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立法力促產業更加繁榮
① 《電影產業促進法》的通過,對中國電影產業會產生什麼影響
《電影產業促進法》規定的五個方面的主要制度措施將對中國電影產業產生深遠版影響:將電影產業權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使電影產業成為拉動內需、促進就業、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降低電影行業准入門檻,調動全社會參與熱情,激發市場活力;加大財政、稅收、金融、用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對電影產業給予立體的制度支持;通過擴大監管范圍,完善監管措施,細化監管程序,加大打擊力度等,進一步規范產業發展和市場秩序;明確電影的正面導向作用,維護觀眾合法權益,鼓舞創作熱情,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② 電影產業促進法將帶來哪些利好
這次通過的《電影產業促進法》和之前的徵求意見稿以及草案有一個非常關鍵的變化。如果這兩個變化確實執行下去了的話,這可能是電影審查制度徹底變化的第一步。
我們先來看之前的審查規則是怎麼寫的:
第二十三條 應當將其攝制完成的電影報送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進行初步審查。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審查申請之日起20日內,將初步審查意見和申請材料報送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
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材料之日起30日內作出審查決定。對符合本法規定的,准予公映,發給《電影公映許可證》;對不符合本法規定的,不準予公映,書面通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
原先的草案裡面,審查要分兩步,本地初審,廣電復審。而這次通過的條紋是這樣寫的:
第十七條 法人、其他組織應當將其攝制完成的電影送電影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電影主管部門審查。
電影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電影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審查決定。對符合本法規定的,准予公映,頒發電影公映許可證,並予以公布;對不符合本法規定的,不準予公映,書面通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
電影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本法制定完善電影審查的具體標准和程序,並向社會公布。制定完善電影審查的具體標准應當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並組織專家進行論證。
注意「或者」這兩個字。這意味著,未來省級行政單位與廣電一樣具有電影的終審權,一樣能頒發電影公映許可證。
有一些未能明白事態發展的朋友可能會覺得:
雖然審查下放,但是下面單位為了保證不出事,不背鍋,審查只會比以往更嚴。更有甚者可能會去揣摩上面的喜好口味,來審片。
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原因很簡單,省級行政區的審查部門,不歸廣電直屬,而歸省級行政區直屬。
這個區別在哪裡?
官僚體系的規則是,下級部門的行為方向永遠受上級部門的利益取向所左右。廣電是沒有營收的部門,電影產業的收益再好,在明面的規則之內廣電也收不到一分錢。相反,一旦一部電影在「政治上」犯了錯誤,廣電一定要背鍋。所以從利益取向上,廣電當然會傾向於從嚴審查,甚至吹毛求疵,只為不犯任何錯誤。如果省級行政單位的審查部門直屬於廣電,那麼一定會服從廣電的這種審查取向,而更加嚴格地審查,避免背鍋。
但是省級行政區不一樣。一旦省級行政區培育了一個強大的電影產業基地,這個產業基地就會源源不斷為省級提供稅金,這本身就是政績。在這種條件下,省級有動力去壓制直轄於自己的電影審查部門,減少電影產業的障礙。
除港澳台之外,中國有三十一個省級行政區,總會有一些行政區會願意為培育自己的電影產業而大開方便之門。未來的電影產業就會向那些願意開放方便之門的地區集中。這次把審查權下放給省級單位,恐怕就是為了在電影產業上面開一個口子,讓各個省自己去競爭,在電影產業上恢復過去的地域競爭模式。如此一來,如果搞砸了,立法的人沒風險,廣電沒風險,只有那些願意冒險在電影產業方面搞政績的省級官員會承擔風險。誰拿收益誰冒風險,這是符合發展需要的。
至於說廣電要制定審查標准,這並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因為如果條文過於寬泛,省級自然有相當大的自由量裁權,按照前文所說的情況,必然有省級願意放鬆管制。如果條文比較細致,就變成了「審查規則明文化」。記得當年陳雲關於「新聞法」說過什麼嗎?審查規則明文化其實是審查弱化而不是強化。更何況,這種部委制定的規范,對地方往往缺乏強制力。
這個條文確實十分令人驚訝,與去年的草案相差很大,幾乎是明擺著要松綁了。這有可能是因為我國經濟增長放緩,開始放鬆文化產業管制以求更好的經濟發展。
所以,可以預見,如果這些條文被完整地付諸實施,我國的電影審查制度會放鬆一大截。至於這是不是能讓我國的電影質量再上一個台階,就得看電影界的諸君了。
③ 目前我國促進電影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有哪些並對此做出評價
自「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將文化產業發展為支柱性產業以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舉措。去年新聞出版總署出台了《新聞出版業「十二五」規劃》;今年年初國辦又出台《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今年2月,文化部發布了《「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
業內人士表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被列為今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之一,文化產業會繼續受到各方關注,年內多項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有望出台。
據了解,國務院法制辦正在抓緊進行博物館條例、電影產業促進法的立法工作,爭取年內出台。另外,《文化產業振興法》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性法律,已經開始研究論證。
去年12月,國務院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徵求意見稿)》,其中提出,降低市場准入門檻,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電影產業;強調通過採取財政、稅收、金融、用地等措施支持電影產業發展。
此外,《文化產業振興法》有望在「十二五」期間出台。該法將輔以各文化產業門類的部門促進法,將文化領域相關條例上升到法律層面,有望規範文化產業發展秩序,促進廣播影視、動漫、新媒體、出版發行、文化演藝等重點文化行業的快速發展。
我的評價 若《電影產業促進法》年內能發布實施,將促進我國電影產業快速發展,對相關上市公司構成持續性政策利好。
④ 《電影產業促進法》有何亮點
為打擊票房造假行為,現實施《電影產業促進法》,那麼,該法有何亮點?
一、取消「電影拍攝許可證」,拍電影不需要報批啦!
實施之日起,將正式取消了電影製片單位審批、《攝制電影片許可證(單片)》審批。
七、「德藝雙馨」被寫進法規
對演員、導演等電影從業人員直接提出了倡導性要求,將「德藝雙馨」寫進了法律。知名的電影從業者作為公眾人物,更應該嚴格要求,做好表率。
⑤ 運用市場經濟知識,說明如何推動中國電影產業進一步繁榮發展
要推動中國電復影產業進一步繁榮發展制
①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互為補充的。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劃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切實把市場和政府的優勢都充分發揮出來。
②要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完善市場機制,保障公平競爭,維護市場秩序,增強電影產業對電影市場需求變化的反應和調整能力。
③發揮政府作用要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用政策引導市場預期,用規劃明確電影投資方向,用法治規范市場行為,減少政府幹預,推行權力清單制度。
發揮財政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加大財政對電影產業支持力度。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引導電影產業承擔社會責任,始終將社會效益擺在首位,將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統一起來。
⑥ 如何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
9月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並決定將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據了解,國務院法制辦2011年底公布電影產業促進法徵求意見稿後,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2013年10月底公布五年立法規劃,其中包括電影產業促進法。
專家指出,電影產業促進法醞釀已久,在當下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將讓高速發展的中國電影產業「有法可依」,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電影產業促進法是中國電影進一步發展的有力保障,能夠促進中國電影產業更加規范、健康發展。」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理事長、原中影集團董事長韓三平說。
近年來,我國電影產業發展迅速,電影票房從2003年的10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296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36%。今年以來票房繼續高速增長,各項票房紀錄不斷刷新。
韓三平認為,在法律的保障下,中國電影產業能夠不斷提升產業化水平,從而做大做強,走向世界。
「電影是一種產業,這是國際公認的概念,也符合中國電影發展的大趨勢。希望出台一部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法律,在電影製作、發行等各個環節進一步釐清市場秩序規范。」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電影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左衡說。
在中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的今天,偷漏瞞報票房行為時有發生,製片融資、宣傳發行等多個環節依然存在亂象。專家指出,中國電影產業亟須法律規范,制定電影產業促進法就是要對違背市場規律、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起到約束作用。
專家還表示,立法將有利於簡化電影行政審批,降低電影業務准入門檻。
「通過法律強化中國電影的產業屬性、產業意義,必將為中國電影的發展壯大帶來更強大動力。這是中國電影的呼喚,也是中國電影人共同的期盼。」韓三平說。
⑦ 電影產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據報道,在剛剛過去的2月份,票房達101.4億元刷新月度紀錄。短短兩個多月內,《芳華版》《權無問西東》《唐人街探案2》《紅海行動》等幾部不同類型的國產影片接連成為「爆款」,甚至「一票難求」。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張宏森說,中國將有可能成為繼好萊塢之後新的世界電影製作中心,對世界電影資源的集聚效應將更強,對世界電影文化多樣性的貢獻將更大,預計到2020年,中國電影市場將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
⑧ 中國電影產業現狀與未來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有了新的氣象,每年一度的華表獎、金雞獎、百花獎、百合獎、童牛獎、評選出的多部電影精品和優秀影片足以說明了中國電影的非凡進步,使我們感受到了創作者們不但繼承和延續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國電影的第二次高潮的經驗和傳統,而且也清晰地感受到了創作者們在現實題材領域里的堅持不懈與開拓,探索和創新能力又勝於以前。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中國的電影導演是與時代同步的。
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中國電影導演,特別是第四代電影導演,對於電影市場化的不適應,面對眼花繚亂的市場一時不知所措,一些看起來挺不錯的作品卻受到了市場的冷淡,一些挺不起眼的東西卻受到了市場的青睞。市場說,電影雖然是藝術但它首先是商品,要求即時消費即時賺錢,你可以弘揚民族文化,但在市場上即時找到買主才能站得住腳,市場不承認文化功能,只注重商業價值。例如,廣大農村是中國電影最具發展力的市場,據文化部一項專門調查顯示,全國縣鄉鎮的電影院百分之七十以上都以停映或租借改作其他行當,幾年看不到一場電影。雖然政府努力想改變這個局面也出了不少資金拍攝給農民看的電影,但是這局面還是沒有根本改變。
一位朋友勸我拍拍武打片或者城市片吧,拍農村片觀眾少,同樣費力卻不討好。當時我不得其解,我認為不論什麼題材的電影,只要拍得好看就會有觀眾。轉而一想,朋友說的也不無道理,這大概是中國進入新時期以來,中產階層的迅猛崛起所帶來的強勁的中產階級文化氛圍所致吧,這個階層所面對的是一個物質化了的世界,他們講娛樂,講休閑,什麼「好看」看什麼,什麼「好吃」吃什麼,消遣成了他們看電影的主要目的。為此,一些影視快餐挺適合他們的口味,他們與「思想」的節目無緣,大凡涉及到的所謂「思想」也是金錢的概念。也難怪,投資人是講回報的,製片人是講利潤的,他們認為投資農村片是無利可圖的。特別是前一個時期,整個社會都比較浮躁,一個基本的心態就是想發財想暴富,都想盡快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這不是說我們民族的心理出現了什麼問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還是社會的進步呢。我是說,我們當電影導演的,必須直面這個社會現實。我想,隨著市場經濟的秩序化,使得這樣一些投資人對農業農村農民會有新的、深刻的認識,會逐漸地對農村題材的作品感興趣,他們面對自己經營的艱難,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心態,因為他們在成功之前也是平民百姓。盡管強大的中產階層可以給平民百姓帶來利益,但實現中國的全面小康生活的關鍵,還是在農業農村農民,他們的事情解決不了,中國社會的全面繁榮就無從談起。
我始終認為,問題還是我們電影導演自己,因為題材本身不能決定作品的優劣和觀眾的多少,無論什麼題材,只要拍得好看,就能贏得品位和觀眾,真正的觀眾要求真正的導演,給他一個令人感動的人物形象,有了一個令人激動不已的故事,你的作品,市場就接收了。
由於市場經濟,許多製片人和藝術家受到利益的驅動,紛紛去拍賺錢片,這無可非議,好萊塢的電影產業,目的就是賺錢。可我們是中國,中國有中國的國情,硬去效仿美國並不見得會給你帶來什麼益處。不要迎合「商業」而去拍「商業」,不要迎合觀眾而去拍「趣味」,那樣反而失去了商業和觀眾,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理順自己的思路,更多的關注現實題材,因為現實是觀眾最為關注的,可以這樣說,誰最關心平民百姓誰就擁有了觀眾,這是古今中外大量的名著名片所證明了的。當然,現實題材的創作不能浮躁,不論市場怎樣喧囂,我們不能為蠅頭微利所惑,不能丟掉我們對電影的熱愛之情,需要真情投入,需要一種崇高的責任感。現在一提責任感,許多影視人都呲之以鼻,好像這是過了時的話題。如今時興的說法是按著藝術規律和經濟規律辦事,這話沒錯。我所說的責任感是創作者內心深處的東西,真正的責任感是誕生優秀作品的基礎,特別是導演,一個導演連一點責任感都沒有,很難想像他能拍出有人生況味、有深度的作品。我在拍戲的時候,就要求大家心中都要有一種責任感,一個盲人過馬路,你去扶他一把,你就崇高,你去嘲笑他,你就淺薄,而我們攝制組要的就是這種崇高,把這種崇高作為拍好戲的目標,我相信會有好結果。我覺得,創新和審美品格,都是在劇中人物身上體現的,千萬不要從概念出發。誰都知道人有千面,人各成章的道理,做文章也是文無定法,可為什麼偏偏在創作電影作品的時候,一涉及現實題材的主人公便概念了呢?這當然有各方面的原因,就創作者來說,是一個想像力的問題,究其根本,是能不能真正的深入生活,在生活里發現令你眼睛一亮的東西。這也是一個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的問題,藝術家的責任,就是揭示真理,說真話。
電影是20世紀受大眾喜愛的一門藝術,中國電影至今也快百年了,歷史己經證明,電影自身的發展在一個世紀中超出了任何人的想像。有人認真地研究和考查了中國電影,說從電影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的角度看,敘事電影將可能形成六種電影形態,即影院電影、電視電影、網路電影、電視劇、網路劇、電影劇。我們很快就會進入一個不用膠片的數字電影時代,21世紀的中國電影在製作上將完成一個由拍電影到書寫電影的轉換過程,用計算機繪圖技術可以設計出與演員一樣的數字演員,隨著計算機的不斷完善,數字演員的表情和姿態將會和真人一模一樣,日本已經有人寫文章,說應當考慮被拍攝對象從攝影機前面消失的問題了。到那個時候,電影美術師和攝影師的概念,電影劇作和電影導演的概念就難以確定了,那樣的電影很難說是拍出來的,因為它不是拍電影的概念。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也不管你願意不願意,隨著科技的發展,這種狀態的電影時代很快就要到來。我們電影導演應該有這方面的准備。
就我個人來講是非常不願意看到這樣的電影時代的到來,那種電影很難定義為電影,那是另一種東西,肯定不是電影。電影就應當是人拍出來的,而不是科技出來的,任何科技都應當是電影的輔助手段而不應當成為目的,數字人畢竟是科學而不是真的人,它的情感體驗是數字化了的,模擬得再逼真它也是虛擬的世界,就像電腦游戲機。如果作為電影的一個品種出現是可以的,如果完全替代電影則是不可以的。敘事電影是人的情感體驗,情感這東西科技怎麼能替代?就像人不可以克隆一樣。為此,不論電影變化多少媒介方式和藝術形式,我相信用真人扮演的電影是不會消失的,會長久地活躍在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當中。
未來是預測,重要的還是現在。中國電影若要繼續發展前進,就必須按著電影的自身規律辦事,認真地遵循市場規則,讓市場和歷史檢驗我們的作品,只要創作者能夠不斷地積累知識,吸收和參照古今中外的文化成果,精心製作自己的電影作品,努力提高自己的電影文化水準,才能與人類文化和文明進程同步。
⑨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的出台歷程
1984年,中國的電影法就有了第一稿。
2004年年初,「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正抓緊進行電影促進法起草」的消息傳出,引發業內的一片期待。按照計劃,2004年5月將形成電影促進法草案;6月將有關報告上報國務院;8月至10月起草並形成電影促進法初稿,向業內外人士廣泛徵求意見;11月至12月,根據各方面意見,對草案進行研究論證。
2005年2月,時任電影局局長童剛表示,電影促進法的起草工作已經進入到實質性運作階段,力爭在2005年拿出立法草案,並爭取列入國家立法計劃。
同年8月,時任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趙實表示電影促進法將在年底前向業界徵求意見,力爭2006年報國務院、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
而在2006年1月國家廣電總局向各省級廣播影視局印發《2006年廣播影視工作要點》中,卻再次提及「大力推進電影促進法的起草」。
2007年1月,童剛透露,電影促進法的初稿已經擬定完成。同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葉宏明在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上發言,提出應及早出台電影促進法。
2010年9月,時任國家廣電總局局長王太華在影視創作座談會上發言時強調,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重點加快《電影產業促進法》立法進程。
《電影產業促進法》徵求意見稿由廣電總局起草,報請國務院審查,並聽取了各有關部門、地方人民政府和專家學者的意見,在2011年12月15日在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公布徵求社會各界意見。其目的是為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
2015年的2月26日,中宣部副部長、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書記、局長蔡赴朝在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會議上要求加快推進《電影產業促進法》等重點立法進程。
2015年10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審議《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規定未取得《電影公映許可證》的電影,不得發行、放映、參加電影節(展)。個人擅自提供無證電影參展的,5年內不得從事相關電影活動。另外,草案規定電影院應當如實統計銷售收入。未如實統計的,最高罰款50萬元;情節嚴重的,停業整頓或吊銷許可證。近年多部電影票房打破記錄,但被質疑造假,靠午夜「幽靈場」拉高票房。
⑩ 為什麼電影立法能破除電影產業發展的諸多阻礙
《電影產業促進法》將在四個方面影響電影產業:
提高電影產業檔次內,將電影產業納入國容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縣級及以上政府都要重視發展電影產業,並予以相應的政策、資金扶持
簡政放權,降低電影拍攝准入門檻,不再要求從事電影攝制業務的企業「有符合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行政部門認定的主辦單位及其主管機構」,對社會資本投資電影攝制等業務不做限制
制度支持,建立並利用電影專項基金來扶持各類電影業務,並立體地在財政、稅收、金融、用地等方面進行扶持及補貼
加強監管,將對偷漏瞞報票房、貼片廣告進行監管,其中審查監管內容規定了若干不得在電影中出現的主題及內容。而且,對於「公映許可證」的管理也將進一步加強,並且監管還將擴展到音像出版和互聯網等信息網路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