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二章

道德經二章

發布時間: 2020-12-30 02:57:55

A. 道德經1到2章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版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權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B. 道德經第二章什麼意思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專因為有惡屬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C. 道德經中第二章為而不恃的解釋。

恃,《說文》賴也。從心寺聲。
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從寸之聲。
《徐曰》寸,專法屬度也,守也。
恃,心有所守為恃。
《金剛經》雲: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為而不恃:遇事之時,不挑剔,不躲避,不功利,不偏,不倚,不著,不棄。
著,執著。
為而不恃,與佛經之「不住」相通。

D. 怎樣理解《道德經》第二章的現實意義

舉個簡單的例子。屌絲」這個詞本來是沒有的,這個概念也是不存在的,但為什麼會專一夕間火爆網屬絡呢?因為有了「富二代」這類詞。貧富差距本來就有,但此前從沒有如此極端過。就是有了極端簡單輕松的人生的「富二代」,才有了苦逼如此的「屌絲」。
當社會上凸顯任何一類事物時,就會有相反的事物隨之而起。有扶人被訛的,就會有見死不扶的。有見義勇為沒人管的,就會有見死不救的。越極端的狀態越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與其各走極端不如行無為之道,不張揚,不造作。

E. 《道德經》第二章是什麼

原文:

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內
2、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3、故有無相生,難容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4、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5、萬物作而弗始,為而弗志,功成而弗居。
6、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1、天下都認同美而刻意塑造美,這樣就埋下了惡的禍根。
2、都認同善而刻意表現善,這樣就派生了不善的行為。
3、所以有無因相而生,難易因相而成,長短因相而形,高下因相而傾,音聲因相而和,前後因相而隨。
4、所以聖人,以無為的境界從事自己的事業,教化眾生於不言之中。
5、興起萬物於無聲的開始,有所作為於淡泊的志向,自然成就於無駐的境界。
6、因為心無所駐,所以永遠不會失去。

全文見:http://tieba..com/p/1246480430

F.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道德經里的很多字字義豐富,每人理解各有不同,這與人們對「道」的理解取迴向密切相關,個人認為這答里的「彰」字有「贊揚、表揚」的意思,因為「不自是」而受到人們贊揚,進而獲得人們尊重.從另外一個角度也可理解,實則殊途同歸,將「彰」理解為「顯露、顯現」的意思,只有「不自是」才能「顯現」出符合「道」的正確道理.

G.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全而歸之』

老子道德經第抄二十二章
--------------------------------------------------------------------------------
曲則全襲 枉則直
窪則盈 敝則新
少則多 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 故明
不自是 故彰
不自伐 故有功
不自矜 故長
夫唯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 豈虛言哉
誠全而歸之
*************************************************
由於能委屈,所以可以求全;能彎,才能伸直。
低窪之處才能注入,東西舊了才須更新。
東西不足,才會想要富足;東西多了,就會變成雜亂。
所以,聖人以自然的觀念去看待天下一切現象,
對待一切人事物,都採取平等之心,
也就是沒有分別之心,或稱為『無二見』,簡稱『無二』。
不堅持己見,所以能夠客觀明白;
不自以為是,所以能受人尊重。
不自我炫耀,所以凡事能成;
不驕傲我慢,所以能夠進步。
一個凡事不爭的人,天下間就沒有人會跟他爭。
古人說:『能委屈,所以可以求全。』。
這句話,實在正確極了,哪是空話呢?
大家應當好好去學習。

H. 讀完《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後的感受是什麼

講的是抄概念的衍生關系,以及概襲念的內涵。例如曲則全,直線條是一種圖形,也僅僅是許多圖形中的一種,如果能夠畫彎曲的線條,就能夠畫所有圖形。例如夫唯不爭,故 天 下 莫 能 與 之 爭 ,說的是爭至少需要兩個以上相爭的對象,所以不參與,就不會產生紛爭的意思。而曲也包含獲得真理採取迂迴的方式,有的時候不能直接獲得,需要迂迴的途徑獲得,而全有成全的意思,也代表總有辦法找到真理達成目標的意思,並不一定要爭。
本章從形而上的層次上高度抽象概括,最簡化地把萬般意義關聯基本的概念,涵蓋了達成目標獲得真理的方式,提出了不爭的重要理念。十分經典。

I. 道德經第二章翻譯和賞析

道德經》原文譯文注釋評析及解讀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無之相生也③,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聲之相和也⑥,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⑧,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注釋]

①惡已:惡、丑。已,通「矣」。

②斯: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較、對照中顯現出來的意思。

⑤盈:充實、補充、依存。

⑥音聲:漢代鄭玄為《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出的音響叫做「聲」。

⑦聖人居無為之事:聖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範人物。居,擔當、擔任。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憑人們去幹事。

⑧作:興起、發生、創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個人的志向、意志、傾向。

[引語]

本章內容分兩層次。第一層集中鮮明的體現了老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通過日常的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闡述了世間萬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論說了對立統一的規律,確認了對立統一的永恆的、普遍的法則。

在前一層意思的基礎上,展開第二層意思:處於矛盾對立的客觀世界,人們應當如何對待呢?老人提出了「無為」的觀點。此處所講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隨心所欲,而是要以辯證法的原則指導人們的社會生活,幫助人們尋找順應自然、遵循事物客觀發展的規律。他以聖人為例,教導人們要有所作為,但不是強作妄為。學術界有人認為第一章是全書的總綱;也有人認為前兩章是全書的引言,全書的宗旨都在其中了。

[評析]

無論學術界在「道」的屬性方面的爭論多麼激烈,學者們都一致認為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其哲學上的顯著特徵。老子認識到,宇宙間的事物都處在變化運動之中的,事物從產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終的、經常變的,宇宙間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有」也就沒有「無」,沒有「長」也就沒有「短」;反之亦然。這就是中國古典哲學中所謂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隨」等,是指相比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對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動詞。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現「無為」一詞。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無為」的規律辦事。老子非常重視矛盾的對立和轉化,他的這一見解,恰好是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具體運用。他幻想著有所謂「聖人」能夠依照客觀規律,以無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進自然的改造和社會的發展。在這里,老子並非誇大了人的被動性,而是主張發揮人的創造性,像「聖人」那樣,用無為的手段達到有為的目的。顯然,在老子哲學中有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的積極進取的因素。

[解讀] 樸素辯證法的閃光

樸素的辯證法,是老子哲學中最有價值的部份。在中國的哲學史上,還從來沒有誰像他那樣深刻和系統地揭示出了事物對立統一的規律。老子認為,事物的發展和變化,都是在矛盾對立的狀態中產生的。對立著的雙方互相依存,互相聯結,並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而這種變化,他把它認為是自然的根本性質,「反者,道之動也」(第四十章)。老子的辯證法是基於對自然和社會綜合的概括,其目的在於找到一種合理的社會生活的政治制度的模式。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對立面,在人類社會生活中隨處可見,如善惡、美醜、是非、強弱、成敗、禍福等,都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原理。譬如說,如果人們沒有對美好事物的認定和追求,也就不會產生對丑惡現象的唾棄;當你還沉浸在幸福或成功的喜悅中時,或許一場災禍或不幸正悄悄臨近。

有個哲學家說過:人們講得最多的,卻往往是他最不了解的,人們對部分事物和表面現象的關注,常常會忽視整體的隱藏在深層次的、最本質的東西。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題西林壁》一詩中寫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富於哲理的詩句。表述了對事物全體與部分、宏觀與微觀、現象與本質等諸種關系的領悟,這富於啟迪性的人生哲理,與老子的辯證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我們站在歷史的高度上,會發現人類文明的進步是在真理與謬誤、美與丑、進步與落後等矛盾斗爭中前進的。而辯證法的豐富內涵就包含在全部人類文明史中。

老子的樸素辯證法,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傳統文學藝術中有不少體現辯證思維的范疇,就與之有明顯的淵源聯系。例如「有」與「無」,出自老莊哲學,「有無相生」體現了事物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實際也體現了藝術創作的辯證關系。後世的作家、藝術家,他們逐步從老莊哲學中引申出了這樣一種思想:通過「有聲」、「有色」的藝術,而進入「無聲」、「無色」的藝術深層境界,才是至美的境界。與之相關,「虛」與「實」的概念也隨之應運而生,而「虛實相生」理論也成為中國古代藝術美學中獨具特色的理論。

「奇」與「正」這對范疇涉及藝術創作中整齊與變化相統一的創造、表現方法,為中國古代作家、藝術家所常用。「正」指正常、正規、正統、整齊、均衡,「奇」指反常、怪異、創新、參差、變化,二者在藝術創造中是「多樣統一」規律的具體表現之一。在創作者們看來,其意味著事物與事物或形式因素之間既有對稱、均衡、整齊以有參差、矛盾、變化,彼此相反相成,正中見奇,奇中有正,奇正相生,於是產生出和諧的、新穎的藝術美。倘若尋根究源,「奇」與「正」作為對立的哲學范疇,正始見於《老子》五八章:「正復為奇」。而將這對范疇移用於文學理論中,則始於劉勰《文心雕龍》。

不容否認,在中國哲學辯證法發展史上,老子的學說及其影響值得大書特書一筆。

J. 道德經第二章

這個字的意思就是「不」。
這段經文的意思,借用佛家的話說:
不住---色聲回香味觸法,而行答布施。

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主客就是能所,相對而立。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真正起作用的那個不在相對里,弗居就是不生,因其不生,所以不去。

若無眼睛,你怎麼感知光線?因為有了眼睛所以才感知了有限的光-----瞎了。

熱點內容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財政法律制度 發布:2025-05-10 23:37:48 瀏覽:869
考公司法 發布:2025-05-10 23:30:21 瀏覽:242
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九條 發布:2025-05-10 23:24:29 瀏覽:552
開展衛生法律法規的活動 發布:2025-05-10 23:22:41 瀏覽:880
彭澤法律援助 發布:2025-05-10 23:21:03 瀏覽:237
法律意見書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0 23:05:18 瀏覽:169
勞動法修訂時間 發布:2025-05-10 23:04:21 瀏覽:198
大學生道德觀現狀 發布:2025-05-10 23:04:16 瀏覽:984
最新勞動法哪條明確2175 發布:2025-05-10 23:02:12 瀏覽:571
2016交通法律法規知識 發布:2025-05-10 22:56:37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