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38章

道德經38章

發布時間: 2021-01-03 07:27:37

道德經名句第三十八章

請問您想解決什麼?
譯文:第三十八章:上乘的德不表現為形式上的德,這是版實在有德的;下乘權的德不失離形式上的德,這是沒有實在的德。上乘的德自然而然不有心作為,下乘的德順應自然卻需有心作為。上乘的仁有所作為是無意而為,上乘的義有所作為是有意而為。最講求禮節的人有作為也無人響應,於是強行拽人服從。可見,次於踐行自然規律的是有德行,其次是仁,再次是義,更次是禮。下降到講求過分禮節則是忠信不足,禍亂的開端。自以為有先見之明過分自信判斷事情發展的人,是虛華的片面的認識自然規律,是愚昧的開始。則有,大丈夫立身處世按淳厚篤實的自然規律,不按澆薄虛華的禮節。因此要舍棄較薄虛化而取用淳厚篤實。

② 7月28日學習《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

本章對「道」的不同層次做了詳細的描述,闡述「德」「仁」「義」「禮」的區別

③ 《老子》第三十八章全文解釋

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上德」之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為卻沒有回應他,於是就揚著胳膊強引別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由此愚昧開始產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於澆薄;存心朴實,不居於虛華。所以要舍棄澆薄虛華而採取朴實敦厚。

④ 老子道德經38章中是「下德無為而有以為」還是「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德無為無以為,
下德無為有以為,
上仁為之無以為,
上義為之有以為,
能無為者是知「道」者,只是有無不為和有不為的區別。
能為之者是知「德」者,只是有無棄人和有棄人的區別。

⑤ 《道德經》第十一、八、九、三十六章的相讀後感悟

道德經 版本有好多種 也不知你說的什麼。

⑥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是什麼主題

真正的道德社會一切需自然而行。要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首先要真正體悟回「道」的深刻的含義。答
老子認為,「道」的屬性表現為「德」,凡是符合於「道」的行為就是「有德」,反之,則是「失德」。「道」與「德」不可分離,但又有區別。因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
「德」是「道」在人世間的體現,「道」是客觀規律,而「德」是指人類認識並按客觀規律辦事。人們把「道」運用於人類社會產生的功能,就是「德」。而這既有區別,但又密切不可分割,現代社會統稱之為道德。

⑦ 《老子道德經原文及翻譯》中第三十八章請貼出,呵呵

古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皮(彼)取此。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釋意:
道德高尚者,並不以為自己有德;(實有德)
道德底下者,不承認自己無德,所以沒有德;
道德高尚者,並不刻意做作,只是行事皆遵循道的規律;
道德底下者,處處表現出有德,而自認為有道德;
上仁之人有所功成,無心自居
上義之人有所功成,有心自居
上禮之人有所功成,無人與之相應,則以臂拖拽以令人強從。
故失道矣,
失去道的規律即顯示出德的品質
失去德的品質而後章顯出仁的可貴
失去仁的可貴而後顯現義的誠信
失去義的誠信而後依靠禮的根本
禮這個東西
是忠信之未落後的產物,
失去禮讓,則容易發生禍亂。
能認識到禮前面的這些規律
即取道之精華
而禮這個東西卻是愚笨的人認識大道的起始
所以大丈夫處在這些規律的敦厚之上位
不居處在這些規律的淺薄之下位
處其厚實之處
不居其淺表
故去彼取此。只保存敦厚的精華,捨去不好的浮華。

⑧ 《道德經》第38章,上德不德,道家,老子

213驗證碼7KC :你好。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面後仁,
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⑧。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
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譯文:
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
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
「上德」之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
上仁之人要有所作為卻沒有回應他,上「義」的人有所作為,而是出於有意。
上「禮」的人,出於有意。若是得不到回報。於是就揚著胳膊強引別人從之。
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
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
「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
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由此愚昧開始產生。
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於澆薄;存心朴實,不居於虛華。所以要舍棄澆薄虛華而採取朴實敦厚。

⑨ 道德經。 38章,去彼取此中去彼是什麼

彼取應該語自《道德經》詞語
解釋說意思三
1、聖摒棄物慾誘惑(彼)保持安足(取)
2、舍棄浮華(彼)保留敦厚(取)
3、要自吹自擂()要自知、自(取)
表達君慎獨思想

熱點內容
山東事業單位勞動法 發布:2025-05-05 19:09:06 瀏覽:261
合同法中請求權有哪些 發布:2025-05-05 19:04:09 瀏覽:80
湖北石首交通規章有疑問 發布:2025-05-05 18:49:29 瀏覽:166
政府法律顧問運行平台 發布:2025-05-05 18:39:43 瀏覽:179
獨立的地方立法權 發布:2025-05-05 18:38:59 瀏覽:21
順德區北滘鎮法律援助工作站 發布:2025-05-05 18:38:53 瀏覽:250
安徽阜陽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5-05 18:27:32 瀏覽:513
刑事訴訟法九十條 發布:2025-05-05 18:22:33 瀏覽:895
讀在職法律碩士的學費 發布:2025-05-05 18:17:04 瀏覽:381
群立法作文 發布:2025-05-05 18:12:54 瀏覽: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