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大於道德
『壹』 《法律約束力大於道德約束力》求論詞
具體內容要你自己動手,希望你能理解
1。辯論的終極目標是讓對方辯內手無話可說,那就要去思考容對方會從哪個角度切入這個問題
2。無論什麼辯題己方論點的普遍性有多大都不要掉以輕心,辯論多是哲學性問題,這東西就沒有標准答案,有標准也不需要辯論了。就您這個辨題我舉個小例子。說,一個單身男性有個成年的孩子,父母都健在,這男的出意外死了,他的遺產按照法律規定應該分3份,爺爺奶奶和孩子一人一份,但是呢這錢呢爺爺奶奶都給孩子了,這個時候是不是道德的約束力大於了法律的約束力呢?
3。明確2者的區別,正確的把握厲害關系,一定掌握好標准這一撒手鐧。
祝獲得最佳辯手
『貳』 利益大於道德還是道德大於利益
在國際社會中,往往是國家利益大於社會道德,從未見過因社會內道德而放棄國家利益的。
在人容際交往中,提倡道德大於利益,有許多人都認為道德比利益更為重要,這是因為不倡導道德大於利益,人與人之間就會因爭奪利益而大亂。
『叄』 辯論法律高於道德
這個要解決什麽啊啊法律是道德的最底線,觸犯法律就說明她已經沒有道德了。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肆』 法律作用大於道德對嗎
法律和道德對於規范社會行為來說,作用的方式都不太一樣,分開來看要好一點,把它們硬比較意義不大。就效果而言,法律的作用道德是代替不了,都沒法比的
『伍』 什麼大於制度
制度和道德都不是空穴來風,立足於一個共同體之內,這個問題才成立,才有討論的可能和價值。以發展的觀念為前提,即人類社會是不斷發展進步的一個過程,盡管有曲折甚至是短暫局部倒退,但整體而言,人類社會是在向前發展,一個共同體也應當是不斷發展的,否則就會被歷史淘汰,歷史上的文明消失,政權瓦解,大多是這種情況。由此而言,共同體要保持發展,就會有發展的方向,一切內部的利益和價值安排都要圍繞這個方向展開,這樣公共利益和共同價值就要表達為公共意志,與之相對的是共同體成員的個人意志,表達的是個人利益與價值追求,二者相融於個體意志之中,於個體而言,轉化為行為方式、責任追求,就是道德;同時,屬於共同體的公共意志要進一步上升為共同體的組織規則、行為規則、政策追求,如果這個共同體是國家,公共意志就升華為國家意志、權力意志,具體表現就是法律和政策。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共同體的制度和道德,不會沖突,是和諧一致的。
現實國家中制度和道德表現出許多不和諧的地方,原因在於公共意志的生成與作為公民的個體道德追求都存在諸多的不足。不能體現公共意志的制度,就是壞的制度或者惡法,和一個理想公民的道德相比,道德高於制度;表達公共意志的制度,和一個不合格公民的道德相比,制度高於道德。當然這是從應然的正義尺度或者正當性來講。從形式法治的要求來講,制度始終體現的是國家權威,道德說到底是個人的事,制度高於道德。
『陸』 是否法律高於道德
法律並不能說高於道德,法律應該和道德是相輔相成的。並且道德的涵蓋面大於法律。法律比較生硬滯後,道德更加貼近現實。道德是對法律的補充。 在何為罪,何為非罪,何為公正,何為不義這個最為重要的問題上,法律必須藉助道德判斷。為什麼侵害他人權益必須受到懲罰,故意殺人必須判處死刑而不是終身監禁,為什麼搶劫罪的起刑要比盜竊罪來得重,這些問題是再怎麼用邏輯推理也是說不清楚的,最終只能來源於立法者的道德判斷,來源於公眾對公共利益的主觀評價。其實,就算是法律處處標榜的公正一詞,歸根結底也是一個道德規范,其內容也不可能由理性推理獲知,而只能是社會基本道德律的體現。
事實上,法律本來便與道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應以後者為基礎。任何一種法律,如果想獲得公眾普遍而自願的認同,就必須遵循和體現一個社會的基本道德律,就不能無視絕大多數民眾的道德共識。否則,這樣的法律只能是少數精英自身利益的體現,談不上理性,更談不上公正。那種認為法律高於道德,司法應免除一切社會輿論影響的觀點不僅是無知的,甚至是虛偽的。持有這一觀點的人,不是自詡為先知或哲學王的「天才」,便是試圖以一己之私替代大眾公益的「權貴」。承不承認公眾的道德評判是立法、執法和司法的根本,乃是民主制度和專制制度的核心差異!
在現代社會,法律顯然是重要的,有著道德所不能替代的功能,但這僅僅是由於一些基本的道德律對於維護社會的和平與秩序是如此重要,以至於必須依靠國家的強制力予以保障。在任何時候都絕不可以依法治國為借口,忽視甚至蔑視那些民眾千百年來一直默默遵循,而在特定情境下又能激起海嘯般公眾輿論的道德准則。最好的折衷之道是,在立法上盡可能地反映絕大多數公眾所信從的基本道德律,在司法上將基本道德律和程序正義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法治同時具備一般理性與基本道德的雙重特性。
『柒』 品德大於什麼和什麼
得大於什麼什麼和什麼,我覺得應該是大於能力和一些東西吧,反正就是品德的話,可能就是人無才便是德嘛。
『捌』 和法律的問題,到底是道德高於法律,還是法律高於道德
分析這個問題抄需要明襲確「高」字的含義。
1、法律的強制力高於(大於)道德的勸導力。
例如,法律可以強制無正當理由而不贍養父母的人盡義務。
2、道德的行為要求高於法律的行為要求。
例如,法律僅僅懲處夫妻之間的肉體暴力;道德要求「夫妻和睦」,既譴責肉體暴力,也譴責精神暴力。
【相關知識】道德和法律的辯證關系
法律是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暴力性的行為規范,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依靠強制力保證施行。
道德是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勸導性的行為規范,通過傳統習俗、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維系。
1、區別
①法律是強制性的社會規范;道德是非強制性的社會規范。
②法律屬於政治上層建築;道德屬於思想上層建築。
2、聯系
①道德是法律的基礎,良法理應是符合道德的。
②法律是道德的保障,有道德者受到法律保護。
『玖』 什麼的道德
道德-網路:「道」是萬物萬法之源,創造一切的力量;德是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的行為,不違背自然發展規律,去發展自然、發展社會,提升自己的踐行方式。[1]
道是在承載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無言無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只有通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體實例,也是道的體現,我們能看到的心行,我們通過感知後所進行的行為。如果沒有德,我們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這就是德與道的關系。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罪莫大於無道,怨莫大於無德。道德是人本能的東西,更是後天養成的合乎行為規范和准則的東西。它是社會生活環境中的意識形態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線。它要求我們且幫助我們,並在生活中自覺自我地約束著我們。假如沒有道德或失去道德,人類就很難是美好的,甚至就是一個動物世界,人們也就無理性無智慧可言。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道德的驅使才建立了人類的和諧社會;道德的要求才有了社會群眾團體組織;道德的體現,使人們自尊自重自愛;是道德的鞭策,營造人與人的生活空間。一個不懂得道德和沒有道德的人是可怕的。道德不像刀槍傷人肢體,它也能要人性命。在歷史和生活里,迫於道德壓力而「自殺」者並不少見。道德雖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對人的修養和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類是靠道德的建立來作保障的。道德的傳承也同樣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勞動和創造,以致分門別類地產生各自的要求和水準。——選自葉千華《心靈夜語》第348頁「淺說道德法律愛情」。
『拾』 道德大於生命還是生命大於道德
這又是一個讓人糾結的問題啊!!生命大於道德啊!!但是,現實生活中總是會碰到一些與道德犯沖的問題,拯救生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