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起跌倒的道德
Ⅰ 跌倒的道德該怎樣扶起
那麼老人摔倒我們該不該扶?在我看來,答案是肯定的,必須扶。
首先,你扶起老人,對得住的,是自己的道德,是自己的良知,至於老人及家屬怎樣去誣陷你,那是他們的道德良知,需要受到譴責。看見了,不去扶、不去救,自己的良心不安,有些人怕給自己找麻煩、賠錢、打官司,其實,做人,只要行得端坐得正,不怕別人怎樣誣陷你。至少,對自己是問心無愧的,即使在這個年代,沒有人肯出來為你作證,但是,你的一言一舉,襯托的是整個社會的良知,讓社會看到,道德是存在的,並不是因為個別訛詐的案例而去毀滅了社會道德。這是扶老人的一點價值所在。
其次,助人為樂、見義勇為仍然是我們這個社會推崇的美德。我們所追求的和諧社會,不僅僅是社會對公平正義秩序的制度期待,而且還是人們對美好安寧生活理想的倫理期待。如果沒有了良好的社會道德,人與人之間沒有了關愛,沒有了理解,互不信任、相互仇視,那麼我們是無法建設成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一個充滿道義關切和共享和諧的社會。如何正確看待和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糊塗的老人畢竟是少數,她只是社會上的一個縮影。見義勇為,做了好事不留名的也大有人在。也為大家做出了典範。
最後,老人訛詐扶人者的現象畢竟是個別的,不是普遍的,我們的國家正在進入老齡社會,以後我們身邊的老人會越來越多。每人家中都有老人,我們每個人都會變老,誰不希望在自己需要的時候,有人能幫一把?我們不能因為一兩起事情便對社會產生悲觀情緒。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消極待,社會的溫度真的就會變涼。如果是這樣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和諧社會從何談起,但如果大家一起去扶老,訛人者的心裡也不會好過,隨著普遍道德的提升,這種訛詐誣陷的現象也會慢慢消失的,隨之而來的就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
我希望人與人之間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關愛,盡可能的減少因為扶摔倒老人而被訛詐的事件發生。希望健全養老機制,老人生活醫療有了保障,就不會因為缺錢而去「訛詐」人,還希望政府和司法部門盡快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規,為助人為樂,為見義勇為,為構建更加和諧的社會道德「護航」。唯有此,才能讓社會道德盡快重新回歸正軌,化信任危機於無形!
Ⅱ 跌倒的道德能被扶起嗎
扶起跌倒的老人,是一件極其容易的事,大家都可以做到。但是進幾回年來,新聞多次報答道出好心扶起老人卻反遭到誣陷還賠了款,使得更多人不敢去做,這可以看出社會上的人不僅是缺乏愛心,如若一個人的立場堅定那麼他就不會因外界原因而輕易動搖了。...
Ⅲ 老人跌倒,無人敢扶.是人情的冷漠,還是社會道德的淪喪
我現在來也很矛盾了。在此之源前我是習慣於也十分提倡做好事的,發揚雷鋒精神對大家都好,可是,偏偏有人明知道冤了人,也會治得你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說不清道不明的人家就是賴著你這個好心扶人得是個傷害老人的,就要告你,法庭也為難,自己也吃虧,良心譴責的不知是誰。賺便宜的只是真正的肇事後逃逸的。吃虧的是做好事的。沒賺也沒賠的是跌倒的。所以再遇上這種事,我認為還是別惹一腚騷的為上上策。要不就早先找個證明人,最好是目擊者,有身份的,敢於作證說實話的公道人,然後再做好事,既能保證自己的良心,又干成了助人為樂的好事。
Ⅳ 老人跌倒扶不扶 不只是道德問題 閱讀答案
於「扶不扶」的話題,隔三差五地會熱一回,幾乎成了檢驗公眾道德指數的「試紙」。不過,最近的一些「測試」似乎有些離譜。
近日,有媒體派記者到不同地點進行現場測試,用「摔倒街頭」的體驗式采訪,看看危難之時到底有多少人、在多長時間里施以援手。無獨有偶,某單位主辦的大型社會公益活動走上街頭,以 「假摔」來觀察市民面對此情況的反應,還對第一個施以援手的人現場送汽車大禮。
此類「假摔」測試,初衷可能是好的,希望鼓勵更多人行善舉,希望能對社會道德生態作一回實證研究。但是,用「假」來測試道德和愛心,終究不妥,還會帶來副作用—今後,人們在面對「扶不扶」的問題時,既要糾結會不會好心反遭訛,還會懷疑「這是不是一個測試」。這樣,無疑給道德生態加了一瓢「渾水」。見路人摔倒,有些好心人想扶,卻怕成為「試驗品」;有些人本不想扶,頭腦中卻閃過「可能會幸運得大獎」的念頭而去扶了。這樣的情況下,又該如何為路人的道德水準來打分呢?
「扶?還是不扶?」近年來,人們不斷討論這個話題,每次有新的相關事件發生,這個「經典之問」就會熱上一回。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現在的輿論往往就是兩極:不扶,你就是見死不救;扶了,你就是道德高尚。一些「假摔測試」也是這樣非黑即白的結論。事實並非如此。不扶,有可能是因為不懂急救知識而不敢扶。有人摔倒受傷,遭圍觀,不能簡單加上一句「圍觀人群無人施以援手」的評注。多數情況下,圍觀者並不是看熱鬧,有人在焦急地商量應該怎樣施救,有人拿出手機呼叫120救護車,有人自動在傷者周圍設立 「警戒線」,以免倒地者受到其他傷害。社會道德生態包含了人們的多種想法、規則、行為,凡此種種,不是一兩場測試、不是「扶不扶」的簡單選擇題可以測試出的。
與其做一些所謂的 「愛心測試」,不如更好地為愛心護航。今年全國兩會上,「扶不扶」也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有委員提出,「扶不扶」與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 「誠信」、「友善」、「公正」、「法治」等相關聯,要通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積極向上、崇德向善的力量,要把誠信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原則,推動建立健全社會徵信體系。代表委員還呼籲,大眾輿論不要跟風炒作事件過程,而應更多地關注結果。如果每次結果都敘述得明朗,是非曲直都講清,讓人們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懲罰,就能給社會建立信心。有人大代表從法律的角度去評價 「扶不扶」,指出法律要引導善、遏制惡。按照民法的精神,不扶,你不是罪犯;扶,是道德高尚的表現,法律保護你。如果你說扶你的人撞了你,你要舉證,而扶的那個人不需要舉證。有了這樣的鼓勵,就會打消人們的擔心。
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永不過時。鼓勵人們做好事、行善舉,要堅守某種「不變」,那就是懷著一顆純凈的心靈去幫助他人,從中得到快樂。但也應該看到,社會環境變了,思想多元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需要廓清一些觀念,健全法律和制度,呵護愛心,保護善舉。
Ⅳ 如何從如何扶起跌倒的老人談扶起跌倒的道德19
這個話題批判性復太強制,不是扶起跌倒的道德,是扶起社會的責任,到了現在這個時間,應該有人可以意識到,老人扶了被訛詐不是個案,撞了老人不承認也不是新鮮事,有人被訛自殺了,有人被長期的壓力整的生活昏暗,有人花錢了事。
先說老人為啥要訛人,是道德問題嗎?這是社會責任問題,他要是不努力訛詐你,他家可能就完了,高額的醫葯費承擔不起啊,這個時候既然事情都曝光出來了,是不是政府,這個社會也要盡一些應盡的責任,這么多年繳稅,福利呢?看不到,養老金,拿不著,這個時候政府不管,誰管、
Ⅵ 老人跌倒扶與不扶為什麼是道德困境
呵呵,這個問題問得好。老人跌倒沒人扶,不是人們道德缺失了,是人們害怕被賴上版了;其實很多人想去權扶的,可惜,扶了以後的結果會讓人們不寒而慄。國民素質參差不齊,因為被騙,不敢行善,這是根本原因。個別人的個別原因,導致群體受困,好像這跟宣傳很有關系,本來好的典型和壞的典型都有積極作用,但壞的典5型反而讓人們更加關注善因的後果——我大學畢業工作後不久,也是過年回老家,第二天要走去買票的路上,我坐在自行後座上,突然看到一個老太太被我們前邊一輛自行車碰倒,我連忙跳車下來扶起她,結果老太太抓住我的手,說我撞倒了她,沒辦法,我緊隨在她身扶著她到了醫院,買了很多葯,然後她仍然不讓我走,我只好把我大哥的名字告訴她,因為哥哥在中醫院。
據說,我走後,她每周都要到中醫院查身體買葯,整整一年,我哥給她花了檢查費、醫葯費,不計其數,想起來,真的心寒了。
你說說,這是整個社會道德缺失?還是個別人的人心險惡啊,似乎也是整個社會風氣不好造成的吧?也許陷阱太多,我們無法分辨吧,不是所有人都那麼壞,不過讓你碰到還真的心寒啊?
Ⅶ 以當道德跌倒時為題的話題有哪些
道德跌倒 真情扶起
目前,跌倒是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傷害死亡的首因。
遺憾的是,他們跌倒時往往無人敢扶。偶有雷鋒傳人試圖冒險施救,不是被訛詐就是被法官庄嚴地依據常識判處巨額賠款,以至於跌倒受傷老人延誤治療魂歸九泉的人間慘劇時有發生。有專家感慨:十三億中國人扶不起一個跌倒老人。
這樣的道德境界顯然與大國公民的素質相去甚遠,為了激勵更多人戰勝內心恐懼,去扶危濟困,社會各方人士群策群力,積極尋求保護這些敢逆潮流而動的救人勇士之良策。
首先登場的力量是公權力機關。衛生部9月6日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提出:不要急於扶起,要分情況進行處理。旋即引起各方熱議。
這份技術指南很技術,考慮得相當周全,但對於非技術的普通公民要掌握,則有必要先去參加一個業務培訓班,不然只能對跌倒老人退避三舍。但老人跌倒往往情況緊急,如此技術地救人勢必延誤施救,罪過僅次於見死不救,可見此指南有相當大的局限性。
多年來,筆者遍覽諸多新聞,突生一感慨:中國公務員運氣就是好得驚人,竟然無人遇到跌倒老人——全是百姓面對救與不救陷入艱難抉擇。真心想說一句:與其有關部門發布技術指南,不如有幹部冒著巨大風險去街頭扶起老人,不僅對群眾激勵效果顯著,也能捎帶普及些救人常識,豈不兩全其美?
還有一個可以起到強力模範帶頭作用的是富豪,反正慈善行為越來越像牟利和作秀,倒不如去街頭扶起個老人,既能改善自身形象還能先富帶動後富——不是從物質層面而是從精神層面。
鑒於出現這樣的楷模尚需時間,加上道德疑似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國人攙扶跌倒老人的信心似乎要依賴法治。9月14日下午2點左右,一位八旬老人摔倒在昆明市麻園農貿市場門前路上,不少路人駐足圍觀卻一直無人敢上前攙扶。熱心的許女士想上前攙扶,又擔心「蒙冤」成為昆明版的「彭宇」,最終她找來了兩人作證才扶起老人。不少市民表示,如果再遇到老人摔倒的事情,他們也會像許女士那樣,先尋找證人,再做好事。
但不是每次救人都能順利找到證人,最好出門備好紙筆和攝影攝像裝備,前者用於意識清醒的老人簽字畫押自證本人跌倒,後者用於證明自己沒有加害意識不清醒老人。這些所謂良策聽著不僅操作困難,還有些讓人心驚肉跳—— 一個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度何以如此人人自危?
最近傳出這樣一個故事,宛如灰色世界一抹動人的亮色。
劉士勝和李孝香都是合肥沿河村的村民,兩家並不熟。2011年8月13日,趕集回家的劉士勝遇見了李孝香的婆婆李家珍。出於好心,劉士勝開著電動三輪車帶了老人一程。沒想到,剛到村口車子翻了,76歲的李家珍一頭栽倒地上,過世了。劉士勝好心辦了壞事,為了表達心中的愧疚,先後四次要給錢賠償,都被老人的家屬婉拒了。理由很簡單:「我們家是不能為了錢而出賣良心的。我也是這樣教育孩子的。」
李孝香家人再次證明了一個真理:攙扶老人最重要靠的不是技術、證據,而是善良和感恩。
Ⅷ 6年級有關跌倒扶不扶的道德作文
父母都已過了花甲之年,我經常告誡二老雙親:當你們摔倒的時候,千萬不要讓別人扶起來,一定要自己站起來。如果你們自己站不起來,就給家人打電話,或者是給120打電話。為何?因為我的父母患有高血壓,一旦讓人扶起來就很有可能釀成大禍,悔之晚矣。
前晚,南京台園小區內,一名七旬老太在回家途中,不慎滾下台階受傷,癱坐在地上動彈不得,附近居民看見了無一人伸出援手。40分鍾後,直到120急救醫生趕到,老太才從地上被扶起,並送往附近醫院救治.
按照常理來說,一位七旬老太摔倒在地,附近居民應該把她扶起來,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是,大家想過沒有?老太太年事已高,假如有人去扶起她萬一發生意外,這個責任由誰來負呢?這也是警察來到都不敢扶起她的原因。
在我看來,那些居民的做法真是理發洗腳面——從上錯到下,他們不應該首先選擇報警,而是,應該先和她的家人聯系,她的親人來了,大家再幫忙送醫院就不用擔心被訛詐啦。假如她沒有親人,就應該首先給120打電話,醫護人員扶起她還需要擔責嗎?
或曰:「老太太摔倒沒有人扶是『彭宇情結』在作祟,從中可以看出人情的冷漠來。」我個人認為,這樣的觀點簡直就是發高燒不出汗——胡說,如果一個小孩子摔倒,有人把他扶起來,舉手之勞,何樂不為?可是,一個老人摔倒,有人貿然把他扶起來,就很可能好心辦壞事,害了老人。
老人摔倒為什麼不能輕易去扶呢?道理很簡單,老人大都患有心臟病、高血壓、腦血管疾病,摔倒以後,他們如果是自己爬起來,根本就不會落下後遺症。一旦被別人用強大的外力硬生生地拽起來,就很有可能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輕則落下嚴重的疾病,重則就會喪命。茲事體大,豈能不防?
古人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這是傳統的美德,應該贊揚。但是,在幫助摔倒的老人這件事情上,必須謹慎行事。比如,有老人被車撞傷了,躺在當街上,如果沒有人扶他,他就會生還。可是,有人隨便把老人扶起來,結果,他一命嗚呼啦。你說,這是幫助老人還是「謀殺」老人呢?
由是觀之,遇到老人摔倒這種事情,還是要請醫護人員來處理。那些不懂洋炮的人千萬不要亂掰機子,這才是對老人負責任的做法。
這樣可以么?
Ⅸ 扶起摔倒老人事件說明我們社會道德滑坡呢還是進步呢
其實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已經告訴人們要去做專這樣的屬事,而且人們也有這樣的意願去做。但是,是南京法院的判決告訴國人,你做這事時要小心。南京法院判決具有強大的法律指引作用,使得人們不得不三思而行。而後來的一系列事情,也證實了這一點。要是不像南京彭宇一樣,做好事反被冤枉,扶一下老人絕不會有現在的這樣問題,用不著全國來討論!
Ⅹ (26分)材料 「扶不起」,是針對一種社會現象而言,說的是一些老人摔倒被扶起後, 反咬一口訛詐扶起她的
(1) (12分)
①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要加強「三觀」教育,特別是大力宣揚社會主義榮辱觀,提高辨別是非、善惡、美醜的能力。(3分) ②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特定的文化環境和文化活動,要積極開展精神文明共建活動,營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圍,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質。(3分) ③文化能產生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影響人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要大力發揮道德模範的示範作用,使人們受到感染,提升道德素質。(3分) ④文化塑造人生,優秀文化可以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採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打造優秀文化,促進公民道德素質提升。(3分) (2)(10分)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要分清主流和支流,雖然社會上扶老人出了幾個案子,但不能因此而將傳統美德一棒子打死。(4分) ②主要矛盾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要善於抓主要矛盾,抓重點。風險永遠不能成為我們不去助人的理由和借口,哪怕沒有人證和物證等證據,也不能漠視生命。(4分) ③要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2分) (3)(4分)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現實生活中存在扶摔倒老人遭老人訛的事件,使得有些人產生「不敢扶」的觀念。 ②努力奉獻的人是幸福的,個人與社會是統一的,要樹立正確價值觀,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奉獻社會,扶老攜幼。「不敢扶」的觀念是不可取的。 ③正確的價值觀要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和最廣大人民的利益,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立場上,把人民利益作為最高價值標准。不能因為害怕被訛而有損社會公德。 (注,以上3點,答出2點即可的4分)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