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當代中國法治

當代中國法治

發布時間: 2020-12-24 13:44:20

⑴ 當代中國法制改革的內容

(一)確立法律至上的原則
(二)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
(三)法律必須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四)法律必須切實保障公民的權利和自由
(五)建立對權力的制衡機制,保證司法獨立
(六)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

⑵ 當代中國法制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在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中,有相當多的法律法規規章和具有法律 效力的政策,是與計劃經濟相聯系的,是適應計劃經濟的需要而制定的,是在人 治因素非常濃的體制下形成的。 改革開放以來制定的法律和法規,由於他們是在 計劃經濟向有計劃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過渡時期制定的, 也帶有計劃經濟的色 彩或痕跡。 這些法律和法規與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和社會需要,尤其是與中國已 經加入 WTO 因而在我國社會的許多領域和社會事務中必須充分地與 WTO 規則相銜 接的現實需求很不協調。對這樣的法律體系,必須以改革的精神、用改革的方法 廢舊立新,興利除弊。
其次,全面改革的進行離不開法制改革。法律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其 他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的制度形式,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其他社會生活和社 會關系是其內容。內容的變化要求形式的變化。但是,由於法律一旦形成體系就 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滯後性,或者說僵化性與保守性。須知,建國以來曾經起到 積極作用, 而現在弊端叢生的各種體制都為與之相適應的舊法律所固定。從我國 已有的情況來看,對滯後於社會生活的法律僅僅通過常規的立、改、廢進行更新 協調往往形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法律應急」慣例,更容易造成法律 制度在整體的制度體系和結構上的更大的矛盾和沖突, 法律對於社會發展要求的 滯後性反而更嚴重。 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國解決法律制度滯後性的較好的方法可 能就是施行大膽的法制改革。 法制改革是使法律適應社會生活、與社會生活發展 同步的必要的制度創新機制。這樣我們的全面發展才能進行。
再次, 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一場深 刻的社會變革,與此相應,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民主政治體制相適應 的法律體系也就不是一般的法制建設,更不是簡單的立法,而是具有變法意義的 一場深刻的法治變革。正如一些著名的法學家強調的「應該著重指出,今天正當 我國改革的宏偉事業進入關鍵時刻之際,隨著我國改革宏偉事業的發展,只提健 全社會主義法制,不僅是適應中國改革實踐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需要, 而且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走過恢復、 重建為主的階段之後登上了一個更 高的階梯,標志著我國實現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法治國進程的加速。 」
最後,法制改革是中國深化改革的客觀要求,是改革最終勝利的保障。在當 代中國,法律演進、法律發展與法制現代化是等值的概念,法制現代化意味著法 制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 這樣一個轉型沒有改革的推動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在 歷史上,有所作為的政治家和社會活動家不僅十分重視法律的常規性的立、改、 廢活動,而且十分重視法制改革或「變法」 。我國戰國時期的商鞅在秦國進行的 法制改革,漢初文、景二帝領導的法制改革,唐初李世民對法制的改革,王安石 變法,戊戌變法,都富有歷史意義地推動了封建法律制度的發展,適應了當時的 社會狀況和需要,在極大的程度上和廣泛的范圍內保證了封建法律制度的發展。 在外國歷史上,30 年代的美國羅斯福新政,戰後日本的政治經濟民主化,當今 蘇聯政治經濟體制改革, 不也都是伴隨著與之相適應的法制改革嗎?他們都加速 了各自國家的法制現代化進程,從而適應了迅速變化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需要。

⑶ 當代中國為何要摒棄人治,選擇法治的道路

所謂人治,就是國家以一套嚴格的道德制度去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從而產生社會秩序。要內使道德高容度變為德治,必須以權利的不平等和權力的不制衡為前提。常見於我國的封建社會.用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利去進行國家的統治,作為判斷是非的標准.法制是一種正式的、相對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范。法治與人治則是相對立的兩種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規則(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規則)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後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主體的自覺性、能動性和權變性。雖然法律也是由人來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動性,但從法律的制定、執行到修改都必須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規則,人的能動性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發揮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這正是法治內在的本質要求。

⑷ 為何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中之重是法治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公布後,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熱議和熱烈響應。一年前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主題為「全面深化改革」,其中「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關鍵詞。三中全會的決定一共涉及經濟制度改革等十五個方面的內容,法治中國建設只是其中一個方面。而時隔一年,法治中國建設卻率先成為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首次全體會議的主題,這是有深刻原因的。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歷次全體會議,多以經濟建設和黨的建設為主題。不過,將近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的兩個決定聯系起來解讀,可以發現,黨對中國現階段所面臨的問題和矛盾的理解和判斷,發生了些許微妙的變化。例如,兩個決定雖然仍然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提法,同時仍強調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地位。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詞,分別只出現了一次。與此相應,「治理方式」和「現代化」則頻繁出現。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所開啟的改革開放大幕,已經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結構和形態——中國已經不可避免地日益嵌入整個世界經濟體系之中,進入了現代大規模人群治理的新階段。在這個新的社會結構形態中,之前由於物質短缺、極端貧困所造成的一系列問題和矛盾,基本上已經得到了解決。然而新社會結構所帶來的一系列新的更復雜的問題,則凸顯出來,從而對國家的治理體系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因此,中國社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也必須相應升級,以適應和應對此種中國社會治理的新常態。
根據人類社會現代轉型的經驗,法治是應對此種復雜性日益提升的現代大規模人群社會的基本手段和工具之一。由於經濟發展所形成的各種多元利益的分化與沖突,通過被納入法律權利的框架之中,從而被轉化成「權利」之間的沖突。而對權利沖突的有效化解,則是現代獨立司法裁判體系的核心功能。通過司法裁判來化解權利沖突的好處在於,它並不著眼於「個案化」地化解權利沖突,而是通過個案沖突的解決,對權利進行類型化的構造,從而形成抽象的權利界限和規則,批量化和系統化地化解各種權利沖突,進而將個案糾紛的經驗內化到治理結構中,變成治理結構的內化經驗和知識,實現國家治理方式的轉型和升級。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目標,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依法治國的系統論述,正當其時。

⑸ 當代中國法制改革 意義

當代中國法制改革的意義:

1、在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中,有相當多法律、法規、規章和專具有法律效力的政策,是與計屬劃經濟相聯系的,是適應計劃經濟的需要制定的,是在人治因素非常濃重的體制下形成的。

2、法律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其他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的制度形式,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其他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是其內容,內容的變化要求形式的變化。

3、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與此相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和民主政治法律體系也就不是一般的法制建設,更不是簡單的立法,而是具有變法意義的一場深刻的法制改革。

4、在當代中國,法律發展與法制現代化是等值的概念,法制現代化意味著法制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這樣一個轉型沒有改革的推動是絕不可能成功的。

⑹ 法制對當代中國的意義

法制還會是法治,一般來說是法治。。。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回度答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且嚴格依法辦事的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任何國家都有法,但不一定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國家其內容和形式不同。在君主制國家,君主之言即為法;在資本主義國家,雖然排除了奴隸制、封建制國家法制的專制性質,但資產階級受階級本性的局限,當有的法律規定不符合本階級的利益時,就加以破壞,因此,不可能有真正的法制。只有徹底消滅剝削制度,實現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法制。 法治與法制有聯系也有區別。聯系在於:實行法治需要有完備的法律制度。區別在於:法制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治則相對於人治;法制內涵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法治內涵則相對於人治的治國理論、原則和方法

⑺ 當代中國大學生如何貫徹依法治國的方法

作為大學生,通過報紙、電視、手機新聞、微博、微信等各種渠道對十八屆四中全會情況進行關注了解並討論。雖然大學生還沒完全進入社會也沒有進入官 場,但是在周圍也存在腐敗,比如高校腐敗違規招生、干預職稱評定、濫用權力違反程序選拔任用幹部、 權錢交易等等這些與生活學習息息相關。其實法制離我們並不遠,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不正之風,著力解決教育領域存在的 突出問題。 思想決定行為,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行為。所以學校開展法 制專題講座,開展法制主題活動,以及安排老師對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強調校規校紀的重要性。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加強學生及黨員的世界觀、 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高校師生更應該懂法,守法,學會運用法律手段解決生 活中的糾紛和矛盾, 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推進依法治國,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 「中國夢」早日實現。師生黨員在關注黨內外動態的同時,更要不斷思考自己能 為依法治國做些什麼,讓法治成為一種信仰,讓思想轉變為行動。 法制中國需要全社會成員的共同參與,一個健康有序的法制社會,必須擁有具有較強的的法律意識,規則意識,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作為大學生是祖國未來 的棟梁,社會的進步離不開我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更要堅持黨的領導,擔負起法制的崇尚者,遵守者,捍衛者,法制中國才能成為現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

⑻ 當代中國為何要摒棄人治,而選擇走法治之路

人治的成功必然要依賴於個人的品德和能力,估不論能力,個人的品德那可是個不可靠的內玩意。
而且,個人品德容也有不同的標准,對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標准,例如以公謀私,對大眾來說是一件很壞的事,可對於他的家人、家族卻是個好事。說白了,大公無私的人有,但絕對不多。再退一步來說,誰敢說自己在無監管的情況下一定會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不是一兩天的問題,而是很長一段時間,誰敢保證??

⑼ 作者:郝鐵川,儒家思想與當代中國法治

《儒家思想與當代中國法治》

郝鐵川:《儒家思想與當代中國法治》,河南大學出版社,1994

市場經濟呼喚法律文化的更新(代序)
第一章
儒家思維方式對當代中國立法技術的影響
一、模糊性思維
二、語言文字的簡約性
三、泛道德主義與泛刑主義相結合
四、小結

第二章
儒家與當代中國憲法
一、中國古代缺乏憲法傳統
二、儒家與當代中國憲法基本價值觀念的對立
三、儒家法文化在當代憲法中的創造性轉化
四、中國憲政發展的症結與出路
五、小結

第三章
儒家與當代中國民法
一、民法是現代法治的基礎
二、儒家與民法基本價值觀念的對立
三、儒家與當代物權、債權和繼承權觀念的對立
四、儒家家庭觀念在當代民法中的創造性轉化
五、小結

第四章
儒家與當代中國經濟法
一、儒家官營工商觀念與現行企業法的對立
二、儒家輕視民營工商觀念與發展個體經濟的對立
三、儒家平均主義觀念與契約制度的對立
四、小結

第五章
儒家與當代中國行政法
一、中國古代行政法與現代行政法的區別
二、儒家和現代行政法基本價值觀念的對立
三、儒家「德主刑輔」思想在當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的創造性轉換
四、小結

第六章
儒家與當代中國刑法
一、儒家與當代刑法觀念的更新
二、儒家與當代中國刑法基本價值觀念的對立
三、儒家法文化在當代刑法和刑事司法中的創造性轉化
四、小結

第七章
儒家與當代中國訴訟法
一、儒家與當代訴訟法基本價值觀念的對立
二、儒家「中庸」、「和為貴」觀念在當代訴訟法中的創造性轉化
三、小結

第八章
儒家與當代中國法治綜論
一、現代法治必須否定儒家泛道德主義
二、防止現代法制被儒家觀念侵蝕
三、警惕儒家法文化藉助後現代化社會的法律觀念重新作怪
四、中國法制現代化的基本途徑是創造性地移植西方法律
五、中國法制現代化對傳統法文化的批判與轉化

後記

⑽ 法治對當代中國的意義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根本任務和原則,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版義政治的一個基本目標權。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實行依法治國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重要措施。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是代表和體現人民的意志與利益的。
第二,實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須有完備的法制來規范和保障。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必然要求並具有比較完備的法制。因此,只有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最大限度的調動億萬人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推動生產力不斷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生產力落後的狀況。
第三,實行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
第四,實行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

熱點內容
行政院或立法院院長 發布:2025-05-07 09:05:38 瀏覽:670
2019黨內法規制度匯編 發布:2025-05-07 08:55:51 瀏覽:509
王瓊法官 發布:2025-05-07 08:55:16 瀏覽:55
黑龍江法院遴選 發布:2025-05-07 08:45:39 瀏覽:701
民事訴訟法最新規定公益訴訟 發布:2025-05-07 08:27:53 瀏覽:193
勞動法中什麼是事實工齡 發布:2025-05-07 08:24:18 瀏覽:681
依法治企護 發布:2025-05-07 08:24:09 瀏覽:943
經濟法與會計的聯系 發布:2025-05-07 08:22:34 瀏覽:780
河南省消費者保護條例 發布:2025-05-07 08:20:02 瀏覽:109
合同法侵權之訴當事人地位 發布:2025-05-07 08:13:20 瀏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