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道德
『壹』 聖經上的標准要比法律,比道德還要什麼
聖經上的標准要比抄法律,比道德還襲要完全。人要追求成為耶穌基督的樣式。
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馬太福音11:29和合本)
所以,你們因信基督耶穌都是神的兒子。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加拉太書3:26-27和合本)
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著義。(羅馬書10:4和合本)
願神賜福與你,哈利路亞!
『貳』 中國基督教如何重視倫理道德:有關基督教倫
基督教特別重視教導人要謙卑,是因為她相信上帝創造一切,上帝是一切價值的尺回度。上帝與人之間是「答創造」與「被創造」的關系,這種「被造感」使我們認識到自己理智和道德上的有限,因此我們必須謙卑在上帝面前。「凡以謙卑態度敬拜上帝的人也能謙卑待人。」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友善地評價別人的行為,以平等地位與人對話。主耶穌在馬太福音7章12節教導我們:「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謙
『叄』 為什麼叔本華批評「基督教道德學並不慮及動物,這一事實,乃是它體系中的一個缺陷」「真丟臉,竟是這樣一種
你是否在意:叔本華批評「基督教道德學並不慮及動物」,
適合賤民、下等人與外化人的道德,
還說:人類最重要的宗教體系是佛教。
???
若是叔本華進一步說耶穌是騙子、是被鬼附著的,應當將他殺死,基督徒都應該釘十字架,。。。
你又會怎樣呢???
叔本華,他就是一個人。佛教需要他的肯定嗎?基督教能被他否定嗎?
「基督教道德學並不慮及動物」,真的嗎?
「適合賤民、下等人與外化人的道德」,你以為你是誰呢?碩士、博士?是的,你是。
但在耶穌的眼中,都是罪人。
那些「聰明人」、「智慧人」現今在哪裡呢?
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神的大能。
就如經上所記、『我要滅絕智慧人的智慧、廢棄聰明人的聰明。』
智慧人在那裡.文士在那裡.這世上的辯士在那裡.神豈不是叫這世上的智慧變成愚拙么。
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神、神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神的智慧了。 在那蒙召的、無論是猶太人、希利尼人、基督總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 因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神的軟弱總比人強壯。
『肆』 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談道德經文解釋
這是聖經約翰福音四章7節~26節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的談話時耶穌問的一句話。「耶穌回答說版:『凡權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和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里頭成為泉源,直涌到永生。耶穌說:你去叫你丈夫也到這里來。婦人說:我們有丈夫。耶穌說:你說沒有丈夫是不錯的。你已經有五個丈夫;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你這話是真的。婦人說: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那麼耶穌如何知道那婦人有五個丈夫呢?原來,在列王時代,「亞述王從巴比倫、古他、亞瓦、哈馬和西法瓦音遷移人來,安置在撒瑪利亞的城邑,代替以色列人;他們就得了撒瑪利亞,住在其中。」所以,撒瑪利亞人於這五個外來民族往來,與他們生活、聯姻,隨他們的風俗,拜他們的神。聖經的屬靈意義還在於,「主」這個詞,代表主人、丈夫,耶和華是以色列人的主,以色列人的丈夫。離棄耶和華去拜他神的,就是淫婦。亞述王帶進撒馬利亞的五個民族的神成了撒瑪利亞人崇拜的偶像,因此,耶穌對那撒瑪利亞婦人說她有五個丈夫的原因就在於此。
『伍』 基督徒要講那些道德了
唉——————
道德是世人的好壞標准,是神普遍的恩典,保守世人不至於墮落的更內殘酷惡毒容。
第一,你既然是基督徒,就當悔改你的厭煩——無論怎樣的人,都是神按著他自己的形象和樣式造的,你沒有資格厭煩他們,哪怕他們得罪了你,你也只當為他們禱告——主說:要愛你們的仇敵;你又該當憐憫那算命的,柔和地向他傳福音,而不是斥責他為騙子——
你若不傳符合耶穌基督福音的真理的消息,的確就是在騙人的前程——
是的,你明白了神的道了嗎?德又是怎樣的呢?
神的道是福音的真道,就是耶穌基督自己,就是主所表明的真理道路生命!
德是道所結出的基本的果子。
我們思想意念、言語行為都要按著主的教訓思行,與道德分辨,結出聖靈的果子,這是超越世人道德的,無論教內外,都要按神的真理思行,遵行神的道,就不可能沒有德了。
『陸』 試從基督教道德的演變過程來說明基督教文化的內在矛盾,希望有明確的答案,謝謝!
基督來精神通過基督為世源人贖罪而死的歷史發掘出人內心中無限神性,因此昌盛不衰。但他把注意力過度放在彼岸生活,壓抑了現實生活,最終導致無數人拋棄神性,轉投於現實,導致了他的兩元分裂,近代人文運動,即是他的產物。
以下是一些反對基督教的名言:
「迄今為止什麼是對生命的最大非難?上帝……」
「上帝的概念是被發明來作為生命的敵對概念。來世的概念是被發明來貶低生存者的價值。」
「上帝死了!」
『柒』 傳統基督教道德價值觀及其對現代西方人之影響
大約在公元1世紀初葉,正值羅馬帝國如日初升之際,在羅馬的東方行省巴勒斯坦的大地上,一個名叫耶穌的猶太青年以一種救世主的口吻開始傳播天國的福音:「天國近了,你們應該悔改」。[1]
耶穌的教導構成後來基督教教義的核心。它實際上是一種新的價值體系。這個價值體系原本是東方的,然而它卻在羅馬帝國范圍內得到了廣泛傳播,最終幾乎征服了除少數殘存的「異教徒」之外的全體羅馬人的心。[2]到帝國末期,羅馬帝國已經是基督教的一統天下。其它各種世俗的理論體系和宗教學說都被基督教排擠出歷史的舞台。在日爾曼人摧毀了西羅馬帝國之後,基督教卻頑強地生存了下來,並且,它還進一步在精神上征服了武力的征服者,使日爾曼各個蠻族王國相繼皈依了基督教,並充當了他們的精神導師,馴化和教化這些未開化的蠻族各部落。因此,基督教就成了古典文明的母體和將其傳輸給中世紀西歐的重要橋梁。
借用著名史學家湯因比的術語,可以恰當地把基督教比喻為羅馬文明死亡後所形成的精神之「蛹」。它在日爾曼人的文化土壤上,又孵化出新的文明——中世紀的「日爾曼—基督教」文明。它是近代西方文化的前身或直接來源。如果考慮到在整個中世紀上千年中,西歐人除少數生活於基督徒夾縫中的猶太人之外幾乎都是基督教徒這個事實,基督教對西方政治傳統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所以,喬治·薩拜因將基督教的興起正確地稱為「西歐歷史上最革命的事件。」[3]
基督教主要是一種救世之說而不是一種政治哲學。在《聖經》中,政治問題只是作為神學問題的邊緣而附帶談到的。《舊約全書》主要敘及猶太人的政治史,神學家們從中引申出一些政治結論。而《新約全書》直接談及政治的,不過就那麼一些著名的段落。這些段落藉助信徒們對《聖經》的信仰的力量,在中世紀起到了一句頂一萬句的作用。然而,基督教教義對西方政治文化真正的意義,在於它引進了一整套全新的價值體系,受這種價值體系的影響,西歐人的政治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1.「我的國不屬這世界」——對政治的疏遠
據《聖經》所載,面對死亡的耶穌平靜地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4]這句話是所有基督徒面對國家和政治事務都會說出來的話。這反映了他們共同的政治心態,即與政治的疏遠。
在城邦時代,盡管人們也相信靈魂不死,相信另一個世界的存在,但是,在這個世界上,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城邦的政治生活。他們的全部忠誠指向城邦,整個的人和生活都屬於城邦。公民道德使他們將城邦作為精神的支柱或寄託,正是通過優良的城邦生活,一個公民才能達到完美的道德境界和實現自己的本性。城邦解體之後,斯多葛派開始跳出國家的界限,從整個人類的角度來審視人的地位和人的生活,從而降低了國家在人生中的價值。基督教則把人的目光引向天國。耶穌傳播的是天國即將來臨的福音,由於天國即將來臨,人們便應該對人生有新的態度,開始新的生活方式。「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5]早期基督徒的觀念具有強烈的末世論的色彩,他們等待基督重返人間,等待末日審判和千年王國的到來。早期教會就是一個期待的團體。雖然這種期待一再落空,一再推遲,但這種期待的心理卻根深蒂固。基督徒們把這個世俗的世界視為他們精神朝聖旅程中的一個短暫的寓所或客棧,甚至現實世界乾脆就是一個滌罪所。他們懺悔、祈禱、行善,為了得到上帝的寬恕,使其靈魂得進天國。靈魂得救才是他們真正追求的目標。所以,在他們的心目中,他們自己只是這個世界的匆匆過客。
這種追求靈魂得救的超越主義價值觀和對來世的信仰,無疑大大降低了國家和政治生活在人們價值體系中的地位。它也使基督徒產生了「上帝的選民」與「這個世界」之間鮮明的二元性的強烈感覺。
基督徒開始以一種冷漠、陌生與疏遠的心態看待國家,他們不再有城邦公民那種對國家或政治共同體的認同感。他們只給予國家有限度的承認,有條件的肯定。他們絕不把無限的溢美之詞給予國家,也不會把全部身心奉獻於國家。他們雖然可以參與政治生活,但絕不把政治生活視為實現自己價值和本性的主要途徑。早期基督徒不願擔任公職,甚至拒絕對國家盡最重要的一項義務,即服兵役。那些修女、修士們乾脆遠離人群社會,到深山或沙漠中過著孤獨的苦修生活。他們的那種生活方式正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不是神就是獸」的生活,可它卻是基督徒最標準的生活。
羅馬帝國末期,基督教已經成為國教,與帝國融為一體。面對帝國日益深重的內憂外患,教會的領袖和智力精英沒有憂患意識,不關心國家的命運,不能提出救國方案,反倒集中精力於基督神性與人性之類無盡無休的爭論,同所謂「異端」進行殘酷斗爭。帝國的政治解體、經濟衰退和軍事失敗,從沒在他們的心目中激起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西羅馬帝國就是在他們的不關心態度下被葬送的。
2.上帝的權威與人間的權威——基督徒的雙重忠誠
自國家形成以後,它的最高權力機構便享有支配人類一切生活的最高權威。這種權威或源於人民集體的委託,如城邦時代,或基於人間權威與神的權威合一,如古代東方和羅馬帝國後期。基督教開始將神的權威與政府的權威分離,並將神的權威置於人間權威之上。
基督教是一神論,它的上帝是世界唯一的主人。在《聖經》中,上帝創造一切,是世界的絕對主宰。《舊約全書》中描述的猶太人的上帝是一個標準的專制帝王和專橫的父家長的形象。他有絕對至上的權威和能力,支配著人間的事務。他賞善罰惡,甚至動輒將毀滅的命運帶給人類。人不過是他腳下的塵土或匍匐於他腳下的可憐蟲。在《新約全書》中,耶穌已變成慈愛、溫和、甚至受難的形象,但他的權能沒有變。他有真正至上的權柄來獎賞和懲罰人類,決定每一個人的命運。他被稱為「萬主之主,萬王之王」。[6] 基督徒尤其是西方的基督徒普遍深重的負罪感無疑又強化了神對人的支配權力和人對神的依賴、敬畏與順從。
與神的權威相比,人間的權威被降到次要的位置。在《舊約全書》中,當以色列人要求立一個王來統治他們時,耶和華只是勉強答應了他們的要求,並把這個做法視為背離上帝的行為,是不要上帝做他們的王。[7]早期基督教有過數百年遭受羅馬帝國政府迫害的慘痛經歷,所以在基督徒當中滋生了對世俗政府的消極、否定甚至痛恨的情緒。在最早的一批基督教文獻中,迫害基督教的政府被視為魔鬼的工具,羅馬被比喻為飲聖徒血的巴比倫淫婦。[8]而早期基督教遭受羅馬政府迫害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不肯跪拜皇帝,不肯承認皇帝為神。當後來基督教取得合法地位甚至成為國教之後,他們對政府權力的態度有了轉變,但在骨子裡,他們對世俗政府仍保持著一定距離,並帶著懷疑、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它。亞里士多德把城邦理解為「至善」的社會組織。柏拉圖認為,他的理想國不僅是善的,還是美的,是一切事物中最美者,甚至就是美本身。[9]基督教與此不同,它雖然承認國家有維護社會秩序、執行社會正義、抑制罪惡的使命,但它的起源是惡的,它帶著抹不掉的污點。近代自由主義的「國家是不可避免的禍害」的觀念,在這里已經有了胚芽。
不過,基督教同時也明白無誤地肯定了服從世俗統治者權力的義務。根據基督教的教義,君主本人雖然不是神而是人,但他掌握的世俗政府的權力卻來自上帝,其性質是對人的罪惡本性的一種扼制和彌補。所以,服從世俗政權是每個基督徒的義務。對此,保羅有一段十分著名的話:「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權的,就是抗拒神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罰。作官的……他不是空空的佩劍,他是上帝的傭人,是伸冤的,刑罰那作惡的,所以你們必須順服,不但是因為刑罰,也是因為良心」。「凡人所當得的,就給他,當得糧的,給他納糧,當得稅的,給他上稅,當懼怕的,懼怕他,當恭敬的,恭敬他。」[10]彼得也教導徒眾們說:「你們為主的緣故,要順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主,或是君主所派罰惡賞善的臣宰。」[11]
既要服從上帝至上的權威,又要服從現實的政府權力。當兩者發生沖突時怎麼辦?《聖經》中耶穌的一句名言成為解決這一沖突的准則:「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神的物當歸給神。」[12]這句話經過神學家們的闡述發揮,便成了基督教區分神的權威與世俗權威的依據。它在承認世俗權威的同時,也剝去了它的神聖性質,使其功能僅限於純世俗的方面。由此,便形成了基督徒兩重服從的義務和兩種忠誠。一個指向上帝,這是無條件的,無保留的;一個指向世俗政權,這是有條件的、有限度的。當兩種義務發生矛盾的時候,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服從神而不是服從人。基督徒誠然是恭順的臣民,然而在他們內心深處,也築起了堅強的抵禦和拒斥世俗權威的堡壘。正如一位當代學者所形容的,基督徒對君王只跪一條腿,只有對上帝才跪兩條腿。
3.上帝的選民——關於人的新觀念
基督教給西方社會帶來的另一價值觀念的變革,是關於人的新觀念。著名基督教史學家V.沃爾克說:「基督徒認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人,是新的種族,是真正的以色列人。雖說他們也為羅馬的國家及其統治者乞福,但他們認為自己不再是羅馬公民,而是天國耶路撒冷的公民。」[13]由於基督徒自認為上帝的選民和天國的公民,他們對人的看法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看法就有可能跳出世俗社會觀念的框子。在他們的觀念中,人的得救純粹與人的靈魂有關,與人的世俗地位及其它特徵沒有必然聯系。根據保羅的說法,所謂基督徒就是「所有在各處求告我主耶穌基督之名的人。」[14]基督徒由於信仰基督而形成一個親如一家的整體,相互平等。保羅說:「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基督也是這樣。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於是,大家同根同體,息息相關,「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15]
人類一體,人人平等的思想在斯多葛派那裡已經出現,並在羅馬帝國得到廣泛傳播。基督教以神學的形式繼承了這一思想並使其產生了更強有力的影響。在耶穌的教導中,首要的是愛上帝,服從上帝,其次便是愛鄰人,愛人如己。上帝是父親而鄰人是兄弟的思想在基督徒信仰中深深地紮下了根。靠著這個信念,基督教越出猶太民族的界限而在羅馬帝國內廣泛傳播,無差別地接納各個民族和各種社會地位的人,使他們結合成一個普世的大公教會。有證據表明,早期教會主要是由下層人民組成的。誠然,基督教並非一個社會改革運動,它反而安慰窮人和奴隸服從自己的命運,以順從、忍耐為美德,但它畢竟使地位卑下的人在上帝面前獲得了平等和尊嚴,作為他們在世俗生活中不幸與苦難的補償。
那些教士們自認為屬於「神品」,在精神價值上高於世俗的王公貴族。普通基督徒們相信,通過受洗入教,他們變成了蛻去舊的軀殼的新的人,成了不斷趨向「造他的主的形象」的「新人」。[16]
這種信念培育了基督徒的自信與自尊。每個信徒在與上帝的直接聯系中找到自己人生的支點,這減弱了他們對世俗社會組織的依賴。得救完全是個人的事,每個人單獨直接面對上帝,孤立無依,別人無法代替他,他也無法推諉自己的責任。基督徒的這種境況也鍛造了他們堅強的個性和獨立性。這是近代個人主義的精神基礎。
『捌』 耶穌基督的基本屬性和道德屬性指的是哪些
耶穌基督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所以他是唯一的擁有神人二性的救主。
神性屬性是唯有神才擁有,象全知全在全能永恆;道德屬性與人類共享,象公義聖潔慈愛信實。
『玖』 為什麼說耶穌的教導沒什麼用處,談基督信仰道德規范中的致命缺失
不是沒有用,是人根本沒有耶穌基督的生命,當然不能順服基督的命令去行。沒有正確的信仰就沒有正確的人生。
『拾』 耶穌有哪些道德值得學習說得精簡些和高級些
大愛——深愛人類
耶穌說:「人為朋友捐棄生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更大的了。」(回約翰福音15:13)耶穌甘願答為我們獻出自己的完美生命,拯救我們脫離罪和死亡。在人類歷史上,耶穌所作的犧牲可說是愛心的最偉大表現。
謙卑——為門徒洗腳
約翰福音13:4 【耶穌】就從晚餐席上起來,把外衣放在一旁,拿毛巾束腰, 5 然後把水倒進盆里,洗門徒的腳,用束腰的毛巾擦乾。
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