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容器
Ⅰ 請列舉魯迅筆下的三個人物,並概括他們的性格特點.幫忙!謝謝拉!
壽鏡吾老先生忠實遵守父訓,立志不當官,也反對和禁止兒子去當官。他不允許小兒子去趕考,甚至把他鎖在樓上,每頓飯菜都叫人給送去。結果他的小兒子用麻繩綁在窗門上,緣繩而下,逃出了樓房,終於去北京考取了朝考一等第一名,當上了吉林省農安縣的知縣。壽鏡吾老先生就罵他不孝,罵了好長一個時期。大概吳越是山水魚米之鄉,讀書人家裡若有些小的產業,不至於過不去、非要去當官不可。再加上清朝政治混亂,壽老先生對清末官場的腐敗是深惡痛絕的,認為亂世切莫去做官,即使做了官也是昏官。在當時這種遁世退卻、不合濁流的態度是可貴的,聯系「三味書屋」的命名,很能看出老先生的正直、善良。這對於他的學生,如後來成為反封建的猛士的魯迅先生,大概不會沒有影響吧!
我們常談到魯迅先生批判傳統文化的勇敢、堅決、深刻。魯迅先生固然受到很多西方的影響,但他不是一個在西方長大的人,在接受西方影響之前,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生活了十幾年。我們不能把魯迅先生理解得過於現代化。五四時代的開放使中國人最大程度地了解了西方,但五四也是離傳統文化很近的一個時代。在拯救中國國民劣根性的手術檯面前,西方的刀和中國的腸胃的不和諧,也深深地體現在魯迅先生的作品中,體現在魯迅先生的包括希望和絕望的一切矛盾中。我們不但要從他的戰斗中讀出一份信心來,我們也要從他的顫抖中讀出一份中國人的精神來。
傳統是一條鏈環,它不是拘束人心的,而是在血脈深處的讓人賴以生活的存在。想起魯迅先生的啟蒙老師是怎樣的一個人,想起魯迅先生的同胞是些怎樣的人,我禁不住問:難道魯迅先生犀利的雜文與《詩》《書》《禮》《樂》就一點兒也產生不了共鳴嗎?對於我來說,魯迅先生的雜文與孔孟經典的相通之處並非文字的優美,修辭的高超,而在於一種精神的暗合。我所接受的所有傳統文化教育絲毫沒有妨礙我接受魯迅,並使我更接近他而不是遠離。壽寧先生寫道:「魯迅每年春節前,總是用『大紅八行箋』給我祖父寫『拜年信』,都是公公正正的小楷,以『鏡吾夫子大人函丈,敬稟者』為開頭,以『敬請福安』為結尾,下具『受業周樹人頓首百拜』之類的話。」魯迅先生對於吃人的封建禮教是憎恨的,但這里卻顯示出了他對具體的傳統道德的尊敬的一面。我感覺到,魯迅先生抨擊傳統文化、傳統道德很大程度上是出於時代的需要,如果魯迅先生活到今天,或許也會為傳統精神吶喊一聲的。
(一)藤野嚴九郎其人其事
藤野嚴九郎生於日本福井縣,世代為醫,藤野嚴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醫生。他生於1874年7月1日,9歲時父親亡故,由大哥二哥撫養。嚴九郎排行老三。他在讀小學時,同時跟酒井藩校教師野坂先生學習過漢學。1892年4月,從福井學校中途退學,進入愛知醫學校,1896年10月畢業,留校作解剖學教師奈良坂的助手。1897年5月,得到醫生開業證明書。同年7月後,在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院學習解剖學一年。1901年10月,藤野應聘到仙台醫專任解剖學講師,其時藤野剛剛滿27歲。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擔任一年級的解剖學理論,他還擔任二年級的解剖實習和局部解剖學。一年級的專業課只有解剖學,一年級的正副班主任大體上照例由敷波和藤野擔任。班主任管理的范圍很廣,據當時仙台醫專規定,諸如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生的管理教導、出席情況、考試成績的統計以及教室的整理和保管,都由正副班主任負責。
1904年7月6日,即大約魯迅到仙台前兩個月,藤野由講師升為教授。
藤野生活樸素,當時教授上課,來回都坐人力車,而藤野則是步行,他住在空堀町,離仙台醫專有步行三五分鍾的距離。魯迅離開仙台前曾到他家去過,他送給魯迅一張照片,背面寫上:「惜別藤野謹呈周君。」魯迅為了安慰藤野,曾故意說:「我想去學生物學,先生教給我的學問,也還是有用的。」據說後來藤野跟侄子藤野恆三郎說過:「周君是個好學生……但不是當醫生的人。看來是為研究生物學才學生理學和解剖學的。」恆三郎說,聽藤野先生的口氣,他是相信了魯迅分別時為安慰他而說的想學生物學的話。
1911年,東北帝國大學成立,1912年仙台醫專並入,成為東北帝大醫學部,所有校舍、教職員、學生原班未動。1915年決定成立東北帝國大學醫科大學,藤野因學歷不夠,被迫於6月底提出「請求免職」,7月1日降為臨時講師,8月9日被解除講師職務。
藤野因生活關系,認為可以搞一搞耳鼻喉的工作,到東京三井公司的慈善醫院就業。1919年回故鄉自立診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
(二)《藤野先生》的主題
《藤野先生》的主題是什麼,這兩年爭論頗多,大體有四種意見:
第一種:表現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
第二種:主要是寫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其次也贊揚了藤野先生。
第三種:懷念歌頌藤野先生。
第四種:主要是懷念歌頌藤野先生,其次也寫了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
分歧點主要是:《藤野先生》是懷念歌頌藤野先生,還是寫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
主張《藤野先生》是寫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的,理由如下:第一,《藤野先生》寫於1926年10月12日,地點在廈門大學。魯迅原來准備在廈門工作兩年,結果只住了半年。他一方面堅持斗爭,一方面寫了《藤野先生》回憶散文,清理自己從1904年到1926年20多年來思想感情變化的軌跡,回顧了自己愛國思想的發展,以此來激勵自己,增強同反動勢力斗爭到底的信念。第二,全文按地點轉移,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諷刺的筆調,痛斥了在日本東京的清國留學生的腐敗狀況,表現了青年魯迅的愛國主義思想。第二部分,作者回憶了自己在仙台醫專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著重追述了自己棄醫從文的原因,充分表達了青年魯迅熱愛祖國、積極探求救國救民真理的可貴精神。第三部分,寫魯迅懷念藤野,藤野不僅沒有民族偏見,給了魯迅無限的溫暖和極大鼓舞,而且藤野的思想與魯迅的愛國主義思想完全是相通的。第三,魯迅在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高潮中回頭總結自己20年前棄醫從文,走上革命道路的戰斗歷程,本身就是對洋務派、改良派、復古派「科學救國」濫調的批判。如果說寫作者的愛國精神是次要的,既不符合作品的內容,也降低了寫作此文的戰斗意義。
主張《藤野先生》是懷念歌頌藤野先生的,理由如下:第一,這篇散文的標題是「藤野先生」,一般說,文章的標題是作者對全文思想內容最鮮明和最精練的概括。這篇散文抒寫的中心應該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題,自然應該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關系的,而不可能抒寫的中心是藤野先生,要表達的主題卻是「我」的某種思想。在文章的結尾部分魯迅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魯迅寫《藤野先生》,正是為了寄託自己對具有「偉大的」性格的藤野先生深沉的懷念。第二,從整篇文章的結構看,是圍繞藤野先生這個中心來組織材料的。開首寫作者對一些專事享樂的「清國留學生」的不滿,正是這種不滿,促使魯迅離開東京去仙台,因而有機會結識藤野先生。接下去寫仙台生活,寫藤野先生,寫泄漏試題的流言,當然與藤野先生有關。寫看幻燈片後終止學醫,是交代離開仙台的原委。後面幾段是寫和藤野先生的分離及分離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總之,這篇文章不是「以魯迅的思想變化為線索」,也很難說是「作者回憶藤野先生,只是為了清理自己從1904年到1926年20多年來思想感情變化的軌跡,明確自己是如何生活、戰斗過來的。」
我們是主張《藤野先生》的主題是懷念歌頌藤野先生的。從作品的效果看,這篇作品留給讀者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魯迅所以建議增田涉把《藤野先生》譯出編入《魯迅選集》,也是因為這篇散文懷念歌頌了藤野先生,而不是因為它寫了自己的愛國主義思想。
章太炎(1869-1936年) 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更名絳,號太炎,後又改名炳麟,浙江餘杭人。他出身於一個世代書香門第而後又遭敗落的家庭,一生經歷了戊戌維新改良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兩個歷史時期,走過曲折的道路,是我國近代傑出的資產階級革命家和著名的學者。魯迅先生曾十分推崇他那「英雄一入獄,天地亦悲秋」的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和「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的豪傑精神,並譽之為「後生的楷范」,(參看《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魯迅全集》第六卷)辛亥革命後,他退居書齋,鑽研學問,粹然成為一代儒宗。在學術上,他涉獵甚廣,經學、哲學、文學、語言學,文字學、音韻學、邏輯學等方面都有所建樹。一生著述頗豐,文字較古奧難懂。主要著作由後人編入《章氏叢書》、《章氏叢書續編》和《章氏叢書三編》,自1982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陸續出版《章太炎全集》,網羅繁富,有中國文化網路全書之稱。
Ⅱ 根據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容器與空的部分有什麼關系
美國著名建築師賴特指出:「一個建築物的內部空間便是那個建築的靈內魂,這是一容種最重要的概念。外部空間則應由室內居住的原狀中生長出來。」他的這段話似乎是受到老子的影響,因為他曾經研究過老子。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室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容器的目的是為了利用空的部分,而空又必須是形成容器的實體包圍才得到的。
Ⅲ 《道德經》中「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是什麼意思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這短短的21個字,卻道盡天地間各股力量互動及成長的現象.
和德國唯心主義大師黑格爾的「正反合」辯證思考法雷同,老子的道也隱藏有「相反相成,循環反復」的兩大層次.宇宙萬物是由相反對立的各種型態所構成,這種相對立的型態,其實也是相輔相成的.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美醜、善惡其實也是相對而相成的,是以「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
這種相互對立、相反相成道理,也是循環反復的.例如春、夏、秋、冬,陰、陽、寒、暑都是互換互生、自然運行的季節常模;運用於人生上,便是強弱互見、吉凶易勢的大道,《易經》上的「剝極必復」、「否極泰來」所講的便是這個道理.
既然一切是循環相生,則弱必生強,強必轉弱,弱是強的成長基礎,強也會反成為轉弱的起點.因此,老子強調「守弱」,弱者道之動也.
柔弱者所以能勝剛強,在於弱者較容易「存活」下去,顯現柔弱面,使其更易於保存生機,這也便是所謂「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剛強」的道理.
隨著時間的發展,原先的弱者會轉為強者,但變強以後,又可能趨於弱,如何使自己永不轉弱,也就是老子所謂的「守弱」之道.
守弱的要訣,老子主張謙下,虛懷若谷,永遠努力找出自已的弱點,便可以維持住「轉強」之勢.不讓剛強之氣顯出來,反而可以長久維持住內部的強韌.《行銷戰爭》一書的作者賴茲,對市場上擁有強勢的企業建議,要不斷自找麻煩去發現自己的弱點或缺點,這是強勢企業經營上最重要的法寶.
天上最柔弱者為風,遇到薄紙阻礙,也會因而轉向,再小的縫隙也會屈身而過.但等到累積的力量成為颶風時,則拔樹倒屋,無堅不摧.只是颶風一旦從海上登陸,也便是它轉弱到消失的時候了.
地上最柔弱者為水,任何再微小的阻擋,都可以改變其方向和形狀.在圓形容器中,水是圓形的,在方形容器中,水則又成為方形,似乎是最沒有自我主張的東西.但一朝積成洪水之勢時,則再巨大的岩石也都難擋其勢.
然而一般弱勢之人,卻很難懂得這層道理.通常很少人能忍住弱勢,反而急著想要強大,以致常冒險亂闖、亂投機,因而惹來提前敗亡的命運.
有的人在弱勢時,固然能堅忍不拔,但只要累積力量到達成功後,便又急於表現自己的氣勢,而忽略了強必轉弱的危機,以致難逃敗亡的命運.
周王朝成立時,贏氏一族的命運便陷入了最悲慘的黑暗時代,但他們的子孫都能堅毅不拔地努力,加上新建的大本營地處偏僻,反而不會捲入中原各國的爭權奪利及晉楚兩國的南北大對抗中,因此更能夠累積實力,終能成為真正的大贏家.
異人和呂不韋一黨,在秦王室繼承權的爭奪戰中,原本也是最弱勢的.特別是異人身處危機四伏的趙國京城,但「生於憂患」的內張力,使他們比別人更需要奪權以求自保,才能在關鍵時刻反敗為勝,成了大贏家.
即使秦始皇本人,早年的環境也是非常艱困的,但這些成長中的磨練,卻也是他成功的最大本錢.
呂不韋成功後,奢侈驕縱,因而惹來殺身之禍.相反地,秦王政在奪得大權後,卻仍壓制自己原先的意念,採用李斯和尉繚的建議,使自己的運勢更進而往上成長,終能擊敗六國,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
只是愈大的成功,時常隱藏著更大的危機,也使秦始皇本人必須去面對一個更大、更危險的挑戰.
Ⅳ 人的本質是什麼。
人不一定什麼都不對伴侶有隱瞞
因為有時候隱瞞更是一種體貼和溫柔
人處於這個社會始終需要各種狀態
所以常常需要在人前有屬於自己的面具
但是不能因此沒有自己
所以也需要有沒有面具的一面
讓自己知道還有自己
可以休息
個人認為做人為別人想會快樂的
只要不是太主觀的以為自己想的都是正確的就好了
否則會給別人帶來負擔自己也沒有快樂
愛情對於你來說算什麼
我
也不清楚
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
愛情是一種排解寂寞
互相寄託的工具
誠實是相對的
不是絕對的
我覺得不違反傷害別人前提的情況可以自己的情況選擇是否誠實每個細節
太追究別人的細節會讓自己很累並且不愉快
而你只能聰明的注意到細節卻沒有聰明到可以解決問題
被人欺騙
是兩方面
有時候自己無意識中
沒有注意一些事情
或者理解錯了某些事
錯信任了某些事和某些人
人一輩子需要不斷磨練自己的眼光和判斷
不是人人都可以一次成功明白很多的
更多的時候還是應該冷靜的判斷一些人和事情
才可以避免欺騙
但是的確要別人信任你首先要信任別人
但是也要注意方法和時機的選擇`
太過於急噪的輕信或者不合適宜的要求別人的信任都是不合理的
友情?
正常意義來說
友情是介於愛情外
親情下的
一個另外的情結
一些彼此沒有愛情和血緣牽扯的人組成的一種新的信任和感情
可以在需要時互相幫助
即使不能給你更多的幫助
最起碼可以陪伴
不容易變質
但是事事無絕對
這個世界的現實可以改變很多感情的
只能說人不夠堅定
不能說友情很不堪
至於你的友情對於你來說算什麼?
如果你覺得你的友情很虛偽
只能說你還需要
體會更多
要懂得去經營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