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治法治人

治法治人

發布時間: 2021-01-08 00:00:00

Ⅰ 人治和法治,法制有什麼區別

1、意思不同。

法制:狹義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廣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

人治:個人或少數人因歷史原因掌握了社會公共權力,以軍事、經濟、政治、法律、文化、倫理等物質的與精神的手段,對占社會絕大多數的其他成員進行等級統治的社會體制。人治是儒家學說倡導的一種的治國理論,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法治: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2、出處不同:

法制出自現代作家巴金的《作家要有勇氣,文藝要有法制》:「這就說明發揚民主要講兩方面,一方面要講勇氣,一方面還要有健全的法制來保障。」

人治出自戰國時期孟子的《孟子.離婁上》:「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白話釋義:君主仁,沒有誰不仁;君主義,沒有誰不義;君主正,沒有誰不正。一旦使君主端正了,國家就安定了。

法治出自春秋時期晏子的《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於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白話釋義:原來的國君桓公統治的土地比今天小,但是他整治法的統治,擴大政治與教化,所以稱霸諸侯。

(1)治法治人擴展閱讀:

人治的特徵:

特徵是權力一元化的狀態。這是一種單向的、自上而下的、等級森嚴的「線狀」控權模式。這種模式最大的弊端就在於缺乏平等的利益集團或政治權力與國家權力間的橫向控制,從而滋生「獨裁」與「專制」。

而憲政賴以建立的權力基礎卻是社會上的多元平等的利益集團或政治權力間互相控制、相互制約而結成的多元化「網狀」控權模式。 「人治」的一元化傳統及「線狀」控權模式是憲政生成的政治障礙。

Ⅱ 法治與人治的區別是什麼

所謂人治,就是按照人的意志及其對利益的要求來行事的。這是人治的廣義概念。但人治有少數人的人治與多數人的人治之分。少數人的人治是按照少數人的意志及其對利益的要求來行事的。這種人治,類似我國封建社會的專制人治。按照少數人的意志及其對利益的要求制定的制度,就稱之為少數人的法治,這種法制,類似我國封建社會的君主政治。

「法治」與「人治」的本質區別在於國家權力是否嚴格依法運作.法治國家要求樹立「法大於權」的觀念,創設「法大於權」的制度.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應當把民主與法治緊密結合在一起,「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逐步清除「人治」和「權治」等遺留下來的不良影響。具體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法治」與民主相容,「人治」與專制相合。「法治」是與市場經濟、工業文明相適應的一種治國方式.現代民主政治建立在法治基礎之上.法治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現代化的重要指標.
「人治」是與自然經濟、農業文明相適應的一種治國方式,君主專制是人治國家的主要統治形式.在人治國家中,一切人只服從擁有權力的人及其意志。

第二,「法治」強調「權自法出」,人治強調「法自權出」。「法治強調權自法出,即所有的公共權力都應當具有合法性根據,沒有合法性基礎便不得行使任何權力,即使人們在法律之外行使了相關權力,也不發生法律效力.『合法性』這個概念可以在兩種意義上使用,其一是政治哲學所使用的合法性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講,它與合理性概念有內在關聯;其二是法學上所使用的合法性概念,事實上,它所講的就是合法律性.」

第三,「法治」強調「法大於權」,「人治」強調「權大於法」。「法治」強調一切公權力都應當服從法律,法律是最高的公共理性,也是公權力的產出之所.沒有法律根據的一切權力均為非法.即便是緊急狀態下政治權力的運用也要遵循依法行使的原則.[vi]所以,以法律為治的治理活動服從既定的規則,而不取決於統治者頭腦的一時聰明或其他什麼智慧.這種治理方式可以免受統治者個人的性情及好惡的影響,防止政治權力的濫用和個人獨裁的災難。
「人治」是最高統治者不受法律約束的「權治」.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大於法律.誰擁有國家權力,誰就主宰國家和民眾.在人治國家,官本位觀念盛行,人們普遍地崇拜權力,漠視法律.因為掌握政治權力是發財致富、光宗耀祖的一條捷徑.正所謂「一人當官,雞犬升天」.中國古代自漢武帝以後的歷代皇朝尊崇儒學,倡導「以德治國」,隋唐以後還採用了科舉考試.但是,「人治」的「家天下」羅織了巨大而又嚴密的權力關系網,法律和道德在權力的沖擊下盪然無存,其結果是官場政治黑暗腐朽,貪官污吏大行其道.所以,中國古代歷代皇朝始終跳不出「政權興亡的周期率」。

第四,「法治」強調法律至上,「人治」強調領袖至上。「法治」強調法律至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和任何其他規則相比較,法律在治理社會活動中,在規范人們交往行為中具有至上性和首選性;其二是與任何組織和個人相比較,法律是至上的,任何組織和個人都要服從法律.」因此,法治國家要求執政黨和國家領導人與普通公民一樣遵守法律.
「人治」強調的領袖至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掌握國家權力的領袖的意志高於法律,他可以一言立法,也可以一言廢法;其二是掌權國家權力的領袖決定國家的重大事務.他依靠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把自己的意志貫徹到整個社會並使之得以執行。

Ⅲ 簡述人治和法治的區別

您好:
「法治」與「人治」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法治」與民主相容,「人治」與專制相合

「法治」是與市場經濟、工業文明相適應的一種治國方式。現代民主政治建立在法治基礎之上。法治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現代化的重要指標。

「人治」是與自然經濟、農業文明相適應的一種治國方式,君主專制是人治國家的主要統治形式。在人治國家中,一切人只服從擁有權力的人及其意志。

因此,「法治」是「人治」的對立物,也是「人治」的天敵。現代國家要走出「人治」的局限,清除「人治」的痼疾,最有效的途徑是採用「法治」。

第二,「法治」強調「權自法出」,人治強調「法自權出」。

「法治強調權自法出,即所有的公共權力都應當具有合法性根據,沒有合法性基礎便不得行使任何權力,即使人們在法律之外行使了相關權力,也不發生法律效力。『合法性』這個概念可以在兩種意義上使用,其一是政治哲學所使用的合法性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講,它與合理性概念有內在關聯;其二是法學上所使用的合法性概念,事實上,它所講的就是合法律性。」[v]

「人治」強調法律出自君主。正所謂「朕即國家」,「朕即法令」。在人治國家,君主和統治階層既能創生法律,又能超越法律。他們只是用法律管制和鎮壓老百姓,維護自己的統治。

第三,「法治」強調「法大於權」,「人治」強調「權大於法」。

「法治」強調一切公權力都應當服從法律,法律是最高的公共理性,也是公權力的產出之所。沒有法律根據的一切權力均為非法。即便是緊急狀態下政治權力的運用也要遵循依法行使的原則。[vi]所以,以法律為治的治理活動服從既定的規則,而不取決於統治者頭腦的一時聰明或其他什麼智慧。這種治理方式可以免受統治者個人的性情及好惡的影響,防止政治權力的濫用和個人獨裁的災難。

「人治」是最高統治者不受法律約束的「權治」。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大於法律。誰擁有國家權力,誰就主宰國家和民眾。在人治國家,官本位觀念盛行,人們普遍地崇拜權力,漠視法律。因為掌握政治權力是發財致富、光宗耀祖的一條捷徑。正所謂「一人當官,雞犬升天」。中國古代自漢武帝以後的歷代皇朝尊崇儒學,倡導「以德治國」,隋唐以後還採用了科舉考試。但是,「人治」的「家天下」羅織了巨大而又嚴密的權力關系網,法律和道德在權力的沖擊下盪然無存,其結果是官場政治黑暗腐朽,貪官污吏大行其道。所以,中國古代歷代皇朝始終跳不出「政權興亡的周期率」。

第四,「法治」強調法律至上,「人治」強調領袖至上。

「法治」強調法律至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和任何其他規則相比較,法律在治理社會活動中,在規范人們交往行為中具有至上性和首選性;其二是與任何組織和個人相比較,法律是至上的,任何組織和個人都要服從法律。」[vii] 因此,法治國家要求執政黨和國家領導人與普通公民一樣遵守法律。

「人治」強調的領袖至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掌握國家權力的領袖的意志高於法律,他可以一言立法,也可以一言廢法;其二是掌權國家權力的領袖決定國家的重大事務。他依靠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把自己的意志貫徹到整個社會並使之得以執行。所以,政治領袖個人權威成為維系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的基礎。在君主專制的「人治國家」,國家與社會的命運寄託於「好君主」,一旦出現弱君或昏君,國家不是衰敗就是滅亡。中國古代歷代皇朝的滅亡幾乎都與皇朝末期的幾代皇帝昏庸無能有著直接的關聯。唐玄宗剛做皇帝時,勵精圖治,創立了「開元盛世」,但後來他寵愛楊貴妃,沉溺於後宮游樂,重用奸臣,經常不理朝政,以致出現「安史之亂」,使唐朝走向衰落。

總之,「法治」與「人治」的本質區別在於國家權力是否嚴格依法運作。法治國家要求樹立「法大於權」的觀念,創設「法大於權」的制度。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應當把民主與法治緊密結合在一起,「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逐步清除「人治」和「權治」等遺留下來的不良影響。

Ⅳ 法治與人治的區別主要有哪些

法治與人治的區別如下:

1、代表性不同

法治是多數人之治,法律是大家合意的表示,全民意志的表示;而人治是一個人的意志,憑批示,領導要怎麼辦就得怎麼辦,這就是人治。

2、先後不同

法治是按照事先建立的法律規則進行法律適用,「十二銅表法」,「商鞅立信」,都是事先立了規矩,向社會宣告頒布,令出必行。包括立法者自己,也要堅決遵守,這都是事先立法。而人治是事後立規,便宜行事。發生事件之後,再隨機出台處理原則,隨勢而為,政策治國,跟著社會狀況,隨時變化。

3、管理不同

法治是將矛盾帶上法庭,理性管理國家。讓國家按照秩序,以法治的渠道來解決,穩妥而恆定。而人治是搞運動,像到處遊行,把嫌疑人拉到廣場上宣判,公開處理,一下子從重打擊,一下子從輕放過。

4、立場不同

法治國家,主權在民。人民掌握國家主權並由人民授權立法,立法既要遵循民主程序又要以符合人類文明公理為原則。人治國家,主權在王。君王既是國家的主權者,也是國家的立法者,法律制度不過是君王施行統治的工具而已。

(4)治法治人擴展閱讀: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網路—法治

Ⅳ 法治與人治究竟有何區別

法治與人治的區別:

1、兩者基礎不同。人治建立在個人專斷與獨裁基礎上,而法治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之上。

2、兩者特點不同。人治呈現出隨意性、多變性的弊端,造成社會的不穩定。而法治具有統一性、穩定性、權威性的特點,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能有效地制裁違法行為,保證社會的穩定和有序發展。

3、二者體現的原則不同。人治體現不平等的原則,而法治體現平等的原則。

法治與人治的根本對立在於,法治認為一個國家能否興旺發達、長治久安,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因素,是整個法律與制度的好壞,而不是少數幾個國家領導人是否賢明。人治的理論則恰好與此相反。作為一種治國的原則與方法,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要有比較完善的法律與制度;並且特別強調,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或公民個人,包括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在內,都要遵守法律,嚴格依法辦事。這同那種認為法律可有可無,有法可以不依,凡事由少數領導個人說了算的人治是有原則區別的。

法治與人治相比較,兩者的差別是巨大的,一般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1、人治論提倡聖君賢人的道德教化,法治論強調依法治理;

2、人治論主張因人而異,對人的行為作具體指引,法治強調對事不對人,提供一般性規則;

3、人治論推崇個人權威,維護專制體制;法治論弘揚民主,保障共和國體制。

Ⅵ 什麼叫人治和 法治

所謂人治,來就是國家以一套嚴格的道源德制度去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從而產生社會秩序。要使道德高度變為德治,必須以權利的不平等和權力的不制衡為前提。常見於我國的封建社會.用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利去進行國家的統治,作為判斷是非的標准.法制是一種正式的、相對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范。法治與人治則是相對立的兩種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規則(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規則)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後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主體的自覺性、能動性和權變性。雖然法律也是由人來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動性,但從法律的制定、執行到修改都必須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規則,人的能動性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發揮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這正是法治內在的本質要求。

Ⅶ 人治與法治的區別

區別有具體如下幾點:

  1. 領導人或統治者的地位不同。

  2. 法律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3. 法治強調「權自法出」,人治強調「法自權出」。

  4. 政治和觀念基礎不同。

  5. 意志來源和代表性不同。

  6. 生效依賴的基礎不同。

  7. 治理過程中體現的特點不同。

  8. 規則公布出台的時間不同。

Ⅷ 人治和法制的區別

1、定義不同

人治:是指個人或少數人因歷史原因掌握了社會公共權力,以軍事、經濟、政治、法律、文化、倫理等物質的與精神的手段,對占社會絕大多數的其他成員進行等級統治的社會體制。人治是儒家學說倡導的一種的治國理論,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法制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等一系列活動過程。

2、權利不同

人治:是權力一元化的狀態。這是一種單向的、自上而下的、等級森嚴的「線狀」控權模式。這種模式最大的弊端就在於缺乏平等的利益集團或政治權力與國家權力間的橫向控制,從而滋生「獨裁」與「專制」。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且嚴格依法辦事的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

3、重點不同

人治:強調法律出自君主。正所謂「朕即國家」,「朕即法令」。在人治國家,君主和統治階層既能創生法律,又能超越法律。他們只是用法律管制和鎮壓老百姓,維護自己的統治。

法制:強調權自法出,即所有的公共權力都應當具有合法性根據,沒有合法性基礎便不得行使任何權力,即使人們在法律之外行使了相關權力,也不發生法律效力。

(8)治法治人擴展閱讀

法制在社會治理功能方面有不同於人治的以下特性:

1、法制具有明確性。法律的規定通過成文法或者判例的形式表現出來,其條文或者內容具有明確性,使人們清晰地知曉自己行為的後果,實現社會的規范和有序,規章制度設立後,人民了解,則方向明確。

而人治是「一人之治」,即完全根據特定個人的判斷、選擇與決定來進行治理,往往由個人的言語發布命令、指令,其最大特點在於個人的隨意性和內容的模糊性。

2、法制具有可預期性。法律必須是明確的、具體的,這樣才能夠使人們預測到自己行為的法律後果,從而更好地發揮法律引導人們行為的作用,這樣也有利於限製法律適用過程中的任意性。

在法制社會中,法律一經公布,就昭示天下,成為人們的行為規則,每個人都可以按照法律的規定去從事各種行為,而不必擔心出現難以預見的後果,因為每個人行為的後果在法律上都已經做出了規定。

而人治則容易朝令夕改,命令的頒布和廢止、更替甚至取決於當權者個人的喜怒哀樂和情緒變化,因此人治之下的規則不具有長遠的可預期性。

3、法制具有科學性。在法制社會,法律的形成與頒布,是眾人參與的結果,立法的過程可以說是集眾人之長,而司法的過程也是職業化、專業化的法官對法律進行適用的過程。

而在人治社會,命令的頒布往往是個別有權者的決定,人的理性是有限制的,這一固有缺陷決定了完全依靠個人能力來治理社會具有巨大的風險。

Ⅸ 法治和人治有什麼區別怎麼樣結合的

法治與人治有三大區別:

法治與人治區別一:法治是多數人之治,法律是大家合意回的表示,全民意志答的表示;而人治是一個人的意志,憑批示。如古代帝王經常凌駕於法律之上,僅靠皇帝一個人的意願來決定。多數人之治和個人之治,都是治理,但意志來源和代表性不一樣。這是法治和人治的最重要的區別。

法治與人治區別二:事先之治還是事後之治。法治是按照事先建立的法律規則進行法律適用,「十二銅表法」,「商鞅立信」,都是事先立了規矩,向社會宣告頒布,令出必行。包括立法者自己,也要堅決遵守,這都是事先立法。而人治是事後立規,便宜行事。發生事件之後,再隨機出台處理原則,隨勢而為,政策治國,跟著社會狀況,隨時變化。

法治與人治區別三:是理性之治,還是運動之治。法治是將矛盾帶上法庭,理性管理國家。讓國家按照秩序,以法治的渠道來解決,穩妥而恆定。而人治是搞運動,像到處遊行,把嫌疑人拉到廣場上宣判,公開處理,一下子從重打擊,一下子從輕放過。我們強調法治,就是要限制那種不受制約的隨心所欲的權力。即將權利關到籠子裡面。

Ⅹ 法制 法治 人治 的理解和區別

在認真學習《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我們注意到《決定》中強調: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從這一重要表述中我們看到從過去的「法制宣傳教育」到《決定》中提出的「法治宣傳教育」有著明顯的區別,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內涵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折射的是法治建設理念的飛躍、內涵的豐富和領域的拓展。
從「一五」普法到現在「六五」普法中期一直統稱為「法制宣傳教育」,普法主管部門也一直延用「普及法律常識領導小組(辦公室)、法制宣傳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稱謂。如今這樣的統稱和稱謂已屬於過去,它將作為歷史載入我國燦爛輝煌的普法史冊。在這里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法制」與「法治」的區別與聯系。
首先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
其次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
第三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二者的聯系在於: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
隨著我國法治進程的加快,人們更習慣於把法制理解為更高層次、更廣含義的法治,這個轉變經歷了二十多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探討與摸索。從「法制」到「法治」的置換,體現了社會各界對法治一系列的原則和理念的認可和強調,體現了一種思想和觀念上的進步。法治已成為全社會共識和信仰,成為黨和政府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和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決定》明確的「法治宣傳教育」,標志著普法工作將加快從法律知識普及向培育法治信仰邁進,它既包括對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的宣傳,也包括對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一系列法治教育實踐活動的宣傳,更加突出了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培育,更加突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培養。
因此,我們要深刻理解法治宣傳教育的科學內涵,准確把握法治宣傳教育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職責和使命, 把法治宣傳教育全面拓展到我區執法、司法、守法全過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推動全區法治宣傳教育工作不斷深入。

熱點內容
道德經以靈 發布:2025-05-01 20:30:10 瀏覽:770
道德風險低 發布:2025-05-01 20:25:21 瀏覽:479
記條例的方法 發布:2025-05-01 20:18:52 瀏覽:948
公司沒收宿舍東西觸犯了哪條法律 發布:2025-05-01 20:13:55 瀏覽:946
護士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1 20:04:19 瀏覽:630
訴訟法二百五十三條利息 發布:2025-05-01 20:01:34 瀏覽:411
拍大板刑法 發布:2025-05-01 19:41:15 瀏覽:574
勞動法明顯偏向勞動者的體現 發布:2025-05-01 19:25:02 瀏覽:166
合同法中來往文函的有效期 發布:2025-05-01 19:21:32 瀏覽:812
法院認可的借條 發布:2025-05-01 18:56:48 瀏覽: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