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十四
① 《道德經》第十四章「其上不其下不昧」中的是什麼字怎麼讀
其上不繳,其下不昧。 jiao 三聲
② 道德經 14章 繩繩兮不可名 中的「繩」應該讀sheng二聲;還是讀mian二聲
【視之不見】指人的能見之性,那個能見一切而不是一切的「夷」。如你能見到紅色的番茄、綠色的青瓜,藍色的天,但這一切紅綠藍只是你的能見的見性的用。你用以看,卻不見的那個,叫夷。
【聽之不聞】指能聽之覺性,而非聽到的內容;
【搏】在這里作抓、拿解,抓而不得的指我們身體的能動性。如我們能吃飯,能拿起筆,能跑步,能罵人,這一切都是我們本性的起用。不論你是考來了博士文憑,還是賺到一千萬,對於這個能用的本性來說,一分不可得。
「夷希微」三者在古希臘文里,是基督的意思。 此三者是一非異。
【其上不繳,其下不味】上無光可言,下無暗可說。
【繩繩兮不可名】,繩字有把它解作象聲詞的,有讀mian,有讀min的,作比喻混沌的象聲感概用法。有人把它直譯為繩子,sheng,以這是一非異的夷希微,串起物物萬象。這里的不可名,與第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的非常道及非常名相當。都不可以以名相故死的。
【復歸於無物】,一切有形有相的物相,如上舉例的番茄,藍天,吃飯寫字這些,都是道的用,道里無有一物可得,而卻萬物起用如如。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這個就叫做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一物的萬物之王。
【是謂惚恍】,這兩個字,也可作象聲、比喻用,沒法直名,只能感嘆一下了。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它沒有前後,在前的前面你找不到它,在後的後面,也還是看不到它。它不是一物,卻萬物不可出。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里沒有前後,沒有時間相。上古之道與今天之道是一非異,過去、現在、未來同在一道中。通過對道用的了解,能駕馭當下一切的有(對道的用)。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能夠通達一切開元的地方,能夠向一切開始的地方去找,就能看到道的痕跡。
③ 道德經六十四現實意義
《道來德經》64.其安易持,其未兆自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隨記:這一章重點講了這樣幾個意思:
首先是要未雨綢繆,在還沒有明顯徵兆的情況下,就為未來可能發生的趨勢、變化和潛在的隱患,做好應對的准備,正所謂「防患於未然」;
其次,是強調堅持與持之以恆的重要性,再宏大的理想與計劃,都必須靠每天點滴的行動與努力,通過日積月累,方能成為現實;在堅持與踐行的過程中,要時時做到不忘初心,不變初衷,這樣長久的堅持終能迎來成功;
本章的最後部分,則是老子最重要的「無為而治」的思想體現,對待自然、人類與社會,都要尊重其內在規律,順應而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無為而治」的思想,跟亞當·斯密在《國富論》里提出的相信市場自發力量的觀點,也有共通之處
④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帶拼音的word版
下載一個自己加吧
⑤ 《老子》,也就是《道德經》,開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還是「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道德經一章
道可道(1),非常道(2);名可名(3),非常名(4)。無,名天地之始(5),有,名萬物之母(6)。故常"無",欲以觀其妙(7);常"有",欲以觀其徼(8)。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9)。玄之又玄,眾妙之門(10)
【譯文】
可以用語言說出來的「道」,它就不是永恆的「道」;可以用言詞說出來,不是永恆的「名」』,「無」是天地的本始,「有」是萬物的根從「無」中去觀察「道」的奧妙;經常從「有」中去認識「道」的端倪。「無」和「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稱。它們都可以說是很幽深的;極遠極深,是一切變化的總門。
(1)道可道:第二個"道",作動詞用,描述、稱說、表達之意。第一個"道",是老子哲學的專用名詞和中心范疇,它在《老子》一書中頻頻出現,但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涵義,主要有三種意思:一是指形而上的實存者,即構成宇宙萬物的最初本原;二是指宇宙萬物發生、存在、發展、運動的規律;三是指人類社會的一種准則、標准。這里的"道"是第一種涵義,即指宇宙萬物的本始。它是一種形而上的永恆的存在,可感而不可見,無形無象卻又實實在在地存在著;它產生了宇宙萬物,決定了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但它本身卻是永恆不變的。在這個意義上,"道"有點類似於西方文化中的"上帝"或"太一"的概念。
(2)非常道:非.不是;常,恆常、永遠。("道"如果是可以表述的,)那麼就不是永恆的"道"。這句話以否定句形式說明了作為宇宙萬物本原的"道"是不可描述的。"常",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代帛書《老子》(以下簡稱帛書本或帛書甲、乙本)作"恆",以避諱漢文帝名字,下旬"非常名"亦然。
(3)名可名:第二個"名"為動詞,稱呼、稱謂的意思。第一個"名",也是老子哲學的專用名詞,它指對"道"的具體稱呼,含有概念的意思,但比概念更高,具有名稱與內容相統一的意義。
(4)非常名:(如果"名"可以根據實物的內容而加以命名,)就不是永恆的「名」。由於「道」是一個無形無象的形而上實存體,因此是無法用一個固定的概念對它進行命名、稱呼的,任何名稱一旦確定,能指和所指的關系就確定了,也就是說,對象的物質體的特性也就確定了;譬如我們用「地球」這個概念指稱地球,那麼「地球」二字的范圍也就被規定了,月球、太陽等就不能再用「地球」來指稱。「道」是一個永恆的、不可限定的存在,所以不能用一個具體概念去指稱。
(5)無,名天地之始:名,動詞,命名、稱呼。天地之始,天地形成的開端。用"無"來稱呼天地形成的開端。這句話說的是天地形成之際的一種狀態--無。這個"無"並非空無一切,而是形容"道"生成宇宙萬物過程中混沌一片、無以名狀的一種特殊的狀態。
(6)有,名萬物之母:有,可以叫做萬物的根源。母,根本、根源。有,指天地形成以後,萬物競相生成的狀況。古代中國人認為,先有天地的分化,然後才有萬物的出現。"有"和"無",是老子提出的兩個重要概念,是對"道"的具體稱呼,表明"道"生成宇宙萬物的過程,即"道"由無形質向有形質轉換的過程。這兩個"名"字,也有這樣讀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思相同。
(7)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所以經常在對"無"的體味中觀照"道"的奧妙。
(8)做(jiǎo):邊界。
(9)玄:老子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表示幽昧深遠的意思。老子研究的是"道","道"的形而上性質決定了它的神秘幽昧、深不可測。
(8)徼(jiǎo):邊界。
(10)眾妙之門:一切變化的總門,也就是關於宇宙本原的門徑。
⑥ 究竟真實傅佩榮 慎終如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四章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①,其微易專散。為之於未屬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②;九層之台,起於累土③;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④。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⑤。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⑥,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⑦。
[譯文]
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准備。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有所作為的將會招致失敗,有所執著的將會遭受損害。因此聖人無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著所以也不遭受損害。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聖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經常犯的過錯。這樣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會妄加干預。
⑦ 《道德經》第十四章「其上不其下不昧」中的是什麼字怎麼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皦,音jiǎo,通「皎」,意思是白亮,明亮.和後面的「昧」相對,上面不亮,下面不暗.
⑧ 《道德經》第十四章「繩繩兮不可名」的「繩」讀音 讀第三聲min,還是第二聲sheng
繩繩mǐn mǐn
1.[continuous]∶形容接連不斷
眾力繩繩可劈山
2.[cautious]∶小心謹慎
繩繩乎唯恐失仁義
⑨ 《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
看不出什麽東西 就叫做無相
聽之不聞曰希
聽不出什麽聲音 就叫做無聲
搏之不得名曰微 (搏另本作摶)
摸不著的東西 就叫做無形
此三者不可致詰
以上三樣 無相無聲無形 就是道體的微妙 所以世人是看不見 聽不到又摸不著 這就是道體的不可思議之處
故混而為一
雖然無相無聲無形的理論 可以分開來說 可是它的本體其實還是混合的
其上不口 其下不昧
而有形的世界就不同了 凡是有一邊明的 就有一邊是暗的 如上面是明的 下面就是暗的 而道體的微妙就不同了 它上面不是明的 下面也不是暗的
繩繩兮不可名 復歸於無物
它綿綿不絕 充塞於天地宇宙之間 似乎是有個物體 又難以立言 因為它畢竟是非常虛無的東西 雖然它生長了萬物 而又好像不是它生長的
是為無狀之狀
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 沒有物體的物體
無象之象 是謂恍惚
所以有人說道體為恍惚不定的 好像有 又好像沒有的
迎之不見其首 隨之不見其後
為什麽會這樣子呢 因為如果你想在前頭去迎接道體的話 根本也看不到它的前頭 你要是想在後面跟著它 你還是看不到它的尾巴
執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因此聖人就是秉著持著 這古始以來就存在的道 去治理世間的一切
能知古始 是謂道紀
所以 我說能夠知道古始之道的人 就是知道 道的系統的人 因為這個系統 就是道的綱紀呀
⑩ 老子與莊子的區別
老子與莊子的抄區別有:
1、思想不一樣:老子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2、作品不一樣:老子的代表作是《道德經》(又稱《老子》),莊子的代表作則是《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
3、時間不一樣:老子是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胡適曾推測老子生於周靈王初年,當公元前570年)。莊子是東周戰國中期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