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家的法治

法家的法治

發布時間: 2020-12-26 10:31:04

㈠ 戰國時法家思想和現代法治思想不同點

法家主張「抄以法治襲國」以「權,術,勢」逐級統治為根本。 講究「以刑去刑」「輕罪重罰」

假如你偷了東西, 就有可能被砍頭, 如果你殺了人或是更嚴重的罪,就會被腰斬。

和現在的「以法治國」 有很大區別, 一個是用重罪來威懾人們,一個是用一個適當的刑罰來給予告誡。

至於中央集權制也是和法家有很大淵源。 法家也正是將一切的權力全都集中到了君王身上。讓君王擁有權勢可以懲罰違法之人。

法家的「法治」 是用重刑來威懾人他人,以達到懲罰威懾他人的作用。

而現在的「以法治國」更多的是來保護受害者的權益。 也讓那些違反了法律的人有的相應的處罰,以與警示。

㈡ 戰國時法家思想和現代法治思想不同點

法家主張「以法治國」以「權,術,勢」逐級統治為根本。 講究「以回刑去刑」「輕罪重罰答」

假如你偷了東西, 就有可能被砍頭, 如果你殺了人或是更嚴重的罪,就會被腰斬。

和現在的「以法治國」 有很大區別, 一個是用重罪來威懾人們,一個是用一個適當的刑罰來給予告誡。

至於中央集權制也是和法家有很大淵源。 法家也正是將一切的權力全都集中到了君王身上。讓君王擁有權勢可以懲罰違法之人。

法家的「法治」 是用重刑來威懾人他人,以達到懲罰威懾他人的作用。

而現在的「以法治國」更多的是來保護受害者的權益。 也讓那些違反了法律的人有的相應的處罰,以與警示。

㈢ 法家的「法治」思想和現在的「以法治國」有何不同

法家主張「以法治國」以「權,術,勢」逐級統治為根本.講究「以刑去刑」版「輕罪重罰權」
假如你偷了東西,就有可能被砍頭,如果你殺了人或是更嚴重的罪,就會被腰斬.
和現在的「以法治國」 有很大區別,一個是用重罪來威懾人們,一個是用一個適當的刑罰來給予告誡.
至於中央集權制也是和法家有很大淵源.法家也正是將一切的權力全都集中到了君王身上.讓君王擁有權勢可以懲罰違法之人.
法家的「法治」 是用重刑來威懾人他人,以達到懲罰威懾他人的作用.
而現在的「以法治國」更多的是來保護受害者的權益.也讓那些違反了法律的人有的相應的處罰,以與警示.

㈣ 法家的以法治國與依法治國的聯系

「以法治國」與「依法治國」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內涵卻有本質的區別。「以法治國」是說用法律去治國,法律是一種用來治國的工具,這是傳統的管理主義的法律觀念,這種「法治」,主體是國家機關,是手中掌握權力的人,治理的對象是人民群眾。「依法治國」是說治國必須依法,即治理國家的方式方法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這是現代的控權主義的法律觀念,這種「法治」,主體是人民,治理的對象是有可能濫用國家權力的當權者。

「依法治國」的「依」是依從、依靠、按照的意思,「依法」就是依從法律、依靠法律、按照法律的意思,「依法治國」就是要求人們依照法律來治理國家;依法治國體現的是法律至上、依法辦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法治原則。

「以法治國」的「以」是用、把、拿的意思,「以法」就是用法律、把法律、拿法律的意思,「以法治國」就是要求把法律作為一種工具由統治者來使用;以法治國則更多的強調人的因素,強調統治者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體現的是統治者將法律作為個人專斷、獨裁的「人治」工具。

以法治國有人在法律之上的意思,而依法治國則體現法律至上的原則。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從以法治國到依法治國,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

「以法」者,是位高權重者將「法」作為一種手段去治理別人,不治自己。即韓非子所謂「法家」,以法治人 。

「依法」者,既治別人,也治自己 。

依法治國,要求的是在治國中國家必須依法。
以法治國,是國家以法律作為武器管理國家。

可見,「以法治國」的實質是「以法治民」,而「依法治國」的實質是「依法治吏」。

㈤ 與法家所說的法治有什麼不同

法家的思想是輕罪重刑讓老百姓害怕來統治人民比如陳勝吳廣爆發的農民起義是因為不能按時到達會被殺頭【失期法皆斬】。並且他的嚴法也是人治。

㈥ 法家的法治和儒家的禮治的關系是什麼

法家中的法治是主張,俢建法律,用法律統治管理百姓,儒家禮治主張用禮儀規范人的行為,看似沒有關系。實則,在封建王朝的通知中,往往禮法結合,進行通知。二者在實際應用中應該是相輔相成的。

㈦ 法家思想,真的是倡導依法治國的嗎

法家思想真的是倡導依法治國,不過這是一種極端做法。法家思想過分強調法制在治理國家中作用,忽視了人們身心發展正常規律,忽視了德治的地位,人是一個有感情的動物,不是一個沒有感情機器,法律之外還有人性,這種完全依靠法制治理國傢具有隨意性和主觀性,忽視人性發展和對世界的認知,法家思想誕生於春秋戰國時代,這是一個處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間過渡時代,人們都在下個時代尋找出路,出現了百家爭鳴局面,涌現出批具有優秀思想人物,提出了自己對世界和時代思考,法家思想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產生。

法家思想主張“以法治國”以“權,術,勢”統治為根本。人們個人感情在這里不重要,人性被排除在外,法律視為一種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在古代完全是服務統治階級,體現統治階級意志。

㈧ 法家和西方「法治」到底有何區別

法家和西方「法治」到底有何區別?有本質差別,兩者的基本精神和著眼點完全背道而馳。
法家的基本考慮,乃是君王如何使用「法」這個手段去最有效地控制、役使、驅趕、壓榨人民,使之最大限度地滿足統治者單方面的要求。至於臣民有什麼權利則絕對在他們的視線之外。如果給出邏輯定義,那就是:「法家的『法』是為最有效率地役使人民,去最大限度地滿足統治者意願而制定出來的不受制約、不容非議的一系列政令」。
正因為它著眼於為統治者的意志服務,徹底無視人民的基本權利,所以它不具備雙向的社會契約的性質,完全是單向強迫命令,既毫無制約,又不容非議,更沒有「雙方協商解約」的可能。這才會有秦法因毫無制約而越訂越苛,最後弄到「偶語棄市,道路以目」的極端地步(兩人在公眾場合對話就犯了死罪,因此熟人在路上遇到只能行注目禮),使得連忍耐力天下第一的中國百姓都忍無可忍,讓「失期當斬」的陳勝吳廣橫下一條心,決定「等死,死國可乎?」反正都是死,還不如拼個魚死網破,顛覆秦王朝。
西方法治則與此截然相反,其基本出發點是所謂「個人本體主義」(Indivialism)。一言以蔽之:西方法治是為保障個體基本人權而訂立的一整套社會契約。
人權有著政治、經濟、思想、言論等多側面的內涵。民主社會的基本假設,就是認定個體的這些基本權利是與生俱來、不可剝奪的。為了從制度上保障這些基本權利,便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保護私有財產、個體參加政治活動的權利,諸如遊行、集會、罷工、言論、結社自由等等。由此可見,它的重心和法家完全不同,著重於保護人民而不是為統治者的意願服務。
隨著時代進步,人類對人權的理解越來越深化,標准越來越高,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昔日不以為惡者,今日卻成了不能容忍的惡法。過去人權只適用於白人,後來開始擴展到有色人種,於是過去制定的一系列種族歧視法律便成了惡法而被廢除。又如50年代同性戀還被視為犯罪,如今這種法律只會被社會視為對基本人權的粗暴踐踏,是不折不扣的惡法。

㈨ 以法治為核心的法家變革有哪些

春秋戰國之際,社會發生了大動盪,面對現實,以「法治」聞名的法家學派提出了回變法主張。三晉是法家學派的主要答發源地,著名的法家人物大多出生或活動於三晉大地。

三晉中,最先實行變法的是魏國,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魏文侯是一位賢明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尊重賢士,並任用有管理能力的人管理國家,各級官員各盡其職,使生產得到了發展。

面對政治和經濟方面不如意的地方,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主持變法,發展農業生產,實行以法治國。

㈩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的法治和我們今天的法治有區別嗎

讀讀太祖的詩就明白了——沒區別,現今仍用法家思想!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熱點內容
有什麼辦法治眼袋 發布:2025-05-05 01:37:00 瀏覽:870
歐盟飼料法規 發布:2025-05-05 01:28:57 瀏覽:968
一個月過注會經濟法 發布:2025-05-05 01:28:55 瀏覽:221
電大法學論文 發布:2025-05-05 01:28:13 瀏覽:134
2017初級會計經濟法基礎免視頻 發布:2025-05-05 01:21:11 瀏覽:939
道德指衡量 發布:2025-05-05 00:53:34 瀏覽:724
案子在司法局 發布:2025-05-05 00:44:00 瀏覽:333
行政立法行政復議 發布:2025-05-05 00:32:14 瀏覽:693
眉縣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5-05 00:27:23 瀏覽:773
中國政法司法文明 發布:2025-05-05 00:07:14 瀏覽: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