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思維的主要特徵

法治思維的主要特徵

發布時間: 2023-03-20 11:20:28

⑴ 法律思維有什麼特徵

法律思維方式是法律工作者自身特有的思維方式。它具有思維結構的框架性、思維內容的精確性、思維過程的邏輯性、思維取位的客觀性、思維立場的中立性、思維適用的中介性、思維運作的技術性和思維基礎的經驗性等八大特徵。探索法律思維特徵原理的意義在於對培養合格法律工作者、法學研究、法律實踐、法治化目標諸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功能。
其特徵有:
第一,通過程序進行思考,運用法律術語進行觀察,思考和判斷;
第二,遵循向過去看的習慣,表現得較為穩妥,甚至保守;
第三,注重縝密的邏輯,謹慎地對待情感因素(即客觀公正,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四,法律思維追求的程序中的真,不同於科學中的求真;
第五,判斷結論總是非此即彼,不同於政治思維的權衡特點。

⑵ 法治思維主要包括哪些

法治思維包括:

1、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法律實際上是一種規則。法律規則具有明確性、穩定性和可預測性,可以為人們提供基本的行為准繩。

有了這種法律思維,人們對於自己乃至他人的行為及其法律後果就有了穩定的預期,便會依此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和規范。規則思維要求制定良好的法律,並貫徹它、遵守它。

2、法治思維是平等思維。法律的一個重要價值取向是平等,即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平等思維要求每一個人都拋棄特權思想,自覺將自己置於法律的監督和制約之下。

法律的制定需要貫徹平等原則,不允許個別人或個別集團將自己的特權法制化;法律的實施更要落實平等原則,任何人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不得有法外特權。

3、法治思維是權力受制約思維。權力受制約思維要求制定科學的制度機制,使權力得到制約,使權力行使具有明確邊界。依據法治思維,權力體制與機制必須保證權力在相互制約的前提下相互配合。

4、法治思維是程序思維。程序正義是實體正義的重要保證。程序思維要求分析問題特別是處理問題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必須遵循規律,為公權力的行使設立科學、合理的程序,並確立違反程序的制裁性後果,從而防止破壞法定程序的行為。

法治思維的特徵:

第一,法律的普遍適用性,是指法律在本國主權范圍內對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所有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都必須遵守法律,依法享有和行使法定職權與權利,承擔和履行法定職責與義務。

第二,法律的優先適用性,是指當同一項社會關系同時受到多種社會規范的調整而多種社會規范又相互矛盾時,要優先考慮法律規范的適用。

第三,法律的不可違抗性,是指法律必須遵守,違反法律要受到懲罰。任何人不論權力大小、職位高低,只要有違法犯罪行為,就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養成法律至上思維,對於自覺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權威意義重大。

⑶ 法治思維的特點是什麼

法治思維的特點是:它以合法性為底線,以公平正義為核心,重證據和依據,強調職權法定和權利義務的統一性,尊重和保護人權,堅持正當程序,等等。

1、守住合法性底線——凡事要問是否合法。「合法性」是法治的核心內容;要求行為合法是法治的基本要求。從「是否合法」作為出發點來思考和處理問題,無疑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基本特徵和基本要求。

2、凡事要有規則——無規矩不成方圓。法律就是一種規則;法治就是規則之治。法治思維也是一種規則思維,即要善於運用規則來治理國家和社會。

3、以公平正義為標准——良法之治。法治是規則之治,更應當是良法之治。而「良法」的標准就是「公平正義」。法治只有通過立法公正、執法公正和司法公正才能真正實現。

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概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層面:

一是法治意識和觀念的層面,這是最低最基本的層面。全社會成員都應當具備相應的法治意識、觀念,才能夠形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觀念基礎。對於普通公民而言,既要有權利意識,又要有自覺遵守法律的義務觀念。

對於領導幹部而言,除了相應的權利義務觀念,則要有法治的權力觀,以及帶頭守法、維護憲法與法律的權威的職責意識。

二是法治思維和理念的層面,表現在法治意識和觀念上升到思維、理念的層面,對制度建構和具體實踐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是法治的價值與態度層面,表現在人們的內心價值觀和態度上對於法治的內在認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內化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層面。由此可見,法治思維是在法治意識、法治觀念基礎上的進一步升華,運用法治思維則是對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提出的更高層面的要求。

⑷ 簡述法治思維的含義與特徵

法治思維是指以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則、法律規則、法律方法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思維模式。

法治思維的特徵:

一、法律至上。

指憲法和法律至高無上。規則治理與民主治理相輔相成。法治本身也是通過民主程序制定出來,反映民眾期望,符合民眾利益,體現了共同信念,共同理想,故法治應當受到尊重遵從。國家行為和公民行為都應在法治框架下進行,法不阿貴,法不阿權,法律是平衡器。

無論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還是社團組織、中介機構和公民個人在做決策、解決問題時,都要遵從法律、依法辦事,如違反法律,就要受到法律制裁。

二、科學立法。

指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換言之,立法機關在符合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對必須由法律進行調整的社會關系進行合理的利益分配並形成法律規范的活動。

通過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科學立法,體現良法之治。只有良法之治才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效力。

三、嚴格執法。

它包含權由法定,權責相等,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說細一點,無權不執法,標准要一樣,不能放鬆,不能走樣,要嚴厲,要公平,要公正,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不憑好惡執法,不憑關系執法,不憑人情執法,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如隨意執法,則會秩序混亂,就等於人治。

四、公正司法,或稱司法公正。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不付諸於實踐,即使寫在紙上,也形同虛設。公正司法指弘揚法治,懲惡揚善,匡正壓邪,要公開,要公平,要公正,無罪推定,罪由法定,罪行相當,公正裁判,禁止刑訊逼供這些現代法治原則,也是公正司法的重要標志。

當然公正司法,還靠獨立司法做支撐。司法不公永遠是司法腐敗之源。

五、保障人權。

以人為本,保護人權,實則是保障公民個人人權,規范公權,有效防止政府的侵害。人權的本質特徵是自由與平等相統一。

這人權有個人人權和集體人權之分。前者指公民的生命、人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通信、宗教等諸方面的自由與平等權;後者指種族平等權,民族平等權、自決權、發展權、環境權。法治必然要以保護人權作為重要內容,才能成為法治國家與非法國家的重要標志。

六、全民守法。

守法是全民的責任,也是全民的福祉。全民守法是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尊重,也是實現公民權利的保障。守法是應盡的義務,是維權的有力保證。維權是權利的使用,但維權必須依法進行。非法維權不受法律保護。全民守法是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理的必然要求,於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意義重大。

全民守法是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理的必然要求,於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意義重大。

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它包括公民平等的政治權、平等的經濟權、平等的受教育權、平等的勞動休息權、男女平等權、違法平等地受到追究,任何人都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

(4)法治思維的主要特徵擴展閱讀:

法律思維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多變,各種利益分歧、矛盾沖突相互交織,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種張力、化解各種沖突,為社會和諧穩定奠定根基。當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治國能力強弱,直接影響著黨的執政根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因此習近平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

⑸ 法治思維的四個特點

基本含義:
「法治」已被普遍地接受為社會的理想治理方式。對於法治理想的實現,有兩種途徑,一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動,構建法治所需要具備的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二是靠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地培養法治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後者往往是法治的目標和歸宿,只有在官員和民眾法的生活方式成為一種常態時,我們才能說法治真正地實現了。
2:具體特徵:
法治思維方式或稱法律思維方式有下幾個特點:以權利與義務為分析線索、普遍性優於特殊性、合法性優於客觀性、形式合理性優於實質合理性、理由優於結論。

法律思維方式是指法律職業者的思維方式。其特徵有:

第一,通過程序進行思考,運用法律術語進行觀察,思考和判斷; 第

二,遵循向過去看的習慣,表現得較為穩妥,甚至保守; 第

三,注重縝密的邏輯,謹慎地對待情感因素(即客觀公正,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四,法律思維追求的程序中的真,不同於科學中的求真;

第五,判斷結論總是非此即彼,不同於政治思維的權衡特點

⑹ 法律思維方式的特徵有哪些

法律思維方式的基本特徵

1、法律思維是主體認知客體的一種方法。

法律思維的主體是指法律職業者,主要包括法官、檢察官、律師等;客體是指法律規范和客觀現實。

2、法律思維是主體從現象到本質以達至法律真實為最低標準的一個思考過程。

進入法律視野的客觀事實經常呈現紛繁雜陳、雜亂無章的現象。這些現象背後隱藏著事物的質的規定性。法律思維作為理性的思考方式,需要對大量的現象進行分析加工,法律思維雖然是主體從現象到本質的思考過程,但這種思考以達至法律真實為標准,即所謂的合法性優於客觀性。

3、法律思維以法律職業者的法律知識和經驗閱歷為前提。

與法律職業者相關聯的不僅是法律規范整體,還涉及到具體的事實構成。法律思維不可能憑空產生,其必然以對事物的「先見」為前提。法律職業者運用法律思維,必須具備深厚的法律知識底蘊,否則思考法律問題就會沒有依據和方向。

4、法律思維以法律規范和客觀事實為思考質料。

法律思維的邏輯起點是進入法律視野的自然事實或者說案件,這些自然事實包括時間、地點、人物、行為、動機等等。法律思維通過法律規范要求,區分出自然事實和法律事實,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建構,區分出法律事實的性質。

5、法律思維以法治理念為價值指引,以停止紛爭為目的。

如前所述,法律思維是一種法律方法,其既是實現法治的條件也是法治自身的固有要求。關於法律思維以法治理念為價值指引的問題,將在下文論述。

多數情況下,法律思維表現為一個判斷過程,以得出結論並給出理由為結果,其現實意義就是定分止爭,即案件的審結。定分是對爭執問題是與非的判斷,止爭是在判斷的基礎上據法裁斷,給出法律結論和理由。在此,法律的目的與法律思維的結果形成了契合。

(6)法治思維的主要特徵擴展閱讀:

法律思維方式的步驟:

1、程序先序,即認為程序優於實體;

2、掌握運用法律術語,對事物用法律人的角度觀察、思考和判斷;

3、保持溯及既往的習慣,中正穩重;

4、邏輯嚴密,謹慎地對待情感因素(客觀公正,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5、對事物的探求過程多作事實判斷,盡量少作價值判斷;

6、追求程序正義,在程序正義前提下追尋事物本質;

7、判斷結論總有單一性,是或者非有明確界限並要求作出判斷。

法治首先要求法律人具有專業的法律思維。然而這種法律思維常常不能被普通人理解,有時法官的話還容易惹起眾怒。這里存在多種原因,比如有的法官會違法裁判,又是糾紛的最後裁判者,並且是終極裁判者,所有現在許多社會矛盾都集中到法官身上,這是大家可以觀察得到的原因。

法官的話易惹眾怒的另一個原因,是不容易被察覺的,這是一個職業技術的因素,即法律人獨特的職業思維因素。近年來發生的很多法律熱點案件或事件引起爭議,除了個別法官違法裁判外,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法律人士和非法律人士在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和沖突。

所以大眾在監督司法的同時,還需要了解法官正常的職業思維,最好能給予理解和尊重

⑺ 法治思維的特點是什麼

法治思維從根本上來說屬於人們的思維活動。而思維一般指的是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藉助於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能動地反映客觀現實的理性認識過程。

這樣,採用何種思維方式,不僅制約著人們有關知識的獲得,而且也對人們的社會行為產生重要影響。

對於「法治思維」這一新的法學范疇和命題,從目前有關「法治思維」的研究成果來看,人們在理論上的認識還並不完全一致。有的學者認為:所謂「法治思維,是基於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對法治的信念,認識事物、判斷是非、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也有的學者認為:「法治思維是指受法律規范和程序約束、指引的思維方式。由於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法治建設有不同的重點,因而法治思維的內容也會呈現出不同的樣態。在現階段,法治思維的核心在於限制、約束權力任意行使。

從整體的角度看,法治思維不僅是指依法辦事,而且包含了對公平、正義、權利、自由的價值追求備如。從方法論的角度看,法治思維講究邏輯推理、修辭論辯和理解解釋的技術手段。」

有學者主張:「所謂法治思維,就是指人們以法治理念為指導,運用法律規范、法律原則、法律精神和法律邏輯,對所遇到的問題進行綜合分析、推理判斷和形成決定的思維過程;它是以合法性為起點,以公平正義為中心的一個邏輯推理過程。」

也有學者強調:「何為法治思維?簡言之,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有學者認為:法治思維是指「執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礎上,運用法律規范、法律原則、法律精神和法律邏輯對所遇到或所要處理的問題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和形成結論、決定的思想認識活動與過程」。

也有學者主張:「所謂法治思維,在本質上區別於人治思維和權力思維,其實質是各級領導幹部……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必須時刻牢記人民授權和職權法定,必須嚴格遵循法律規則和法律程序,必須切實保護人民和尊重保護人權,必須始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須自覺接受法律的監督和承擔法律責任。」

(7)法治思維的主要特徵擴展閱讀:

文化范疇

法治思維是一個文化范疇。廣義的法治文化包含了精神、制度乃至物質等不同方面,而法治思維則屬於精神方面的文化要素。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概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層面。

一、法治意識和觀念的層面,這是最低最基本的層面。全社會成員都應當具備相應的法治意識、觀念,才能夠形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觀念基礎。

對於普通公民而言,既要有權利意識,又要有自覺遵守法律的義務觀念;對於領導幹部而言,除了相應的權利義務觀念,則要有法治的權力觀,以及帶頭守法、維護憲法與法律的權威的職責意識。

二、法治思維和帶正理念的層面,表現在法治意識和觀念上升到思維、理念的層面,對制度建構和具體實踐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法治的價值與態度層面,表現在人們蠢滾悔的內心價值觀和態度上對於法治的內在認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內化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層面。由此可見,法治思維是在法治意識、法治觀念基礎上的進一步升華,運用法治思維則是對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提出的更高層面的要求

法治思維與學術界常講的法律思維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法治思維與法律思維都是根據法律的思考,以法律規范為邏輯基準進行分析推理判斷。二者的不同之處主要有二。

其一在於法治思維蘊含著價值意義上的思考判斷,即在法律思維中必須貫穿以人為本或者人權的基本價值標准。

二是法律思維往往更側重於強調一種職業化的思維方式,為法律職業者所掌握運用,而法治思維更側重於強調一種治國理政的思維方式,是為執政者或者公權力的執掌者掌握運用的思維方式。

所以,與法治思維所對立的是人治思維、特權思維,後者將權力置於法律之上,視法律為虛有之物。

⑻ 法治思維的含義與特徵是什麼

含義:社會主義法治思維理念,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國家與法的理論同中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實踐經驗的總結。

特徵:法律至上;權力制約;人權保障;正當程序。

(8)法治思維的主要特徵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的意義

健全社會主義法治,不僅要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而且要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執政地位,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

要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

⑼ 法治思維的特點

法治思維的特點1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規則具有確定性、可預期、可執行等特點,是人們對事物理性期待的體現。規則思維的邏輯起點是:既定的規則告訴人們哪些可為(權利)、哪些不可為(義務),以及如何行為(程序);人們的行為後果是可預期的。對政法機關來說,維護社會穩定,首先要嚴守規則,維護規則的穩定,否則就會破壞人們的預期,理性就變成感性、心安就變成恐懼、有序就變成無序。

法治思維的特點2法治思維是權利義務思維。權利和義務是法律關系的關鍵要素,是判斷是非對錯的標准。法治思維的實質就是從權利和義務角度觀察、分析、處理問題,通過權利和義務的運行,實現法的指引、評價、預測、教育、懲罰功能。

法治思維的特點3法治思維是程序性思維。程序的基本含義:一是任何人不能做自己的法官;二是同等情況同等對待、同等關注;三是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在監督中行使;四是執法司法者不能從當事人那裡牟利,否則會出現偏私。程序的本質是一種形式合理性、可實踐的理性。藉助程序這個「形式性操作杠桿」,就把利益的博弈和價值衡量轉化為在法治規程上表達的訴求,人情、關系、偏見、恣意才會被消除,相應糾紛和問題最後都會在法治軌道上得以解決。

法治思維的特點4法治思維是權衡思維。法治作為定紛止爭的實踐理性,突出特徵在於對各種價值和正當利益的合理平衡,因而法治思維必然體現著權衡利弊、瞻前顧後、兼顧各方的思維特徵。它所要求的是,看問題、作決策,要依法處理好當前和長遠、局部和全局、個別和一般的關系,盡可能把事情考慮得更周全,把方案設計得更縝密,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法治思維的特點5法治思維是建設性思維。建設性思維以建設社會、修復被損害的社會關系為目的。從人類社會發展史看,法治作為治國理政方式,從來都是建設性而不是破壞性的。法治思維以建設性思路確定製度,修復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

熱點內容
四川大學法學院研究生院 發布:2024-05-06 19:59:00 瀏覽:527
初級會計經濟法基礎第三章第一節 發布:2024-05-06 16:25:15 瀏覽:231
安全生產事故法律責任劃分為 發布:2024-05-06 15:43:17 瀏覽:820
復旦法律碩士宿舍 發布:2024-05-06 14:11:53 瀏覽:176
湖南劉程法官 發布:2024-05-06 12:22:08 瀏覽:92
會計基礎經濟法和會計實務哪個容易 發布:2024-05-06 12:21:38 瀏覽:3
法治在線寬城515殺人案 發布:2024-05-06 11:05:53 瀏覽:376
注會通過會計和經濟法可以免考初級么 發布:2024-05-06 10:08:07 瀏覽:833
人民當家做主的法治國家ppt 發布:2024-05-06 09:13:17 瀏覽:251
人民法院申訴復查規定 發布:2024-05-05 23:52:36 瀏覽: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