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的道德
㈠ 企業家的道德責任與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借鑒《孫子兵法》,只關注「謀略」、「詐道」,而全然不解孫子在兵法中所強調的道德
關懷和人本精神,是把《孫子兵法》庸俗化。在商場中,學會欣賞你的競爭對手,而不是在「朋友」就是「敵人」的二元選擇中思考你的交易,應該是企業家經營的最高境界。
自從日本人把《孫子兵法》運用到企業管理與市場營銷上,自稱頗有收獲,美軍也把《孫子兵法》用在伊拉克戰場上,說他們的「斬首行動」戰略思想從中受到了啟發。或許受其影響,近年來,國人特別是企業界人士也對《孫子兵法》產生了極大興趣,今日隨處可以聽見各種企業文化培訓班大講「商場就是戰場」、「《孫子兵法》可以作為商場的制勝寶典秘籍」等等話語,真讓人覺得老祖宗的「兵法」,兩千年後還真有「奇效」。
我雖沒有縱浪商海,卻也與不少商界精英有過推心置腹的交談,從沒有見過什麼「狼性經理」,倒是他們溫文爾雅的言談與謙恭的做派,讓我相信爾虞我詐、玩弄心計謀略成就不了什麼大企業。我不以為「商場就是戰場」的說法有什麼高明之處,隨著經濟法規的逐步健全和市場秩序的發展成熟,「雙贏」才是理性的行為和最佳的結果。商場應該是人們的拚搏、敬業、創新、奉獻精神展現的場所,而不是「拚殺」的戰場。學會欣賞你的競爭對手,而不是在「朋友」就是「敵人」的二元選擇中思考你的交易,應該是企業家經營的最高境界。
企業倫理的呼聲幾年前就雷聲大作,至今不見什麼成效。如今企業文化培訓卻又搬來《孫子兵法》中的「謀略」或者曹操所註解謂「詐道」,來誘引當今經濟活動中的躁動人群。孰不知,《孫子兵法》所以素有「兵典」、「武經」、「百代兵家之師」之稱,它不是只講「謀略」、「詭計」,而是對戰爭本質的深刻反思,凝集了中國兵學思想的精萃。換個視野去看《孫子兵法》,或許可以看到真諦。
道德為「體」,謀略為「用」
春秋至戰國時代,頻繁的搶掠兼並戰爭讓生靈塗炭,所以孟子說「春秋無義戰」。所謂「無義戰」,是批評各諸侯國置周天子的權威不顧,破壞了尊卑秩序。如果說孟子站在政治秩序與道義的角度譴責諸侯國間的征伐戰爭的話,其他先秦諸子更在戰爭的慘禍上給予了深刻的批判。老子說:「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老子主張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天下」。墨子也痛斥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無盡的災難:搶劫財富、殘害無辜、貽誤農時。所以他主張,以德義服天下,以兼愛來消弭禍亂。總之,傳統中國的戰爭觀,有著人文關懷與強烈的道德批判。
同樣,《孫子兵法》十三篇,雖然篇篇是討論謀略,但在篇中那些討論政治和道德的語言頗有深意。如《計篇》里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爭茲事體大,關乎著國家、人民的生死存亡,所以「經之以五事」。「經」是量度、分析研究,「五事」則「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是「令民與同意也」。戰爭問題必須要使百姓同意而得到支持。這也是荀子所言「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天」是指氣候,「地」是指地形,「將」是指揮軍隊,「法」是法度編制。在孫子看來,「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修道」是修明政治,「保法」是確保法制實行。由此,才能把握戰爭的決定權。戰爭可以解決問題,但戰爭造成的危害是極大的,不了解「危害」,就不知道「有利」。由此,「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慎重對待戰爭是《孫子兵法》里最核心問題。因為戰爭可能造成「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所以孫子告誡:「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以戰爭掠城攻地,在孫子看來不是戰爭的最終目的。孫子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百戰百勝,不是高明中的高明者,不用戰爭的屈服敵人,這才是最高明的人。所以「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孫子主張盡量不用戰爭的方式解決存亡問題,其思想應受到中國文化中「人本」觀念的影響。在連年戰爭的慘烈禍害下,人們思考弭兵止戰辦法就是以道德制約戰爭。所以,我們看《孫子兵法》十三篇的內在邏輯,「屈人之兵而非戰」,必推崇「謀略之法」。謀略的本質是「詭」、「詐」,這是曹操所注「兵無常形,以詭詐為道」。謀略非常重要,善用謀略,不戰而勝。因此孫子強調「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過,即便孫子重視謀略的重要性,他也要告誡人們運用謀略的前提仍然是以道德為「體」,以謀略為「用」。如細心讀《孫子兵法》「用間篇」便可體會其中的意涵精義。「用間篇」雖然是講如何使用五類間諜竊取情報的方法。但是在「用間」的前提上,孫子則強調「非聖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只有「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作為兵書的《孫子兵法》也非常強調道德倫理的重要性,所以唐代著名詩人杜牧註解《孫子兵法》說「古之兵柄,本出儒術」。
企業文化是「道」,經營模式是「術」
孫子講的用兵之法,如「知彼知己」、「先勝而後戰」、「以正合,以奇勝」、「我專而敵分」、 「避實而擊虛」、「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等戰略戰術雖然重要,但我以為,這些戰略戰術仍然是「術」而不是「道」。
何謂「術」?清代學者章學誠解釋:「術也者,取所發明之真理致諸用者也。」換言之,「術」就是理性認知的具體運用方法。「道」在中國哲學里有多種說法,簡要概括是關於自然、社會、人所固有的因果性、規律性,由此比附為道德本體,以及人們超驗的體悟境界。所以,在中國文化中一直認為「道」是「本」,「術」是「末」;「道」是「體」,「術」是「用」。「術」不離「道」,不存在一個純粹的獨立的「術」。我們換種說法,中國企業今天在大量借鑒西方的企業管理經驗與制度的時候,往往忽略了西方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如果僅僅學習「惠普」的管理制度,而不理解「HP way」(即惠普之道)所講的內在價值,即:(1)相信、尊重個人;(2)追求卓越;(3)誠信;(4)公司的成功是大家的貢獻;(5)開拓、創新。沒有這些核心價值的支撐,就不可能完全運用惠普的管理制度。企業文化的價值觀是「道」,企業的經營模式與行為風格是「術」。「道」在「術」中,沒有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在管理制度中發揮作用,制度管理不會完善,甚至名存實亡。
所以,借鑒學習《孫子兵法》,只關注「謀略」、「詐道」,而全然不解孫子在兵法中所強調的道德關懷和人本精神,那是把《孫子兵法》庸俗化。二十世紀70年代,美國與歐洲的商學院的管理教育課程都開設了企業倫理課程的研究與教學。他們認為企業管理與經營行為是人的行為,因此從道德角度評價企業行為是不可或缺的。今天,我們在思考與建構中國企業文化時,不能僅僅以「利潤最大化」作為惟一的指標,應該思考如何將「公正」、「責任」、「誠實」等倫理觀念作為核心價值,運用到我們的經濟活動中。
㈡ 為什麼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企業家身上要流淌著道德的血液
社會的經濟發展源於企業的發展,帶動這個社會的生活水平,增加勞動專力社會向企業屬購買各類產品,服務,社會向企業提供了財富,使企業的實力越來越強,資金積累而企業又服務於社會當然企業是要承擔社會責任的,如增加就業,慈善捐助等一個企業家如果沒有道德的血液,只為一己私利那麼他的企業也不會長久,社會責任是一個大的社會趨勢,對個人可能影響不是非常大,但是放大到整個行業,這個社會,其影響可見一般一點愚見,僅供參考
㈢ 企業家無法通過學習提高道德修養
有許多著作總結了前人多元化成功與失敗的案例,讀了這些書,你才可以避免許多前人犯過的方向性錯誤。 ······文/梁小民 在2006年浙商大會的一個分會場,一位進入福布斯排行榜的企業家大聲疾呼,企業家不要讀書。這位企業家「空手套白狼」,有了偌大一筆財富,可惜中了「讀書無用」的毒,缺乏公司理財的知識,上榜後沒幾個月就遇到了現金流斷裂的困境。 企業家讀書無用嗎?我想起了耐克的例子。大家公認,耐克不僅鞋好,而且名字起得也好。這個名字是耐克創始人之一約翰遜的靈機一動。當年鞋生產出來,也設計了「√」的標記後,大家為起名字犯了愁。約翰遜覺得這個標記很像古希臘神話中著雙翼的勝利之神——耐克的雙翼,於是想出了耐克的名字。如果約翰遜沒有讀過希臘神話,焉能想到這個神來之筆的名字?歷史上,企業家讀書受啟示進行產品創新的例子還不少。無論是什麼書,都會對人有啟示。也許不是每本書都給你靈感,但只要有一本給你靈感,不就受益了嗎? 當然,企業家讀書的目的不僅僅是獲得一點靈感,還有更深遠的意義。 第一代成功的企業家往往是沒讀過什麼書的文盲。沒有讀過書的優勢是不受保守的傳統文化的束縛,敢闖、敢幹。在那個初創時期,知識並不重要,甚至可能是包袱,所以,無文化者成功了。 但是,創業成功的人並不一定是能笑到最後的人。隨著市場經濟的完善,企業必須從經驗型企業轉變為制度型企業。經驗型企業的管理者可以沒有文化,不讀書,依靠個人能力和過去積累的經驗取得成功。但制度型企業是一定要有現代企業管理的理論與知識。管理理論和知識固然來自實踐,但決不是一個人的實踐,而是千千萬萬企業家的實踐。學者把這無數企業家成功或失敗的經驗與教訓總結出來,寫成書,就成了理論。不讀這些書,就無法去創立和管理制度型企業。 中國的民營企業,尤其是最有活力的浙江民營企業,正處於轉型時期。能從經驗型企業轉變為制度型企業,就可以做大做強,否則只有自生自滅了。這個時期也是企業家最容易犯錯誤的時期。企業家犯錯誤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現代企業管理知識,讀書太少。過去的經驗不夠用了,對未來怎麼走又茫然無知,「盲人騎瞎馬」,能不閃失嗎?讀了書不能保證你不犯錯誤,但畢竟可以減少盲目性。那些在多元化道路上迷失方向,甚至垮台的企業,大多是由一個文盲或半文盲企業家引導的。其實有許多著作總結了前人多元化成功與失敗的案例,讀了這些書,你才可以避免許多前人犯過的方向性錯誤。 當然,以做好企業為目的去讀書有點「功利主義」。從根本上說,讀書更重要的目的是提高企業家的整體素質。這種整體素質包括「德與才」。 「小富靠智,大富靠德」。企業家的道德修養對企業的成敗至關重要。提高道德修養有多種方法,讀書就是一種重要的方法。書讀得多了,眼光遠了,胸懷寬了,思想境界上去了,道德修養也提高了。「書香門第」的「香」是指道德修養,這種「香」是靠「書」熏出來的。不讀書,不知禮儀,哪裡會有道德修養?企業家要讓財富與道德齊飛,必須多讀書,讀好書。 [焦點] 我國物價上行加快 央行擔憂通脹壓力 [國內] 房貸險市場萎縮 業內稱「尚可盈利」 [財富] 美大亨以4.7億英鎊收購利物浦俱樂部 [企業] 殺出一條血路 特易購進京挑釁沃爾瑪 [消費] 中國烹飪協會對開瓶費首次「鬆口」 [理財] 由奢入儉難:一個女人的省錢流水賬 [測試] 財富測試:怎樣做你才能財運亨通? [論壇] 看看國產富豪都是怎樣煉成的?揭秘家居老總「七大怕」沙特擬打造中東迪斯尼企業家需要的「才」不僅僅是管理企業的「才」,而且要是綜合的「才」。成功的企業家應該懂一點歷史、文學、政治、藝術,人類的一切知識都應該略知一二。這些知識也許不能直接用於企業管理,但它們提高了企業家的綜合素質。有了這種能力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成功。獲得這些知識,提高自己整體能力的途徑有實踐,也有讀書。 許多企業家都以「忙」為借口不讀書。其實讀不讀書不在於「忙不忙」,而在於有沒有讀書的慾望。有了這種慾望,上班前後的一點時間,外出旅遊乘飛機時,都可以讀一點書。積少成多,讀的書就會多起來,整體素質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不然,你就從現在開始試一試。
㈣ 企業家身上「流著道德的血液」,談一談你的看法
企業家流著道德的血這個話題前幾天我們也剛說過。
因為他們凝聚著自身一種貢獻版的精神。他們用自己勤勞的權雙手和聰明的頭腦還有過人的膽量去拼搏創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後他們回報社會不忘政府和人民給他帶來的財富,有一種捨得精神。當他們具備了一定的實力,用自己的實力回報社會受到歡迎時,他們便流著一種崇高道德的血液。反之當一些企業家有錢以後為富不仁,他們別流著一種銅臭無情的道德血液。
㈤ 請結合實際論述中國企業家道德缺失的表現有什麼,如何進行有效治理
其實真正要解決的應該是監管的缺失和整個民族的道德流失,現在的中國,幾乎所有職業都存在道德缺失的問題。沒有理想,沒有追求,沒有畏懼,沒有同情,只有對物質和金錢的狂熱追求,怎麼可能有完美的道德埃
㈥ 道德企業家有哪些樊億鈦是嗎
這個肯定是的
㈦ 一個有良知,有道德,有責任感使命感的企業家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脅之以災,誘之以利。自己體會吧
㈧ 為什麼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企業家身上要流淌著道德的血液
企業家資產成功來源於社會,所以要承擔社會責任,企業家流淌道德血液是因為,來源於社會的財富要回到社會中去,就像國家的稅收,來源於社會,國家的建設發展,如教學,公路,等都有國家出資建設
㈨ 有道德的企業家有哪些他們的主要事跡
盡管逐利性是企業的基本特徵。但企業的利益訴求與道德要求並無本質沖突。作為任何一家企業,其在發展壯大過程中必定會享受社會提供的政策、土地、資金等社會資源的大力扶持。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泉涌相報」,在危機之時,企業及企業家反哺社會,帶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這應是一種自覺行為。而且,這種反哺樹立的是企業自身的形象和誠信,可謂相得益彰、互惠互利。
被譽為現代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指出:「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麼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註定要威脅社會穩定。」其實,對企業及企業家而言擁有了相當多的財富,更應考慮的是社會的公正、公平,從而樂施善舉、扶危濟困,幫助更多的弱勢群體能真正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而不是人為地滋長「仇富」心理和貧富差距的拉大。「良田萬頃,日食一升;大廈千間,夜眠八尺」,只有將財富與道德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財富才能凸顯它的社會意義。
當然,在此次抗禦金融危機中,我們有相當多的企業家表現出了一種道德的覺悟,他們帶頭樹立責任意識、大局觀念,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共克時艱,譬如承諾不裁員、高管帶頭降薪等等,贏得了社會的贊譽。近日便有媒體報道,上汽集團、電氣集團等9家上海國有大型企業高層為應對金融危機的影響將率先帶頭減薪,其最高降幅達40%,這就展現出了一種道德的責任。
但不可否認,我們有些企業家面對金融危機的影響缺失道德責任,在他們身上流淌著的是一種狹隘的私利主義的「血液」,處處考慮的是自身的利益而罔顧民眾的感受。在這方面,某些房地產商們鴨聒雞噪不合時宜地兜售房地價格,處處為自己申「冤」叫「屈」,卻沒有拿出任何行動回報社會,實在讓人臉紅刺耳。
㈩ 為什麼企業家身上應該流著道德的血液
企業家身上應該流著道德的血液,理應設立「企業道德官」。在許多發達國家的優秀企業里,都專門設有「企業道德官」這樣的高級管理職務,負責企業的社會責任事宜。
進行社會捐贈,僅僅是他們工作的一個很小方面。除此之外,他們負責企業在發展中如何對待經濟利益以外的因素———如何對待人力資源,是否遵紀守法,怎樣對自然環境進行正確利用和保護,等等。
據《中國企業公民發展現狀調查報告》顯示,90%的國內企業在企業社會責任建設方面至今依然沒有開始行動。國內99%的企業沒有專門負責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部門設置。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表現頗為令人擔憂。如果缺乏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成熟管理,一個企業必然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最終被社會公眾所拋棄。
「追求利潤最大化,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這是很多企業家給出的答案。作為一個「經濟人」,追逐利潤,講求回報是企業和資本天然而正當的屬性。所以企業家們的回答並沒有錯。但有必要繼續追問,如同魚之於水,毛之於皮,企業發展依賴社會環境社會資源。當代企業理論認為,一個好企業要做一個「企業公民」。
企業除了「為股東負責」,要全面考慮企業對所有「利益相關人」的影響,包括雇員、客戶、社區和自然環境。
摒棄道德、觸犯法律的企業家,最終結果是毀了他人也毀了自身來之不易的企業。企業家身上應該流著道德的血液,理應把提升企業的「道德指數」放在第一位。
(10)企業家的道德擴展閱讀
英國倫敦股票交易所和《金融時報》共同擁有的《金融時報》股票交易所國際公司推出了8種「道德指數」,在世界各主要金融證券市場首先將道德因素納入指數范疇。該公司行政總裁對此舉所作的說明是:「我們推出該指數的原因,是由於投資方在選擇投資對象時,越來越多地希望挑選那些有社會責任感的公司。」
為此,只有那些在環境和社會責任方面起表率作用的公司,才能有幸被納入這一指數,而那些只顧賺錢卻不顧社會影響的公司是無緣進入的。英國人的這種做法,無疑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精明而有遠見的企業經營者應將提升企業的「道德指數」放在第一位,牢記自身的社會責任,樹立道德為先的經營方針。
應從企業文化著手,組織企業全員開展倫理經營所涉及的各種傳統文化精華、倫理構成和道德准則知識的學習,提升全員對倫理經營的感知度和忠誠度,塑造企業的特色文化,鑄造企業的倫理靈魂,為提升企業的「道德指數」創造必要的人本條件,事實上,在很多時候,這種文化和精神就是一種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