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律作文
『壹』 道德與法律,作文
什麼是法律?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或認可的;是對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是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所以我們又常常把法律稱為「國法」。
因此,一直以來,法律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很遠的。其實,法律就在我們身邊,因為法律與道德是分不開的,那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又是什麼樣的呢?
有這么一個故事:
某村的張大爺一生操勞,撫育了六個兒子,他用全部財力和滿身疾病換來了兒子們的成家立業。長子承包村裡的魚塘,一年純收入三萬余元,但對老人卻「一毛不拔」,其他幾個兒子也拒絕贍養老人。張大爺孤獨地住在村外簡陋茅屋裡,靠鄰里接濟度日,也無錢看病,村委會幹部多次出面調解,要求六個兒子共同贍養老人,但六個兒子卻互相推脫,老人的生活一直無人照顧,村裡人對此義憤填膺,主動幫助老人打官司。法庭調解無效後,判決六個兒子每年共同支付張大爺三千元贍養費,共同承擔醫療費用。
這樣的故事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在道德無法差遣人們去負起應負的責任時,法律就會體現出它的強制性。
大千世界,紛繁復雜,法律制定得再多,也不能詳盡地規范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法律可以嚴禁遺棄、拒絕贍養老人的行為,但卻無法使人們自覺地尊敬老人。道德則涉及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們的心靈,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廣的范圍內約束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所以,法律與道德是相輔相成的,法治與德治同樣重要,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現在的中國便是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保證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因此,我們應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那麼,我們青少年該如何護法、維德呢?
我們應該要增強法制觀念,自覺地守法、護法,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和道德水平。以此,來維護法律與道德。
『貳』 道德與法治作文素材
約束力的行為規范;是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所以我們又常常把法律稱為「國法」。
因此,一直以來,法律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很遠的。其實,法律就在我們身邊,因為法律與道德是分不開的,那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又是什麼樣的呢?
有這么一個故事:
某村的張大爺一生操勞,撫育了六個兒子,他用全部財力和滿身疾病換來了兒子們的成家立業。長子承包村裡的魚塘,一年純收入三萬余元,但對老人卻「一毛不拔」,其他幾個兒子也拒絕贍養老人。張大爺孤獨地住在村外簡陋茅屋裡,靠鄰里接濟度日,也無錢看病,村委會幹部多次出面調解,要求六個兒子共同贍養老人,但六個兒子卻互相推脫,老人的生活一直無人照顧,村裡人對此義憤填膺,主動幫助老人打官司。法庭調解無效後,判決六個兒子每年共同支付張大爺三千元贍養費,共同承擔醫療費用。
這樣的故事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在道德無法差遣人們去負起應負的責任時,法律就會體現出它的強制性。
大千世界,紛繁復雜,法律制定得再多,也不能詳盡地規范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法律可以嚴禁遺棄、拒絕贍養老人的行為,但卻無法使人們自覺地尊敬老人。道德則涉及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們的心靈,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廣的范圍內約束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所以,法律與道德是相輔相成的,法治與德治同樣重要,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現在的中國便是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保證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因此,我們應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那麼,我們青少年該如何護法、維德呢?
『叄』 寫一遍道德與法律的500字作文
讓法律在心間長駐
我們生活在法制的國度,處處需有法,處處需遵法,而作為青少年,我們要應該讓法律在心間長駐.
因為重要,所以學法
我們從初中開始便開設了法制教育課程,法律的重要性可見一斑.通過學法,我們對法律有了逐步的認知,法制觀念也由此提高.我們懂得了在法律范圍內什麼事該幫,什麼事禁止做.怎樣行使權利,如何履行義務……而假如我們是法盲,也許在觸犯法律後也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違法的,由此產生的後果就必定嚴重了,據統計,在各類犯罪人員中,不知道什麼是違法行為或不懂法的人數占總數的一半以上.所以,學習法律是我們立足於法律社會的基礎,是創造美好未來的重要保證.
因為重要,所以守法
遵守法律和憲法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俗語有雲:「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法律的制定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根本途徑,所以為了社會的安定,更是為了我們自身,我們必須自覺守法.而且法律所規定的內容,必定是著眼於公民的利益,因此我們沒有理由反對,沒有理由不遵循,更沒有理由背道而馳.雖然我們有追求個性的自由,但這並不意味我們能標新立 異,無視法律的存在.與法律抗衡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自毀前程.在我們身邊,同齡人知法犯法的例子不勝枚舉,而為了燦爛的明天,我們能不守法嗎?
因為需要,所以用法
我們都曾做過這樣的一道題目:當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時,該怎麼辦?回答是: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利.我們是這樣說的,但未必能完全做到.當我們真正遇到類似的事時,經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從而放棄了行使權利.殊不知,這種息事寧人的態度是不明智的,是縱容他人的錯誤行為.既然我們學習了法律,就要善於運用,以法律之矛,攻違法之盾,敢於與黑暗勢力作斗爭,為社會盡自己的一份力.
法律是和諧之基,有了法律社會才能發展進步;法律是文明之花,有了法律公民才能提高素養;法律是實踐之果,有了法律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因此,讓我們一起學法、守法、用法,讓法律在我們心間長駐
『肆』 內容涉及有關道德和法律的作文300字
遵守社會公德要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有很多人講究社會公德:尊老愛版幼、尊守公共秩序、愛護環境權、舉止文明…… 但也有些人不講究社會公德:損人利己、無視公共秩序、亂扔垃圾、亂寫亂畫、在居民區里大聲方音響…… 我就遇到了一件事,記得有一次,在家裡拿走了一瓶水,我喝完了水,我把罐子隨手一扔,罐子「噼噼里啪啦」地掉在了地上,媽媽說:「請快點撿起來,然後放在垃圾箱里。」 我朝四周看看,那時是早晨6點鍾,周圍沒有一個人,我放心地說:「放心吧,媽媽,沒有一個人看見我們的。」 「就算沒人也要遵守規則!」 從媽媽堅定的話語中,我知道不能再找任何借口了,只好乖乖地把罐子放回垃圾箱里。從此,我終於明白一個道理:要嚴於律已,自覺地遵守社會公德。
『伍』 法治與道德的作文(400字)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在這個社會中,有許多行為規范約束著我們的一言一行,這就是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細想一想,多為他人考慮一點,道德就會伴隨在你的身邊.
有一次,我和媽媽到銀行存錢,銀行里人頭攢動,我和媽媽排了很長時間的隊伍才輪到我們.就在我們走向櫃台時,一位70多歲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了過來.我開始還認為他是有什麼東西丟在那裡要拿回去,可他還沒站穩,就發話了:「請問一下養老保險怎麼取?」
我可不高興了,明明是我們先來了,怎麼讓他先辦起業務呢?而且這么大人了,先來後到這點道理不懂嗎?可媽媽卻好像讓著他一樣,什麼話也沒說,而且還把身子往一邊讓了讓.媽媽的舉動,更讓我驚訝和氣憤,難道媽媽也不懂這點道理嗎?媽媽好象看見了我表情的變化,就悄悄把我拉到一邊,微笑著對我說:「你是不是有點不高興啊?」我用勁地點了點頭,氣憤地說出了我的想法.媽媽的臉色立刻變得嚴肅起來,對我說:「你這就不對了.雖然先來後到是規矩,但是他畢竟是位老人啊!而且他跌跌撞撞,必然有重要的事情.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種道德的表現,所以我們必須要讓著他,尊敬他.」我這才點了點頭.媽媽的表情終於由嚴肅化為輕松,「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願意為這么一件小事而和別人爭吵嗎?」我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這是,那位老人的事已經辦好了,正招呼我們過去.他這時向我們解釋:「剛才真對不起,我有點急事,讓你們久等了!」我笑著說:「沒關系!這不算什麼!」 同時,我也看見了媽媽贊許的目光.
可見,道德還能讓社會更加和諧,幸福,美滿.
但是社會上還存在一些不道德的事情.
最近,汶川發生了大地震,許多人為次慷慨解囊.但是,我在報紙上看見一條反面的新聞:「某地區奧運火炬手在繞過捐款箱後,把一隻空的手放在箱子邊,什麼也沒捐.」 這件事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沒有錯,他們已經捐過了錢,只是幾位記者沒拍到照片,就讓他們空大波,指責聲,叫喊聲,責罵聲,不絕於耳.經事後調查,火炬手並著手再走了一邊.這件事讓火炬手很郁悶,人民很納悶,也讓社會充滿了疑問,這記者怎麼這樣呢!我則感到很氣憤,媒體本是為人民服務,讓人民更加了解社會,卻報道出這么一條消息,又和報假新聞有什麼區別呢!這是拿災區人們的利益開玩笑,是對火炬手的不尊重,是對社會的形象的嚴重損害!實事求是道德的基本表現,而這家媒體卻連這點道德都做不到,還怎麼再談自己的信譽呢?
這是道德負面的例子,通過這件事,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做一個實事求是的人是道德的基本表現,我們要遵循它.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質,我們要捍衛道德,宣傳道德,實踐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陸』 高中作文: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系。應該怎麼寫
二者的區別可歸結為:
1、產生的條件不同。原始社會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規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說氏族習慣。法律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以及私有制、階級的出現,與國家同時產生的而道德的產生則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維系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規范體系,沒有道德規范,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析。
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要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國家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規范的內容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並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它一般不訴諸文字,內容比較原則、抽象、模糊。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從深度上看,道德不僅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還調整人們的動機和內心活動,它要求人們根據高尚的意圖而行為,要求人們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盡管也考慮人們的主觀過錯,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存在,法律並不懲罰主觀過錯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從廣度上看,由法律調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調整。當然,也有些由法律調整的領域幾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斷,如專門的程序規則、票據的流通規則、政府的組織規則等。在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觀念是便利與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
5、內容不同。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並不要求對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報酬往往被視為不道德。
道德與法律又是相互聯系的。
它們都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權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其中,第一類道德通常上升為法律,通過制裁或獎勵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類道德是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轉化為法律,否則就會混淆法律與道德,結果是「法將不法,德將不德」。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的培養。因為法律作為一種國家評價,對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有一個統一的標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准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第一,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第二,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第三,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總結:
道德與法律是調節人們思想行為、協調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兩種基本社會規范。道德與法律雖然在調節領域、調節方式、調節目標等方面發揮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不同,但是二者作為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服務於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的發展。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集中體現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是: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公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引導人們樹立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社會主義法律是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廣大人民意志的體現,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為社會主義法律提供了思想基礎和價值目標;社會主義法律為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提供了制度保障。
『柒』 急:5篇以「道德與法律」為主題的作文
法律與道德 所謂法律信仰,就是人們對法律的無限信服與崇拜,並以之為行為的最高准則。「一個社會公眾對法律的信仰生成相當重要,它是一個國家法治化的關鍵性要素。正因為如此,伯爾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才會廣為流傳,成為所有崇尚法治的人們確信的一條真理性原則。[2]」法律信仰是人們對法律的一種認同和依歸,其實質是追求法律至上和法律統治。只有信仰法律,才可能守法。法律作為公平、正義的象徵,守法僅是法信仰的外在表現形式,守法精神才是法信仰的靈魂。守法精神要求的是主體不僅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把守法內化為道義上的一種責任和義務,變被迫守法為自願守法,由強制守法到良心守法,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
綜觀人類社會發展史,越是民主化和秩序化的社會,該社會場景下的市民對法律的崇尚和需求就越強。這些市民之所以追求法律(規則)至上,首先是他們習慣於信賴法律規則;更重要的電子商務資料庫是他們有條件通過法律規則來保障自身權利實現的最大化和對政府權力控制的具體化。這是因為「法律規則是一種普遍、穩定、明確的社會規范,是一種公共權威,而非人格權威、特權威嚴及親情,在調整社會向高層次發展中,能自動地排除或抵制偶然性、任意性及特權的侵害,使社會在嚴密的規范化、制度化的良性運動中,形成一種高度穩定有序的秩序和狀態;其次,法律規則對人們的生活安排方面,它要求個人之間、個人與政府及組織之間有一種默契,一種自我調節的機制,這種『默契』和『調節機制』經法律的確定性配置後,能促成人類生活的高度和諧,予以人的自由與尊嚴最大化保障,讓人有絕對的權力,不依賴於階級或國家,設計的是一幅自由自在的充滿人性關懷的生活模型。」[3]因此,要提升一個國家公民整體的法律素養,應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傳授給公民法律知識和培育其法律意識乃至法律信仰;二是大力推進社會的民主化和法治化進程。勿容置疑,作為造化育人的高等學府,主導性培育和快速提升青年學生的法律素養,是其參與社會現代化進程和塑造「現代型人才」不可推卸的職責。然而,近年來一升再升的大學生犯罪數據,頻頻向我們告示:校園並不平靜,大學生們的法律素養還十分貧瘠。廣州市司法局的吳雲南等同志對廣東全省49所普通高校進行了調查,結果念人震撼,1981—1998年,這49所普通高校曾有違法和犯罪的學生626人,約占同期在校學生總數的干分之二。浙江嘉興市秀洲區人事勞動保障局兩名公務員2003年4月3日下午在辦公室里遇刺。警方確認,犯罪嫌疑人周一超時年22歲,是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農學系應屆畢業生。原來,他在該區公開招考公務員中,已通過筆試、面試,但健康檢查不合格,未被錄用。因情緒悲觀,產生報復念頭,遂遷怒於人事部門的招考人員,最終導致行凶殺人。2003年3月28日,在南京市浦口區檢察院掛牌成立了全國首家大學生犯罪預防中心,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南京10所高校成為首批中心成員。之所以要建立這個「大學生犯罪預防中心」,是因為該院通過調查分析發現,2001年該區在校大學生的犯罪率比上年上升300%,2002年比2001年上升120%,並且還得出結論,大學生犯罪大多是因為不懂法。
面對這些觸目驚心的大學生犯罪數據,能夠予之以較為恰當的解釋是:現行的學校「法制教育」課,根本沒有讓學生真正懂法。正如「硫酸傷熊」案當事人劉海洋(清華大學學生)所言:「我們上大一就學了《法律基礎》課,學了民法和刑法等,但我只知道獵殺野生動物違法,但用試劑燒傷動物園里的動物是不是違法就不清楚了,從這段心語中,也許會讓我們得到比「事件」本身更富有檢討意義的啟示,我國高校的法制教育模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法律與道德 法制教育的認識定位要變革。 根據我國官方的有關文件精神及實踐做法,學校的「法制教育」從屬於「德育教育」,並沒有自身獨立的地位。「法制教育」次第於「道德教育」的認識及定位是不大合理的,把法 制教育視同為道德教育,事實上按照道德教育的套路來開展法制教育課,不僅難以達到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由此還將至使「法制教育」遭受埋沒。正是受這種不合理認識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大大小小的高等學府里,很難看到獨立的法律教研室,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德育教研室,其結果是法制教育工作很難得到切切實實的開展。
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均系屬於社會價值教育范疇,它們既有區別也有聯系,從聯繫上講,兩者的目的同一的,都是為了培養適宜社會需求的「合格公民」;從區別上講,道德教育重在凈化人的內心世界,法制教育重在規范人的外在行為。我們說提升人的品質,應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麵塑造,益於採用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結合,但不存在法制教育從屬於道德教育或道德教育從屬於法制教育的問題。所以,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發揮,需要建構一個屬於法制教育本身的體系完整且地位獨立的法制教育安排。 法制教育的師資隊伍要優化。 法制教育是一項政治性、理論性、知識性、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教育,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規范的內容和相對穩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須有受過正規培訓、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法律教師隊伍。現行的所謂「法律教師」,不少為「半路出家」,甚至是從未接受過法律專業教育的政工幹部,此番情景下「出爐」的「弟子」會有多少法律素養也就可想而知了。 高等學校的法律教師不僅要深諳學校教育規律和青年學生成長規律,而且要具備比較系統的法律學科知識和較高的法律素質。不同的學校應根據自身條件,通過專、兼、聘等多種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當水平的精乾的專職教師為主體,同時聘請部分長期從事司法實務或法學教育工作的兼職教師為補充,整合組建地道、高質的法制教育師資隊伍。 第三、法制教育的內容設置要調整。高等學校的「法制教育」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律信仰)和法律知識(法律技能),主要應包括法學基礎理論、基本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教育。通過法學理論教育,讓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在思想上樹立起法律權威;要通過講解和介紹憲法,使學生了解憲法是民主制度的產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樹立國家主人翁意識;結合不同專業,有選擇地向學生介紹一些部門法,培養學生守法、護法、用法的知識技能和自覺意識。
目前,不同類別的所有高校,強行劃一地以開設一門《法律基礎》來應付「法制教育」,由於課時少,內容龐雜繁多,教授者,猶如蜻蜓點水,匆忙趕進度,只能是簡單地進行一系列知識羅列和堆積;學習者,往往疲於應付,死記硬背,應付過關考試,師生都苦不堪言。這顯然有悖於「法制教育」的真實目的。法制教育的內容選擇上,比較合適的做法是在不同類別的學校開設不同層次的法制教育課。根據學生所在的學校類別、所學的專電子商務資料庫:57:;4%2!!;*;)"業及各校的側重點需要,除進行憲法、刑法、民法等大法的一般性普及外,還開設一些與各校專業(行業)相關、與各類學生受體相通的法律課程,使「法制教育」貼近大學生的生活,融入大學生的內在性需要。 第四、法制教育的實施方式要要改進。高校法制教育,首先要遵循法制教育的特有規律。法制教育是「認同」規范、「接受」規范和「消化」規范的教育,是培養自覺、自願的守法精神和塑造體現民主、正義、效率、公平等現代法治理念的教育,依靠傳統的枯燥無味的「課堂說教」事實上很難奏效,較適宜的是讓學生在生動、直觀的實踐活動中感受要遵守及如何遵守這些規范。
『捌』 為什麼要學習道德與法律的基礎 600字作文
一、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法律是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下的統治階級意志的反映,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量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而道德是調節人們之間關系的善惡價值取向和應該不應該的行為規定。因此,這兩者有著明顯的不同點:
第一,形式性與實質性。作為可量化操作的形式規范,法律所能規范的是人們的行為方式,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只能以行為的效果,並要求行為必須結合具體的環境和條件來實現動機和效果的統一。
第三,事後性與事前性。法律是懲惡於已然的,因此,它具有事後性,而道德則不同,它是防患於未然的,具有事前性。法律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主要手段,更多地側重於事後調節,而道德作為社會大多數人的價值取向,主要體現在它是人們事前的評價准則。
第三,懲惡性與揚善性。法治以性惡論為基礎,側重於站在壞人的立場上看待問題,以性善論為基礎的德治是側重於站在好人的立場上看問題的。
第四,清晰明確性與抽象模糊性。法律是具體明確的行為規范,並伴有相應的制裁措施,有客觀普遍的明確的標准。道德作為一種價值判斷,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它的內容存在於社會成員的道德意識中,並通過人們的行為和言論表現出來。
第五,他律性與自律性。法律的實施是靠國家和強制力(
如: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作為後盾的,以保證人倫關系的和諧,社會秩序的穩定。而道德只是靠社會輿論、風俗習慣、人們的內心信念等精神力量來維持,靠社會成員的自覺性來發揮作用。
第六,系統性與分散性。法律是統一的國家意志的體現,它是一個由不同法律部門的法律規范按不同的效力位階有機組成的邏輯嚴謹的體系。道德則不具有這種特徵,它可能來自於不同的階級、階層,不同的民族和種族,並形成不同的體系,每個體系中的道德規范也沒有明確的部門和效力等級劃分。
既然法律和道德自有個性,那麼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內在聯系呢?
第一,法律與道德是一個不可分的整體,互相依賴,互為支持。只講法律,廢除道德,往往會造成嚴刑峻罰,最終造成社會的混亂,同時不講法律,只講所謂道德,則使人的行為沒有畏懼,不知收斂,最終也會造成社會混亂。
第二,法律是手段,道德是目的。法律的最高目標並不是打擊了多少罪犯,調處了多少糾紛,而是通過國家強制力的干預,引導人們依法辦事。法律的目的,就是達到道德的效果,而道德的效果也有賴於法律來實現。
第三,法律是道德的保障,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必須以道德為基礎,只有提高了全民道德水準,以先進的道德觀念引導人、教育人,才能使人人遵紀守法,法治才有可能實現。同樣如果沒有嚴格的法律作保障,沒有對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的嚴厲處罰,沒有對各種矛盾的最終調處標准,就會使人們的行為失去准則,道德也就成為一場空。
二、解決法律與道德沖突的途徑
(一)立法途徑:
這是指法律確認或吸收的道義標准,使之成為法定標准以直接促進道德建設。
第一,對能夠成為法律規范的道德規范的要求
1、確保道德規范的進步性。作為道德規范,其形成就是要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其變化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道德規范相對於社會經濟、法律都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如果將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不符合法律要求的道德法律化,勢必造成惡劣影響,起到反作用。
2、是較低層次的道德規范。一般認為,道德包含著兩個層次的內容:一是反映義務要求的道德,這是維護社會秩序所必須的,屬於低層次的道德;二是反映人們願望追求的道德,這屬於高層次的道德。對於低層次的道德可以通過立法用強制力量使之得以實現。而高層次的道德主要體現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社會的一種嚮往,是不可能法律化的。
3、該道德規范應符合時代發展和各國具體情況的要求。新加坡在1996年確立了一條法律,在自己家中裸體,也屬違法。其立法理由是,現代城市的建築高度密集,可視度很強,如果一個人不拉窗簾,在自己家中裸體,便可被鄰近樓群的人看見,有傷社會風化,這條法律與另外一些國家存在著的「裸泳海灘」合法化形成鮮明的強烈對比。因此,在將道德規范引入法律規范時,要考慮其是否符合時代發展和各國的具體情況。
第二,道德如何入法
將道德規范收入法律規范可以有以下三種方式:
1、盡可能將在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明確化、具體化、規則化,並使之上升為國家意志的法律規范。比如說將婚姻家庭領域中的父母撫養子女、子女贍養父母、夫妻之間的相互忠誠義務等道德規范具體化、規則化,並明確規定違反者的法律責任,使之具操作性。
2、將難以具體化、明確化的道德原則直接引入法典,使之具有法律效力。由於法律規則永遠是有限的,而社會生活中的法律問題、道德問題卻是無限的,所以社會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常常因缺乏明確的規則或者法律條文而無法解決。而由於道德規則的概括性、抽象性、適用范圍的廣泛性,這樣,上升為法律規范的道德原則就可以成為法庭審判的依據,從而使這些問題得以解決。
3、通過立法規定準用性的道德規范,使其成為國家立法的有效補充。如在立法中肯定習慣或道德規范在法律實踐中作為認定行為是否合法的標准。
(二)執法、司法途徑
由於現實的法治和理想的法治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執法和司法過程中要正確處理「法」與「德」的矛盾。
首先,一般情況下,法官應依照法律的「普遍性」、「一致性」的要求,對各種行為,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處理,不論該行為是否違反道德。因此,假如法官在個案的審判中經常地置法律規定於不顧,而追求社會道德目標,那麼法律就會形同虛設。
其次,在特殊情況下,道德在執法、司法領域也應具有相應的作用。道德對法律實施的保障體現在「從政道德」和「司法道德」的作用上。法律必須由一大批行政管理人員的司法人員來加以執行和適用,如果握有執法權和司法權的國家官員缺乏基本的職業道德品質,以權代法,以權廢法就會隨時出現。這就對執法、司法主體自身的職業道德因素提出了高層次的要求。首先,文明、嚴格是執法者的基本道德。執法者在執法過程中的簡單粗暴、恣意放任,就損害了法律、法治應有的權威。其次,客觀、公正是司法者的基本道德。司法腐敗在很大程度上源於司法職業道德的滑坡和司法者不能正確行使手中的權力。因此,加強司法者的客觀、公正的司法職業道德就尤為重要。而客觀、公正的司法職業道德,需要司法獨立的制度保障,也需要視正義為司法首要價值的司法者的大量涌現。
(三)加強在守法中的道德引導
撇開守法主體的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財產狀況等具體差別,我們可以把守法主體大致分為法律職業群體與普遍社會公眾全體。兩大群體因法律知識、法律意識等存在差異,守法時的道德遵從度往往有層次差別。
法律職業群體,特指從事法律服務與法學教育工作的人。對於該類群體,所設立的標准應比普通公眾的道德標准高。首先要求其在復雜的多變的社會中有效、持久的進行道德自律;其次,要引導該類群體理性地對法律進行道德評價。對實在法進行道德評價是法律工作者必備的素質,而這種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會成為修正實在法的動力。而對於普遍的社會公眾的守法的道德引導,第一,要強化守法道德宣傳,強調其行為方式的合法性。許多普遍公眾平素對司法腐敗深惡痛絕,但當自身與案件有利害關系時,卻又千方百計地想打通關系以便使案件結果對自己有利,這樣就形成了民眾還普遍存在對法治的渴求心理與行動的非法律範式的錯位。第二,要樹立普通社會公眾為權利而斗爭光榮的信念。不管是國民的權利,還是個人的權利,大凡一切權利的前提就在於時刻准備著去主張權利。我國民眾權利意識淡薄,致使政治上經濟上的強者恃強凌弱,法律規定的權利很多成了紙上宣言的情形時常可見。因此,應加強對普通公眾的守法的道德引導。
『玖』 法律與道德的作文素材
1、ATM機引發的牢獄之災——法律與道德的較量
2006年4月,由於 銀行櫃員機(ATM取款機)出故障,打工仔許霆分171次取款17.5萬元,被法院一審以盜竊金融機構罪判處無期徒刑,事件引發爭議。案件被發回重審,然而在第二次審判中,許霆一句「本意是想把錢取出來,保護好還給銀行」的出格話令公眾大倒胃口。
有網友稱,許霆事件是既得利益集團與弱勢群體的一次利益PK,也有專家認為該案「量刑過重」。
2、南京小伙做好事成被告——良心是什麼
南京男子彭宇因攙扶摔倒的老太太,反被告上法庭。9月,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裁定彭宇補償原告40%的損失,賠償45876元。判決書稱「從常理分析,彭宇與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較大。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醫院」。
然而,對這起法院用邏輯推理和分析的方法做出認定和判決的案件,網上輿論一片嘩然,網友幾乎一邊倒相信並支持彭宇,不停地有人站出來說自己好心幫忙被反咬一口的故事。此案唯一目擊證人陳先生在判決後情緒激動:「以後還有誰敢做好事?」。所有這些綜合在一起,大部分人認定彭宇是好心沒好報,簡直就是現代版農夫與蛇的故事,甚至有網友號召給彭宇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