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良好的道德
1. 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在孩子還沒有能夠分辨版黑白是非的時候,權會學習父母的行為舉止,假設如果父母是個小偷,成天以偷竊為工作,還拿孩子作為掩飾,那麼久而久之這孩子也會隨父母一樣,品德敗壞,淪落為小偷的可能性大大增多。所以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教會他,什麼是對錯,什麼是善惡,要做個有修養有素質品德好三觀正的人,因為那是影響他們價值觀人生觀的關鍵。
2. 怎樣培養一個人的良好道德
應該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從自己做起.
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品德高尚、成績優回異的人就是個優答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例如:看到垃圾就撿起來,且不亂扔垃圾;公共車上給他人讓座;
學會寬容;
不罵人,不打人,不斤斤計較;
尊師重道;
文明禮貌,懂禮儀,用禮儀;
大公無私;
該嚴則嚴,該寬則寬;
做事盡職盡責;
……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我認為素質最重要!)
大家一起努力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吧!
3. 如何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要從小做起,要尊老愛幼,平昜近人,懂禮貌。
4. 如何養成良好的品德
小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是其道德水平或道德人格品質的體現,道德人格是一個和一種自由自覺智慧的實踐,是之所以區別其他動物的關鍵所在.因此,改革我國道德教育思路和方法,把道德灌輸與德性養成有機的結起來,是當前德育建設的重要課題。 在古希臘特爾阿波羅神殿牆上,刻有這樣的文字:了解你自己。然而千百年來,人們對自身的認識仍然是一個謎。美國著名高等學府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指出:盡管有腦力風暴、心智革命、智商、情商、心理分析和心理健康等人類研究課題風靡全球,但是我們還遠遠做得很不夠。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論述要建設我們高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時明確指出:把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人才,作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顯然,四有都屬於思想道德素質培養范疇,都屬於道德教育任務,培養中小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下面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特別是在新課改下《思品與社會》教學,談談小學生道德行為培養的幾種途徑。 一、對小學生要重視德性認知教育 加強小學生認知教育是道德行為養成的重要途徑之一。一方面要形成科學的、系統的現代化德育課程體系,開展德性知識學習活動,做好德育教材建設。當前我們正面臨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此時我們更應該把學生的德育任務擺在首位,從小學到時中學把德育內容注入各學科教學的始終,並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構成完整體系,使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進行道德行為教育。另一方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做好德育認知應與小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發展水平相適應,並注重開發和調動學生心理潛能,從而去實現德育的內化。目前,有的教師自身道德素養和業務素質不高,超前、過高、或不按教育規律進行德育,導致學生無法接受、無法承受;有的教師脫離學生生活的環境,脫離現實生活,脫離學生實際,想當然的進行道德行為教育,只求形式、不講內函。致使學生無法接受,達不到內化的效果,也就取不到培養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的目的。 二、增強學生強化與內化統一的自我意識 良好道德行為的養成是強化與內化的統一,強化包括認知強化,文明行為訓練和良好品德強化。例如:如何使學生學會待人接物,富有公德心,熱愛集體,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等,都需要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或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尤其要對學生進行行為方式示範,組織示範或模仿性道德實踐,讓小學生在直觀形象地強化過程中,領悟和掌握正確的道德行為方式示範,達到內化的目的,從而自覺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三、挖掘學科教學中的德育素材 各學科的教材中,都有向學生進行道德行為教育的材料、內容,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積極、主動、有創造性的去挖掘、發現,並及時有效地加以滲透、利用。例如:《思品與生活》、《思品與社會》課是專門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就應充分的把它利用發好,它的育人作用是得天獨厚的。因此,教師應把《思品與生活》和《思品與社會》課的育人作用放在首位,使其充分發揮它的育人作用,而不應把灌輸知識目標、政治常識放在第一位。同樣《語文》課是向學生實施德育的重要學科,其它的一些學科中也蘊含著很多的德育因素,都應把它作為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教育的素材挖掘出來,用於教學之中。 四、加強課外延伸,滲透德育行為 英國學者萊基在《歐洲倫理生活晚》一書中,曾將人的德性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嚴肅德性;第二類是壯烈德性;第三類是溫和德性;第四類是實用德性。尤其是第四類德性,它是促使人們走向事業成功的德性。因此,我們除在學科教育中進行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還應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如:開展課內外活動或各種實踐活動。比如:舉行一次清潔沱江河共創美好家園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社會公德。可能會比一些反復灌輸道德觀念或社會意識的特定課程更能也更好地使學生去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五、重視學生社會公德建設在道德養成中的重要作用 外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人的品格就是人的一連串列為,人格的偉大和剛強只有藉助矛盾對立的偉大與剛強才能衡量出來。 按照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道德規范,去塑造良好文明的社會形象,制定學生道德行為規范和文明語言、文明行為公約等。號召學生開展與文明握手,告別陋習、為貧困學生獻一份愛心等主題活動,這種延伸於課外的德育活動,融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教育性於一體,深受學生歡迎,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六、提高教育工作者德育水平,形成良好育人環境 前蘇聯偉大教育家加里寧說:教師世界觀,他的一言一行,都會使學生受到那樣這樣的影響。學博為師,德高是范;教師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它會對學生成長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親其師,信其道,身教重於言教,教師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師德形象在課堂教學中有著深刻的意義。教師的舉止言行,儀表服飾,神態氣質,甚至習性無一不作為信息傳導給學生的大腦,反饋於教學的過程之中。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規范自己的形象。教師要嚴於律已、率先垂範,帶動學生自我教育和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所以,要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就必須努力提高小學教師的道德修養,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
5. 大學生應該如何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1、擁有獻身精抄神。就是為他人、襲為社會做好事的精神,是「為人民服務」精神的崇高體現。在人的道德素質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要能有一種「無私」的精神。從根本上來說,道德就是要對他人做奉獻。
2、樹立群體意識。是指在一個共同體中生活的人所應有的維護共同體生存和發展的意識。群體意識要求人們在道德 生活中,不要以個人的私利來妨害群體的利益,要發揚協作的精神,自覺地維護群體利益。
3、樹立責任觀念。是一個人對自己所應履行義務的一種強烈的責任心。責任觀念的大小和有無,是直接影響和決定一個人事業成敗的關鍵。同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有了強烈的責任觀念,就一定會成為一個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民族。
(5)養成良好的道德擴展閱讀:
大學生應該樹立的道德品質:
1、適應轉變,認清使命,有俺的能力,不要墨守成規。
2、樹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3、加強素質修養,提高道德水平。
4、追求高尚人格,不斷完善自身。
6. 如何培養良好道德品質
從小事做起,在家孝敬老人,出門盡量為別人考慮,多看道德高尚的人的事跡。
7. 怎樣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
1、學好科學。道德規范以科學知識為基礎,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才能自覺遵守回道德規范。答
2、明確規范。道德規范在中國已經系統化、精煉化,熟記這些規范,不但有助於應對一些重要的考試(考核),更重要的是有助於我們立身做人。
①個人品德(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②社會公德: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
③職業道德: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④家庭美德: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
3、見賢思齊。「學習雷鋒,好榜樣。」
4、助人為樂。道德品質的養成需要道德實踐。
(回答完畢,若有價值,請予採納)
8. 通過哪些方面可以幫助我們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
首先干一行愛一行,認真鑽研業務,遵守紀律,繼承及發揚傳統行業美德,活到老學到老。
9. 談談如何培養良好的道德素養
道德素質是一個人所具有的品德的統稱,道德素質的核心問題,是個人與他人、社會、集體的關系問題。一個人對他人、對社會、對集體的關心程度和獻身精神,體現著一個人道德素質的高低。對於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培養,要從學會關心和愛護別人這一重要環節人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道德素質的訓練:
1、獻身精神。就是為他人、為社會做好事的精神,是「為人民服務」精神的崇高體現。在人的道德素質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要能有一種「無私」的精神。從根本上來說,道德就是要對他人做奉獻。
從道德評價來說,獻身精神的大小,是判斷一個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這種獻身精神的最高體現,就是毫無自私自利、全心全意地為他人和社會作貢獻的精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人按照自己的勞動得到了公平的報償,就能夠激起他更好地為他人為社會作貢獻。經過長期努力,完全有可能克服市場經濟的消極影響,增強集體主義原則和培養獻身精神。
2、群體意識。是指在一個共同體中生活的人所應有的維護共同體生存和發展的意識。群體意識要求人們在道德 生活中,不要以個人的私利來妨害群體的利益,要發揚協作的精神,自覺地維護群體利益。群體意識或者說集體意識,是一個人道德素質的重要方面,是一個人一生都要不斷地加以發展和提高的。在當前,群體意識有利於更好地形成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於培養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道德品質。
3、責任觀念。是一個人對自己所應履行義務的一種強烈的責任心。責任觀念的大小和有無,是直接影響和決定一個人事業成敗的關鍵。同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有了強烈的責任觀念,就一定會成為一個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民族。從—定意義上說,道德素質是一種動力,它能使一個人的其他能力素質得到最大的發揮。能否認真地履行自己同社會、他人的責任和義務,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平的重要的試金石。在提高人的素質的問題上,責任意識和敬業精神是—種良好的道德素質和職業素養,是一個人和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重要條件。
4、愛人思想。是指在人與人相處中要自覺地關心、愛護和幫助他人。在人與人的相處中,只有對他人能多一些愛心、關懷和幫助,才能在人和人之間形成真正的理解和信任。人在社會生活中,總是會遇到各種困難、挫折、逆境、痛苦和不幸.迫切希望來自他人和社會的幫助,能夠「設身處地」地多為他人著想的人,就是道德高尚的人。
5、誠信原則。就是以「誠實守信」作為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原則。一個人的言行失去了「誠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條件。「誠」絕不僅僅是—個為人處事的方法和態度,而是一個人道德素質所藉以體現的重要方面。一個人一生如果能堅守一個「誠」字,就必然能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信」就是凡是自己承諾的事,一定要使其實現。誠實守信作為一種極其重要的道德品質,有利於抵禦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各種虛假欺詐行為,有利於凈化社會的道德氛圍。積極培養人們誠實守信的道德素質,就能在人和人之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良性關系。
10. 養成良好道德對我們有什麼作用
認識功能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良師。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調節功能
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於完善與和諧。
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評價功能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善」「惡」來評價社會現象來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
平衡功能
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們應當以造福於而不貽禍於子孫後代的高度責任感,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和防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性的破壞,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關系。
(最初)調節功能
人類擬定道德原則的目的是調節利益關系,實現本階級(社會或團體)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