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感想
㈠ 有沒有道德感悟的名句
道德感悟的句子
1、道德不是良心的可卑的機謀,而是斗爭和艱難,激情和痛苦。
2、現代版價值觀必權須擺脫自我與自私的束縛,跨越金錢與名利的柵欄,走出道德淪喪的怪圈,跳出明哲保身的溝壑,才能使道德之花絢爛,才能使助人為樂溫暖人們的心。
3、我認為,我認識的每一個人都有道德,雖然我不喜歡問。我知道我有。但我寧可天天教別人道德,而不願自己實踐道德。「把道德交給別人去吧」,這是我的座右銘。把道德送完了。你就永遠用不著了。
㈡ 關於道德方面的感受
道德感受:9月22日,央視轉播首次全國道德模範評選表彰活動海選出來的助人為樂模範、見義勇為模範、誠實守信模範、敬業奉獻模範、孝老愛親模範頒獎典禮,觀看過程中,筆者幾次被感動得熱淚盈眶。
道德水平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頒獎典禮中,53位道德模範,以他們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跡,譜寫精神文明建設的絢麗詩篇,向人們呈現人性深處的美麗,讓公眾看到了道德的魅力。
道德力量是國家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這次評選出的道德英雄,既有矢志不移、默默奉獻,在科技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袁隆平,又有捨命救人的殷雪梅;既有樂善好施、扶貧助學的叢飛,又有一往情深、用人間至愛譜寫愛親樂章的羅映珍;既有在洪水中放棄自家8萬元財物,奮力搶救32個生命的李明素,又有一諾千金、歷經困苦,一筆一筆地償還270多萬元債務的武秀君。盡管他們來自不同的行業和領域,但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世人展示了敬業奉獻、助人為樂、孝老愛親、見義勇為、誠實守信的道德風貌,不愧為時代的楷模、公民的榜樣。在這些模範的身上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和時代精神。可以說,這次評選表彰活動,是對近年來公民道德建設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道德的價值在於行。崇尚道德模範,弘揚良好風尚,褒獎群眾身邊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的「平民英雄」,推崇基層涌現的「凡人善舉」,引導人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而在全社會形成「知榮辱、樹新風、促和諧」的良好氛圍,必將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人無德不立、業無德不興、國無德不威。」53名道德模範的事跡告訴我們,好生活是一種具有道德內涵、超出純粹物質層面的生活,道德的力量是無窮的。道德建設人人有責,每個人都應以道德模範為榜樣,在社會上做一個好公民、在工作上做一個好員工、在家庭里做一個好成員,形成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融洽關系,為和諧社會增添新的光彩。
法律感受
作為一名法科專業的學生,學習法律這么久了,也只不過是對於我國的基本法律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沒有怎麼真正進入法律的這個神聖殿堂,也深深地感覺到法律的重要性,雖然這條路充滿著不確定的東西,對於學習好知識,我還是一直充滿著信心,夢想著做一名職業的法律人,因為那是每個法科學生的人生夢想.
有時候我感覺到沒有學習到什麼很實用的知識,也許沒有實踐的經歷,一次實習的經歷也沒有,其實這些機會並不是沒有,而是自己錯過了,人都有急功近利的心理,我自然也不例外。有時候有點茫然不知所措,我知道這是我們不應該有的狀態,但有什麼辦法呢,也許是一種不少人都有的心理,只有去慢慢調整。
最近,因為才剛剛開學不久,我們課不是很多,有不少閑暇的課余時間,就時間去做一點點喜歡的事情。我看了一點著名的民事訴訟法學家張衛平的一本書《守望想像的空間》,也看過他的博客,他寫了一些關於他的母校西南政法的一些往事,西南政法,多少人心中遙遠的夢想,我記得本校一名學姐,現在已經畢業,在南方一家報社工作,她本來很希望考上西南的民訴方向的研究生,最終卻因為英語一分之差而與西南失之交臂。張衛平教授與北大教授賀衛方是同學,都是從西南走出去的法學大家。他做過西南政法教授,期間也在日本留學過,回來以後,後來還下海過,在深圳一家證券公司工作了一段時間,因為是一個無所事事的法律顧問,沒有過多久就感覺到失落不已,幸他只當作僅僅不過是一次高雅的社會實習而已。一個偶然的電話,他走進了水木清華,任法學院教授博導至今,在民訴法學方面,取得了很傑出的成就,他也是我作為一個法科學生心中的永遠的老師。我想以後,的確任重道遠,雖然現在的條件比當時西南的大師的學習環境好得多了,真的想要做一名法律人,沒有孤獨的持久學習,不會有什麼成績可言。現在就得奮力一搏一如既往地雜實地學習好更多知識,還要抓緊機會去學習,去把枯躁的理論盡可能地聯系生活實際,同時還要不斷地學習法學大師們如;沈家本,伍延芳,梁慧星,張衛平,賀衛方,張明楷,田平安等等。
我希望以後自己會恰當地利用好自己的時間,為自己的找到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不斷地學習。
我一直相信這樣一句話,心中有希望,就會有不斷地為之拼搏的行動,堅持,執著的信念。
㈢ 道德課的感悟
首先把道德當成課就不是道德的宣揚方式。即便用課程的方式,任課教師也版不可能做到道德的宣權揚,教師給學生講的是他的經驗理解的道德。而且課本向來是講大方向的,尤其涉及到道德,這些泛泛而談的教化早被學生在期末論文中寫到泛濫。
㈣ 有關道德方面的成長感悟
道德教育:創造與融合
作者:翟小寧 文章來源:摘自《人民教育》2005年第十期 點擊數:984 更新時間:2005-7-20
題 記
有兩種事物,我們越思索它就越感到敬畏,那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道德的境界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道德人格,塑造道德文化,造就道德生活。首先人格的理想境界是真善美。道德文化的理想境界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和而不同,正大光明。道德生活的理想境界是和諧,即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的身心和諧。
道德的境界有層次之分,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基本道德,二是高尚道德,三是聖賢道德。
基本道德的主要內涵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基本道德要人們獨善其身,具有相應的責任意識。高尚道德要求人們在具備基本道德的基礎上,還要有更高的道德素養,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在高尚道德之上是聖賢道德,這是一種崇高的道德境界。聖賢有一顆仁愛眾生、善利萬物、兼濟天下的心,是崇高道德和智慧的化身。他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透徹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站在人類精神的高地,思想澤被人間,人格流芳百世。
亞里士兵多德認為:教育要使學生具備基本的道德修養、底線倫理和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能力。道德教育要以培養基本道德為底線,以培養高尚道德為目的。基本道德是基礎,高尚道德是提升。基本道德培養的是合格公民,高尚道德培養的是賢明君子。學校德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基本道德和高尚道德,培育人格健全的人。聖賢道德的培養不是學校德育所能獨立承擔的使命,但聖賢的思想卻是道德教育的寶貴財富。
道德教育的根本
道德教育的根本是正其心,關鍵是正其念,重點是致良知。
心正則行正,心美則身美。美好的心靈是一切美德的源泉。從美好的心靈中才能流出美德的泉水。育其心,動其心,正其心,凈其心,美其心,是道德教育的根本。
正其心必先正其念。所謂正其念,就是要樹立正確的信念,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信仰是人生的靈魂,高尚的信仰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根本動力。真誠,善良,美好,正義,尊重,寬容,大度,感恩,勤奮,質朴,勇敢,責任,愛心,優雅,文明……這些信仰普通而又珍貴,朴實而又崇高,外化為行動,涵養為美德,滲透在生活之中,是人生幸福的源泉,是世界美好的基石。
良知是我們心中光明的道德,是存在於靈魂深處的真善美。致良知,就是要在心中灑下光明的道德並使之發揚光大,在心田播下真善美的種子並合之生根發芽;就是要像孟子所說的,啟發人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由此生長出出仁、義、禮、智四種美好的品質。簡言之,致良知就是要啟發善良於心靈,播種美德於心田。
心靈是田地,良知是種子,信仰是陽光,美德是花朵,善行是果實。種花得花,種豆得豆;一分耕耘,一份收獲。播種真善美,才能生長真善美。
道德教育的途徑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道德教育內涵深刻,涵蓋深廣,兼容人類、自然、家庭、社會、學校等各個方面,其途徑多種多樣,其方式豐富多彩,其方法不一而足,化用兩句古詩來說,就是「不拘一格育人才,萬紫千紅總是春」。
我們應該不斷探索,提煉出一切工作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如:啟發道德智慧,陶冶道德情感,培養人文情懷,體驗道德情境,樹立人生榜樣,建立人生准則,播種道德行為,養成道德習慣,鑄造首先環境,尊重賞識激勵,等等。在此僅擷取幾點經略述之:
1、啟發道德智慧。
道理,乃道德之理。不明白道德之理,就沒有道德信念;沒有道德信念,就沒有道德願望;沒有道德願望;就沒有道德行為。「信、願、行」三者中,信是基礎。
信的前提是明理。明理方能啟智。道德教育要使學生明白生活的道理,具備一定的道德智慧。
讀書以明理。書中蘊含著豐富的道理。《易經》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兩者相輔相成,水乳交融,構成君子品格的內在美質。涵泳體會,這兩句話所帶給人的啟迪是非常深刻的。
讀書可明理,感悟生活亦可明理。生活是最好的教科書,生活比之書本,它帶給人的啟發更多,賜予人的磨煉更豐富。總之,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讀書思索,與人交流,感悟生活,感受人生,皆可明理。明理重在滲透,啟智重在感悟。
2、陶冶道德情感
培養健康高尚的情感重在熏陶。浸潤。凈化。柏拉圖說:「最好的教育就是那種使得體魄和心靈盡可能得到美的熏陶,盡可能得到完善的教育。」人的身心常受美的環境熏陶,不知不覺也會生出一腔美的情感,養出一種美的氣質。
朱光潛先生談到美學中的「移情」現象時說:「美感經驗是人的情趣與物的姿態和往復迴流。人不但移情於物,還要吸收物的姿態於我,還要不知不覺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經驗的直接目的雖不在陶冶性情,卻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裡印著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潤,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濁念。」(《談美、談文學》)
文學藝術在陶冶情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巴金先生說:「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傑作,它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文學的作用就是要人變得更好。」
3、培養道德習慣。
葉聖陶先生說:「教育的真諦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培養良好習慣,要從日常行為入手,經過一個長期的養成過程,讓不良習慣遠離自身,讓良好習慣成為自然。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自主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莫為」,要讓學生在自主教育中自覺地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文明的素養。要注重道德細節,教育學生「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引導學生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時時處處文明自律,塑造健康文明、和諧向上的良好形象。
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對於一個人的發展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儲蓄好習慣,就等於為將來的生活儲蓄幸福。
文化即德育 生活即德育
「道德教育——心智向善的訓練——涉及諸多方面。它涉及規則和戒律——在日常生活中,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也包括具體的指導、規勸和訓練。亞里士多德寫道:幼年時形成的良好習慣可以改變一生。道德教育還必須明確道德榜樣的絕對重要性。有人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比默默無聲的榜樣的力量更有力,影響更大了……
除了戒律、習慣和榜樣外,道德教育的園地里還不能缺少另一種東西,我們把它叫做道德文字。要通過生動的文字讓人們看到美好的道德是什麼樣的東西……」
以上是美國前教育部長、著名教育家威廉??貝內特博士在他所編著的《美德書》序言中寫下的一段文字。我之所以引用這段文藝工作者字,是因為它比較簡明地概括了道德教育的幾個要點。我還想藉此說明道德教育與生活的密切關系。不管是規則的指導,還是習慣的養成;不管是榜樣的垂範,還是文字的影響;不管是智慧的啟迪,還是情感的陶冶……一切都離不開生活。離開了生活,道德教育就成了無源之水。同樣,道德教育也離不開文化的熏陶。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人。離開了文化,道德教育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由此可見:道德是一種文化,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文化即德育,生活即德育。
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本體,吸取世界文化的成果,創造一種新文化;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為基石,融合世界文明的精華,創造一種新道德;以法治社會和道德社會的健全為基礎,建設一種和諧的新生活——這是道德教育,特別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取得進展的重要前提。而道德教育,特別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又會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從而實現道德教育最終目的——培養道德人格,塑造道德文化,造就道德生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創造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間!
㈤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怎麼寫感想或體會 幫幫 200字左右
覺得道德對我們帶來的好出~!
還有舉例說明
㈥ 如何開展道德感悟教育
小學階段是兒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觸社會,了解生活,學習知識的新階段,同時也是他們的基本道德觀念、基礎心理素質開始形成的階段。在這個時期,兒童的身心發育速度很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亦很強,所以思想品德教育,會對兒童今後的發展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一個人從小的思想品德會長遠地起作用,甚至會影響一生。作為教師,要引導好、培養教育好每一個學生,應該率先垂範,為人師表,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諧的語言、規范的行為和真摯的情感去影響、啟迪、塑造每一位學生,那的學生將沐浴在師德無限魅力的陽光雨露中健康地、快樂地成長。一、在教學中用愛心魅力潤育學生實踐證明,愛不僅僅是一種教育方法,也是滋潤人心的巨大力量。在商品經濟日益發達的今天,商品經濟的浪潮對小學生品德的形成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教師真摯、純潔、無私、高尚的愛能產生巨大的號召力、推動力,可以激勵學生的上進心和自信心,促進學生智力和個性的健康成長,還可以抵禦這種負面影響。同時對小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把中華傳統道德文化中的精華部分,選取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的,符合當代少年兒童德育目標和德育發展方向的內容。二、在生活中用行為魅力影響學生「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永遠是教師的主題。教師的每一個行動都是給學生無言的教育。學校的全體教師都應注意對學生的養成教育,教師應為人師表,言談舉止、衣著住行,都應起到表率,因為在小學生的眼裡,自己的老師是神聖的,教師的舉止經常滲透於孩子的言行,所以教師平時面對學生一定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身體力行,身教重於言教,平時教師走進學校、教室,一發現地面有廢紙、垃圾就自覺拾起扔到垃圾箱里,扶正學生弄歪的課桌椅等,久而久之,學生受到的影響也都會自覺堅持學習。記得有一位教育家說過這樣一句話:「做出的比喊出的有分量。小事情大內涵,大道理小行為。」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光動嘴去說服教育學生,的時候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塑造學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以教師自身的表率讓學生受到教育,使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自覺樹立起尊敬市長、勤奮好學、積極上進的品格觀念。三、重視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溝通小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環境的影響。家庭教育是孩子人格成長的搖籃,家庭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環境,家庭環境會給孩子人格的形成烙下難以磨滅的烙印,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位老師,也是他們終身的教授,在人一生的教育中,家庭教育處於初始和基礎的地位。現實生活中,許許多多的父母不知不覺中忽視了德行的教育,「重智輕德」成為家庭教育的普遍問題。學校要加強對家庭教育的科學引導,積極開家長學校,舉知識講座。並與家長相互之間及時溝通信息,交換意見,形成協調一致的教育方式,互相配合,共同教育,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緊密結合起來,體現教育的整體性。總而言之,良好思想品德的培養需要學生自身的長期努力和教師不斷的督促引導及家長的積極配合。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必須持之以恆,像滴水穿石一樣,一點一滴,經年累月,使養成教育真正變成學生的內在需要,促使他們自覺養成各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讓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㈦ 個人道德的感悟
道德是自然規律,人性的規律。按照道德去生活,人會生活得心安理得。正所謂「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㈧ 誠信道德的感悟150字
誠信是每個人心中的美德,是一種品質,在我們這個人文社會,不管在哪一個版方面,都要講究誠信,誠信是權福,一個擁有誠信的人不管在事業方面,還是在生活方面都會取得成功,所以誠信是一個人最為重要的一項方面。
誠信是講究方方面面的,商業、工作、生活、交友……都要講究誠信,人們需要誠信維持關系;商業需要誠信來維持自己的生計,維持與其它公司的合作。誠信可以使他人對自己有好感,誠信也可以讓自己的事業和生活得到提高。誠信小到可以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提高,大到可以使自己一舉成名。誠信能夠幫助自己取得在事業上的成就,也能取得在生活上的快樂。
誠信不僅是說,也要行動,學會誠信還要學會謹慎,不能對他人坦白對自己對他人不好的事,一顆誠實的心還需要謹慎,謹慎他人,當別人信任自己時,也要小心。誠信需要堅持,只有堅持才會提高,有一個成語叫做日行一善,我們也要做到日行一誠,只有堅持才能保持自己不變的品德,在誠實中可以改善自己的身心,磨練自己的耐力,這不是一個兩全其美的事嗎?
誠信就是誠實守信,一個守信用的人往往會被他人所接應。誠實需要勇敢和謹慎,信用需要堅持和完善,只有做到這樣,自己才能完完全全的是誠信的人。
㈨ 有道德價值的感想怎麼寫
做一個 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 仔細想一想,多為他人考慮一點,道德就會伴隨 在你的身邊。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一門具有強烈的 政治性和思想性的課程。我們在學習《思想道德 修養》的過程中,一定要有嚴肅認真的態度,堅 持以馬克思主義、
指導思想,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 基本觀點,堅持把堅定正確的社會主義政治方向 放在首位。
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國社會主義現 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義、
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指導中國人民在改革 開放中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確理論,是 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 展的新階段。
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本課程的理論 基礎,是我們學習《思想道德修養》的指導思想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 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學習《思想道德修養 》的基本方法。
還具有鮮明的理論性和知識性的特徵。理論聯系 實際不僅是學風問題,而且是學習本課程必須遵 循的基本方法和根本要求。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首先必須重視《思想道德修養》的理論學習, 沒有正確的理論,就沒有科學的思想,把握不住 事物的本質,就不會有正確的行為,也就談不上 理論聯系實際。理論學習比較枯燥,一定要下苦 功夫,要勤於思考,注重領會其精神實質,要反 對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學習態度;要以嚴肅認 真的態度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毛 澤 東思想和 鄧 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樹立科學 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自覺抵禦西方社 會和封建主義腐朽錯誤思想觀念的侵蝕。其次, 要理論聯系實際。鄧 小平同志說:「我們說的做 的能不能解決問題,問題解決得是不是正確,關 鍵在於我們是否能夠理論聯系實際,是否善於總 結經驗,針對客觀現實,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 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包括聯系現實 的社會實際和自己的思想實際及自身的行為實際 。如要聯系自己和現實社會上各種各樣的思想道 德實際及熱點問題,運用科學的理論觀點和世界 觀、人生觀、價值觀,有針對性地分析、思考, 解決思想深層次的問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 養。
應用性和實踐性的特徵。學習《思想道德修養》 ,不但要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重視理論聯系實 際,而且還要重視社會實踐活動。科學的理論來 之於社會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 體實踐相結合的時代產物。要到現實社會實踐活 動中,在實踐中學習,接受實踐的檢驗,如有條 件的可以到社會上參觀學習等,加深對書本理論 知識的理解,
一門思想政治教育課,其目的在於讓大學生樹立 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科學的世界 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一方面需要接受社 會教育,如家庭教育、學校教育、
影視作品方面的宣傳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社會 實踐教育、他人的幫助等。
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更要注重自我修 養和自我教育。社會教育、理論知識學習和他人 的幫助,只有通過自我修養、
進,融為一體,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才能真正成 為自己思想的組成部分和行動指南,也只有在日 常生活中不斷自我修煉、
觀、人生觀、價值觀才能不斷得到鞏固和提高。 知行統一不但是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課的出發點,而且是落腳點。在知行關系當中 ,「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不「知」 而「行」,會使「行」失去方向,走上違法亂紀、走 上不道德的人生道路;但只「知」 不「行」,「知」也 就會失去意義。
論知識的學習,目的是大學生知道自己應該做什 么,不應該做什麼,應該如何做,不應該如何做 。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優秀文化傳統。沒有好的思 想品德,也不可能把學到的知識真正奉獻給祖國 和人民,也就難以大有作為。青年時期注重思想 修養,陶冶情操,努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 觀、價值觀,對自己一生的奮斗和成就將會產生 長遠而巨大的作用」。如何做到知行統一呢?就 是要求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 起,邊學習思想道德理論邊實踐,在實踐中加深 對思想道德理論的認識和理解,用所學的思想道 德理論更好地指導自己的行為和社會實踐活動, 做到自己的行為和社會實踐活動同所學理論知識 相一致,真正實現知行統一。
修養與法律基礎》過程中,勤於思考,經常討論 ,在學習過程中,對社會上各種各樣的問題要多 動腦筋思考,多想想為什麼;通過相互間經常討 論,可以取長補短,弄清是非,達到共同提高的 目的。要注意收集社會上的先進事跡,模範英雄 人物事例,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並運用所學思 想道德理論,分析社會上發生的現實案例。要注 意關心時事政治,關心國家大事。總之,除了掌 握理論知識,還要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