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體用

道德經體用

發布時間: 2021-01-06 12:55:14

A. 道德經中說的「有無相生,無既是體、有既是用」是什麼意思啊

有和無相互化生來。有形源與無形、存在與不存在的事物,是相生的關系。「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一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四十章)都說明道含無有,它們是始母關系,是相生關系,如環無端,不可或離。「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十一章)則系明示朴散而為器之後的有無關系。有器之體,方可以之來利用,其用卻在器中之無——虛空處。常人多單純理解實有為體,空無為用,實質體用不二,有既是體,亦是用,無既是用,亦是體,譬如室,如無空間,則不成其為室了。這是事物自身的有無相生,相資為用。前者,指事物之從無而有,即事物的發生、展與消亡(轉化)的過程而言;後者,指事物在其全過程中,自身存在的體用而言。

宋常星說:「相生兩字,即是生生不已,變化不窮之義。人皆知有之為有,無之為無,不知有而不有者,乃是以有入無也;無而不無者,又是以無入有也。是故有無不顛倒,則陰陽不反復,陰陽不反復,則相生之道不立矣。此所以有無相生之妙,隱顯莫測,變化無窮者,此也。」

肖天石說:「以有無之對待言,無『有』則無以顯無,無『無』亦無以顯有。有無相生相形,相對相成。」

B. 老子《道德經》中的道是什麼意思

古代文言文表達的含義非常豐富,很簡短的幾個字就包含有大量的理解信息,一念之差也能造成理解上的差異。所以許多人對老子的道德經也有各種討論說法,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在此講一下個人看法,僅供大家娛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道,個人認為包括了天道、人道和修煉之道。

修煉之道

老子所說的修煉之道,其實就是道教弟子修煉的方法,這種方法在道教中就被稱為“道”,也叫“修道”;這種修煉之道如果放到佛學裡面來表達,就會被稱為“法”,有時候也被稱作“佛法”,即“修佛的方法”。自古以來便有“道法自然”一說,意思就是不管是道教所修的道,還是佛教所修的佛法,都必須遵循自然法則才會有所成就。

C. 道德經 是不是 語錄體

什麼來叫語錄?就是別人說自的話,你把他記錄下來,就叫語錄。所以,語錄體的著作,一定不是本人編輯成書的。比如論語,是孔子的門徒編寫的;比如毛主席語錄,是政府機構的編輯人員收集整理的。從這個角度說,道德經肯定不是語錄體著作,因為他是老子親自寫作成書的。
另外,從文體的角度而言,現在的通行版道德經,是經過三國時期的天才哲學家王弼修改過的。他借用當時流行的駢體文,改動了不少句式,去掉了很多「之乎者也」的虛詞,使道德經變得朗朗上口,通俗易讀。因此,可以認為,通行版道德經屬於駢體文類型的著作。
我店鋪有道德經名家註解大全,店鋪地址見我個人資料,歡迎大家光臨~

D. 道德經大體表達了什麼意思呢

以無為而為即可無所不為。
老子塑像《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現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受到學者的重視。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歷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

E. 道德經算什麼文體

更接近議論文

F. 道體第一賞析老子的道德經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古人言道,君臣之道,父子之道,為名,功名榮譽。老子講究人之修生,萬物自然,陰陽之數,事有調和,老子《道德經》第一章便開明心志,「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言道,但非所言之常道可以計,自古之道,有很多服務某個利益團體,切在王者更替之中,轉變著道之所載,正是非常道也。道之生,名之出。
「名可名,非常名!」古人重名節,但在服務對象更替里浮沉消亡,何為名,但名節之重,似乎為生之根本,不重名者,當不知為何,好名,惡名,誰能說清,自古以來,歷史評說,來到當今,更是名至不歸,多少人在那裡做著毀名滅道呢?名之變,事之變,推演及今,也不是世人所能理解,正應佛言性由心生,確也不是道由心生,名由心生,此正不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當我們在嘲笑著古人可笑的君臣名節這時,老子已經在對此不屑了。「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沒有名,皆因萬物之始,沒能有其名,待要有名之時,就如母生子女,取個名字作個辯別,或者也是分個清楚,誰歸於誰,不過是個記號。正是人生一場,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名節財富,也是隨風而去。名之一途,如財之一路,亦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留存世間,也為他人嫁人,添些談資,此敢名非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激。」此文言精妙,在於,妙與激,倘如嬰兒在胎中,生之妙便在這胎中一變化,生命孕育,萬物進化之妙,便在這成與不成之間,給你多少無到有之妙,有便得了,但觀其激,人生出來,長的很快,但在這世間激變生長,終要獨立於萬特之間,此名常有,便見其獨立於斯。無由其妙,有則其變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道與名,同出而異名,可以讓你摸不清頭腦,但事實上,道與名則也是常無,常有之妙,道生之時,無名,名之生道名,名服務道,道生出名,無名歸道,可不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與名相生相依,相存相亡,常無則見其妙及生道,常有激其生名,分出萬物。
世間之事,福禍相依,好名惡名,正如佛家,色即是色,空即是空,似也同出其理,陰陽變化,萬物融和調生,不正也是道之始,名之激而消於道之始。
世間情事,感悟於天地之間,激發心,慨於世,而感於眾,觀其妙,觀其激,興衰便在其中,可有,可無,有到無,無到有,也正是萬物始終。

G. 道德經繁體字的原文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4.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6.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9.持而盈之,不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10.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國治民,能無為。天門開闔,能為雌。明白四達,能無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11.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寄於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托於天下。

H. 道德經第一章,原文的繁體字

《道德經》第一章(原文繁體)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回,天地之始;有名答,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竅qià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繁體字,亦稱繁體中文。繁體中文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直到1956年前一直是各地華人中通用的中文標准字。2001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實施,明確規定中國推行規范漢字,同時也明確保留或使用繁體字的范圍。2013年6月5日中國國務院公布《通用規范漢字表》,含附表《規範字與繁體字、異體字對照表》,一般應用領域的漢字使用以規範字表為准。

I. 道德經的主體思想是什麼

其實我個人認為《道來德經》自主要談了三大方面的內容:談宇宙,談人生,談政治.
談宇宙:老子認為天地的本原不是天帝,而是道.
談人生:老子認為個人應該珍惜身體,人與人應該柔弱不爭,主張少私寡慾,見朴抱素,加強自己的修養.
談政治:主張統治者無為而治,順乎自然.
其實《道德經》這本書滿深奧的,細細讀很有意思的.

熱點內容
最高人民法院肖楊 發布:2025-05-03 18:11:30 瀏覽:67
根據增值稅暫行條例規定 發布:2025-05-03 17:57:36 瀏覽:154
港溝司法所 發布:2025-05-03 17:57:20 瀏覽:853
新疆自治區省水路交通條例 發布:2025-05-03 17:54:20 瀏覽:534
微博發文後又刪有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5-03 17:48:54 瀏覽:615
民事訴訟法時間有效期 發布:2025-05-03 17:46:53 瀏覽:323
違反行政行為法律責任第幾條 發布:2025-05-03 17:46:42 瀏覽:125
屈辱條例 發布:2025-05-03 17:46:06 瀏覽:575
周至縣律師 發布:2025-05-03 17:45:27 瀏覽:935
崑山法院拍賣淘寶 發布:2025-05-03 17:45:20 瀏覽: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