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與道德傳承

道德與道德傳承

發布時間: 2021-01-06 22:27:51

『壹』 評述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思想的傳承和體現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和思想的傳統和體現主要是體現在這個儒家方面傳承也是內傳承在這個儒家方面。容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末期的堯舜時代,但主要形成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就生活在這一時期,他在這新舊制度交替的大變革時代,形成了以「仁」為最高的道德境界,將「孝」、「悌」、「禮」、「信」等置於其下的,中國最早的道德學說。雖然孔子的思想中也有我們不能接受的內容,但總體上是積極開明的。孔子的道德學說經其弟子,特別是孟子的繼承發揚,成為一套完整的體系,但儒家學說在孔孟在世時並不被統治階級所認可,僅僅以一種學術思想存在著。

『貳』 如何開展道德傳承道德實踐活動

中華優良道德傳統分為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和中國革命優良道德傳統.
一、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重大意義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並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加以發展,就能充分激發整個民族的潛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
1.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現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種多樣,但都不能脫離自己的民族性.
2.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能夠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能夠使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具有更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能夠使人際關系更加和諧,促進經濟社會更好地地發展;能夠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適應時代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規范.
3.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個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條件.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中華民族的根,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根,是一塊永不磨蝕的「胎記」.
二、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
1.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公私之辯證」是中國傳統道德發展演化的一條主線.「公義勝私慾」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為道德的最高標准.強調在「義」和 「利」發生矛盾時,應當「義以為上」、「先義後利」,「見利思義」,主張「義然後利」,反對「重利輕義」、「見利忘義」.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崇尚「仁愛」原則,主張「仁者愛人」,愛人要從愛旁邊的人做起,從愛親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並把這樣的愛推廣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道),能將心比心(恕道).立足於自己,承認人的差異,主張「合而不同」,「和為貴」,講求和睦相處,強調社會和諧,「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3.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謙即自謙,虛以處己;敬即敬人,禮以待人.謙敬與禮讓是聯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禮也」,「凡人炎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同時提醒人們「事思敬」、「不居功」.

『叄』 道德與傳承作文800

文明道德非常重要,如果你不文明,沒道德,不光會影響自己的品質問題,還會影響他人。我曾經就遇到了一位不文明,沒道德的阿姨。
那天,爸爸帶我到飯館去吃飯,等我們點完菜後,旁邊又來了一桌子的人,,一坐下來就鬧哄哄,後來不知為什麼,突然不吵了,靜靜等菜。其中的一位阿姨看見我們這邊端上了一盤菜,就大吼大叫:「都快等了一小時,怎麼一盤菜都沒端上來?」我心裡一振,好像是被嚇著了。
過了一會兒,我們這邊又端上了一盤菜,那個阿姨更生氣,說:「那邊都端上了兩盤菜,可我們這怎麼一盤菜都沒端上來,XXXX(表示罵人的話)!」服務員說:「您的菜馬上就端上來!」那個阿姨又說:「這是什麼破飯館,把我這么有文明,有道德的人,都弄成不文明,沒道德了!」當時,我真想跑上前去,打她幾拳,邊打還邊說:「你本來就不文明,沒道德,還發出那麼刺耳的聲音!」但我還是忍了。
第一盤菜終於端上來了,我想:「這回她該不會在大吼大叫了吧!」出乎我的意料,她又接著要第二盤菜,第三盤菜,第四盤菜``````最後我實在受不了那刺耳的聲音就跑了出去。那時,我已經火冒三丈,為了壓制自己心中的怒火,我就學著《武林外傳》里的郭芙蓉,對自己說:「世界如此美妙,我卻如此暴躁,這樣不好,不好。」當我說完時,那一桌子的人已經吃完了,我心裡暗暗高興:終於可以好好吃飯了!
希望大家聽了這件事後,一定不要像那個阿姨一樣,要做一個有文明,有道德的好孩子

『肆』 注重道德傳承 加強道德實踐。 讀後感

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深刻讓我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還有安份守己的做好自己的本份。 讓我深刻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與無知。使我更加堅定的要學習好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並且把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學習掌握好,自己以身做到,還有言行做到,並且廣為講說,讓更多人學習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使自己的家庭和諧興旺,使社會和諧,國家和諧,世界和諧。 現在的人很多追求自由民主,開放享受,但是卻不懂得如何規范自己道德品行的修養,其中很大的根源就是沒有學習過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不知道什麼是道德,也不知道如何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 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講的好,沒有羞恥心,什麼事情都敢做。這個是為什麼?大家想過了嗎? 沒有羞恥的心,也不知道什麼是羞恥的事情,那麼就不知道如果規范自己,就什麼事情都敢於去做。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接受高等教育,卻在日常生活中行為舉止不端正,缺少道德的規范做錯了很多事情,也給社會,也給人類,造成了很多毀滅性的災難,很多人沒有學習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卻根本沒有看到這些引發災難的根源。
現在的人,沒有學習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不懂什麼是價值觀念?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思想觀念是現在人追求的,也是很多人想要的夢想。 因為他們主張民主,自由,開放,但是他們卻沒有講道德規范。
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古聖先賢,主要講言行規范,說到就要做到。以身做則履行中華傳統道德規范自己的行為。廣為人說,為別人講解和宣說,普及道德文化知識,做個有道德,品行端正,心態善良,人人尊敬的人。

『伍』 道德具有歷史繼承性,它既會繼承積極的道德,也會傳承消極的道德是否正確


不同歷史階段繼承的道德,有時是積極的,如「孝敬父母」等;有時是消極的,如一些封建禮教,資本主義社會的利己主義等。

『陸』 儒家理想人格的傳承對當代人道德修養的意義與作用

《論語》是做人的靈魂、准則。孔子認為,道德高尚的人在具備仁愛之心的同時,還必須兼備社會良知,敢於擔當社會責任與正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中經常強調的「義」。這里的「義」即道義、正義,准確地說,是一種社會良知與責任感……

在孔夫子看來,「義」是安身立命之根本,道德的價值高於物質的利益,人的精神追求遠比物質需要有意義。合乎道義的生活,即使貧賤困苦,也能使人感到精神充實、快樂,而那種憑借不正當的手段謀得的富貴利祿,雖然可以使人得到物質利益的滿足,卻只如飄忽即逝的浮雲,不值得一顧。孔子主張道德高尚的人應「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他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了追求道德的價值,即使是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這是孔子重「義」的一面。同時,孔子雖然強調道德的價值,卻並非絕對地排斥利。他明確肯定,追求物質利益是人的天性,這一點連他本人也不例外。孔夫子特別強調的是,謀求物質利益必須建立在合乎道義的基礎上,不能無所節制,不能沒有限度,不能為了個人的私利而損害道義。他指出:「官與貴,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當今社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道德和金錢的關系問題凸現出來。為此,正確看待和處理義與利的關系問題,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也是關繫到做人立身的大事。孔夫子的「見利思義」思想,有助於啟迪今天的社會成員在這方面做出正確的道德取向,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也有利於社會朝著健康、良性的軌道邁進。

孔夫子認為,道德高尚的人要懂禮、講禮。禮是一個人應該遵守的行為規范和內心修養,具有強制性。孔夫子非常贊賞周禮,「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周禮包括《周禮》、《儀禮》、《禮記》,合稱為「三禮」。《周禮》又稱《周官》,講官制和政治制度;《儀禮》記述有關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等禮儀制度;《禮記》則是一部秦漢以前儒家有關各種禮儀制度的論著選集,其中既有禮儀制度的記述,也有關於禮的理論及其倫理道德、學術思想的論述。

《論語》中講禮的內容很多,其實孝道也是一種禮。《論語》第三章叫《八佾》。「八佾」是當時中央政府周天子舉行國家大典時所用的舞蹈,八佾是八個人一排,共有八排。諸侯只能六人一排,叫六佾,諸侯之下的大夫、大臣之家,只能用四人一排,共四排,叫四佾——這就是固定的周朝的禮。很有趣,這一章一開始孔夫子就舉了個違背禮的反面例子。「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春秋時期魯國有孟孫、仲孫、季孫三家權臣,整個國家的政權都操縱在他們手上,國君都拿他們沒辦法。季氏這位權臣,在家裡開家庭舞會,照規定他只能欣賞四人一排的舞蹈,他居然擺出八人一排的舞,玩出了做天子的架勢,可見,他已經不把朝廷放在眼裡了。有人把這件事告訴孔夫子,孔夫子不假思索地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認為,道德高尚的人要有智慧。智慧是一個人的聰明才智,《論語》中的智慧,是講一個人的真才實學。有智慧的人像水一樣透明、自然、活潑、安詳;有智慧的人又像高山一樣崇高、偉大、謙虛、寧靜;有智慧的人樂觀、豁達、興趣廣泛、立志高遠,謙遜平和。「子曰:由!誨,如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由是學生子路的名字,教誨的道理你懂嗎?很簡單,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這才是最高的智慧。這幾句話講出了我們求學提高智慧的深刻道理。有時候,老師在講課,我們做學生的往往沒有認真聽好,開小差,結果不明白,但又不敢問,怕失面子,結果永遠不懂;有些學生天生比別人遲鈍點,老師上面講,別人領會了,他卻不明白,怕難為情,也不敢問,這樣也永遠不懂;還有一些人一知半解,卻要不懂裝懂,那就永遠不會懂了。所以,孔子提出做學問就是要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可以不恥下問,真正弄懂,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意思是說,唯有上等智慧和下等愚蠢的人不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因而最聰明的人,他的智慧告訴他自己有獨立見解,獨立人格,所以,任何環境都影響不了他;最愚笨的人,反正沒有智慧,對環境不敏感,沒有感覺,所以也不影響他。孔子沒有再說下文,讓人們去思考。思考什麼呢?也就是之間一類人,不聰明也不笨,其實是最沒有智慧的人,這類人就很容易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孔子的心意就是要我們做真正有智慧的人。

孔子還認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應該誠實、信守承諾、忠厚篤實。在《論語》中,「信」字有兩層含義: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對人信用。人生活在群體中,與人相處,得到別人的信任十分重要。《論語》記載,孔子的學生問如何治國,孔子說,要做到三點:要「足食」,有足夠的糧食;「足兵」,有足夠的軍隊;還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弟子又問,如果不得已必須去掉一項,去哪一項?孔子回答:「去兵」。弟子再問,如果還必須去掉一項,那去哪一項呢?孔子說:「去食,民無信不立。」可見,在孔子看來,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麼都重要。治國如此,做其它事何嘗不是如此?如果得不到別人的信任,什麼事情都辦不好、辦不成。信任又是相互的。要得到別人的信任,首先就要自己講信用。孔子把忠與信並提,認為忠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如「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就是把忠信作為修養的基本內容,要求每天檢查反省,是不是做到了忠信。孔子又說,為政要做到恭、寬、信、敏、惠。他解釋「信」時說:「信則人任也。」只有講信用,人們才會信任你。

孔子以後,儒家思想在這個問題上又有新發展,把信與誠相連,稱「誠信」。孟子說:「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從天道誠實來進一步說明人必須講誠信的道理。天道,是自然之道的意思。有一位企業家,經營取得了很大成功。電視媒體采訪他,問他是如何取得成功的。他說就是靠的「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他說,世界是實實在在的,所以我們做人就要老老實實,做事就要認認真真。說的朴實無華,卻道出了「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的道理。總之,只有得到他人的信任,辦事才能成功;只有自己講信用,才能得到人們的信任。也就是說,只有人人講信用,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互信,社會才能和諧有序,社會生活才能正常地運行、發展。這就是「忠信篤實」的道理。

《論語》成為中國儒家最經典的教科書,過去有這樣的說法,叫「半部《論語》治天下」,當然有些誇大其詞。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無論哪個時代,學問知識、道德修養、立身原則都是為人所必需的,《論語》能夠給我們很好的借鑒和啟示。

『柒』 新時期應該如何學習和傳承中國革命道德

作出了正確的分析和回答,但直到現在所謂新自由主義、「全盤西化論」和新復古主義、儒家救國論仍然不絕於耳,成為當今意識形態領域里斗爭的一個重要方面。有必要旗幟鮮明地表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原則態度,澄清理論是非,掃除思想障礙。 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是一個矛盾體,具有鮮明的兩重性。 ①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之; ②在按社會主義的要求和建設的需要,做好取捨和創造性的轉化之; ③要通過分析、鑒別、取捨和改造,剔除那些帶有明顯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的成分,繼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對我們今天的道德實踐仍然具有指導意義的積極內容。 在對待傳統道德的問題上,要反對兩種錯誤思潮。一種是文化復古主義思潮;另一種是全盤西化的思潮。這兩種思潮在對待道德問題上都割裂了共性和個性、抽象和具體、一般和個別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從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來看,無論是復古論還是全盤西化論,都對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道德文化的進步產生了十分消極的影響。 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發展和道德進步,除了要注意繼承和弘揚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優良傳統之外,還必須積極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優秀成果。在對待其他民族或國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捌』 新形勢新挑戰下,怎樣傳承黨的優良作風和中華傳統美德,做到講道德,有品行

黨中央要求通過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使廣大黨員做講政治、有信念,講規矩、有紀律,講道德、有品行,講奉獻、有作為的合格黨員。「四講四有」體現了黨章對黨員的新要求,是新形勢下合格黨員的主要標志和顯著特徵。
講政治、有信念,強調的是政治合格,就是要對黨忠誠,堅定理想信念。總書記一再強調,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兩學一做」要解決黨員對黨忠誠問題,也就是政治合格問題。政治合格,最根本的是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這「四個意識」集中體現了根本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要求,是檢驗黨員政治素養的試金石。
講規矩、有紀律,強調的是守紀合格,就是要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一個組織如果沒有紀律和規矩的約束,就會成為一盤散沙。政治規矩,既包括黨章黨紀國法、規章制度,又包括黨的優良傳統、政治要求和道德規范等。黨員講規矩,就要知曉規矩、認同規矩、遵守規矩、維護規矩,明白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用紀律和規矩來規范和約束自己的言行。
講道德、有品行,強調的是品德合格,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德行是人的根本素養,評價一名黨員是否合格,「德」永遠居於第一位,大德、公德、私德缺一不可。大德即政治品德,公德包括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私德為家庭美德。從一些黨員幹部暴露的問題和查處的案件看,大部分違規違紀黨員幹部存在缺德失德問題。做一名合格黨員,就要上好道德修養這一人生必修課,傳承黨的優良作風,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刻用正反兩方面典型教育警示自己,擇其善者而從之,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講奉獻、有作為,強調的是履責合格,就是要踐行黨的宗旨、敢於擔當、善於作為。當前改革已進入深水區,需要啃硬骨頭、涉險灘,需要動自己的「乳酪」。一些黨員幹部出現「本領恐慌」「為官不為」等新情況,「不會為」「不敢為」「不願為」的問題比較突出,這些問題的根子還是缺乏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做合格黨員,就要時刻不忘肩上扛的沉甸甸的責任,始終保持幹事創業、開拓進取的精氣神,把畢生精力乃至生命奉獻給黨,面對挫折不怨天尤人,面對困難不彷徨退縮,把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裡,及時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把群眾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做透,讓群眾真切感受到黨的溫暖,努力為人民群眾謀福祉。 (張春飛)

『玖』 傳承道德

道德
道德 :
dào dé
以善惡評價為標准,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的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貫串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社會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等。它通過確立一定的善惡標准和行為准則,來約束人們的相互關系和個人行為,調節社會關系,並與法一起對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時專指道德品質或道德行為。
道德是對人的社會性的自我約束和心理約束意識。
不同的社會可以有不同的道德標准,但是任何一個社會的道德標准都是以維護社會的正常運轉秩序為目的。
對道德的維護,實際上就是對人的社會性的維護。需要從宗教、教育和國家機器的作用多方面來實現。
(一)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經濟關系決定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的,並以善惡進行評價的原則規范、心理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

道德是社會物質條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社會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各種社會道德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社會道德。而在社會經濟關系中居於統治地位的階級,其道德也必然居於統治地位。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化,又必然引起社會道德的變化。可以說,利益是道德的基礎.

道德為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起源問題非常復雜。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社會關系的產物,

只有發生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和整體利益關系,而且人們自覺意識到這種關系時,才會出現道德問題。

道德得以產生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是人類通過勞動形成的。

道德的特徵及其作用特徵:
1.把握世界方法的特殊性。
2.實施手段的特殊性。
3.主要是以個人為主體來認識和調節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的。
4.道德具有特殊的穩定性。
5.判斷對象的特殊性
6.調節范圍的廣泛性。

(二)在中國哲學史上,「道德」指「道」與「德」的關系。孔子主張:「志於道,據於德。」(《論語·述而》)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會圖景,「德」指立身根據和行為准則。因儒家以仁義為道德的重要內容,故也以仁義道德並稱。《老子》中的「道」指事物運動變化所必須遵循的普遍規律或萬物的本體。「德」和「得」意義相近,指具體事物從「道」所得的特殊規律或特殊性質;對於「道」的認識修養有得於己,亦稱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認為「道」和「德」雖尊貴,卻不是什麼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韓非認為:「德者道之功」,把「德」釋為道的功用。北宋張載提出:「德,其體;道,其用,一於氣而已。」(《正蒙·神化》)認為「德」是氣之體,「道」是氣之用。

老子所寫的《道德經》受全世界推崇,是相當出色的一部著作!

(三)合乎道德。例:這是不道德的行為。

最新研究成果顯示,道德也許並非後天訓練養成,而是上天賜予人類的除智慧之外又以厚禮。大腦腹內側前額葉皮層(VMPC)也許就是道德觀念形成的物質基礎。它使人對他人受到傷害厭惡。腹內側前額葉皮層病變的病人會失去部分公平性、犯罪感、羞恥感。
道德人物
劉紹安,男,生於1923年2月,漢族,中共黨員,部隊離休幹部,現住江蘇省泰興市蔣華鎮新市村。50多年來,劉紹安信守與戰友達成的「生死之約」,無怨無悔照顧犧牲戰友的父母和弟弟、妹妹,用一生演繹「一諾千金」的情義和誠信。
1951年,硝煙彌漫的朝鮮戰場上,上甘嶺戰役打響了,來自山東新泰的排長劉紹安和來自江蘇泰興的副排長張志久兩人在戰壕里約定:「萬一我們中有一人死了,活著的人就要去照顧對方的父母。」戰斗中,張志久不幸犧牲。與戰友的「生死之約」,讓劉紹安義無反顧地踏上踐諾之路。
劉紹安模仿張志久的筆跡,每月給張家寄去「平安信」和津貼,直到兩年後縣政府為烈士發放撫恤金和烈士證,這個「秘密」才為人所知。1963年,劉紹安面臨轉業時,他主動放棄了大城市的優裕生活,放棄了去新疆建設兵團升職的機遇,放棄了回老家工作,他忘不了犧牲戰友的囑托,毅然去侍奉戰友的雙親。他跪在自己的生身母親面前,哭訴著「生死之約」,取得了母親的諒解之後,就徑直來到了泰興張家。張家境況異常窘迫:一家四口人棲息在兩間破蘆葦棚里,張母一人靠種地艱難地拉扯著3個孩子。劉紹安這個「兒子」一來就成了家裡的「頂樑柱」。他拿出了在部隊省吃儉用的全部積蓄,賣掉了心愛的部隊紀念手錶和大頭鞋,翻建了三間平房。他每月領了工資,就計劃好全家的日常開銷。張家父母有意將大女兒許配給劉紹安為妻。可他在山東老家已經有個「娃娃親」楊鳳英,為了能長期更好地照顧張家人,劉紹安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耐心說服了楊鳳英作為其妹另嫁他人。劉紹安家距離上班的基層供銷社30多公里,但他舍棄了單位的宿舍,堅持騎車早出晚歸,為的就是能夠更好地照顧一家老小。張母病危之際,想吃黃瓜,時逢六十年代,又是寒冬臘月,劉紹安一直尋到80公里外的揚州,才買到了一些醬黃瓜,滿足了老人的心願。張母臨終前,劉紹安日夜守護床前,為老人倒痰盂、擦身子、剪指甲。張家父母過世後,劉紹安繼續承擔起供養3個弟弟、妹妹的重任,直至他們成家立業。劉紹安的5個子女都是基層最普通的勞動者,有兩個還是下崗工人。作為一個多次立功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劉紹安甘守清貧,從未向政府要過照顧,一輩子過著普通人的生活。面對許多人的不理解,他堅定地說:「我這輩子做了一件事,就是完成了戰友的重託,我無怨無悔!」
劉紹安在服役期間曾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回地方工作後,他不改英雄本色,還經常熱心幫助當地的困難百姓,多次受到地方各級組織的表彰獎勵。劉紹安感人的經歷撥動了世人的心弦,他光榮當選為江蘇省第二屆精神文明建設新人新事。其事跡先後被中央電視台、《解放軍報》、新浪網等三十多家媒體報道。

『拾』 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優良道德傳統

中華優良道德傳統分為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和中國革命優良道德傳統。
一、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重大意義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並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加以發展,就能充分激發整個民族的潛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
1.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現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種多樣,但都不能脫離自己的民族性。
2.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能夠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能夠使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具有更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能夠使人際關系更加和諧,促進經濟社會更好地地發展;能夠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適應時代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規范。
3.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個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條件。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中華民族的根,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根,是一塊永不磨蝕的「胎記」。
二、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
1.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公私之辯證」是中國傳統道德發展演化的一條主線。「公義勝私慾」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為道德的最高標准。強調在「義」和 「利」發生矛盾時,應當「義以為上」、「先義後利」,「見利思義」,主張「義然後利」,反對「重利輕義」、「見利忘義」。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崇尚「仁愛」原則,主張「仁者愛人」,愛人要從愛旁邊的人做起,從愛親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並把這樣的愛推廣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道),能將心比心(恕道)。立足於自己,承認人的差異,主張「合而不同」,「和為貴」,講求和睦相處,強調社會和諧,「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3.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謙即自謙,虛以處己;敬即敬人,禮以待人。謙敬與禮讓是聯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禮也」,「凡人炎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同時提醒人們「事思敬」、「不居功」。
4.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誠」即真實無妄,其最基本的含義是誠於己,誠於自己的本性,包括「誠」和「信」兩個方面。亦即誠實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實事求是,嚴肅認真,尊重科學,堅持真理,堅守信諾。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作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荀子·勸學》中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里講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聖心」是指一種道德境界。所謂「成德至善」,是說個體的道德品質是一個由一種較低的境界到另一種較高的境界,不斷前進而逐漸趨於「至善」的過程。——「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漸地但無止境地趨於「至善」。
6.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倡導道德主體要在完善自身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中國歷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認為,在塑造人格的過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奮發向上、切磋踐履、修身養性。
此外還有廉潔自律、寬厚待人、艱苦樸素、勤勞節儉、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尊師敬業,以及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捨生取義、見義勇為、奮發圖強等。
三、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
自從1919年「五四」運動第一次中西文化大碰撞以來,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倫理道德文化,以及如何對待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倫理道德文化,一直是我們在文化和道德建設上進行戰略選擇的一個重大而無法迴避的問題。雖然我們作出了正確的分析和回答,但直到現在所謂新自由主義、「全盤西化論」和新復古主義、儒家救國論仍然不絕於耳,成為當今意識形態領域里斗爭的一個重要方面。有必要旗幟鮮明地表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原則態度,澄清理論是非,掃除思想障礙。
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是一個矛盾體,具有鮮明的兩重性。
①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之;
②在按社會主義的要求和建設的需要,做好取捨和創造性的轉化之;
③要通過分析、鑒別、取捨和改造,剔除那些帶有明顯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的成分,繼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對我們今天的道德實踐仍然具有指導意義的積極內容。
在對待傳統道德的問題上,要反對兩種錯誤思潮。一種是文化復古主義思潮;另一種是全盤西化的思潮。這兩種思潮在對待道德問題上都割裂了共性和個性、抽象和具體、一般和個別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從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來看,無論是復古論還是全盤西化論,都對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道德文化的進步產生了十分消極的影響。
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發展和道德進步,除了要注意繼承和弘揚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優良傳統之外,還必須積極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優秀成果。在對待其他民族或國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熱點內容
人民法院獎勵辦法 發布:2025-05-02 16:09:44 瀏覽:146
婚姻法有規定懷孕不能領結婚證嗎 發布:2025-05-02 16:05:10 瀏覽:859
成都金牛法院入額法官 發布:2025-05-02 16:05:08 瀏覽:793
義務教育法所稱的社會是指 發布:2025-05-02 15:57:25 瀏覽:739
最新中國婚姻法中英文版 發布:2025-05-02 15:50:17 瀏覽:139
勞動合同法第34條司法解釋 發布:2025-05-02 15:25:19 瀏覽:946
法院天平一把 發布:2025-05-02 15:24:41 瀏覽:290
現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規大全 發布:2025-05-02 15:22:56 瀏覽:987
民法檔案法 發布:2025-05-02 15:16:42 瀏覽:600
2015年4月份行政法學真題 發布:2025-05-02 15:05:22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