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思修論文道德

思修論文道德

發布時間: 2024-03-23 22:46:04

A. 道德與法律相關的思修論文

法律與道德是重要的行為規范,二者都屬於社會的上層建築。法律和道德的關系一直是法律理論的焦點問題。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道德與法律相關的思修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道德與法律相關的思修論文篇一
《論法律與道德》

摘要:法律和道德的關系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古今中外的哲人和智者都試圖給出答案。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在法律和道德之間是不可能劃上一條涇渭分明的楚漢河界的,它們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發揮著不能彼此相互替代的重要作用。唯有「法律」與「道德」攜手,才能真正地達到法治的目的。法德相融,相互滲透與協調,法律適當道德化,道德適時法律化,「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才能營造出一個和諧社會。

關鍵詞:法律;道德;道德法律化;限度;法律道德化

法律和道德是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的兩大調控手段。自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法律和道德就始終相伴、形影不離,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它們憑借著自身的獨有優勢規范著人們的言行,推動社會不斷進步。

人們習慣借用西方的一句 諺語 「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來定位道德與法律的關系,認為法律和道德調整著各自的領域。我不反對這種觀點,但在法律調整而道德不調整的領域以及道德調整而法律不調整的領域外,還存在一個法律和道德交叉調整的領域。正如博登海默說:「道德和法律代表著不同的規范性的命令,其控制范圍部分上是重疊的,道德中有些領域是位於法律管轄范圍之外的,而法律中也有些部門幾乎是不受道德判斷影響的。但是存在著一個具有實質性的法律規范制度,其目的是保證和加強對道德秩序的遵守,而這些道德規范仍是一個社會的健全所必不可少的。」[1]法律是在原始社會的末期隨著氏族社會的解體以及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而產生的,換言之,法律與國家的產生同步,而在法律出現之前道德就已經存在了,早在原始社會就有氏族成員一致遵守的氏族習慣和宗教禁忌了;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規范,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它通常通過各種法律文書表現出來,而道德主要是人們的一種主觀意識,它是導向性的,沒有強制力,它存在人們的思想中,無須通過書面文字表達出來;法律調整的只是人們所表現出來的外化的言行,而道德不單單調整人的 言行舉止 ,還調整著人們的動機和意識;法律強調權利和義務的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這也是法律的核心,而道德強調的是義務本位,它要求我們主動追求真善美,不去計較個人得失。可見,法律和道德產生的條件、表現的形式、調整的范圍和具體內容有著明顯的區別,因而他們應該有各自單獨調整的領域。它們自律的領域是不可以相互干涉和侵蝕的。例如,國家機關的組織形式和規則,司法審判程序等只能由法律調整,而不隨地吐痰和不講粗言穢語之類只能由道德來規范。法律是道德的底線,社會生活中最基本的倫理和道德上升為法律,由國家使用強制力來約束人們遵守和履行。社會生活中最重要和基礎的社會關系既是法律調整的對象,也是道德調整的對象;對這類社會關系的破壞既受法律的制裁,也受道德的譴責。在法律規范中我們可以常常看到道德的影子,比方說,在行政法中對行政人員的道德要求,民法中以誠實信用和公序良俗為指導原則。從某個角度看,道德是法律的上位概念,道德的外延要寬於法律,法律所調整的很大一部分可以歸入到道德范疇中來。龐德在《法律與道德》一書中提到「刑法不應調整的,交給行政法和民商法;而那些法律不該調整的,就交給當事人的良心和他們的牧師吧!」

有人說「越是文明發達、法制完善健全的國家,其法律中體現的道德規范就越多。可以說一個國家的法制是否完善和健全,主要取決於道德規范納入法律規則的數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在一個法制完善和健全的國家中,法律幾乎成為了一部道德規范的匯編。」[2]從中可以看出道德法律化的傾向。所謂道德法律化,主要側重於立法過程,指的是立法者將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規范或道德規則藉助於立法程序法律的、國家意識的形式表現出來並使之規范化、制度化。[3]中西方都不乏道德法律化的例子,較為典型的是中國古代的立法過程。周公制禮,就是將夏商的禮進行整理補充,使禮的規范進一步系統化,禮的原則趨於法律化。「尊尊」、「親親」是周禮的基本原則,這種道德性要求成為法律中最重要的內容。禮和刑在性質上是相同的,在適用上是互補的,違禮即是違法,違法即是違禮,出禮入刑。在漢朝,道德法律化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深受漢儒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漢朝的法律中將符合儒家的原則均以法律的形式表現出來。唐朝是禮法結合的鼎盛時期,宗法倫理關系的禮基本上法律化了,「一準乎禮」是對唐律的評價,禮不僅指導法律制定,而且直接入律。因為我國長期處在儒家思想的統治下,所以我們向來重視發揮道德在社會中的作用,也一直存在道德法律化的趨勢。

道德法律化有其必要性。我們在現實社會中總會看到一些人明知道德的要求,但其行為卻偏與道德相背。一個喪失良知、不知廉恥的人是不會考慮自己行為的道德後果的。這就需要將道德法律化,使人們的「所知」和「所做」一致起來。法律是權力和義務的統一體,而道德偏重於義務,將道德法律化能保障履行了道德義務的人得到相應的權力,當然,權力是可以放棄的,行為人可以做出主動放棄權利的抉擇。這樣,可以激勵更多的人來履行道德義務。「把守法作為一種道德義務」[4]有利於法律的實施。「道德所能調節的社會關系,主要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和對抗性矛盾中非對抗性的行為。」[5]對於人們之間對抗性強、利益沖突激烈的矛盾必須由法律來調整。道德在一些情況下是無能為力的。「道德社會的維護,不僅需要很多人都有道德感,而且還需要所有的人都無條件地這樣做。而要做到這一點是很難的。只要一個人或者極少數的人不道德,它就可以摧毀整個社會的道德資源配置制度。」[5]道德對於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只是譴責而沒有懲處功能,這顯然是不夠的,對於犯罪之類的行為需要嚴厲制裁。正是因為道德本身有不夠完美之處,所以我們要「道德法律化。」

道德法律化應該保持在一個合理的限度內,而不是一味地將所有的道德規范都納入到法律范疇。法律應該是「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合理兼容。事實上,法律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也並非所有的社會問題都可以轉化成法律問題的。法律有其自身的缺憾和局限性,這是無法克服和避免的,也正是因為這樣,激發了人們不斷完善法律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梁啟超先生在其《先秦政治思想》一書中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法律的缺憾:「法律權力的淵源在於國家,一次過度迷信法治主義,便迷信國家權力,結果是自由都被國家吞滅了,此其一;法治主義,總不免機械觀,萬事都像一個模子里定製出來,妨害個性發展,此其二;逼著人民在法律范圍內取巧,成了儒家所謂的‘民免而無恥’,此其三。」將道德都並入法律是不符合人類創設法律的最終目的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道德逐漸凸顯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並且有被經常違反的風險,就有可能吸納到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要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道德法律化是將部分道德賦予法律效力,而哪些道德需歸入到法律中取決於人們對行為的認可程度。道德法律化的這個「度」,可以看成是普通社會成員的道德觀念所接受和需要的程度,法律對社會成員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整個社會成員的道德水平和個人素養參差不齊,對於道德品質高的人來說,法律的標准過低,對於道德品質低的人來說,法律的標准過高,所以法律要取一個「折中值」。一個人可以忽視道德,但是不可以違反法律。我國現行的《婚姻法》就准確地反映了道德法律化及其限度。我國封建社會實行「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重婚是普遍的、道德的、合法的。我們現代社會以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為道德要求,現行的婚姻法堅持一夫一妻制的原則,明確規定「禁止重婚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且將重婚作為准予離婚的法定條件及規定了無過錯方有請求損害賠償的權利。可以看出,現行的婚姻法較大程度地吸收現代社會的道德因素,加大了對重婚的懲罰力度,但現行婚姻法並沒有把所有的婚外戀的情況都囊括在調整的范圍內。婚姻家庭歸根到底屬於私人領域,還是要感情和親情維系,法律不宜規定得過於苛刻。又如,有學者曾經提出將「見死不救」納入刑法中的「殺人罪」的不作為犯罪。見義勇為、舍己為人是一種美德,也是我們一直倡導的主流價值觀。每個人都能這么做當然好。但是,我們不能不給一個人選擇的權利,如果「救別人」要用自己的性命來換,那麼我們起碼要有權決定是否要放棄自己的生命。如果法律硬性規定去「救別人」,就是強行用一條性命去換另一條性命,造成了兩個生命權實質上的不對等。因而還是將是否「救別人」的問題留給道德來規范,通過社會輿論和社會公德來促使人們做出積極的回應。過分強調道德的法律化很可能導致道德的弱化,而且「國家的財力也不能支撐道德全部法律化之後的執行成本。」[7]法律不能夠也不可能完全代替道德。

在道德法律化的同時,我們還要使得法律道德化。法律道德化並非指將法律調整的對象吸收到道德范圍內,而是說法律規范中的倡導性的規定和禁止性條文能內化為人們自覺遵守的對象,而非迫於國家的強制力和法律的約束力不得已而為之。道德是法律的升華。法律規范必須以倫理道德為基礎,失去倫理道德這個基礎,法律規范勢必蛻變成立法者的專橫意志。解決法律中現存的一些尷尬問題,需要在法律中注入道德的血液,靈活地運用法律,吸取儒家倫理法的合理內核,換言之,道德化的法律要藉助於道德的職能。何況人的思想、信仰、私人生活領域等都是法律不能調整的領域,在這些領域加強道德建設有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社會環境。法律道德化不僅有助於公民道德的提高,也是法治目標的實現。法律和道德同屬於上層建築,也都是社會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發展有著巨大推動作用。無論是「道德法律化」還是「法律道德化」都是當今法治社會的亮點,它們從不同的角度迎合法治的需要。

法律和道德的關系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古今中外的哲人和智者都試圖給出答案。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在法律和道德之間是不可能劃上一條涇渭分明的楚漢河界的,它們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發揮著不能彼此相互替代的重要作用。唯有「法律」與「道德」攜手,才能真正地達到法治的目的。法德相融,相互滲透與協調,法律適當道德化,道德適時法律化,「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才能營造出一個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博登海默著.鄧正來,姬敬武譯.法理學:法哲學及其 方法 .華夏出版社,1987,P386.

[2]王一多.道德建設的基本途徑.哲學研究,1997年第一期.

[3]范進學.論道德法律化與法律道德化.法學評論,1998年第二期.

[4]劉雲林.論公民守法道德的養成.中州學刊,2003年第二期.

[5]羅國傑.倫理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P72.

[6]王建國.人性的假設與市場經濟.經濟學茶座,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P75.

[7]郝鐵川.道德法律化.檢察日報,1999-11-24.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道德與法律相關的思修論文

B. 關於道德觀思修論文

道德是維系社會成員關系的紐帶,它規范和調整著人們之間的道德關系和道德行為。道德觀作為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實踐是分不開的。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道德觀思修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道德觀思修論文篇一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與新時期道德重建》

摘要:道德是維系社會成員關系的紐帶,它規范和調整著人們之間的道德關系和道德行為。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____神學道德觀和資產階級道德觀的基礎上形成的關於道德的起源、本質、發展、變化及其社會作用、基本特徵的科學理論體系。學習和把握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是正確分析和解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道德問題,建設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道德觀念體系和道德秩序的必要前提。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道德重建

當前,一方面,人類社會全面進入全球化時代,各種西方社會思潮和 文化 價值觀念迅速滲透到我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造成中西思想道德觀念的沖突、碰撞和融合;另一方面,我國正處於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新時期,各種深層次矛盾逐漸暴露出來,不僅以儒家核心價值觀念為主導的中國傳統價值觀念面臨著嚴重的挑戰,社會主義倫理觀念也為人們所冷落,新舊道德觀念陷入碰撞和沖突之中,整個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道德失范、道德困惑和道德信仰危機。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社會風尚,我們必須自覺地學習和把握馬克思主義道德觀。這既是科學地批判吸收儒家傳統核心價值的精華,又是科學地分析和解決我國新時期道德生活領域出現的各種復雜現象和問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建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新秩序的唯一途徑。

一、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本質與基本特徵

馬克思、恩格斯對現存世界的批判經歷了一個從道德批判向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和經濟批判轉變的過程,正是在這一轉變過程中,他們深刻地闡述了道德的起源、本質等問題。

作為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馬克思出生、成長於____神學道德觀念支配下的思想文化環境中,早年的道德觀念本質上屬於基督____道德觀,而道德批判則是他考察社會歷史的根本模式。他在中學 畢業 之際論述奧古斯都元首的 作文 中指出:「如果一個時代的風尚、自由和優異性受到了損害或者被破壞了,同時,貪得無厭、鋪張浪費和荒淫無度充斥泛濫,那麼這個時代就不可能稱為幸福時代。」然而,脫離了經濟基礎的單純的道德批判並不可能深刻地認識現存世界。此後,馬克思逐漸地超越道德批判,並繼而超越宗教批判展開了政治批判和經濟批判,從而深刻地揭示了道德產生的社會生活根源和經濟基礎,這意味著唯物史觀的創立、成熟和完善。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反對從施特勞斯到施蒂納的整個德國哲學批判僅僅局限於宗教觀念批判的做法,而提倡從現實的人的 社會實踐 活動和物質生活條件出發來揭示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之間的關系,揭示道德作為精神生產方式和意識形態的本質。馬克思所奠定的唯物史觀,科學地解決了生活與意識、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關系,揭示了道德作為精神生產的本質。

以唯物史觀為原則,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系統地論述了道德的起源,揭示了道德的階級性、歷史性和主體性等基本特徵。恩格斯說,「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恩格斯不僅揭示了道德現象本質上是現實物質生活和經濟關系的反映,揭示了道德的起源,還揭示了道德的歷史性、階級性和主體性特徵,闡述了任何道德總是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一定階級或一定民族國家主體的特殊道德。

由此出發,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深刻地批判了費爾巴哈道德論的形而上學性和唯心的神秘主義性質。在他看來,費爾巴哈的道德論之所以貧乏,是因為費爾巴哈撇開人的現實社會經濟關系,並試圖以抽象的、超階級的愛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利益關系;費爾巴哈的道德論之所以是空洞的,則是因為它否定了道德的階級性、主體性及其歷史發展。費爾巴哈自信他的愛的宗教是解決一切社會生活困難的強大推動力,然而對他本人卻毫無結果。究其原因,恩格斯指出:「費爾巴哈不能找到從他自己所極端憎惡的抽象王國通向活生生的現實世界的道路。」

總之,正是在批判封建____神學道德觀和資產階級道德觀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闡釋了道德的起源、本質和基本特徵,創立了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可以說,這種科學的道德觀是我們分析任何時期道德現象的理論基礎,也是我們科學批判吸收儒家核心價值觀念的思想前提。

二、我國新時期道德信仰危機及其根源

自鴉片戰爭以來,以儒家核心價值觀念為主導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經受了無數次的挑戰和洗禮。中華民族在艱難的革命和建設歷程中,對湧入國門的各種思想文化觀念不斷地甄別、選擇,最終選准了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主義道路,並取得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輝煌成就。

然而,我們看到成就的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新時期道德領域出現了不少混亂現象,引起了人們廣泛的困惑,不僅儒家傳統核心價值觀遭到了挑戰,社會主義價值觀也變得蒼白無力。例如: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的「范跑跑」與「郭跳跳」的道德論辯、「婚外情」視為「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等道德現象,更激起了持久的道德熱議,挑戰著人們的道德底線。尤其嚴重的是,部分黨員幹部喪失了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身陷資產階級腐朽生活和封建迷信之中不能自拔。當然,與產生消極影響的道德現象相比,社會上也涌現了許多秉承中華傳統美德、遵紀守法、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道德模範和優秀黨員,如近年引起全社會高度關注的「感動中國」人物,他們用行動感染著人們的心靈。然而,從深層道德觀念來說,社會上同時出現鮮明對比的道德現象只能說明人們在思想道德上陷入了迷茫與困惑,喪失了道德價值認同基礎,缺乏統一的道德信仰理念。這意味著整個社會陷入一定程度的道德信仰危機。

那麼,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分析我國新時期出現的這種道德信仰危機呢?道德觀念決定於經濟基礎,它必然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而改變。那麼就不難理解,我國新時期之所以在道德領域出現混亂甚至一定程度的道德信仰危機,完全在於我國正處於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過渡期,傳統的適合計劃經濟的道德觀念和道德信仰已經不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基礎的新型道德觀念和道德信仰還沒有完全建立健全起來,當下正處於新舊兩種道德觀念沖突、碰撞和融合之際。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本身就意味著利益主體、價值主體的多樣性、多層次性和多元化發展,由此也勢必造成道德觀念的多元化。因此,思想道德觀念的多元化發展必將造成多種道德觀念的沖突和碰撞,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健全和完善,這些沖突和碰撞就必然愈顯得激烈。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道德觀思修論文

C. 關於道德規范的大一思修論文2000字

道德規范是一種個人與個人之間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原則和規范的總和。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關於道德規范的思修論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道德規范的思修論文篇一:《淺論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摘要: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在長期的 教育 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品質的總和,是教師思想覺悟、道德品質和精神面貌的集中體現。本文從筆者的親身體驗出發,提出青年教師早期師德培養應當從愛心,責任,奉獻;教學,科研,服務社會;教育觀、教學風格、教學藝術三點出發。

關鍵詞:職業道德;奉獻精神;社會服務

一名優秀的教師一定是具有高尚職業道德的教師,只有尊重教育和崇尚科學的情懷和對這份工作的責任感和熱愛才是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積極關心學生成才和勤奮鑽研專業知識的不懈的動力。我深深感受到做好一名大學教師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當教師,總有一些理念被牢牢地種進了心裡。愛心,責任,奉獻。作為青年教師,面對新的工作環境,面對新的角色,面對特殊的工作對象,這更加需要我們把愛心、責任、奉獻謹記在心。面對可愛活潑的大學生,剛從大學出來的我們,還沒有完全從這個角色中轉化過來,這就需要我們快速做好角色的轉化,積極投入到工作中來。愛心,喜愛學生,耐心去了解學生,這是我們步入新崗位的第一步。大學階段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和穩定的重要階段,大學教師肩負著引導和建立正確觀念的神聖使命。這就需要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言傳身教,通過知識、行為去影響他,教育他,起到模範的作用。有人說,「潤物細無聲」是描寫老師影響學生的形象概括,我想,除了細無聲之外,更多地需要有計劃、有目的、有 方法 地去引導學生。這就要求青年老師精通專業知識、認真備課、及時更新知識等等。這些都需要青年老師去鑽研,去實踐。當代大學生熱情、開朗、活潑、向上,和他們在一起,善於發現和學習,我想我們會相處得更好。同時,大學生有其顯著的心理特點:自我意識增強但發展不成熟; 抽象思維 迅速發展但思維易帶主觀片面性;情感豐富但情緒波動較大;意志水平明顯提高但不平衡,不穩定。這些特點告訴我們青年教師要加強 心理 健康知識 的學習,當學生面臨心理困惑時,能有效地引導或者找適合的專家求助。人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培養新一代的「園丁」,是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這說明教師的頭銜它既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責任。作為青年教師,「奉獻」這兩個字更要銘記。在任何崗位都是,如果太計較得失,工作滿意度不高,會導致工作積極性下降,如果抱著奉獻的精神,工作會更有動力。

教學,科研,服務社會。對於剛剛踏上講台的高校青年教師來說,缺乏的不僅僅是 經驗 ,專業知識的儲備也亟待補充,因而就更有必要珍惜每一次學習的機會,不斷加強自身業務能力,不斷注重自身的知識積累,始終保持積極學習的態度,提倡終身學習的理念。教學上不僅要知識,也需要技巧,應多和經驗豐富的老師多交流,謙虛請教,爭取盡早勝任教學任務。科研,作為高校教師的重要任務也是不可放鬆的。高校教師大都是剛 畢業 的研究生,需要將研究的方法和耐得住寂寞的心態繼續遷移到新的工作崗位上。剛邁入新的崗位,需要熟悉各學院研究領域,結合自己專業特點和優勢,發揮團隊精神,盡快出成果,形成良好的科研習慣。同樣,面對學生時,也要善於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從他們能力特點出發,注重學生創造力培養,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圍,服務社會。從小老師教育我們,要好好讀書,以後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讀書這么多年了,好像這最直接、簡單的目標都已經淡忘了。當老師說出教書育人、服務社會的目標時,心理突然一驚,突然頓悟,原來服務社會才是一個人最真實的價值體現。這就要求高校的教師必須關注專業發展動向和社會緊密聯系,才能更好地為學生以後的學習和就業指引好方向,將教育的價值一直擴大並延續下去。我想以後在工作上,牢記這一點,盡自己所能,做自己能做的,為社會,為需要的人出一份力,我想我們的價值就得到體現了。當然,要做好為社會服務,自己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就需要進一步加強,個人 基本素養 和自己的提升這是必不可少的。

教育觀、教學風格、教學藝術。有的老師認為,大學生還需要嚴格要求;有的老師要求大學生自由式發展;有的老師說要引導性地指導;有的老師更加註重學生知識的傳播。到底哪種教育觀念或者課堂風格才是真正正確,最符合大學生的培養模式呢?更進一步說,哪種教學風格是最適合武漢大學的學生呢?《教育大辭典》中教學風格的定義為:教學過程中體現教師個人特點的風度和格調。教師教學思想、教學藝術特點的綜合表現,具有獨特性和穩定性。教育學中存在一種建構主義理論,該理論認為知識的獲得,是外界刺激和內部知識相結合的產物。我想,教育觀念和教學風格的形成與獲得,也是需要結合自己特點和學生的需要共同作用而形成吧。有人說過,一位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模範、創新和成熟三階段。這就告訴青年老師在初入教學崗位時要多向經驗豐富的老師學習,多聽課,多 總結 ,然後結合自身特點,創新性地運用較好的 教學方法 ,形成成熟並應用屬於自己風格的教學模式,我想這種鍛煉的過程既是一種探索,也是一種成長的過程。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本。師德即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在長期的教育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品質的總和,是教師思想覺悟、道德品質和精神面貌的集中體現。高校教師又肩負著神聖的時代使命,我想以上的三點我是必須牢記在心的。

還記得走上工作崗位不久,就碰到學生壓力過大影響生活的情況,我懷著關心理解的心情試圖幫助他尋找解決辦法,通過幾次的交談,有了一定的緩解但是沒有根本上消除他的恐懼心理,最後在學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專業老師的指導下,他逐漸變得開朗起來,面對學習也積極努力了。通過這件事情也看到了專業知識在幫助學生成長的作用,讓我認識到了自己在心理健康知識方面的不足,同時也在幫助學生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充實的滿足感。我體會到問題永遠是進步最好的契機,可有人幫助你直面問題卻是前進的第一步,在幫助學生解除困惑逐漸成長的過程中,何嘗又不是在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呢。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理論知識,可要真正去實踐,我想未必容易。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了解學生各個階段的思想和心理動態,要能真正融入到學生中去,不僅需要掌握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管理技能,還要時刻關注國家政治動態把握青年學生思想政治的導向,做好大學生思想的引導者,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出一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時萍.有感於教育改革中的師德建設[J].新課程改革與實踐,2009,4(9):166-167.

[2]姜玫玫.對青年教師早期師德修養的幾點思考[J].中國教育發展研究雜志,2009,6(11):4-5.

[3]程翠平.從大學生心理特點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J].高教論壇,2009,10(10):55-57.

[4]馮德慶.我的師德觀[J].中國教育發展研究雜志,2009,6(11):87-88.

[5]王艷.教師風格形成探究[J].遼寧大學學報(社會哲學版),2006,(1):5-33.

[6]尹作友,吳雪.知識類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渤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0(3):270-274.

[7]余新武,黃劍鋒.從新課的導人看教師的教學風格[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9,(3):48-51.
道德規范的思修論文篇二:《道德規范,從我做起》
摘 要:教師運用良好的教學模式來凸顯思想品德的魅力,並且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模式。針對多媒體輔助下的思想品德教學模式進行探析。

關鍵詞:思想道德素質;教學模式;多媒體;品德與社會

和諧社會要求人們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這樣的素質就要從小培養,從娃娃做起。所以在小學開設小學思想品德這一學科,教師運用良好的教學模式來凸顯思想品德的魅力,並且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靈活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熱情,並且從多媒體的視野中看到社會道德行為、道德情感以及道德品質。

多媒體教學將課堂知識展示得淋漓盡致,使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內容以及開設這門學科的意義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教師在眾多教學模式中果斷地選擇了多媒體教學模式,可以說是現代前衛的表現,也是現代教學水平提高的前沿,運用多媒體教學模式使學生更能了解知識的真諦。那麼,教師應如何巧妙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模式來講解思想品德這一科目呢?

1 提高主動探索的積極性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面對這樣的話語,教師就應該知道,學生學習知識不是教師盲目地去灌輸,而是不斷地引導學生,讓學生自己主動去追求與探索,這樣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的真諦。如何才能讓學生打開思維空間,將探索知識的興趣激發出來呢?傳統的教學模式效果並不好,而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能提高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性。現代教學手段運用特有的屬性將知識賦予活性,將一些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將一些基本的道德理念巧妙地呈現給學生,讓他們幼小的心靈得到知識的觸動。學生看到了教材的活化,並且加上好奇心的驅使,就會更加熱愛思想品德課,自然而然就會提高主動探索的慾望,從而達到教師的預期效果。

2 和諧教學,角色參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用高效的教學模式將思想政治知識傳達給學生。單一的模式只是教師講解,沒有新穎度,學生理解得也不透徹。在多媒體教學模式的推動下,教師可以將知識製作成幻燈片來展示知識的內涵。教師可以播放一些道德事件,為了有效地講解知識的實質,指引學生走進實例當中,進行角色參與,讓學生來表演 故事 情節。這樣,學生通過扮演故事人物,將整個故事的實質凸顯得淋漓盡致,更加了解課文中的思想內涵。同時通過實例告訴學生一些類似的社會經驗,讓大家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在學生扮演完角色以後可以讓其他學生去評價,也可以讓學領悟知識的具體意義,教師最後給予一定的點評。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完全地將自己的精力投入其中,同時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看到社會道德的根本。

如教學「父母的疼愛」一課的時候,教師讓學生來扮演自己的父母,以話劇的形式來親身體驗父母的用心良苦,進一步體會父母的無私與偉大,讓學生感受到親情,從而使學生更加懂得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

3 理解知識的真諦

多媒體教學模式在小學思想品德課堂的有效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也能讓學生理解知識的內涵。當前社會要求人們具有良好的道德水平,要求教學部門對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道德知識教學。而小學正是道德學習的基礎階段。教師應創新教學模式,利用多媒體將很多生活實例展示給學生,讓大家明白為什麼要學習思想品德科目。在教學知識過程中,教師不斷地拓展內容,而傳統的模式只能是讓大家理解,並不能真正地讓學生去領悟。多媒體教學模式能很好地對知識有一個解釋的過程。

在教學小學思品的課堂上,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展示一個教學例子,然後給出道德知識,學生在理解以後可以自己舉例。這樣學生就像是在看電視一樣,節目看完瞭然後得出 觀後感 。如教學「節約用水 從我做起」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關於乾旱地區對水的渴望的相關節目,學生從節目中可以看到那些同齡的孩子因為沒有水而節約用水到幾天甚至一個月不洗臉不洗澡,吃飯用水難的程度。他們看到這里會感慨萬分,然後大家紛紛講自己遇到的那些浪費水的情形等。這樣教學要比傳統的單一模式效果好很多,不斷地推動學生積極學習。

4 組織 辯論 ,深化明理

小學生的道德認識不應該只放在書本上,教師要將呆板的東西變得活化,讓學生走進實踐生活。教師可以在課堂組織活動,讓學生將所學的東西真正地用到生活中。小學思品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如 辯論會 、演講、話劇等一系列的活動,通過創設道德認知沖突或抓住學生認知沖突,讓學生採用辯論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能促進大家的思考以及思辨能力。在辯論中,學生可以很好地提高道德判斷能力以及道德行為能力。教師在課堂上有效地教學,可以使學生具有超前的表現能力。其中在學生的活動期間,教師還能有效地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看到哪裡有不足。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創設道德認知的沖突,同時為學生營造活動的環境,只有在活動中學生才能掌握知識的內涵。

5 開展實踐,知行結合

小學思品課的教學需要注重明理,課外導行。在課堂中的多媒體教學上學生已經了解了課堂知識,但是在思品教學中,教師還要以實際的活動來幫助學生認識知識的實質。教師除了進行課堂訓練以外,還要對學生進行校內的思品演習以及訓練,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大量的知識,獲得感性知識的同時也要知行統一,最終形成道德評價能力。在學會道德評價的同時,還要認識和了解道德行為以及道德情感,這樣也能促進學生對道德素質的提高。現在的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多是在父母的嬌生慣養下成長,常常忽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理念,對他人沒有道德底線。針對這樣的情形,教師可以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切身感覺到生活中身邊的道德行為。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強調「做、學、教合一」,他說:「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思想品德課的實踐,就是「做中學」的一種體現,促進學生由「知」向「行」的轉化,從而知行統一。

6 知識總結,深刻體會

小學生的思維觀念還不是很成熟,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總結,幫助學生加強記憶並且不斷地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對知識進行全面的鞏固。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的模式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讓學生更好地去體會知識。傳統的總結方式只是教師單一講解知識並且歸納,而多媒體教學模式可以運用靈活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讓學生深刻地體會知識。

7 總結

總而言之,多媒體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知識。小學生正處於品德形成的年齡,高效的思想品德課教學模式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高尚品德的形成。教師應通過創設豐富的、靈活的、直觀的、開放的活動來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主體參與能力。和諧社會要求人們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因此,教師要不斷創新教法,教育出品德高尚的新一代。

參考文獻

[1]閆振部.淺談思品課教學中發散性思維的培養[J].新課程:中學,2010(11):96.

[2]劉劍.小學生思想品德評價初探[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7(9).

[3]郭秋芬.思品課教學的「點」[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1):143.
道德規范的思修論文篇三:《淺談會計職業道德規范》
[摘 要]市場經濟在發展,會計也在發展,建立以誠信為基礎的市場經濟是全社會的共同願望。近年來,會計職業道德問題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充分表明了會計職業道德的重要性。本文從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八個方面談了些個人看法。

[關鍵詞]會計職業道德規范

職業道德規范是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們在職業活動中所遵循的道德規范。它既是對本行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行為所作的道德要求,又是本行業對社會應承擔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會計職業道德是一般社會公德在會計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是引導、制約會計行為、調整會計人員和社會、會計人員和不同利益集團以及會計人員之間關系的社會規范。它屬於意識形態范疇,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一個重要方面。下面,就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做出簡單論述。

一、 愛崗敬業 是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首要前提

愛崗敬業要求會計人員熱愛會計工作,安心本職崗位,忠於職守,盡心盡力,盡職盡責。

態度決定一切,作為會計人員,要有良好的職業態度,實實在在地把單位的發展和本職工作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是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首要前提,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發點。作為會計人員,要充分認識本職工作在整個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地位、性質和作用,認識本職工作的社會意義和道德價值,培養職業上的自豪感和責任感,端正專業思想,明確服務宗旨,樹立良好的職業品質、嚴謹的工作作風,具有強烈的事業心、進取心和過硬的基本功,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做一行鑽一行,兢兢業業,一絲不苟,有一種永不滿足的進取精神和任勞任怨的奉獻精神。前幾天有幸聽取了「郭娜陸地航空班」先進 事跡 宣講團的演講,她們之所以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主要的就是她們真真正正做到了愛崗敬業,以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把本職工作做到最好。

二、誠實守信是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基本要求

誠實守信要求會計人員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執業謹慎,信譽至上,不為利益所誘惑,不弄虛作假,不泄露秘密。

「誠信為本,操守為主,遵守准則,不做假帳」,這是朱?基總理對會計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會計人員的基本職業道德和行為准則。自古以來,人們將誠實和守信視為道德的最高境界,也將其作為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做人的基本准則。誠實守信要求會計人員在其工作中要講求信用,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進行核算,不弄虛作假,不為利益所誘惑,保持良好的人格和品質。目前,會計舞弊行為時有發生,究其原因都是違背了誠實守信這一基本職業要求。

三、廉潔自律是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內在約束

廉潔自律要求會計人員公私分明、不貪不佔、遵紀守法、清正廉潔。

廉潔是會計職業道德自律的基礎,而自律是廉潔的保證,二者不可偏廢。廉潔自律是會計職業道德的重要特徵,也是衡量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基本尺度,只有在工作中堅持原則、不謀私利,才能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會計人員整天與錢、物打交道,如果不能做到廉潔自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最終毀了自己的前途。俗話說「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軟」如果貪圖一時的便宜,久而久之,就做起了有違職業道德的事情,對單位出現的一些不合規不合法的現象也沒有勇氣去指出,放任自流,更很可能參與其中,落得可悲的下場。我們會計人員就是要做到「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

四、客觀公正是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核心靈魂

客觀公正要求會計人員端正態度,依法辦事,實事求是,不偏不倚,保持應有的獨立性。

會計人員在其工作中必須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觀公正的態度,如實准確地反映各項經濟活動情況,不弄虛作假。維護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會計職業道德的起碼要求,是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靈魂,是每個會計人員應該具備的職業品質。客觀公正要求會計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必須遵守各種法律、法規、准則和制度,依照法律規定對本單位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客觀公正的記錄與反映,離開了實際發生的客觀經濟事項,去進行會計處理只能是造假帳。在現實工作中,有的會計人員工作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但對一些違規做法時,卻睜一眼閉一眼,總有些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認為只要自己不貪就行,失去了會計監督的職能,缺乏的就是客觀公正的意識。

五、堅持准則是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重中之重

堅持准則要求會計人員熟悉國家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始終堅持按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要求進行會計核算,實施會計監督。

這是會計人員從事會計工作所遵守的行為規范和具體要求,是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重中之重。作為一名會計人員,為了更好地履行職責和適應工作,首先要認真學習和熟悉國家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做到在處理經濟業務時知法依法,知章依章,不為主觀或他人意志左右。會計人員在進行核算和監督過程中,要敢於並善於執行各種法律法規,堅決按法律法規辦事,不屈服於外來壓力,從而維護國家和投資者的利益。為此,要求財會人員必須具備高度的政治責任感,牢固樹立 財經 法制意識時,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六、提高技能是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時代要求

提高技能要求會計人員增強提高專業技能的自覺性和緊迫感,勤學苦練,刻苦鑽研,不斷進取,提高業務水平。

會計工作是一項專業性、技術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工作,要求會計人員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對會計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且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生活中出現了許多新問題,新情況,會計業面臨著許多全新的課題, 會計知識 、理論也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不學習就意味著落伍,就將被時代淘汰。因此,會計人員必須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刻苦地鑽研,以適應工作發展的需要。我局每年都要組織會計業務競賽活動,比如珠算比賽,會計知識問答等,對提高會計人員業務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七、參與管理是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有效途徑

參與管理要求會計人員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努力鑽研相關業務,全面熟悉本單位經營活動和業務流程,主動提出合理化建議,協助領導決策,積極參與管理。

會計人員應當熟悉本單位的生產經營業務管理情況,掌握單位的生產經營能力、技術設備能力、產品市場及資源狀況等情況,從會計工作的角度對投入產出進行可行性論證,積極為領導出謀劃策,主動提出合理化建議,參與單位的經營管理活動,真正起到當家理財的作用,成為決策層參謀助手,不能消極被動地記賬、算賬和報賬。

八、強化服務是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根本保證

強化服務要求會計人員樹立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努力維護和提升會計職業的良好社會形象。

會計人員服務的態度直接關繫到會計行業的聲譽和全行業運作的效率,會計人員服務態度好、嚴格執法、服務周到就能提高會計職業的信譽,所以會計人員要樹立強烈的服務意識,不斷開拓創新,努力提高服務水平、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運用所掌握的會計信息和會計方法為經濟主體服務好,為社會公眾服務好。

綜上所述,深刻理解和准確把握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基本內涵,是教育引導廣大會計人員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前提和基礎,在生活和工作中講道德、講誠信,切實按照《會計基礎工作規范》中對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規定和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及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要求,真正成為自覺的道德實踐者。做一名合格的會計人。

參考文獻:

[1] 李冬雲.《會計職業道德》.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 凌莉.關於會計職業道德的探討,《交通財會》,2010.6

猜你喜歡:

1. 大學生社會道德相關論文2000字

2. 大學生思想道德論文2000字

3. 大學生思想道德論文範文2000字

4. 大學有關道德的思修論文1500字

5. 大學有關道德的思修論文3000字

D. 【論社會道德的思修論文2000字】 社會道德論文

在人類社會中,社會道德通常體現為人們的價值觀,決定著人們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目的,從而影響著整個社會的活力與發展方向。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論社會道德的思修論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歡!

論社會道德的思修論文2000字篇一

《當代社會道德冷漠問題探析》

摘 要:“道德冷漠”已成為當前道德生活中的一大頑症,它不僅關乎個人修養,也不利於社會的長治久安,深層次挖掘道德冷漠的原因,它是由經濟體制改革、社會管理機制不善和西方消極思潮文化的沖擊所致,針對道德冷漠問題,建設良好的社會管理機制和法律法規建設是根本,開展愛心培育工作,加強公民道德教育是重要方面,解決好道德冷漠問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以及道德意義。

關鍵詞:道德冷漠 管理機制 公德意運孫識

中圖分類號:D64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8.071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Social Moral Indifference

XU Chuanchuan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36)

Abstract "Moral indifference" has become the moral life of a major chronic disease, it is not only about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is not concive to long-term stability, digging deep social and moral indifference reason, it is by economic restructuring, poor social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West negative trend culture shock caused problems for moral indifference, building good social management mechanisms and laws and regulations are essential to carry out the work of caring foster and strengthen civic and moral ecat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oral indifference,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moral sense.

Key words moral indifference; management mechanism; moral sense

近幾年社會上出現了一系列關於道德冷漠問題的事件,如“南京彭宇案”“小悅悅事件”,現實生活也普遍存在著冷漠現象汪悄森,諸如行政冷漠、執法冷漠、醫療冷漠等問題,這些事件嚴重影響了社會的道德風氣,把人們的道德良知一次又一次地推向了風口浪尖上,針對這些事件,社會給予了高度的關注,人們不禁疑問,什麼是道德冷漠,道德冷漠出現的原因以及解決對策是什麼,研究這些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以及道德意義。

1 道德冷漠及其現狀

道德冷漠,是指人們道德感麻木及冷漠的現象。本質上是指一種特定的畸變狀態的道德心理及道德行為,在日常生活當中,具體的表現是人們懷疑及漠視道德行為等對道德的冷漠的感情,以及拒斥和推卸道德義務等的消極性的道德態度及道德行為。①在當今我國社會,道德冷漠主要表現為助人為樂意識的淡漠和感恩之情的缺失,當看到別人有困難時沒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而放任他人處於困境之中,例如“小悅悅事件”,困畝眾多路人經過卻沒有人關心孩子,這是缺乏助人為樂意識的表現;在困境之中得到他人的幫助,沒有及時地感謝報答而是誣陷好人,使救助者心寒,綜上表現,我們可以看出其中的人們為了自己的當前的蠅頭小利,對道德懷有一種冷漠的感情,不願意承擔甚至推卸自己的道德責任和道德義務,這種做法是斷不可取的,不利於自身的道德修養,敗壞了社會風氣,需要我們從根本上予以抵制和消除。

2 道德冷漠問題的原因

道德冷漠問題的出現,並不是一方面因素造成的,而是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隨著我國經濟體制逐步向更加開放的市場經濟轉變,人們的社會關系逐漸經濟化,競爭逐步加劇。由於監管制度的不力、西方消極思潮的沖擊,極易引起個人心理的變化,導致道德冷漠現象的加劇。

2.1 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出現社會公德缺失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關系決定了人們的道德關系。我國正處於由傳統的計劃經濟向更加開放的市場經濟過渡時期,這種經濟制度改革改變了日常生活中人們的經濟關系,也必然影響到人們之間的價值觀念、人際關系。在這個過程中,許多人產生了“拜金主義”,推崇金錢至上,把金錢作為衡量人們行為的唯一標准,淡漠了親情、友情在人際之間的重要性,把人們之間的關系理解為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另外,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前人們的收入也基本在同一水平上,但是,隨著社會經濟體制的變革,競爭在激發起人們的本身潛能的同時,也帶來了人們收入水平的高低不同,這樣人的心態就產生了新的不平衡。②市場經濟使得人們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使得人們的心理距離進一步拉大,感情逐漸淡漠。在現今的日常生活中,人們會為了職位、機會等利益而勾心鬥角,會為了金錢而產生爭執,會出現攀比的心理和行為,從而使得人們的感情逐漸淡漠,助人為樂品質以及感恩之情的缺失也就很普遍了。中國現代經濟的飛速發展,許多管理環節上方方面面,並沒有同步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許多道德問題還與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必然階段密切相關的。

2.2 社會管理機制不完善、監管不力

道德冷漠問題和社會管理機制不完善、監管不力有很大的關系,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們曾強調“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可是抓經濟文明的手很硬,抓精神文明的手相對疲軟,在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年代,文明建設、道德建設往往被忽略不計,使得針對經濟建設相配套的制度建設相對落後。例如現今大家所關心的質量安全問題,雖然是許多無德商人的無恥行徑,但也和許多監管部門的無能有關,管理者腐敗以及制度管理的漏洞都給無德商人以可乘之機。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各個方面的管理機制及其管理的能力均沒有同步跟上來。有關專家就指出,這樣的情況,猶如高鐵在高速中的轉彎,並且運行管理機制及人的制控能力等因素又相對缺失,這樣的高速發展,肯定會帶來很多社會問題。除了在制度設計方面,社會管理的資源優化方面也會存在一些不可迴避的問題,當今“權責明確”意識還未深入到每個領導心中,問責機制不健全,導致針對事件處罰力度不大,解決問題能力不強,導致類似案件屢次發生,制度缺陷是這類事件的最大原因。

2.3 西方思潮以及價值觀念的沖擊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們的開放程度越加越高,湧入我國的除了世界各國經驗、技術以外,西方的價值觀念以及思潮也在滲透入我們社會的許多方面。我國傳統的文化也受到了外來的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影響,資本主義社會流行的“利己主義”、“個人主義”等自私自利的價值觀念,直接導致我國建國以來,長期宣揚的“大公無私”及“舍己為公”的道德價值觀的衰敗。因此,西方資本主義的道德觀念是一種以個人為本位的利己主義的道德觀念,這樣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價值思潮,很易影響和破壞我國當前的還並不完善的道德體系。③西方文化以個人為中心,崇尚個人的自由以及權利,這在表面上很容易誤導我們其中一部分同胞產生自私自利的價值觀念,追求個人的自由和權利本沒有錯,但是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而且傳承了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大公無私”“舍己為公”是我們所應秉持的道德操守,西方利己觀念嚴重影響了這種良好價值觀的傳承。此外,西方思潮種類繁多,名目多樣,許多不良價值觀摻雜其中,容易混淆視聽,使人們難以分辨好壞,這也是西方思潮以及價值觀念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以及社會主義核心觀沖擊的重要方面。

3 我國對社會道德冷漠的對策

道德冷漠現象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它不僅不利於個人的道德修養,而且極易敗壞社會風氣,影響社會的長治久安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解決道德冷漠問題刻不容緩,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以及道德意義。

3.1 加強社會公德教育提高公民的社會公德意識

針對道德冷漠現象,我們需要加強社會公德教育,堅持把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結合起來,切實提高公民的社會公德意識。在傳統文化方面,大力弘揚“大公無私”“舍己為人”精神,在對待他人時,能夠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別人當成自己的親人一樣看待,在對待國家以及集體利益時,推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把他人的幸福放在自己的前面,多為他人著想和考慮。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弘揚“文明”“和諧”“友善”的觀念,以一顆真誠、友善的心對待他人。此外,提高公眾的社會道德意識。重中之重是必須要提高我國公民對社會公德的義務意識和道德責任感,對於這種義務,公眾要產生情感上的敬重。通過對社會公眾的大力宣揚和教育,形成全社會重視社會公德的良好風尚,從而,也使社會公德轉化為我國每一個公民的內在德性。同時,使大家都能樹立起道德責任感及榮辱觀,更自覺地承擔起對社會及對他人的社會責任,建立起我國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

3.2 健全社會管理機制以及法律法規建設

在社會機制建設方面,我們要建立德福一致的獎懲制度,維護“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的理想信條。如果國家和社會能夠確保每個人在行善和作惡後都能得到應有的報答,那麼每個人就會秉承這個信條一代代傳承下去,道德冷漠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國家方面,需要制定相關的法律和法規,制定見義勇為基金,為幫助他人者提供物質和精神上的支持,通過立法對見義不為者進行適度的懲罰,對人們可以起到警示作用;社會層面,提倡和鼓勵各個基金組織支持見義勇為基金,確保資金來源的穩定性,逐步建立起國家、社會和個人三位一體的基金保障體系和道德高尚者的獎勵機制,避免“英雄流血流汗又流淚”悲劇的發生。

3.3 矯正道德冷漠開展社會愛心培育工作

把道德愛心是一種現代文明社會的價值取向,必須把法制、人性及其情感相互統一起來,並建立起我國新的社會道德體系及其道德評價的標准,教育及引導社會公眾,樂於助人和關愛他人,形成彼此之間相互幫助、相互關心、相互約束的和諧關系。培育人們的愛心,需要從三個層次來展開。首先,要學會愛自己以及家人,愛惜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名譽,在家庭里,做到尊老愛幼,夫妻和睦,這些一般人都可以做到。其次,要學會孕育“大愛”,把我們的言行融入到愛黨、愛人民、愛社會主義、愛勞動、愛科學的社會實踐中,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和愛心指數,那麼每個人就會成為道德的楷模,道德冷漠問題也就不復存在。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近些年社會道德冷漠問題不斷出現,主要表現為感恩之情的缺失以及助人為樂熱情的減少,產生問題的原因有很多種,經濟、體制建設、外來文化的沖擊以及個人道德心理的發展,針對這方面的問題,我們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方案,這就要求我們建立起真正有效的科學合理的社會管理機制和制度,加強社會公德教育,開展愛心培育工作。社會道德冷漠問題雖然突出,但是我們應當明白,道德冷漠現象畢竟是道德支流,隨著各項措施的開展,問題將逐步地減少,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道德冷漠問題將逐步減少,社會道德風氣將會越來越好。

注釋

① 肖士英.道德冷漠感與制度性道德關懷[J].陝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29-36.

② 吳蓓蓓,彭凱.道德冷漠現象的原因分析及糾正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2(9):13-15.

③ 謝海燕.道德冷漠感剖析[J].社會工作,2007(11下):60-62.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論社會道德的思修論文2000字

E. 如何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思修論文

加強道德責任意識教育既是大學生形成健全道德人格的必要條件,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大學有關道德的思修論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歡!
大學有關道德的思修論文3000字篇一
《淺論大學生生態道德的培養》
摘要:為適應全球生態危機和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形勢,高校應當依據科學發展觀所提出的和諧理念,將生態道德教育作為重要內容納入高校文化素質教育。應該以課堂為中心講授生態道德知識,以校園為主體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以體驗為重點實施生態實踐過程,從而形成科學合理的大學生生態道德培育體系。
關鍵詞:大學生;生態道德;體驗
一、生態道德的涵義
所謂生態道德,是指協調人與自然關系,保護人自身的生存環境時所必須遵循的道德准則和行為規范,生態道德反映了人對自然界,對人類社會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它屬於道德的范疇,卻突破了傳統道德只關注人際關系的局限。生態道德則將人與自然的關系納入到道德調整的領域,即生態道德擴展到人—自然—社會這個三維坐標上,不僅單從人與自然的關系講道德,更把自然融入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生態道德不僅是指人在自然界中所應遵守的生態規律以及生態規范,更指個人對人與生態關系的理解和感情,它要解決人類與自然關系方面的協調性問題。
二、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
當全社會對生態文明達成了共識,必然對大學生群體提出生態道德上的要求,要求他們樹立生態文明觀念,養成生態文明習慣。當代大學生們不僅要具有科學的生態道德觀,而且要了解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知識,正確認識中國的資源和環境現狀,自覺履行對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實現自身由生態覺醒到生態自覺的轉變。要促進大學生生態道德的覺醒,就要求在大學校園中開展有效地生態道德教育。大學生態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生態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標和原則,採用各種途徑和手段,對大學生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影響,培養其生態文明素養,並使其自覺遵守生態系統的原理,積極通過生態實踐活動為社會發展服務的教育實踐活動。
三、大學生生態道德培養途徑
(一)以課堂為主體的生態道德教育。
目前我國高校的生態倫理教育教學方式,主要還是沿襲傳統課堂講授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法一方面通過生態環保科學知識的講授,使學生獲得比較系統的生態道德知識,但同時另一方面卻忽視了師生相互之間通過交流討論對生態倫理知識的學習,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一步探究的願望。因此在採用此種教育方法時,一定要注意克服課堂教學的多種弊端,深入發掘學科教材,增加一定比重的、更為貼近現實也更具時代感的生態德育的內容,使學生喜歡學,主動學。甚至可以嘗試開設《大學生生態道德修養》必修課,並輔之以《生態哲學》、《生態法學》、《生態經濟學》等相關的選修課。
(二)以校園為中心的生態文化建設。
除了課堂教學之外,校園生態文化建設也有形無形,有意無意中影響著學生的生態道德水平。校園生態文化建設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其一是校園物質生態文化建設。校園物質生態文化即校園生態環境,是指一切合乎生態和諧理念的校園基礎設施和物質條件,主要包括學校規劃、校舍布局、場館建設、道路布置、宿舍條件和花草樹木等等。清新優美、內涵豐富的校園生態環境有助於提高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和生態審美意識,有助於激發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情感,有助於促使大學生自覺地參與到校園的綠化、美化、凈化、維護和創造等行動中來,從而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生態道德價值取向。因此,加強校園物質生態文化建設,就是要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對校園進行精心設計、科學規劃,建設「綠色校園」,甚至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校園綠化或者園林設計中,使校園處處散發生態和諧的韻味,使校園處處發揮教化育人的功能,為大學生生態人格的培育營造優美的校園生態環境。
其二是校園精神生態文化建設。校園精神生態文化是指師生通過各種教育教學活動而共同營建的一種體現人與校園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生態精神或生態氛圍。校園精神生態文化建設可通過以下幾個渠道進行:
一是聘請校內外著名的專家、學者,定期舉辦以尊重自然、崇尚生命、節約資源等為主題的生態道德教育系列講座,讓大學生深刻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激發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情感,增強大學生的生態道德信念;
二是要充分利用「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糧食日」、「無煙日」、「植樹節」等各種節慶紀念日,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態文化活動,如:環保知識競賽活動、環保標語徵集活動、環保小抄報黑板報評比及以環保為主題的演講、徵文、歌唱比賽等,以此激發大學生參與生態道德實踐活動的熱情;
三是要充分利用校園網、廣播站等輿論工具,進行生態道德知識宣傳和教育,引導大學生學習和探討有關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知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與思考生態道德問題的興趣與熱情;
四是要積極引導大學生組建生態環保社團,例如:「綠色社團」、「環保社團」等,定期開展環保教育活動:開展節約用水用電、回收廢舊電池、杜絕口香糖污染,提倡勤儉美德、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等一系列活動。通過一系列這樣的活動,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將在高校廣大同學中得到很好的樹立,形成人人保護環境、人人愛護環境的良好氛圍;
五是要建立健全校園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制定一系列合乎生態倫理原則的道德規范,通過制度規范的他律性和強制性,對大學生涉及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獎罰,以此來強化大學生的生態道德信念,使大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生態環境保護的意義,並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行為習慣,塑造健全的生態人格。
(三)以體驗為重點的生態實踐過程。
生態體驗是體驗的一種嶄新形式,它是「人置身於一定的生態關系及生態情境之中,在生態互攝的狀態下,全息感受、理解和領悟三重生態(即自然生態、類生態和內生態)關系及其結構與功能的生態生滅之道,經歷內心感動,誘發和生成生態智慧、生態意識和生態能力的一種過程和境界」。大學生生態體驗活動的形式多樣,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
一是生態旅遊。生態旅遊是一種最常見、也最受大學生歡迎的生態體驗活動。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適時組織大學生或者鼓勵大學生利用假期自費到生態旅遊區、自然保護區或森林公園等風景區開展游覽活動。通過參觀游覽,讓大學生身臨其境,認識自然、欣賞自然、感受自然,使大學生在與自然的交融中切實地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密切相關性,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對生態環境的認識,並自覺生發尊重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道德情感,從而達到陶冶性情、凈化心靈、提升人格的教育功效。
二是生態考察。生態考察是一種具有明確的教育目的性和針對性的生態體驗活動。它主要是通過組織具有相關專業知識背景的大學生對所在地或周邊地區——尤其是對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較為嚴重的區域——進行了實地勘察或監測,使大學生了解大氣、水源、土壤以及野生動植物等生態因子的分布和變化情況,激發大學生對人類所面臨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產生探究的興趣,使大學生獲得科學探究生態環境的方法,提高分析生態環境問題的能力,並進而增強大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喚起大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三是野外生存。野外生存是一種經過精心設計的、在吃住無著孤立無援的山野叢林中面對生存與死亡的考驗,接受肉體和精神的磨煉,挑戰生理、智力和技能的極限的生態體驗活動。學校可適時組織學生,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由富有野外生存經驗的老師或教練的帶領,不攜帶任何食物飲料,在野外開展徒步旅行、攀岩涉水、穿越叢林、搭繩過澗、野外自救、尋水覓食、野營野炊等內容豐富的活動。通過這種親歷親為去解決生存問題和應對各種挑戰的體驗活動,使學生在克服通常不易遇到的各種困境中鍛煉身體、磨煉意志、陶冶情操、完善自我,深刻體會在大自然中為求生存而不得不克服各種困難的艱辛與愉悅,從而學會感激、尊重、敬畏、熱愛和維護自然,並自覺養成符合生態道德原則規范的生態道德行為習慣。
實踐證明,通過開展以課堂為中心的生態教育,以校園為中心的生態文化建設,以體驗為重點的生態實踐過程,能夠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升華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情感、鍛煉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意志、增強大學生的生態道德信念、強化大學生的生態道德行為、使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行為習慣,從而促成大學生人格的完善,塑就大學生健全的生態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蔣保國.大學生生態人格培育路徑探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0,(5):43-44.
[2]鄭曉艷,王柏,郝淑媛.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問題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09,(9):7-9.
[3]劉驚鐸.體驗:道德教育的本體[J].教育研究.2003,(2):53-59.
[4]雷新蘭.大學生生態倫理教育有效途徑淺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4):8-9.
大學有關道德的思修論文3000字篇二
《論當代大學生的網路道德》
摘要:隨著網路的迅速發展和擴張,它在給當代大學生帶來巨大方便和自由等諸多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道德意識弱化、價值觀念模糊、道德人格扭曲,倫理情感冷漠等網路道德缺失的消極影響,引發了一系列的倫理道德問題。文章對當代大學生網路道德缺失的表現以及缺失的表現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網路道德缺失 對策
20世紀90年代以來,計算機網路在全世界迅猛發展,成為現代信息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成為了當代大學生學習的很好的工具。網路在給大學生帶來巨大方便的同時,因其虛擬性、隱蔽性和無約束性的特點又極大地助長了大學生的僥幸與放縱心理,使得部分大學生出現道德意識弱化、價值觀念模糊、道德人格扭曲,倫理情感冷漠等倫理道德問題。
一、大學生網路道德缺失的表現與不良影響
網路道德是指以現實道德為基礎,適應調節當今網路社會里作為「網民」的人類個體之人際關系,規范其網上行為,以維持網路社會的良性運行之客觀需要而產生的,是維持網路秩序、保障網路社會有序運行的必要文化條件和行為規范。網路社會交往的超時空性、虛擬性和數字化等特點,使得人類有了逾越現實社會規范和鬆弛禁忌壓力的機會空間,從而出現了網路道德缺失的新問題。大學生作為網民的主體,其網路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道德弱化,價值觀念模糊
在互聯網中人以電子化的「符號」存在,這里沒有政府、沒有警察、沒有貴賤,是一個「民主而自由」的地方,使得道德虛無主義在網路社會的泛濫。當今的大學生網民受西文媒介的宣傳影響,出現了一些盲目的「哈韓族」、「哈日族」,並固執地認為那才是美麗與時尚的主流,他們還盲目地認為「西方的月亮就是比中國圓」,從而產生民族虛無主義。據調查,上網的大學生中70%以上經常網聊,但上網聊天充滿了虛假、欺騙和玩弄的不道德行為。主要有:其一,網名呢稱低級庸俗,如「寂寞男子」、「想入非非男」、「帥處男想嘗試」等等。其二,聊天內容充滿低級趣味,「性」問題幾乎成了每個聊天室的主要內容,有些語言甚至不堪入目。可見網路的開放性、隱蔽性使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模糊,誠實守信、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等傳統價值觀念受到嚴峻挑戰。
(二)人格扭曲,產生心理問題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都存在著「社交的需要」[②孫偉平著.關於網路社會的道德思考.哲學研究(京),2007(8).]②。而在網路虛擬社會里,傳統的人與人之間直接的社會交往關系逐步被人對網路的依賴關系所取代。一些大學生終日沉溺於網路世界中,逃避現實世界,久而久之會導致道德心理的弱化、道德人格的扭曲。據調查,在大學生中網上沖浪、通宵達旦者為數不少。他們沉浸在網路世界裡,往往樂不思蜀,極大淡漠了和社會、和其他同學的交流。對於處於自我發展關鍵期的大學生來說,在網路游戲在獲得極大滿足感與優越感後,一旦這種虛幻的自我陶醉與社會現實環境形成強烈反差,就很容易造成人格的扭曲,從而導致一系列心理問題。
(三)沉迷網路,導致情感冷漠
網路社會具有虛擬性的特點,在網路社會里人們不必以自己真實的面目出現,所以大學生網民可以給自己戴上各種各樣的面具在網路世界進行交際[①逞萍著.網路社會的道德規范初探.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6(05)]①。網路的虛擬性使大學生沒有必要說真話,一旦大學生選擇了這一游戲規則,他們就不能夠指責對方不講真話是不道德的。加之完全揭示真相的成本過高,大學生就只有依靠自己的智慧在信任與懷疑之間徘徊。他們的交往在虛擬社會中變成了符號與符號之間的交往,在交流過程中也感覺不到對方的表情、反應和與自己相關的利益,這就使大學生們的交往或多或少也非人性化了,隨之而來的就是交情淡化、責任淡化等問題,最終導致了大學生們人與人情感的冷漠。
二、大學生網路道德缺失的思考與對策研究
(一)完善技術環境與網路文化環境,發展相關的網路技術
面對網路文化中大學生道德失衡的嚴峻形勢,高校德育工作必須進一步改革和加強,在戰略、內容和方法上進行創新,藉助網路媒體對其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導,切實做到「以網治網」。
1、建好校園網,主動佔領網路陣地
據調查,各大學一般都有自己的校園網,但在投入的力度、快速高效方面參差不齊。要把校園網建成切實為高校廣大師生服務的、深受師生喜愛的現代化工具還要做出不懈努力。如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精心設計網頁內容,設置學生喜愛的欄目,用聲、光、色、畫等多種現代化手段,以高雅的文化、優秀的寓教於樂的內容,引導學生遠離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促進其健康成長。同時,還要積極開發設計具有時代性、感染力和吸引力的道德教育軟體,把網路道德原則和規范以生動、活潑、多樣的形式呈現出來,通過校園網開展網上道德教育;同時,要積極引導大學生主動參與校園網的開發建設、更新和維護工作,努力把高校校園網上的德育網站和就業網站建成大學生最為喜愛的德育教育的主陣地。
2、開設校園論壇,充分運用校園網路
網路媒體是一個人際交流的虛擬環境,使教育擺脫了時間、地域、性別、年齡、身份等諸多客觀因素的限制。大學生和教育者在網路上可以「毫無顧忌」地進行真實心態的交流,這對於教育者摸清大學生的思想並心貼心地進行針對性教育提供了一條捷徑。當前,已經被廣泛實施的網上大學生思想狀況調查和利用BBS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嘗試,充分預示,網路已成為嶄新的思想道德建設陣地。高校德育工作者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和學生建立平等、信任的網友關系。這種利用互聯網超時空的特點,容易創造平等、信任的氛圍,以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正確認識和處理問題。
3、凈化網路環境,控制不良信息傳播
加強網路技術的研究,防止網路不道德行為的發生。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凈化網路環境,第一是身份認證技術,如通過訪問控制、身份鑒別等技術加強對資料訪問的控制管理。第二是加密技術,如通過加密、防火牆等計算機安全技術來加強網路信息資源的保護,防止被非法復制和下載。第三是分級管理技術,可以通過對不同的用戶設置許可權來控制訪問者的訪問或者發表言論,以防止非法用戶的入侵和及時制止網路侵權行為的產生。第四是網路監控技術,隨時記錄每一個登錄者平時使用的記錄、行為,以方便對網路侵權行為的監督和控制。另外,各級網路管理部門應積極採取技術防範措施,優化網路環境,對進入的信息嚴格「過濾」,將與色情、犯罪等不健康內容有關的網站或搜索關鍵字自動鎖住,凈化網路環境。
(二)建立完善的網路道德規范體系和法律法規制度
1、加強網路管理,確保健康發展
大學生思想日趨成熟,但對網路文化的負面影響有時顯得難以抵抗,特別是網路中的政治誹謗、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對大學生影響極大。網路中許多違背道德的行為,如黃潮泛濫、黑客襲擊等,通過傳統的道德說教難以解決,高校必須加強網路管理,如加強電腦「防火牆」的研製,防止內外黑客的入侵;採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有效的措施加強網路監控和檢測國際互聯網入口;對所有進入我國的信息進行嚴格的過濾,抵制信息污染侵襲網上環境等。建立網路行為監督機制,要保證網路道德規范的切實執行,必須建立網路行為的監督機制。高校應抽調專業技術人員,利用計算機監控、軟體隔離等技術手段剔除互聯網上的不良信息,限制調閱互聯網上的不健康內容。同時,還要對大學生的網上行為加強監督和檢查,要定期不定期對學生的上網情況進行檢查,對違規者進行批評教育。
2、加大立法力度,確保有法可依
網路道德自律中存在著監督的天然缺位,單純依靠道德自律並不能有效解決網路道德失范問題。只有在以法律為主導的前提下的他律來帶動網路道德自律,才能保證網路健康文明的發展方向,引導人們形成良好自覺的網路道德觀。網路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新生事物,由此滋生出來的網路失范問題亦需要我們去研究,對於網路犯罪的法律研究,進而出台有針對性的、可操作性強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應該說是「以法治網」的當務之急。
(三)加強道德修養,強化道德自律意識
1、培養高素質的德育工作者,提升其教育能力和「影響力」
網路媒體給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作為信息時代高校德育工作者,不僅要懂得自己的業務,還要求他們能深入了解網路的特性,熟練地使用網路,使網上的學生德育工作生動形象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高度重的責任感和時代感開拓創新。目前高校德育工作者不乏網路高手,但有些德育老師的網路知識還有待豐富、網路操作技能還有待提高。因此,當前對德育工作者來說,最重要的、最現實的是加緊學習包括網路技術在內的科學技術,掌握先進的現代技術手段。建立一支具有現代教育思想,掌握網路媒體條件下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論及規律,熟悉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師隊伍將是網路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強有力的組織保證。同時,網路便捷的交互能力也會促進學生德育工作者之間的交流,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素質。
2、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其抗干擾能力和「免疫力」
因為網路道德的遵守主要靠個人的內心信念自律。高校要提高學生的德育素質,增強他們的政治敏銳性和鑒別能力。要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使他們在西方腐朽生活方式信息的誘惑面

熱點內容
重慶書法學校 發布:2024-05-13 06:39:29 瀏覽:306
青島市建築日照檢驗規章 發布:2024-05-13 06:00:54 瀏覽:580
上海車輛處罰條例 發布:2024-05-13 03:05:18 瀏覽:796
糖尿病有沒有辦法治好 發布:2024-05-13 01:14:57 瀏覽:937
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期末考試卷 發布:2024-05-13 00:46:56 瀏覽:598
包頭市供熱條例 發布:2024-05-12 21:50:25 瀏覽:746
奈曼旗法院 發布:2024-05-12 20:57:26 瀏覽:157
有法律效力的買房合同 發布:2024-05-12 20:02:48 瀏覽:554
小學生普及法律知識ppt 發布:2024-05-12 19:44:54 瀏覽:109
自由行傷亡法律責任 發布:2024-05-12 18:15:14 瀏覽: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