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
① 什麼是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逆向選擇,指的是這樣一種情況,市場交易的一方如果能夠利用多於另一方的信息使自己受益而對方受損時,信息劣勢的一方便難以順利地做出買賣決策,於是價格便隨之扭曲,並失去了平衡供求、促成交易的作用,進而導致市場效率的降低。
道德風險也稱道德危機,是指參與合同的一方所面臨的對方可能改變行為而損害到本方利益的風險。從受損主體來劃分,「道德風險」可分社會(包括他人)道德風險與個體道德風險。經濟學意義上的「道德風險」應該是指社會道德風險。具有潛在性、長期性、破壞性和控制的艱巨性等特點。
② 什麼是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一、逆向選擇:
1.含義:
逆向選擇是指由於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和市內場價格容下降產生的劣質品驅逐優質品,進而出現市場交易產品平均質量下降的現象。
說明:
——逆向選擇現象是一個存在於交易合同簽訂前信息問題。
二、道德風險:
1.含義:
道德風險,即「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於他人的行動。」 或者說是: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後果時所採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
說明:
——道德風險是80年代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一個經濟哲學范疇的概念,道德風險亦稱道德危機。
——道德風險並不等同於道德敗壞。
——事實上,道德風險,屬於契約的執行問題,即已經取得保險的投保人不以完全負責的態度行事。
③ 如何解決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
對於逆來向選擇 ,可以源通過
1.發送信號 (比如可以簽訂合約,如果商品質量有問題實行賠償,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假一罰十」,在勞動市場上,比如說學歷證書 那就是你的能力信號)
2.建立信譽
3.在保險市場上,可以將保險當作一種附帶利益,也可以政府規定每個人強加保險。
對於道德風險:
1.激勵 (企業的激勵制度,職工持股等等)
2.提升機會成本(比如高水平工資,使被發現不好好工作的丟掉工作的機會成本上升,等等)
這兩個問題都是由於市場信息的不對稱導致的 ,想像能使信息完全的其他方法
④ 經濟學中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含義
道德風險是80年代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一個經濟哲學范疇的概念,即「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於他人的行動。」 或者說是: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後果時所採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道德風險亦稱道德危機。
在經濟活動中,道德風險問題相當普遍。獲200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斯蒂格里茨在研究保險市場時,發現了一個經典的例子:美國一所大學學生自行車被盜比率約為10%,有幾個有經營頭腦的學生發起了一個對自行車的保險,保費為保險標的15%。按常理,這幾個有經營頭腦的學生應獲得5%左右的利潤。但該保險運作一段時間後,這幾個學生發現自行車被盜比率迅速提高到15%以上。何以如此?這是因為自行車投保後學生們對自行車安全防範措施明顯減少。在這個例子中,投保的學生由於不完全承擔自行車被盜的風險後果,因而採取了對自行車安全防範的不作為行為。而這種不作為的行為,就是道德風險。可以說,只要市場經濟存在,道德風險就不可避免。
搭便車理論首先由美國經濟學家曼柯·奧爾遜於1965年發表的《集體行動的邏輯:公共利益和團體理論》(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一書中提出的。其基本含義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
是指由於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和市場價格下降產生的劣質品驅逐優質品,進而出現市場交易產品平均質量下降的現象。
在金融市場上,逆向選擇是指市場上那些最有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結果(即造成違約風險)的融資者,往往就是那些尋求資金最積極而且最有可能得到資金的人。
舉例
例如,在產品市場上,特別是在舊貨市場上,由於賣方比買方擁有更多的關於商品質量的信息,買方由於無法識別商品質量的優劣,只願根據商品的平均質量付價,這就使優質品價格被低估而退出市場交易,結果只有劣質品成交,進而導致交易的停止。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打假」問題,關鍵是解決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舍此可能越打越假。
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存在著一些和常規不一致的現象。本來按常規,降低商品的價格,該商品的需求量就會增加;提高商品的價格,該商品的供給量就會增加。但是,由於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機會主義行為,有時候 ,降低商品的價格,消費者也不會做出增加購買的選擇,提高價格,生產者也不會增加供給的現象。所以,叫「逆向選擇」。
⑤ 什麼叫逆向選擇,什麼叫道德風險
「逆向選擇」現在已經成了十分時髦的詞彙之一,幾乎在所有關於經濟改革的文章中都可以找到,但是,它們的定義卻不是很明確。許多教材和論著,包括相當權威的,都隱約將它們分別定義為:信息的不對稱所造成的事前和事後的機會主義行為。交大有個教授、博導,叫胡海鷗的,寫過一篇《「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定義考》,談了他的理解。我接受的就是他的說法。他講「逆向選擇」應該定義為信息不對稱所造成市場資源配置扭曲的現象。(資源配置不合理)。
什麼是機會主義行為:按照美國經濟學家威廉姆遜(Williamson,1985)的定義, 機會主義行為指人們藉助不正當的手段謀取自身利益的行為。
什麼是信息不完全:缺乏完全信息的情況稱為不完全信息。
什麼是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的一般原理:信息不對稱是信息不完全的一種情況,即一些人比另一些人具有更多、更及時的有關信息。信息不對稱不僅是由於人們常常限於認識能力不足,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發生或將要發生的任何情況,更重要的是,由於行為主體為充分了解信息所花費的成本太大,不允許其掌握完全的信息。因此,信息不對稱其實就是信息分布或信息獲得的不公平性,其主要來源一是信息的不公平性,二是市場內幕交易。
什麼是逆向選擇:
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存在著一些和常規不一致的現象。本來按常規,降低商品的價格,該商品的需求量就會增加;提高商品的價格,該商品的供給量就會增加。但是,由於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機會主義行為,有時候 ,降低商品的價格,消費者也不會做出增加購買的選擇,提高價格,生產者也不會增加供給的現象。所以,叫「逆向選擇」。這是我對這個詞字面上的理解。
「逆向選擇」的含義與信息不對稱和機會主義行為有關,卻絕不是這兩者所能夠涵蓋得了的。所以說胡海鷗講它只能是一種不合理經濟制度下所造成市場資源配置扭曲的現象,而不是任何一個市場參與方的事前選擇。
我個人覺得「逆向選擇」是一種現象,包含著不同的參與者。如二手車交易里有低質量舊車的車主,也有高質量舊車的車主,還有買家。不能因為低質量舊車主的機會主義行為,就把「逆向選擇」這種現象也定義成是種機會主義行為。
講逆向選擇,經常舉的例子就是保險市場。
例子略。
假設漲價所增加的供給量都能賣出去。
因為高風險投保者驅逐低風險投保者。
因為提高保費,低風險的人退出,高風險的人不退。市場會充滿高風險投保者。這樣提高價格帶來的損失更大。一定時間後,供給量不升反降。
模糊、無效和虛假等低質量信息會導致 「逆向選擇」效應,就是講:
假設降價所刺激/增加的需求量都能得到供給。
因為有很多低質量信息,一段時間之後,按平均信息質量開的價就會降低,這樣好的信息就會退出市場,這樣市場上就會充滿低質量信息,消費者獲得這樣的信息顯然是很吃虧的,一定時間過後,需求量不升反降。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眼球」和「注意力」也是有限的,而且時間的價值越來越昂貴。越來越昂貴的時間和越來越「垃圾化」的信息之間的矛盾將越來越突出,必須尋找新的出路和答案。
「Blog」似乎給出了一種出路和答案。相對於盲目堆砌信息的網站而言,「blog」就是互聯網中的信息加工者和知識發現者,就是信息和知識價值的提升者。Blog 大多在信息收集和知識加工方面具有長處,而且具有開放的、樂於與人共享知識的品德。通過blog,信息和知識得以甄別、加工、提純和挖掘,知識得以發現,信息的單位價值得以提升,信息和時間之間的矛盾得以緩解。 http://www.blogcn.com/user23/alex0811/index.html
參考資料:http://gaokao.h-e.com
道德風險是代理人簽訂合約後採用隱藏行為,由於代理人和委託人信息不對稱,給委託人帶來損失。保險市場上的道德風險是指投保人在投保後,降低對所投保標的的預防措施,從而使損失發生的概率上升,給保險公司帶來損失的同時降低了保險市場的效率。
基於理性人假設,個人努力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由於任何預防性措施的採取都有代價,同時保險公司承擔了保險的全部風險,所以理性的投保人不會在預防措施上投資,這樣增加了風險發生的可能,給保險公司帶來了損失。更為極端的是個人會促使損失的發生,從而獲得保險公司的理賠。保險公司預計到投保人投保後的這種行為,就會要求投保人交納更多的保險金,這樣降低了保險市場的效率。投保人相對於採取預防措施下的收益也會降低。此外,保險公司為了激勵投保人採取預防措施,可以採用設置免賠額,並且要求投保者也承擔一定比例的損失的方式保護自己的利益,能夠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什麼是道德風險
道德風險並不等同於道德敗壞。道德風險是80年代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一個經濟哲學范疇的概念,即「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於他人的行動。」 或者說是: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後果時所採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
在經濟活動中,道德風險問題相當普遍。獲200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斯蒂格里茨在研究保險市場時,發現了一個經典的例子:美國一所大學學生自行車被盜比率約為10%,有幾個有經營頭腦的學生發起了一個對自行車的保險,保費為保險標的15%。按常理,這幾個有經營頭腦的學生應獲得5%左右的利潤。但該保險運作一段時間後,這幾個學生發現自行車被盜比率迅速提高到15%以上。何以如此?這是因為自行車投保後學生們對自行車安全防範措施明顯減少。在這個例子中,投保的學生由於不完全承擔自行車被盜的風險後果,因而採取了對自行車安全防範的不作為行為。而這種不作為的行為,就是道德風險。可以說,只要市場經濟存在,道德風險就不可避免。
二、商業銀行道德風險的主要例證
商業銀行是經營貨幣資金的贏利性企業。在經營貨幣資金過程中,商業銀行與儲戶(社會公眾和企業)、與貸款戶(個人和企業,主要是企業)、與它的上級管理部門形成了一連串的資金使用上的委託代理關系。在委託代理過程中,由於擁有不同的信息導致博弈雙方不作為的道德風險。下表列出了商業銀行在上述三對委託代理關系中可能存在的道德風險:
商業銀行的地位
商業銀行可能的道德風險行為
商業銀行與儲戶的委託代理關系
代理方
損害儲戶利益的行為
1、存款過程中拒絕接收零幣、殘破幣,不為小額存款戶辦理存款
2、低於或變相低於國家規定利率向儲戶支付利息
商業銀行與貸款戶的委託代理關系
委託方
損害貸款戶利益的行為
1、高於或變相高於國夜娑ɡ
⑥ 什麼是逆向選擇、道德風險請舉出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予以說明。
"逆向選擇"應該定義為信息不對稱所造成市場資源配置扭曲的現象.譬如,二手車市場應該率先成交質量較好的舊車,可實際上卻是質量較次的舊車.因為,二手車市場按車的平均質量定價,質量較好的舊車,其質量高於價格,車主不願意進入這個市場.而質量較差的舊車,其質量卻低於價格,該市場就會充斥質量較差的舊車.舊車交易就不像一般的商品市場那樣,交易的序列按質量由高向低排列,而是由低向高排列成交.保險市場也是如此,保險公司希望獲得較為健康的客戶,以減少保險公司的理賠,可實際上相對病弱的客戶更有投保的積極性,於是保險公司往往擁有的客戶不是由健康向病弱排列,而是倒過來,這才是"逆向選擇".它與信息不對稱有關,如果買方知道舊車的價格高於它的質量,他們不買;如果保險公司完全知道投保人的情況,並要求病弱者多付保費,"逆向選擇"也就不會發生.如果舊車的出售者誠實得不想賺質量低於價格的差價,投保人也坦誠得樂意多付保費,"逆向選擇"同樣不會發生.顯然,"逆向選擇"的含義與信息不對稱和機會主義行為有關,卻絕不是這兩者所能夠涵蓋得了的.因為,高質量的舊車主了解自己車的質量與價格的關系,保險公司也了解自己的優良客戶,它們既沒有信息的不對稱,也沒有機會主義行為.所以,"逆向選擇"只能是制度安排不合理所造成市場資源配置效率扭曲的現象,而不是任何一個市場參與方的事前選擇.
"道德風險"指的是人們享有自己行為的收益,而將成本轉嫁給別人,從而造成他人損失的可能性."道德風險"主要發生在經濟主體獲得額外保護的情況下,它具有非常普遍一般的意義.譬如,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為了避免銀行經營失敗引發社會問題,所以要給商業銀行提供貸款保護,這就可能引發道德風險.因為,商業銀行,包括所有的經濟主體都要追求利潤最大化,它們一定要將貸款(經營)規模擴張到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的階段,如果沒有聯儲的保護,它們享有貸款規模的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對等,這就沒有道德風險.但如果聯儲提供保護,商業銀行貸款(經營)的風險相應下降,防範風險的成本為聯儲承擔,商業銀行的邊際成本下降,它們勢必相應擴大信貸規模,從而更多地享有貸款的收益.這種利用保護而獲得額外利益的行為肯定是非道德的,或者是道德水平下降的.社會承擔的風險隨著商業銀行道德水平的下降而提高,因為,社會承擔風險來自商業銀行的行為,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商業銀行造成的風險小,社會承擔的風險也不大.在聯儲提供保護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擴大信貸規模,社會承擔的風險相應擴大,但是,商業銀行承擔的部分仍然不變,差額部分則為聯儲承擔.顯然,沒有聯儲的保護,商業銀行的道德水平不下降,社會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就小,這就是額外的保護引發的道德風險.在這個過程中,商業銀行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本性和行為沒變,只不過聯儲保護與否改變了它們的邊際成本,刺激信貸規模和風險的相應變化,所以,商業銀行既沒有機會主義行為,也不存在事後的選擇問題.只要有保護降低經濟主體的邊際成本,就難免會引發"道德風險",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納關於計劃經濟對企業的"父愛主義",勢必導致企業效率下降的論斷,就是對"道德風險"的最好注釋.
⑦ 什麼是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
逆向選擇也就是指市場交易的一方如果能夠利用多於另一方的信息使自己受內益而對方受損時容,信息劣勢的一方便難以順利地做出買賣決策,於是價格便隨之扭曲,並失去了平衡供求、促成交易的作用,進而導致市場效率的降低。
道德風險通常是指交易雙方在交易協定簽訂後,其中一方利用多於一方的信息,有目的地損害另一方的利益而增加自己利益的行為。
(7)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擴展閱讀:
逆向選擇基本含義:
1.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市場的運行可能是無效率的,因為在上述模型中,有買主願出高價購買好車,市場——「看不見的手」並沒有實現將好車從賣主手裡轉移到需要的買主手中。
2.這種「市場失靈」具有「逆向選擇」的特徵,即市場上只剩下次品,也就是形成了人們通常所說的「劣幣驅逐良幣」效應。
⑧ 什麼是逆向選擇,什麼是道德風險請根據信息經濟學原理給予說明。
「逆向選擇」是現代主流經濟學的一個慣用詞語。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存在著一些和常規不一致的現象。本來按常規,降低商品的價格,該商品的需求量就會增加;提高商品的價格,該商品的供給量就會增加。但是,由於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機會主義行為,有時候,降低商品的價格,消費者也不會做出增加購買的選擇,提高價格,生產者也不會增加供給的現象。所以,叫「逆向選擇」。
「逆向選擇」的含義與信息不對稱和機會主義行為有關,卻絕不是這兩者所能夠涵蓋得了的。通常經濟學家們把這個定義含混的現象之所以出現的原因解釋為信息不夠對稱,結果導致信息不對稱和逆向選擇成為互相定義的循環解釋。
如果把行為人的選擇當作逆向選擇,又把這種選擇的動因歸結為信息不對稱的話,我們可以說,在現實經濟生活當中逆向選擇是無處不在的或者說沒有不是逆向的選擇。這樣一來逆向選擇這個術語就和眾多經濟學術語一樣變得沒有意義了。
一、什麼是道德風險
道德風險並不等同於道德敗壞。道德風險是80年代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一個經濟哲學范疇的概念,即「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於他人的行動。」 或者說是: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後果時所採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
在經濟活動中,道德風險問題相當普遍。獲200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斯蒂格里茨在研究保險市場時,發現了一個經典的例子:美國一所大學學生自行車被盜比率約為10%,有幾個有經營頭腦的學生發起了一個對自行車的保險,保費為保險標的15%。按常理,這幾個有經營頭腦的學生應獲得5%左右的利潤。但該保險運作一段時間後,這幾個學生發現自行車被盜比率迅速提高到15%以上。何以如此?這是因為自行車投保後學生們對自行車安全防範措施明顯減少。在這個例子中,投保的學生由於不完全承擔自行車被盜的風險後果,因而採取了對自行車安全防範的不作為行為。而這種不作為的行為,就是道德風險。可以說,只要市場經濟存在,道德風險就不可避免。
⑨ 舉例說明保險市場中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
保險市場中的道德風險:是個體行為由於受到保險的保障而發生變化的傾向。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相對於逆向選擇的事後機會主義行為,是交易的一方由於難以觀測或監督另一方的行動而導致的風險。
逆向選擇:在保險市場上,想要為某一特定損失投保的人實際上是最有可能受到損失的人。因此,保險公司的賠償概率將會超過公司根據大數法則統計的總體損失發生費率,這就是保險公司的逆向選擇。
比如汽車保險業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
2011年開始,隨著個人購買家庭轎車的數量逐漸增多,汽車保險業務增長得很快。可是由於車多路窄,新手又多,汽車交通事故比原來增加很多。
這些購買了汽車保險的人由於有了保險,開起車了跟開坦克似的,橫沖直撞,反正汽車壞了有保險公司負責修理。更有人經常酒後開車,把握不住;還有的是開車精力不集中,甚至打瞌睡。結果就是汽車交通事故頻繁發生,致使保險公司收取的保險費不夠賠付汽車修理公司的汽車修理費。(這就是道德風險)
由於保險公司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完全的。盡管公司也知道,在它的顧客中有些肯定比其他人具有更低的風險,但它不能確切知道誰是風險低的人。也就是說,保險公司知道個人之間肯定存在差別,應該努力把他們劃分為較好的和較差的風險類別,並徵收不同的保險費。
但是它做不到,因為它不能知道哪些人是高風險的,哪些人是低風險的。凡是那些積極買保險的人都是容易出險的人,因為他們容易出事故,所以常常渴望購買保險,以便出險之後有保險公司為他們付費。而出險概率較低的人則往往猶豫不決,如果保險價格提高了,反而會把他們首先拒之門外。
這就是典型的逆向選擇效應。提高保險價格導致那些事故傾向較小的人退出了保險市場,而高風險顧客比例的上升直接影響的是保險賠付的上升。
(9)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擴展閱讀:
道德風險三大特徵
1、內生性特徵;即風險雛形的形成於經濟行為者對利益與成本的內心考量和算計;
2、牽引性持征;凡風險的製造者都存在受到利益誘惑而以逐利為目的的;
3、損人利己特徵;即風險製造者的風險收益都是對信息劣勢一方利益的不當攫取,換言之,風險製造者(Risk——maker)與風險承擔者(Risk——taker)的不對稱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