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和厚德
1. 厚德陝西主要內容是什麼
一是實施「立德」工程,夯實道德基礎。要充分挖掘中華文明所蘊含的講仁愛、重民本、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的時代價值,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並通過各種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推動全體公民特別是未成年人的個人品德建設。
二是實施「尚德」工程,實現道德引領。要廣泛開展「最美人物」評選活動,深入挖掘先進典型,設立「善行義舉榜」,宣傳表彰社會各個層面涌現出的「身邊好人」,引導人們見賢思齊。
三是實施「遵德」工程,建設道德誠信。要建立誠信「紅黑榜」發布制度和獎懲措施,建立省、市、縣三級誠信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加快建立全省統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和覆蓋全社會的信用信息系統,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司法公信等建設,在各領域開展職業道德專項教育和治理。
四是實施「載德」工程,推動道德實踐。要堅持開展「鄰里守望·志願服務耀三秦」系列活動,加強志願者隊伍建設和志願服務組織建設,搭建社會化志願服務平台,推進共產黨員、共青團員認領社區志願服務,逐步實行志願服務項目化運作,使全省的志願服務制度化和法治化。
五是實施「潤德」工程,培育道德風尚。要制定陝西省關愛幫扶道德模範實施辦法,設立「陝西省公民道德建設獎勵基金」,建立黨委政府走訪慰問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制度,注重從中選拔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強化「做好事光榮、做好人不吃虧」的導向,引導人們多做好事、爭當好人。
六是實施「弘德」工程,傳承道德文化。要深入挖掘我省獨有的遠古史、建都史、革命史和中華歷史文化資源,充分闡釋「厚德陝西」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增強工作的科學性和指導性。
《實施意見》指出,將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思想道德建設作為市、縣區黨委、文明委成員單位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評的重要依據之一,作為文明城市、文明單位創建的重要內容進行驗收考核,使文明城市、文明單位真正成為「厚德陝西」道德建設的排頭兵。
2. 厚德載物這個德是指道德嗎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個善是道德意思嗎
是的兩句中的德和善都是指道德。
在三千年多年前的《易經》中,「厚德載物」是與「自強不息」相對應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是對自己的要求;包括兩個方面:
①以自強不息健康之身,珍愛生命,延年益壽;(身體方面)
②以自強不滅凌雲之志,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精神方面)
厚德載物是對社會的責任;包括兩個方面:
①以厚德載收大地之物,珍惜資源、保護環境;(人與自然)
②以厚德載送創造之物,資助他人、造福一方。(人與社會)
3. 道德與利益如何正確對待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一般來說,是指以古代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並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儒、墨、道、法各家倫理思想及佛學中的心性之說,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傳統。
(一)整體至上,「克己奉公」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國傳統倫理結構中,為國利民,「興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經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現,是最大的「義」。堅持這個原則,以此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一切服從這一準則,乃是「仁人志士」的體現。從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們一直倡導這種人生的境界。孔子曰:「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論語·雍也》),孟子曰:「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孟子·滕文公上》)。范仲淹主張「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杜甫詠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的秋風所破歌》);林則徐銘志「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觀點、主張,都堅持從國家利益和整體利益至上的原則出發在個人對他人、對社會、對群體的關繫上,「義以為上」、「先義後利」。考慮個人利益時應不違背道德原則,不得傷害社會和他人利益。所謂「義然後取」、「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論語·雍也》)。
(二)仁愛兼利的人際和諧原則
在中國傳統倫理中,特別重視和強調對人的尊重和關心,提倡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心,愛護和幫助,力圖構建和諧親善的溫和氣氛。孔子以「仁」作為自己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他將「仁」同「愛人」相聯系,把「愛人」作為「仁」的根本要求。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仁」,「博施濟眾者,可謂仁矣」(《論語·述而》)。主張人與人相和,就從自己的慾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考慮,增強理解,彼此相互體貼,照顧,給對方以便利,特別是對有困難者以幫助和救濟。墨子從人與人的樸素尊重的功利原則,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的倫理原則。他認為,人與人的矛盾、糾紛,都是由於「虧人而自利」的利己思想引起的,即「不相愛」,困此人應當「愛人若愛其身」,而愛人和被人愛是相互聯系的。「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墨子·兼愛中》)。這種人際相愛不僅表現在心理上的同情與關心,更表現在實際生活中的互利互惠,使人得到實際利益。「兼和愛」而「交相利」,默家沖破了儒家「愛有等差」的等級觀念,而倡行兼愛到利的普遍性。力爭使之「廣施周遍」、「廣達四海」。
(三)「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與「厚德載物」的寬闊胸襟。
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的流變,化育而成中國人的人格精神,表現為相互聯系而又相對而生的兩方面:一曰「自強不息」,二曰「厚德載物」。在《易經·易大傳》中,最早提出「剛健」學說,「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象傳》)「剛健」表現為人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剛強不屈的性格,奮發圖強的斗爭精神,「剛健自強」的思想,歷來被歷代思想家所崇尚,成為人們激勵鬥志、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柱。而「厚德載物」則是中華傳統倫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懷,也是實現剛健自強的現實途徑。《易經·象傳》中指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主張君子應象大地那樣以博大的胸懷、孕育、承載與容納萬物,從而使自己成為博大精深的聖人。這一優秀的品質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以喜悅的情懷容納別人,善待別人,善待人生,凡事多從好處看,在生活中發現美,發現對人類,對自己有益的東西,與人相處,多發現共同點,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其二就是以謙遜的態度,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長處,取長補短,而克服自己的缺陷與不足,這種廉和態度促使人不斷充實自己,從而使自己日益壯大起來。
(四)修身自律,躬行實踐的道德修養原則
注重加強個人道德品質的修養,是中華傳統道德中獨具特色的倫理文化,在這個方面可資借鑒繼承的精神遺產也最為豐富。
在中國古代各思想流派中都有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而儒家一派在這方面的思想資料最為系統,儒家學派為人們構畫著「三綱八目」的修養系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三綱」,明確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根本目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各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禮記·大學》)這里的「修身八目」詳細地規劃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八個階段,而且他們認為,道德修養是社會上所有的人們共同的立身之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儒家學派既概括了道德修養的完整體系,肯定道德修養的極端重要性。同時還為指導人們的道德修養,提出了許多具體可行的道德修養方法,諸如「立志」、「學習」、「克己」、「內省」、「實踐」、「慎獨」等。他們特別注重「立場」的修養意義,認為「立志」是做人的開端,是成才的根基。「三等可以奪帥焉,匹夫不可以奪志」(《論語·子罕》),而「立志」的核心是「志道」,即志向要遠大,崇高「朝聞道,夕死可矣」、「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員與議也」(《論語里仁》)。「克己」是說為達到一個崇高的道德境界,必須克制自己的私慾與主觀偏見,使自己的心理情感與行為方式符合道德的要求。「學習」是道德修養的基本手段,在古代儒家經典里,「學習」主要是對道德理論,道德規范的學習與了解。《論語》的開篇詞,便是孔子對道德學習的感懷,「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孔子將道德學習概括為「學」、「問」、「思」、「辨」、「行」五個階段,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不僅要學習經典,還要向道德先進典型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學而》)。「內省」就是不斷地反思自己,察覺自己的錯誤與過失,即時發現即時改正。曾參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同上)。明代的學者王陽明,總結出「省察克治」的修善方法,是對曾參「內省」的豐富和發展。他主張每個人應經常在閑暇之時,把自己的好利好貨等私慾認真的清查出來,按照聖賢的道德理論,嚴加批判,將之消滅干凈。「如去盜賊,不要予他出路,不要予他方便,務必使其掃除凈盡」;「又如貓之捕鼠,一眼盯著,斬釘截鐵,務必將其消滅凈盡,廓然大公,方始為快」(《傳習錄·下》)。「慎獨」是一種重要的道德修養方法,也是道德修養所要達到的一種高尚境界,《禮記·中庸》中指出:「君子戒慎乎其所不堵,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說,一個高尚的人,即使在個人獨處,無人監督時,也應堅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對自己的言行,小心謹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因為在無人所知,無人關注的地方,更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品德的高低,故而必須自覺主動地保持自己的道德信念。「慎獨」的方法和境界,是一個人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的反映,是一種優秀的道德品質
4. 大學生如何做到厚德誠信敏行
厚於德、誠於信、敏於行三者都體現了民族性、時代性、地域性的統一同時又有各自不同的側重點。
「厚於德」突出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什麼是德德即道德它是作為規范人們行為的准則往往起著引導、促進人們向善的功能。正是因為有了道德的力量我們的社會才變得溫馨和諧。一個道德淪喪的社會是沒有希望可言的也不會走的長久。法治作為強制性的懲罰手段是對道德約束的補充但最終目的還是要實現道德約束人的作用。道德能使人們主動去遵守行為規范法律永遠只能是使人們被動的接受。一種有生命力和概括力的優秀文化精神必然是一種凝結著過去、昭示著時代和引領著未來的精神。厚德載物作為中華美德的一種概括,這體現在對新思想和新事物的開放包容上體現在不同族群的相互包容和接納、和諧發展上體現在樂善好施、樂於奉獻上
誠於信」,「誠」即誠實誠懇主要指主體真誠的內在道德品質「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體「內誠」的外化基本含義是指遵守承諾言行一致真實可信誠實無欺講求信用。千百年來誠信被中華民族視為自身的行為規范和道德修養重契約重承諾「牙齒當金使」有責任感和擔當
「敏於行」突出體現了文化的特質。地域精神是一個地方獨特的文化氣質構成了一個地方文化精神的獨特風貌是文化精神的亮點和品牌。敏於行、重實乾的精神是思維上求真務實行動上敢為天下先,理論上勇於創新。「訥於言而敏於行」不等於只干不說而是要說話嚴謹、有理有據對先進文化思潮、改革開放和科學發展的理論提升總結也是一種敏於行的表現。
5. 微禮與厚德題記式作文
道德教育:創造與融合 作者:翟小寧 文章來源:摘自《人民教育》2005年第十期 點擊數:984 更新時間:2005-7-20 題 記 有兩種事物,我們越思索它就越感到敬畏,那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道德的境界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道德人格,塑造道德文化,造就道德生活。首先人格的理想境界是真善美。道德文化的理想境界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和而不同,正大光明。道德生活的理想境界是和諧,即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的身心和諧。 道德的境界有層次之分,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基本道德,二是高尚道德,三是聖賢道德。 基本道德的主要內涵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基本道德要人們獨善其身,具有相應的責任意識。高尚道德要求人們在具備基本道德的基礎上,還要有更高的道德素養,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在高尚道德之上是聖賢道德,這是一種崇高的道德境界。聖賢有一顆仁愛眾生、善利萬物、兼濟天下的心,是崇高道德和智慧的化身。他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透徹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站在人類精神的高地,思想澤被人間,人格流芳百世。 亞里士兵多德認為:教育要使學生具備基本的道德修養、底線倫理和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能力。道德教育要以培養基本道德為底線,以培養高尚道德為目的。基本道德是基礎,高尚道德是提升。基本道德培養的是合格公民,高尚道德培養的是賢明君子。學校德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基本道德和高尚道德,培育人格健全的人。聖賢道德的培養不是學校德育所能獨立承擔的使命,但聖賢的思想卻是道德教育的寶貴財富。 道德教育的根本 道德教育的根本是正其心,關鍵是正其念,重點是致良知。 心正則行正,心美則身美。美好的心靈是一切美德的源泉。從美好的心靈中才能流出美德的泉水。育其心,動其心,正其心,凈其心,美其心,是道德教育的根本。 正其心必先正其念。所謂正其念,就是要樹立正確的信念,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信仰是人生的靈魂,高尚的信仰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根本動力。真誠,善良,美好,正義,尊重,寬容,大度,感恩,勤奮,質朴,勇敢,責任,愛心,優雅,文明……這些信仰普通而又珍貴,朴實而又崇高,外化為行動,涵養為美德,滲透在生活之中,是人生幸福的源泉,是世界美好的基石。 良知是我們心中光明的道德,是存在於靈魂深處的真善美。致良知,就是要在心中灑下光明的道德並使之發揚光大,在心田播下真善美的種子並合之生根發芽;就是要像孟子所說的,啟發人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由此生長出出仁、義、禮、智四種美好的品質。簡言之,致良知就是要啟發善良於心靈,播種美德於心田。 心靈是田地,良知是種子,信仰是陽光,美德是花朵,善行是果實。種花得花,種豆得豆;一分耕耘,一份收獲。播種真善美,才能生長真善美。 道德教育的途徑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道德教育內涵深刻,涵蓋深廣,兼容人類、自然、家庭、社會、學校等各個方面,其途徑多種多樣,其方式豐富多彩,其方法不一而足,化用兩句古詩來說,就是「不拘一格育人才,萬紫千紅總是春」。 我們應該不斷探索,提煉出一切工作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如:啟發道德智慧,陶冶道德情感,培養人文情懷,體驗道德情境,樹立人生榜樣,建立人生准則,播種道德行為,養成道德習慣,鑄造首先環境,尊重賞識激勵,等等。在此僅擷取幾點經略述之: 1、啟發道德智慧。 道理,乃道德之理。不明白道德之理,就沒有道德信念;沒有道德信念,就沒有道德願望;沒有道德願望;就沒有道德行為。「信、願、行」三者中,信是基礎。 信的前提是明理。明理方能啟智。道德教育要使學生明白生活的道理,具備一定的道德智慧。 讀書以明理。書中蘊含著豐富的道理。《易經》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兩者相輔相成,水乳交融,構成君子品格的內在美質。涵泳體會,這兩句話所帶給人的啟迪是非常深刻的。 讀書可明理,感悟生活亦可明理。生活是最好的教科書,生活比之書本,它帶給人的啟發更多,賜予人的磨煉更豐富。總之,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讀書思索,與人交流,感悟生活,感受人生,皆可明理。明理重在滲透,啟智重在感悟。 2、陶冶道德情感 培養健康高尚的情感重在熏陶。浸潤。凈化。柏拉圖說:「最好的教育就是那種使得體魄和心靈盡可能得到美的熏陶,盡可能得到完善的教育。」人的身心常受美的環境熏陶,不知不覺也會生出一腔美的情感,養出一種美的氣質。 朱光潛先生談到美學中的「移情」現象時說:「美感經驗是人的情趣與物的姿態和往復迴流。人不但移情於物,還要吸收物的姿態於我,還要不知不覺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經驗的直接目的雖不在陶冶性情,卻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裡印著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潤,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濁念。」(《談美、談文學》) 文學藝術在陶冶情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巴金先生說:「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傑作,它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文學的作用就是要人變得更好。」 3、培養道德習慣。 葉聖陶先生說:「教育的真諦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培養良好習慣,要從日常行為入手,經過一個長期的養成過程,讓不良習慣遠離自身,讓良好習慣成為自然。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自主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莫為」,要讓學生在自主教育中自覺地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文明的素養。要注重道德細節,教育學生「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引導學生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時時處處文明自律,塑造健康文明、和諧向上的良好形象。 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對於一個人的發展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儲蓄好習慣,就等於為將來的生活儲蓄幸福。 文化即德育 生活即德育 「道德教育——心智向善的訓練——涉及諸多方面。它涉及規則和戒律——在日常生活中,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也包括具體的指導、規勸和訓練。亞里士多德寫道:幼年時形成的良好習慣可以改變一生。道德教育還必須明確道德榜樣的絕對重要性。有人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比默默無聲的榜樣的力量更有力,影響更大了…… 除了戒律、習慣和榜樣外,道德教育的園地里還不能缺少另一種東西,我們把它叫做道德文字。要通過生動的文字讓人們看到美好的道德是什麼樣的東西……」 以上是美國前教育部長、著名教育家威廉貝內特博士在他所編著的《美德書》序言中寫下的一段文字。我之所以引用這段文藝工作者字,是因為它比較簡明地概括了道德教育的幾個要點。我還想藉此說明道德教育與生活的密切關系。不管是規則的指導,還是習慣的養成;不管是榜樣的垂範,還是文字的影響;不管是智慧的啟迪,還是情感的陶冶……一切都離不開生活。離開了生活,道德教育就成了無源之水。同樣,道德教育也離不開文化的熏陶。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人。離開了文化,道德教育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由此可見:道德是一種文化,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文化即德育,生活即德育。 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本體,吸取世界文化的成果,創造一種新文化;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為基石,融合世界文明的精華,創造一種新道德;以法治社會和道德社會的健全為基礎,建設一種和諧的新生活——這是道德教育,特別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取得進展的重要前提。而道德教育,特別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又會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從而實現道德教育最終目的——培養道德人格,塑造道德文化,造就道德生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創造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間!
6. 關於「厚德」的名言、古詩、古語,如:國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深淺,不在乎強與弱。越多越好,越多越好
名言:1.土扶可城牆,積德為厚地 助人為樂的
2.巧言令色,鮮矣仁! 只有一張嘴,是沒有道德的
3.仁者莫大於愛人 寫仁義的
4.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古詩:1、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唐•元稹《菊花》)
倒不是百花中特別偏愛菊花,而是因為菊花開過後再也沒有花朵可賞了。句中隱含著對菊花獨傲寒霜而後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
2、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唐•杜甫《》)
丹青,朱紅色和青色的顏料,借指繪畫。這兩句說,一生沉浸在繪畫藝術中而不覺得將近年老,富貴對我就像天上的浮雲一般淡泊。詩句贊揚了名畫家曹霸潛心藝術,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3、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宋•程顥)
不為富貴所迷惑而安於貧賤,男子漢能達到這一境界才稱得上英雄豪傑。今賦予其新的含義,形容志士仁人不謀名利的高尚品質。
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
蹊(xī):小路。桃樹李樹雖然不會說話,但是它們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實,卻吸引人們紛紛前去欣賞採摘,以至在樹下自然踩出一條條小路來。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會贏得人們的敬仰。
5、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沒有恬淡寡慾的修養,就不能使志向清白;沒有寧靜的心胸,不排除外界干擾,就無法達到遠大的目標。諸葛亮認為,修身治學應該首先擺脫名韁利鎖的束縛,切戒浮躁,方能成才。
6、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
如果孤獨地學習,沒有朋友相互切磋,那麼就會學識淺陋,見聞不廣。
7、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趙策一》)
指記住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以後的借鑒。
8、 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唐朝•杜荀鶴《涇溪》)
告誡人們,一帆風順時,不要自滿疏忽,而要小心謹慎。沉淪:指沉船、溺人。
9、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
壞事即使很小也絕不要干,好事即使細微也一定要做。
10、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論語》)
對待自己,每天都要自省,有錯即改,無錯自勉。對別人給自己提出的意見,也應採取這種態度。
1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宋•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
辛勤操勞,艱苦奮斗,足以成就大業;貪圖安逸,放縱享樂,則必遭亡身之禍。
12、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說話要恪守信用,做事要果斷徹底,這是做人的准則和美德。
13、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何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秦•李斯《諫逐客書》)
讓:拒絕,舍棄。就:成就。原喻指要廣納人才,才能成就大業。也可喻指博學多聞,才有更深的造詣。
14、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宋•盧梅坡《雪梅》)
梅花不如雪花白,雪花則不如梅花香。現可用以形容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應該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15、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清•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以:與,交付。假如對國家有利,我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豈能因為有禍患而逃避,有幸福就爭搶呢?詩句表現了林則徐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較個人得失的高尚情懷。
16、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漢樂府古辭《君子行》)
在瓜田裡不要彎身提鞋(免得別人誤認為是摘瓜)。在李樹下不要舉手正帽(免得別人誤認為偷李子)。比喻在容易被人懷疑的地方要謹慎,注意檢點規范自己的行為。
17、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論語》)
君子,指有道德的人。小人,指道德低劣的人。這兩句說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
1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小雅》)
景行(háng):大路。止:語助詞,無義。兩句的原意是:遇到高山就盡情仰望,遇到大路就順利通行。後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以「景行」比喻行為光明正大。句意為:品德像山一樣崇高的人,就會有人敬仰他;行為光明正大的人,就會有人效法他。
19、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蘇軾《贈劉景文》)
擎(qíng):往上托,舉。擎雨蓋,指荷葉,因它像撐開的雨傘。兩句的意思是:荷花衰敗,那高擎如傘的荷葉也隨之枯萎;可菊花凋謝,卻還留下了在嚴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椏。詩句以荷襯菊,表達了對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欽佩之情。
20、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鄭思肖《畫菊》)
寧願在枝頭含著芳香死去,也不為凜冽的北風所吹落。詩人借菊詠懷,抒發堅守節操,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懷。
2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論語》)
做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麼能行。意為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
2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君子幫助別人成就好事,不幫助別人做壞事。
2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24、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資治通鑒》)
善於借鑒別人的經驗教訓來對照自己的言行,就會知道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
25、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毛詩•序》)
提意見的人沒有罪過,聽意見的人,可引以為戒。
26、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
正確地批評我的錯誤的人,是我的老師;恰當肯定我的優點的人,是我的朋友;一味奉承阿諛我的人,是存心要害我的賊寇。這是荀子處世做人的原則,時過千年,仍值得我們借鑒。
27、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晶瑩如冰的心藏於內,高潔如玉壺之形現於外,比喻為人內外純潔,品質高尚。
28、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唐•劉禹錫《浪淘沙》)
比喻清白正直之士,雖一時被誣陷,但歷盡千辛萬苦,其崇高品德終究會被人們認識的。現用以說明凡事經過艱苦努力,終能獲得寶貴成果。
29、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元朝•王冕《墨梅》)
這是通過自畫的墨梅表現出作者清高絕俗的節操。
30、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唐•劉禹錫《酬樂天》)
桑榆:日落時,其餘光留於桑榆之上,故桑榆指晚暮,也借指人的晚年。本句借絢麗的晚霞為喻,用勸勉的口吻,表現出老當益壯,力求進取的精神。
差不多了吧。。希望夠用
7. 道德,品德,厚德,公德道德高望重 厚德載物 豐功懿德 三從四德 二三其德 德藝雙馨 豐功茂德 豐功碩德 德
德本財末 德薄能鮮 德隆望尊 德被四方同心同德 歌功頌德 德隆望尊 愛人以德 醉酒飽德 耆儒碩德 明德惟馨 年高德劭 德才兼備 功德圓滿 果行育德 負德孤恩 才德兼備 謳功頌德 耆年碩德 為德不卒 一心一德 碩望宿德 塔尖上功德 公修公德,婆修婆德 厚德載福 度德量力 負德背義 德洋恩普 德尊望重 地丑德齊 積德累功 積德累仁 積德累善 積德裕後 積善成德 儉以養德 負德辜恩 敗德辱行 大恩大德 德薄能鮮 仁義道德 耆德碩老 見德思齊 為德不終 一飯之德 無德而稱 無怨無德 同德一心 以德報德 以怨報德 昭德塞違 知恩報德 較德焯勤 德容言功 導德齊禮 材德兼備 功德無量 德隆望重 德輶如毛 河山之德 減師半德 感恩懷德 道德文章 德厚流光 材雄德茂 離心離德 量力度德 名德重望 年高德勛 穢德垢行 誶帚德鋤 同德同心 同德協力 潛休隱德 洽博德聞 澡身浴德 以德服人 同心合德 同心協德 同心一德 小德出入 妖不勝德 遺德休烈 遺德餘烈 畏威懷德 以德追禍 至德要道 祖功宗德 潛德秘行 潛德隱行 潛光隱德 施仁布德 樹德務滋 順道者昌,逆德者亡 順德者昌,逆德者亡 頌德歌功 年高德卲 龍德在田 論德使能 進德修業 進德修業 酒後無德 巨人長德 鉅人長德 稱德度功 稱功誦德 稱功頌德 德勝頭回 德勝頭回 德言工貌 德言工容 德言容功 德配天地 德淺行薄 德容兼備 道高德重 道微德薄 德本財末 德薄才疏 德薄才鮮 材輕德薄 才輕德薄 才疏德薄 高才大德 好生之德 何德堪之 德輶如羽 德重恩弘 德音莫違 諷德誦功 恩德如山 厚德載物 德高望重 豐功懿德 豐功茂德 豐功碩德 三從四德 二三其德 不以一眚掩大德 德藝雙馨 感恩戴德 德高望重 厚德載物 豐功懿德 三從四德 二三其德 德藝雙馨 豐功茂德 豐功碩德
感恩戴德 同心同德 度德量力 以德報怨 昭德塞違 明德惟馨 愛人以德 德才兼備
德配天地 厚德載福 德厚流光 德隆望尊 為德不卒 年高德劭 功德無量 積善成德
德重恩弘 德尊望重 歌功頌德 德洋恩普 耆德碩老 大恩大德 耆年碩德 積德累仁
離心離德 仁義道德 負德孤恩 龍德在田 德容言功 積德累善 德輶如羽 負德辜恩
積德累功 地丑德齊 感恩懷德 進德修業 以德服人 謳功頌德 積德裕後 一心一德
德隆望重 德音莫違 德薄能鮮 果行育德 才德兼備 公修公德,婆修婆... 為德不終
導德齊禮 德言工容 功德圓滿 一德一心 見德思齊 道德文章 耆儒碩德 好生之德
負德背義 敗德辱行 德容兼備 德言容功 德言工貌 德本財末 道高德重 德薄才疏
以德報德 施仁布德 以怨報德 何德堪之 德薄才鮮 畏威懷德 一飯之德
8. 「厚德、博學、求真、至善」的理解是什麼
一、「厚德」。「厚德」 語出《周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意謂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厚德」指人的胸懷寬廣,氣度宏大,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引「厚德」二字,意在期望師生員工以高尚的道德立身,以高尚的道德承載天下重任。 「厚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同時也具有時代意義。
二、「博學」。「博學」 語出《論語·子張》:「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博學」既指廣博地獲取知識,也指學問淵博。引「博學」二字就是倡導師生員工努力學習,博採眾長,追求廣博的學識和淵博的學問。尤其是現在信息社會,高等教育迅速發展,開放式辦學理念的滲透,更要求學生要學貫中西,兼容並包,文理兼修,網路俱收,博採眾長。
三、「求真」。「求真」出自《閩中理學淵源考》:「求真於未始有偽之先,而性之真可見矣;求善於未始有惡之先,而性之善可見矣。「求真」,指「崇尚科學,追求真知。」同時還有要講究「真才實學」的意思。」意在要求教師和學生在學習和研究上,要不斷追求和探索真理,勇於改正研究中出現的差誤。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四、「至善」。「至善」出自《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從而提出一個道德修為的最高境界「至善」。引用「至善」不僅指道德的「至善」,而意謂追求一種盡善盡美的境界。
9. 求幾個關於厚德的事例,大概20個,每個字數30左右就成!能表達意思就成!急急急!
日常道德修養是北京人厚德精神的一個展現。俗話說「北京老禮兒多」。北京是專五朝帝都,形成厚屬德風范:重仁愛、講友善,重情義、講互助,重禮儀、講孝敬,重誠信、講承諾,重奉獻、講公益,重群體、講謙讓,重開拓、講拼搏,重自強、講勤奮。重視日常道德,修養個人品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