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人知道

道德經人知道

發布時間: 2024-03-23 21:53:04

1. 如何解讀老子的「民」「知」「智」「愚」

關於《道德經》「知」和「智」,其實就是指非蒙昧的「知道的多」,公認的解讀權威三國魏王弼的《道德真經注》解讀為「知為」,前人河上公解為「思慮深的」,他們自身就是黃老派。老子主張返樸歸真,這在《道德經》中很多自證,曾說「使人復結繩而用」、應「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即希望全民處於結繩記事的狀態,不用文而反質,要全民無所欲無所求。直白說,老子認為「智」即是知道的多和想法多,由此而機巧就會多,這與歸順自然的真是相抵觸的,是最大的「偽」。因此老子認為治好國家不應主張百姓多知多想,應反對民智,主張民愚。所以老子有「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其實「愚民」或「使民愚」就是不要讓百姓知道的多,不要太聰明而過機巧,希望百姓歸自然淳樸無知狀態。這里「愚」就是「蒙昧」,是如同童蒙的無知守真態,所以老子說「聖人皆孩之」。另外,「弱其志」也同樣輔證了這點。
望採納

2. 一個人讀懂了道德經會怎樣

有人讀懂的道德經會是怎樣一個人的道德和理念,它的人有所不同,而且他所做的一切事情有鎖所不同

3. 老子《道德經》:當你明白「虛」「靜」時,你的人生會不一樣!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十六章)他認為萬物的根源是「虛」「靜」狀態的。面對世事的紛爭攪擾,所以老子提出這一個主張,希望人事的活動,能夠致虛守靜。下面對於這兩個觀念分別加以說明: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曾說道家思想是「以虛無為本」的。可見「虛」的觀念在老學中的重要性。《老子》第四章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道沖」即是形容「道」體是「虛」狀的。這個「虛」狀的「道」體,像是萬物的根源。它不但是萬物的根源,而且它所發揮出來的作用是永不窮竭的(這可見老子所說的「虛」,並不是空無所有的)。

這和第五章上的說法是一樣的: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 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橐龠」是形容虛空的狀態,天地之間雖然是虛空狀態,它的作用卻是不窮屈的。運動一經開始,萬物就從這虛空之處涌現出來。可見這個「虛」含藏著創造性的因子,它的儲藏量是無窮的。這正如山谷一樣,雖然是虛空狀的,卻為大量水源的會聚處。老子喜歡用谷來比喻「虛」。他說:上德若谷。(四十一章)

我們常用「虛懷若谷」這個成語來形容某種心境。達到這種心境的人可以稱為上「德」之人。

老子用「谷」來象徵「虛」,「虛」這個觀念應用到人生方面的時候,它含有「深藏」的意義。 「虛」的反面是「實」,是「盈」。「實」含有成見的意思,「盈」表示自滿的意思。老子說了許多關於自滿所產生的弊病,他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二十四章)又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九章)這些話都是提醒人家不要自滿,要深藏。

「虛」狀的東西,必然也呈現著「靜」定的狀態。老子重視「虛」,也必然重視「靜」。無論在人生或人事各方面,老子都很重視「靜」的作用。他說: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十六章)萬物蓬蓬勃勃地生長,老子在蓬勃生長的現象中,看出往復循環的道理。依他看來,萬物紛紛紜紜,千態萬狀,但是最後總要返回到自己的本根,而本根之處,乃是呈虛靜的狀態。這個觀點應用到人生和政治方面,老子認為人事的紛囂,仍以返回清靜狀態為宜。

老子談「靜」,特別著重在政治方面來立論。他說:「清靜為天下正。」(四十五章)可見「清靜」的作用是多麼的大。他又說:「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三十七章)如果不被貪欲所激擾,才能達到清靜的境地,而清靜的境地,也就是「無欲」的狀況。「清靜」「無欲」的重要性老子說得很清楚,他說: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在這里,「無欲」和「清靜」是密切相關的。「無欲」則民自朴,民朴則足以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朴」,在這里「欲」和「朴」是相對提出來的,可見這個「欲」乃是指心智作用的巧詐之欲。因此「無欲」並不是要消解本能性的自然慾望,乃是要消解心智作用的巧詐慾望。在老子看來,統治者若能清靜而不縱欲,社會才能走向安定的路子。

「靜」的反面是急躁、煩擾。我們從它的反面來看,更可了解老子重視「靜」的原因。在二十六章上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zi)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二十六章)靜、重是相關的,持重者恆靜,所以老子重「靜」也貴「重」。他認為一個統治者,在日常的生活中必須能夠持守「靜重」;一個統治者雖然享有華麗的生活,卻能安居泰然,這就是清靜的表現。然而老子目擊當時的統治者,過著奢侈靡爛的生活,表現著急躁輕率的作風,所以他感慨地說:為什麼身為大國的君主還把自己看作是天下最輕的東西呢?

執政者不宜輕率急躁,尤其不可騷擾民安。所以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六十章)治理國家,好像煎小魚一樣;不能常常翻動,否則就要翻得破爛不堪了。老子用煎小魚來比喻治理國家,也就是喻示著治理國家應以清靜為原則,不可攪擾百姓。凡是苛刑重稅都是擾民的政舉,為政者應深自戒惕的。

老子「靜」這個觀念的提出是有他的思想背景的:

(1)他看到當時統治階層的縱欲生活;他們耽溺於官能的刺激,追逐著聲色之娛,因此他發出警告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昧令人口爽;馳騁畋tian獵令人心發狂。」(十二章)他喚醒大家要在多欲中求清靜。

(2)他目擊當時統治者擾民的實況:重稅的逼壓,嚴刑的苛虐。所以他一再地呼籲為政要「清靜」,不可干擾民安。在《老子》書上,除了十六章以外,凡是談到「靜」字的地方,論旨都在政治方面,而且都是針對著為政者的弊端而發的。

老子不僅主張為政應求清靜,人生的活動也應在煩勞中求靜逸。他要人在繁忙中靜下心來,在急躁中穩定自己。俗話常說:「心靜自然涼」,又說:「以靜制動」、「以逸待勞」。這些「動中取靜」的道理,早已成為一般人生活經驗上的口頭禪了。可見老子的「靜」,並不是木然不動、裹足不前,也不是像一潭死水似的完全停滯狀態,乃是「靜中有動,動中寓靜」的。老子說:「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十五章)在這里,老子很明顯地肯定了「動極則靜,靜極而動」的道理。

你從本章內容收獲了什麼?歡迎發表評論,大家交流學習!

文章說明:內容參照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

4. 《道德經》的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這是《道德經》第33章的其中一句話。

【三十三章原文】

【譯文】

不知道讀完原文和解釋你會做何感想?

我是感覺這么多道理在5000多年前都已經被總結出來了,真是難以想像老子的智慧是多麼讓人佩服。

我是最近在讀《道德經》,有了很多的感想,這兩天剛好讀到這里,就分享給大家我的解讀。

能了解、認識別人就會是一個很懂人情世故的高手。 有句話不是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可見這裡面的學問可大著呢。看懂別人也是一種值得學習的能力。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如果在你不知道怎麼回事的情況下,對方就已經生氣了,那麼就可以說明你並不具備這種看懂別人的能力。我們生活中所說的對人的情緒不敏感,不能很好照顧到別人的情緒也是這種情況。不知你是否會經常碰到這種情況?

能了解、認識自己,那你大概就是一個能很好的和別人相處的人。知人能看懂人情世故,知已能明白推已及人的道理。

戰勝別人已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果能知道自己弱點,並戰勝它,那麼你將是一個真正強大的人。像很多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就是戰勝自己的典範。他們已經沒有對手了,唯一的對手就是自己。

知道滿足的人會是一個幸福的人。而只知道追求財富的增長,陷入無窮無盡的慾望的人是沒有多少幸福可言的。試想一個擁有很多財富的人,長年無時間陪伴家人,工作上也是每日飛來飛去,並且還在一直和比自己有錢的人攀比。我想他是沒有多少幸福可言的。(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看法。)

如果有了一定財富後,開始調整自己的狀態,盡量的抽出時間來陪陪家人,並且常常擦拭心靈上的灰塵。在個人財富和幫助更多人之間尋找一個心靈的平衡,我想這應該才是真正的富足。

知足並不是不努力向前,只是在努力向前與現實生活之間做一個平衡。

馬雲說:如果有下一次,他就不會再選擇做生意。

很多人認為這可能是他的矯情,但極有可能是他這么多年開悟後的真實心聲。誰又能知道呢?

有志氣的人會一直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去,並不會為自己取得的一點點成績沾沾自喜。

不離失本分的人才會長久不衰,就像一個生意人一直本本分分的做生意才會長久。如果非要做官和做生意兼而有之,肯定會出事,就不能長久下去。歷史上的紅頂商人曹雪岩就是一個例子。

身死精神永存才叫真長壽。

老子應該算是一個真長壽的人,歷史上到現在只知道他的生辰,卻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去世的。只知道他出了函谷關,就沒有了音信。

老子留給我們的《道德經》是一份偉大的精神盛筵,願你我都能共享用。

5. 《道德經》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一個人能認清別人是一種小聰明,但能認清自己,卻是一種大智慧。

「吾日三省吾身」。

自省,是成長的開始,也是成就人生的良方。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觀心自省,審視自我。

因為他們明白,不斷省察,檢討自己的言行,才能修煉成為更加優秀的人。

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量人當先量己,責人必先問己。

做人,如果只盯著別人的過錯,就永遠看不見自身的問題。

懂得審視自己,常思己過,方可知己短,補不足。

孟子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意思是事情做不成的時候,要多多自我反省。

反躬自省,是一個人根植於內心的教養,也是幫助自己成長的一種絕佳途徑,

熱點內容
官鉛刑法 發布:2024-05-13 22:24:32 瀏覽:138
葉集法院彭鵬 發布:2024-05-13 22:04:10 瀏覽:747
道德經抱怨 發布:2024-05-13 21:59:51 瀏覽:751
禁毒法規定的 發布:2024-05-13 21:06:40 瀏覽:239
李鷹政策法規司 發布:2024-05-13 21:06:26 瀏覽:727
法官判定錘 發布:2024-05-13 17:15:31 瀏覽:984
武功縣司法局 發布:2024-05-13 16:35:49 瀏覽:453
法學需要學數學嗎 發布:2024-05-13 16:01:12 瀏覽:94
民法與法制 發布:2024-05-13 14:39:51 瀏覽:5
的道德教育 發布:2024-05-13 14:38:09 瀏覽: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