殺個人的智慧,他們只是認為,這種審議,與其寄託一人,毋寧交給眾人,集體選擇、共同決定。因此,亞里士多德說,法律是最優良的統治者,法律能盡其本旨做出最恰當的判決。要想解除內憂,應該依靠良好的立法,而不能依靠偶然的機會。
法治如今已經成為全球意識形態的重要內容。亞里士多德「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的論斷在今天意義尤其重大。法治比人治更可靠,更穩定,不會因領導人的變更而改變,不會因領導人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不會因現實條件的偶然變化而改變。但是,強調法治不能走極端,不能單純為了制度而執行制度,畢竟法治的目的和出發點都是人,都是為了人的幸福和安全。因此,法治一方面要依法而行,另一方面不能僵化,要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

熱點內容
記條例的方法 發布:2025-05-01 20:18:52 瀏覽:948
公司沒收宿舍東西觸犯了哪條法律 發布:2025-05-01 20:13:55 瀏覽:946
護士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1 20:04:19 瀏覽:630
訴訟法二百五十三條利息 發布:2025-05-01 20:01:34 瀏覽:411
拍大板刑法 發布:2025-05-01 19:41:15 瀏覽:574
勞動法明顯偏向勞動者的體現 發布:2025-05-01 19:25:02 瀏覽:166
合同法中來往文函的有效期 發布:2025-05-01 19:21:32 瀏覽:812
法院認可的借條 發布:2025-05-01 18:56:48 瀏覽:982
勞動法15歲當倉庫管理員 發布:2025-05-01 18:48:06 瀏覽:268
保安法律知識培訓方案 發布:2025-05-01 18:31:15 瀏覽: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