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的功
A. 《道德經》讀後感
老子《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下面是《道德經》讀後感範文3篇,歡迎閱讀。
《道德經》讀後感範文一
《道德經》一書是老子的著作。它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它向人們詮釋哲理。從古至今它影響著無數的炎黃子孫,並且帶著中國古文化的精髓走向了世界,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元素。
在我校開展了學習《道德經》的熱潮。剛開始是枯燥無味的,可是在反復的朗讀背誦下,我的求知慾開始蠢蠢欲動。就像有一隻無形的手牽引我走向另一個世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十二個字是通篇的總綱。老子向世人詮釋了同為道卻又行不同道。一個人的人生道路是由不同的走法的,一是順其自然,返璞歸真的聖人之道。另一條是追求外在名利的常人之道。行走下來卻又擁有不同的人生,而我們走的又將會是什麼道呢?在社會的大環境下,我們在努力的學習,不停的前進,也許身心具疲,卻不敢放慢腳步。把本應屬於我們的快樂丟失,這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常人之道,只為求功利之名。畢竟我們只是滄海一粟,所以我們選擇了必須走好我們自己的道,在途中少留下一些遺憾吧!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自古有和無的對立和統一是現實世界一般的存在方式。老子的有無論從世界本體上確立統一規律,有無慾望的本身是相輔相成的,只有用心去感悟才會擁有大的智慧,才會更好的改變自己去為改變世界貢獻自己的力量。在《道德經》這五千餘字中,它像我們闡述了,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它具有無限的潛在力,同時也為人類樹立了行為准則「仁、義、禮、智、信」這些美德是人類靈魂的精華所在,人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為就要為於社會於人類有益的事。不為就是不做那些損害社會損害大自然的事。遵循自然之道才是人類生存的根本。人們只有秉承就先賢得美德,人類的文明在會在慾望中得到升華。
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你的一生,它就像良師益友,伴隨你走遍人生的旅程。我希望大家可以共享《道德經》,讓流傳幾千年的`文化精髓來洗滌你的心靈。這只是我對《道德經》膚淺的理解,只希望與大家共勉。
《道德經》讀後感範文二
林語堂曾說:「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必須會大笑,然後笑他自我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此刻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我就是如此。」我想這也是每一個人讀《道德經》的感受了吧。
其實每個民族都會有智者,會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間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訴給他的每一個人。告訴後人,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我們要怎樣樣才能活得更好,更長久,如何才能不被別人,被自我滅亡。而老子便是這樣貌的一位智者。
老子將一切歸咎於「道」,他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世間萬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能夠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於是我們後人再次基礎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無極,由此生出鴻蒙之氣,內含陰陽,再生而為天地人三才,進而構成世間萬物。但是老子又說了「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意思就是說道是不能用語言所說出來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天道關系。
「道」生萬物,但是「道」亦為虛幻。在恍惚虛幻中,它含萬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實體;其實老子的「道」,就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它先於天地而生,周而復始。這天,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科學家們也證實了自然界的發展是有規律的,它存在於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軌跡運行。人們能夠用必須的方法去認識它、體驗它、並按照客觀規律改造它。由此觀之,老子在《道德經》中就已經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這比之西方近現代的理論學說早了兩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無法企及。使得我們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觸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為後世奉行為處世哲學。
「道」是事物固有的規律,是神秘難測而又隱蔽在事物內部的東西,是不可理喻的東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則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們認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種人為行為,是能夠理解理解的,是人們可及的。
「德」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備的世界觀、人生態度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他講究「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之德是最近於聖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五行之體,水為最微,處於最末。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卻常德眾之先。以不爭而爭,以無私而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卻無取於萬物,並且甘心停留在最低窪、最潮濕的地方。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麼怨尤。水有其種種美德堪比聖人,堪謂之「道」。但是在現實社會中,人人都往高處走,難免競爭,有競爭就有爭斗,有爭斗自然就有流血犧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潤萬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凈無為而又無所不為。「上善若水」,就是一種開朗樂觀的人生態度。一種修德的必備境界,一種養身之術。我們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們離道就更近一層,更能體會到人生的終極哲理。
老子雲「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無善惡貴賤,人與人本無爭斗之意,天地萬物本和諧融洽。但由於世人皆需追逐自我所需,覓求自我生存發展之本,於是不斷於天地之間人世之中苦心經營、算計不已,一切仁義與邪惡也相反而成。天地本無成人與害人之心,但卻造就人際錯綜復雜,世間本無聖人之現,但卻成就社會等級。一切本自然,但卻一切又進入繁雜之社會,天地萬物、聖人百姓本自然相處,無私無公、無善無惡;卻人與人終究擺脫不了關系往來,免不了融於社會,因此一切紛爭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願,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種種皆需要人自我內省不已,都需要自我能夠達物達人進而才能達己。
當然每本書都有瑕疵,《道德經》也不例外,他最大的弊病在於過於虛幻,有種避世的消極狀態,在現代競爭激烈的社會里,這種消極狀態斷然是不行的。但是只要我們采擷其長,也會有不少的收獲。
讀罷此書,掩卷暇思,不禁嘆服古代人民對自然崇高的敬意,對人生透徹的洞悉。這樣如璣似玉的文字,清新暢懷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論,雖不盡善盡美,也無可顛覆了。
又雲:「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層次不一樣,領悟的道就有區別。道法自然,道亘古不變,看的就是不一樣人不一樣心境的理解。讀完此書,受益良多,無以為饋,願共享此書之精華。
《道德經》讀後感範文三
《老子》,又稱《道德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千百年來,從東方走到了西方,魯迅先生更是高度評價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讀《老子》,只覺意蘊深遠,令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那個無欲無求的世界,下面便是我讀完《道德經》後的一些感受。
《老子》一書,分為道、德兩篇,雖只五千餘字,卻系統闡述了以「道」為核心范疇的思想體系,形成了極具象徵性的文化特色。初讀前,我對其還僅停留在「無為而治,消極避世」的印象上,直至認真品讀後,才深覺這更是一種「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境界,受益匪淺。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的確,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樣,水滋潤萬物而不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千百年來中華兒女正是深受其影響,以這樣的從容姿態、包容性品格、和諧相處的深厚情懷,共同推進社會文明的互補互融,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在生活或工作中,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更加明智的。別人是有力量的,而戰勝自己才叫強大。知足常樂,有積極行動力的人能更加長久。確實,一直以來我們總對別人要求太多,卻忽略了對自我的反省與審視。人貴有自知之明,只有充分了解自我,才能取長補短,更好的完善自我。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以相反相成的辯證觀點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中萬事萬物對立統一的關系,這也是我們追求天人合一需遵循的原則。無為思想並不是說消極無所作為,而是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不好大喜功,那樣便會有更大的作為,聯系當前我們所倡導的和諧社會,一定程度上正是吸收借鑒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對於弘揚民族精神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時代在發展,社會也在進步,人的追求是多種多樣的,每個人對於理想的選擇也是各有異同。在日復一日的繁忙工作之中,我們是否有過思考:我們人生的價值在哪裡,我們的「幸福感」又到底有多高。通過讀《老子》,領略老子的自然之道,感悟先賢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學習其通達自然的人生觀,我想我們便能夠在喧囂的塵世中不至於迷失自己,更加明白所謂的順境逆境都是心境,得意失意都是心意。也正如老子所言,「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生態智慧,也是發展智慧,更是指引著我們在新的時代邁上新的台階,更好地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
B. 《道德經》有什麼功效呢
1. 心靈凈化:《道德經》的背誦有助於平復內心的紛擾,讓思緒逐漸寧靜,從而達到心靈的凈化,減少煩躁感。
2. 放鬆身心,促進健康:長期背誦《道德經》有助於緩解身體的緊張和疼痛,對於有病痛的人來說,可以促進疾病的康復,增強身體的自然健康。
3. 提升記憶力:學生或其他人在學習過程中,若堅持背誦《道德經》,能夠幫助提高記憶力,使大腦更加清晰,學習效率自然提高。
4. 改善人際交往:在社會生活中,背誦《道德經》有助於理解處下、不爭、順其自然的道理,從而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更加得心應手,順利解決問題,獲得他人的認可和贊賞。
5. 增強體力,提高效率:背誦《道德經》能夠增強人的體力和精力,使人精力充沛,工作學習更加高效,能夠輕松應對各種挑戰,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C. ①人為什麼學習《道德經 》 ②學習《道德經》領悟了哪些 ③在現實中如何約束
作為中國人,能夠讀到老子的《道德經》這是福分。因為老子閱歷豐富,見多識廣,看問題深刻全面。《道德經》裡面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懂得了這些道理你的人生就會很平順,你就得到了福報。我們學習《道德經》,不是要復古,目的是「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使傳統文化轉化為現代文化,古代智慧轉化為現代智慧。為你的人生充電,使每個人都得到成長。我們具體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簡單談一談:
一、學習《道德經》可以提升智慧
《道德經》是對人生的深刻反省,是生命認知的理性覺悟,它是穿越時空的永恆智慧。一位國學大師說:不學《道德經》成不了大事。學習《道德經》即聞道,聞道之要在悟,悟一字得一字之功,悟一句得一句之果,有悟則明,有明則能認識自我,開啟心智,提升你的智慧。
二、學習《道德經》可以提升德養
「德」就是「得」,「修之於身,其德乃真」,學習《道德經》應知行合一。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高等智慧的人聞道之後,就去實踐;中等智慧的人聞道之後,似懂非懂;下等智慧的人聞道之後就傻笑,認為學這個沒用;如果沒有人笑就不是道了,因為人與人總是有差距的。行道就是修身,修身就是行道,在修身中聚德,在聚德中內聖,以內聖達外王,就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三、學習《道德經》可以提升學習能力
有學者說:「《道德經》是很難懂的,稍微一不小心就解釋錯了。」難懂一是難翻譯。二是難解讀,《道德經》的解讀是最難的,因為它是古代的哲學著作,哲學是講義理的,解讀就是要把它變成現在人們聽的懂的道理,這樣才有實用價值。《道德經》看似易懂其實深奧,理解《道德經》不能望文生義,因為古今詞義有差異。用孔子的話說,就是要「溫故而知新」,經常復習,每學一遍都會有新的收獲,並且是你越學感到越想學,越學越明白的事理越多越深。我們還是用老子《道德經》來看看是否好學:「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D. 讀道德經有什麼好處
讀道德經的好處:
1、修身養性:當人遇到煩惱事,或者有什麼委屈想不通的時候,坐下來安安靜靜地讀一下《道德經》,老子的智慧言語會讓人找到自我安慰的良葯。
2、全身放鬆,治病健身:有病的人,一身緊張,這里不疼那裡疼,難受得很。靜下來背誦《道德經》一段時間後,身體放鬆了,該疼的地方也不疼了,病慢慢就好了,身體自然健康了,紅光滿面,人越活越仙見。
3、增強記憶力:搞學習的學生(其他人也是這樣),有時候記憶力不夠用,數學公式背不得,外語單詞記不清。這樣的人如果堅持背誦《道德經》,思想一靜下來,大腦清醒了,記憶力就增強。
4、提高待人接物能力: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為人處事很繁雜,天天要與人接觸,要人家做事,別人不聽話,就與別人爭吵不休,搞得自己心亂如麻,理不出頭緒。如果靜下來背誦《道德經》,心裡就明白了遇事要處下、不爭、順其自然。
5、鍛煉大腦:在反復讀《道德經》的過程中,有一天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著要背裡面的好句子,我就是這樣。年輕人也好,中老年人好,背《道德經》是很好的腦力運動,對提高記憶、防止老年痴呆症大有好處。
(4)讀道德經的功擴展閱讀: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
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