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真相
A. 司法真相的定義
就是把不明白的調查清楚
B. 把真相告訴大家,是一種正義這段話出自哪裡
據網上找搜索,這句話被網民列入無名氏所說而得到廣泛的釆用和擴展。
例如某博客版雲權:"把知道的真相告訴大家,是一種正義;把懂得的常識告訴大家,也是一種責任;把目睹的罪惡告訴大家,也是一種良知;把了解的內幕告訴大家,也是一種品質;把聽到的謊言告訴大家,也是一種道德;把親歷的苦難告訴大家,也是一種告誡;把追求的真理告訴大家,也是一種信仰。
C. 法治的名言名句
1、自由不是無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種能做法律許可的任何事的權力。——孟德斯鳩
2、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孟德斯鳩
3、支配和統治一切的,在君主政府中是法律的力量,在專制政府中是永遠高舉著君主的鐵拳,但是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孟德斯鳩
4、法律是一切人類智慧聰明的結晶,包括一切社會思想和道德。——柏拉圖
5、沒有絕對的平等,也沒有絕對的權力。人在天性上類同,就法律而言不平等,在政治上不平等,又不同類。——巴爾扎克
6、人們嘴上掛著的法律,其真實含義是財富。——愛獻生
7、如果說就某特定國度的特定時期而言法律是命令,那麼把它放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考察,法治社會的法律又是一種永恆的理性對話過程。它是一種「對話」(discourse),乃是指法律是在各種不同的觀點及利益的交鋒與辯論中不斷獲得產生、變更與發展;它是一種「理性」(retional)對話,乃是指這種對話在本質上是一種平和而非暴力的說理過程。——張千帆
8、法律人不應該倡導過於激烈的變革,因為激烈的變革導致的結果是社會秩序的進一步的喪失,所以西方有一句古老的諺語叫:槍炮作響法無聲。槍炮作響的時候,法律就沒有辦法生存。所以我們都不希望這個社會發生太過劇烈的變化。——賀衛方
9、只要不違反公正的法律,那麼人人都有完全的自由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利益。——亞當·斯密
10、一個細小的、瞬息即逝的期望可以經常地從純自然的環境中產生出來,而一個強烈而持久的期望,則只能來自於法律。法律的保護比個人的保護更有力。——邊沁
11、法律有效力國民便昌盛。
12、造法易,執行難。
13、不確定性在法律中受到非難,極度的確定性反而有損確定性。
14、法律的解釋具有法律的效力。
15、法學家的共同意見具有習慣的力量。
16、在用語中不存在模糊性時,不得允許探索用語的意圖。
17、對制定法應當做嚴格解釋。
18、習慣是法律的最好解釋者。
19、沒有法律就沒有犯罪,沒有法律就沒有刑罰。(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
20、實施違法行為或者是基於預謀、或者是基於沖動、或者是基於偶然。
21、審判不應依照先例,而應依照法律。
22、沒有事先公布的法律就沒有刑罰。
23、簡短是法律之友,極度的精確在法律上受到非難。
24、警察是法庭的僕人。
25、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
26、遲來的正義即非正義。
27、救濟走在權力之前,無救濟即無權力。
28、法律乃是改革的主要力量,是解決沖突的首要渠道。
29、如果行政權力的膨脹是現代社會不可豁免的宿命,那麼為了取得社會的平衡,一方面必須讓政治充分反映民眾的意願,另一方面在法的體系中應該最大限度地尊重個人的主體性,使他們能夠與過分膨脹的行政權力相抗衡。
30、法律的調整對象是行為,而所謂社會關系不過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互動或交互行為,沒有人們之間的交互行為,就沒有社會關系。法律是通過影響人們的行為而實現對社會關系的調整。
31、在一個秩序良好的國家中,司法部門應得到人們的信任和支持。從這個意義出發,公信力的喪失就意味著司法權的喪失。
32、司法,就其本質而言,就是平等;越缺乏平等條件的地方,就越難看出在刑罰平等上有什麼司法。
33、人與人是不相同的,人們不能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解成平等就是一視同仁、人人相等。
34、我們作為人而有權擁有的平等是環境平等,而不是個人平等。
35、任何事情,只要與自然發顛撲不破的永恆要走向沖突,就是無效的,因而也就不能約束任何。
36、法律的力量僅限於禁止每一個人損害別人的權利,而不禁止它行使自己的權利。
37、如果司法權同行政權合二為一,法官便將握有壓迫者的力量。
38、如同人們一般所理解的一樣,法律行為是對特定法律秩序中所有事實要件的抽象,其中主要是那種不違法的行為,同時也不是法律交易的行為,這類行為也要產生法律上的後果。這種根據法律規定而導致一定法律後果的行為,就是法律行為。
39、刑罰的嚴厲程度應該只為實現其目標而絕對必需。所有超過於此的刑罰不僅是過分的惡,而且會製造大量的阻礙公正目標實現的坎坷。
40、沒有事先公布的法律就沒有刑罰。
41、法律沒有禁止的,都是公民的權利。
42、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而不在於邏輯。
43、習慣法非但不比法令靈活,非但不必法令更容易適應新的條件,而且相反,它更趨向於抱殘守缺、因循守舊、難以變化。
44、對於犯罪最強有力的約束力量不是刑罰的嚴酷性,而是刑罰的必定性,因為,即便是最小的罪惡,一旦成了確定的,就總令人心悸。
45、刑為盛世所不能廢,而亦盛世所不尚。
46、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則把水源敗壞。
47、我們的時代是權利的時代。人權是我們時代的觀念,是已經得到普遍接受的唯一的政治與道德觀念。
48、即使判決並沒有準確的判定過去發生的事實真相,爭端各方只要確信他們受到了公正的對待,他們也會自願接受法院的裁判結果。
49、法律如果沒有法院來闡說和界定其真正含義和實際操作就是一紙空文。
50、我已經發現,混亂和一切火海的起源、原因和發展都與各種社會的腐敗的法制有關。
51、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的基礎。
52、讓我們維護公平,那麼我們將會得到更多的自由。
53、法律的目的是創造一個穩定的、可以理解的行動結構,在這個結構中個人能夠執行其計劃並多少意識到可能產生的結果。
54、法律源於人的自衛本能。
55、程序是法治和恣意而治的分水嶺。
56、正義可以提升一個民族。
57、法律是正義與善良之術。
58、以無情的目光論事,一慈悲的目光看人。
59、最好的法律從習慣產生。
60、一份不公平的合同也好過一場冗長的官司。
61、法律的力量僅限於禁止每一個人損害別人的權利,而不禁止他行使自己的權利。
62、法律用懲罰、預防、特定救濟和代替救濟來保障各種利益,除此之外,人類的智慧還沒有在司法行動上發現其他更多的可能性。
63、不論哪個時代,如果在法庭上和在教室里進行的各種闡述理論所產生的意見分歧太大,那麼法律就會失去力量。
64、立法以典民則祥,離法而治則不祥。
65、官不私親,法不遺愛,上下無事,唯法所在。
66、如果同一批人同時擁有制定和執行法律的權利,這就會給人們的弱點以絕大誘惑,使他們動輒要攫取權力,藉以使他們自己免於服從他們所制定的法律,並且在制定和執行法律時,是法律適合於他們自己的私人利益。
67、在忽視正義的地方,在作為正義核心的平等在成文法條款中不斷遭否定的地方,那裡的法律就不僅僅是「不公正的法律」,而是完全失去了法律的本性。
68、法包含著一個民族經歷多少世紀發展的故事,因而不能將它僅僅當作好像一本數學教科書里的定理、公式來研究。為了知道法是什麼,我們必須了解它的過去以及未來趨勢。
69、系統的法典化可以是法律生活的有意識的普遍的重定方向的產物,譬如作為外交部政治革新的成果,或者作為希望達到政治實體內在社會統一的各階級、集團之間妥協的結果。
70、法律的生命在於其實施。因而迫切需要對這樣使大量立法和司法解釋有效而進行認真的科學研究。
71、自由人得名於自由一詞。自由是每個人,除了受到物質力量或法律阻礙外,可以任意作為的自然力量。
72、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
73、昔之欲抑民權,必以塞民智為第一義;今日欲甚民權,必以廣民智為第一義。
74、一般地說,法律,在它支配著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場合,就是人類的理性;每個國家的政治法規和民事法規應該只是把這種人類理性適用於個別的情況。
75、放棄自己的自由,就是放棄自己做人的資格,放棄人的權利,甚至於是放棄自己的義務。一個人放棄了一切,是不可能有任何東西作補償的。這樣一種放棄於人的本性不相容,使自己的意志失去全部自由,就等於使自己行為失去全部道德價值。
76、一個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種產生人人自感安全的心境平安狀態。為了享有這種自由,就必須要有一個誰也不必懼怕誰的政府。
77、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種預測,即對公權力通過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動產生影響的預測。
78、在企業立法中,全民抑或集體,工業抑或農業等所有制和行業的概念是沒有多大作用的。
79、法制不是法學家的產物,而是人們的社會生活的產物,所有的法律工作者——法官、檢察官、律師、立法者、執法者,在這過程中都起作用,但是司法活動說到底主要不是一個理論論證過程,而是一種職業判斷。從這個意義上,我要說,一個民族的社會創造了法制,而法學家創造的僅僅是關於法制的理論。
80、法律實質上即是物質的又是意識形態的這一事實是與以下事實相聯系的;法律既是從整個社會的結構和習慣自上而下發展而來,又是從社會中的統治階級們的政策和價值中自上而下移動。
81、所有的解釋,若是可能的話,必是通過消除文本中的矛盾而實現的。
82、習慣與合意可以使法律無效。
83、不知事實可以作為借口,但不知法卻不能開脫。
84、沒有人有義務證明自己有罪。
85、法律不會強迫一個人去做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86、法律只能幫助警醒的人,而不幫助憊懶的人。(用來解釋為何會有「訴訟時效」制度)
87、我們無力反抗真理。
88、法律旨在防止強勢者為所欲為。
89、如果語句中並無模稜兩可之處,則不能作出與該語句的明顯含義相悖的解釋。(法律解釋及合同解釋的一項基本原則)
90、一旦合中出現含混不清的表述,應盡量做出有助於保障標的物之安全的解釋。
91、享有權利的人可以放棄他所享有的權利。
92、沉默將被理解為同意。
93、法院不能主動尋找案件。(恰好是對「司法能動主義」的批評)
94、無法在司法程序中被採信的事實就等於不存在。
95、當一部制定法所為之服務的理由不復存在的時候,這部法律也便會隨之消失。
96、想用自己的財物應以不損害他人利益為度。
97、合法的婚姻以雙方之合意為要件,不因同居之事實而成立。
98、平等者之間不存在司法管轄權。引申義:一個主權國家不得對另一個主權國家行使司法管轄權。
99、讓法官來回答法律問題,而把事實問題留給陪審員去裁斷。
100、堅持已經做出的抉擇,且勿打破安寧。
D. 我看了法證先鋒,真相,想問由於律師的幾個問題
1、作為犯罪嫌疑人來講,這兩種目的都有。
2、律師辯護的作用是根據事實和法律,提內出證明犯罪嫌疑人容、被告人無罪、罪輕或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3、通過第二條,你應該知道,律師不是一定要堅信當事人無罪才辯護。當事人認罪的情況是很常見的。
E. 商鞅的法家思想蘊藏了怎樣的殘酷真相
《商鞅變法》是我們在中小學一定會學習的一篇文章,可以說商鞅變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正是因為商鞅變法讓秦國大興。從而為一統天下做好了准備,但同時商鞅的結局是比較慘的,因為商鞅在變法的時候,他制定的法律是非常苛刻的。也就導致了秦惠文王就位後,立刻殺死了商鞅。
但商鞅也是法家思想最出名的代表人物,可仔細看他的《商君書》,可以發現他的法學思想是非常殘酷的。他的核心思想則在於強國,但是這個強國和強民是對立的,也就是要麼國強要麼民強。這也就導致了《商君書》之後被禁,只有各朝各代的帝王和太子學習。
不然的話,人民會對朝廷的賞賜絲毫不感興趣,不利於集權。可以明顯的感覺到法家的集權思想就是將所有法律全部交給最高統治者,而商鞅所帶來的法家思想,無疑是利用人性陰暗面,加大統治階級的權力,讓人們變得害怕就會聽話。也就是除了統治者,其他都是工具人。
F. 如何理解法治和法治國家
依法治國和法治國家
一,法治含義論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核心,也是中國進入現代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問題.新修改的憲法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國家的根本原則和治國方略寫進本文之中,使中國人無不開始重視法治問題,思考人治與法治的對立及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弊端.可以說,關於法治問題的探討不僅僅是一個熱門話題,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種時代趨向和人心所向,它還是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在它面前,每一個人,包括普通公民,學者,更包括掌握政權的官員們必須付出深深的思考.
(一)法治的概念和含義
關於法治,人們目前研究的很多,給它下了許多的定義.原因在於,法治的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從不同角度,可以進行極不相同的理解.最早的法治概念,可以說是古希臘思想家和中國先秦的思想家們提出並論證的,繼其之後,歷代思想家前赴後繼不遺餘力地對法治問題進行了探討.
法治一詞,在西方為"rule of law"或"legality".古代思想家亞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了法治的觀念,認為法治包含兩層含義,即(1)"己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2)"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實際,這個定義勾畫了法治的外在形式和內在含義兩個明顯特徵,或兩個最根本的標志.首先,法治是要有已經制定出的法,人們遵守現行法;其次,這個法律必須良好,不是惡法,不是落後,殘酷,等級制的法.
縱觀起來,法治大致可以從五個方面概括其含義:
1,法治是一種宏觀的治國方略,是與人治對立的,依法治理國家的制度,手段或原則,在這個意義上,法治一般被定義為"依法治國"或"以法治國".從字面理解,法治首先是與人治的治國方略相對立的,前者強調法律的作用,強調"人們普遍服從良法",在多種社會控制手段中選擇了以法律作為主要手段進行社會控制.後者強調人的作用,主要選擇以賢明的君主和官吏作為國家運轉,社會控制的手段.我國自將"依法治國"理論寫入十五大報告以來,基本的提法,就是將法治作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國的基本定義,在報告中表述為:"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見沈宗靈教材第220頁)
2,法治是一種理性的辦事原則,即法律制定後,任何個人和組織的活動都應該受法律規則的約束,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以任何理由違背法律規則,在這個意義上,法治被稱之為"依法辦事".這里有兩點需要解釋,一點是,之所以將法治說成是理性的,原因在於它是人們預先根據自己的意志設定的規則,這種規則具有穩定性,連續性,普遍性和統一性,不為個人的意志和感情所左右.第二點,這個意義上的法治,主要強調的是已經制定的法的正當性和權威性,只要是既定法律規則,即現行法律規則,所有的機關和個人都必須遵守執行.也就是說,它注重的是法律的外在表現形式而不是內在價值,無論法是"好法"還是"惡法",個人和組織都要遵守它.雖然有人批評在這個意義上理解法治,說惡法(如法西斯法)也要遵守是對法治價值的破壞.但在法律面前,只有先做到形式合理,才能做到實質的合理,現代法律往往精雕細琢而成,並且體現公平正義的精神,所以"依法辦事"也是法治建立的基本要求.
3,法治是政治民主在法律制度中的體現,是一種民主的法制模式,在這個意義上,法治和法制即有聯系也有區別.從法治和法制的關繫上看,一度兩個概念混用,後來學者將其區別而論.(1)法制主要是一個靜態意義上的概念,法制的"制"指制度的制,往往指一國一地區的現行法律和制度,如美國的總統制共和制,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從動態意義上講,法制是指"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關鍵),執法必嚴(要求),違法必糾(保障)"的法律制定和實施的過程,這被稱為十六字的法制內容.(2)法治與民主的觀念相聯系,是一系列民主原則,民主制度,民主程序在法律中的體現.制度可以是民主的,也可以是專制的;可以是立法技術很發達先進的,也可以是相對落後殘酷的.沒有了民主的精神,便沒有了法治,只剩下作為工具使用的法制.如封建社會,我們說其沒有實現現代意義的"法治",但並不等於說封建社會沒有"法制",當時的法制也是封建君主治理國家的主要手段.但由於君主在法律之上,法自君出,言比法大,所以不可能真正實現依法治理.歷史告訴我們,法制和專制結合,就會成為專制的工具,如封建法制;法制和民主制結合,就會為民主制服務,如社會主義法制.世界文明發展到今天,大多數國家已經廢除了專制制度,而實行民主制度,則法治成為民主的法制模式.所以在當代意義上,法治和民主的法制概念通用,但法制絕不能與專制的法制通用.如,我們能說,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就是實現"法治",但我們不能說,在奴隸制時期和封建時期也實現了近代意義上的法治,只能說,當時有"法制",制度的制.
4,法治是一種文明的法律觀念或法律精神,在這個意義上,法治被稱為"法治原則","法治理念","法治觀念","法治信仰"等等.法治精神和觀念主要有:法律至上,法律平等,權力制約,權利本位,正當程序等.法治在外觀上表現為要有良好的法律並使這種良好的法律獲得執行,但法治還表現為一種內在的理性的觀念和原則,它是法律文明的象徵,它是人類進步的產物,它與一系列人們接受了的價值准則相聯系.反過來說,如果人們都不在內心接受公平,正義,自由,權利等法治精神,而維護的是等級,特權,壓迫,強權的價值標准,即使有好的法律,也談不上實現了法治.
5,法治還意味著一種理想的社會狀態,這被稱之為"法治社會".法治的實現最終要體現在一定的社會關系當中,體現在有一種合理規范的社會秩序存在.如果社會動盪不定,戰爭頻繁,人與人利益得不到合理的分配與調節,則也不能說實現了法治.理想的社會應該是法律可以約束國家管理運轉,可以協調國家機構的權力平衡,可以規范政府與公民的行為使之不發生激烈的沖突,可以保證各利益集團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可以維護社會生活的正常運轉等.當法律的制定和實施保障了這種理想的社會秩序,我們說才真正實現了"法治".
(二)法治思想的發展歷史,法治與人治的區別
歷史上早就有關於法治與人治的爭論.
(1)儒家和法家關於法治有不同見解,爭論的核心是實行人治還是法制.儒家主張人治,或稱德治,禮治,認為國家要由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賢明君主或聖人賢人通過道德感化和約束進行治理.為此,儒家的代表人物進行了充分論證,如說:"道之以政,齊之以邢,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即,法使人民無廉恥之感,而禮則使人們不僅知道廉恥,而且有了規矩.相反,法家主張要由掌握國家權力的人,通過制定實施強制性的法律,才能夠治理好國家,如韓非要求統治者應該"不務德而務法","聖人之治國,不恃人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
(2)古希臘思想家關於法治與人治也有爭論,爭論的核心是是否實行"良法"之治.他們關於法治的論述,主要是與自然法,良心,公平,善良等哲學政治學倫理學觀念聯系在一起的,法治思想只是其龐大的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的組成部分.其中,柏拉圖是積極主張人治的代表人物,他以為,如果沒有"賢人政治",使哲學家成為國王,則人類永無寧日;同時,他較為藐視法治的作用,反對將法律的約束強加於"優秀的人".與柏拉圖相反,希臘最為著名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其理由是,法治體現著理智的因素,並且免除了一切情慾的影響;而人治不能排除獸性的因素,雖然有最好的賢人,也不免會有執政的偏見.在古希臘,還進行了世界歷史上比較早又相對發達的法治實踐,這就是確立了雅典奴隸制民主政體,從梭倫立法改革到伯里克利"憲法",都維護雅典民主制度,它和專制相區別,是由人數較多的統治者共同掌握國家權力的體制.
(3)近代以來,法治與人治之爭,在政治制度領域主要表現為實行民主還是專制之爭,法治思想的核心是權力分立與權力制衡.由於人治將國家治理寄託於一個賢明的君主之上,實際是擁護君主制或寡頭政治,而主張法治的思想家則對於君主專制進行了抨擊和批判.亞里士多德曾指出:"在君主政體下,如果繼任的後嗣是一個庸才,就必然會危害全邦,而在實行法治的情況下,就不會發生這一問題."他還說:"多數群眾也比少數人為不易腐敗".17,18 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總是把實行法治還是人治與政治制度,國家體制聯系起來.美國思想家潘恩宣稱:"在專制政府中國王便是法律,同樣地,在自由國家中法律應該成為國王."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更高高地舉起了民主共和國的旗幟,反對封建專制制度,他說:"凡是實行法治的國家——無論它的行政形式如何——我就稱之為共和國;因為惟有在這里才是公共利益的統治者,公共事務才是作數的".正是在這些啟蒙思想家思想的支持下,美國等國的憲法,首先將法治原則體現在憲法之中,使該原則真正通過法律而貫徹到民主政治的國家生活之中.
二,法治原則論
法治作為一種宏觀廣義的原則或觀念,被學者們議論紛紛,可以說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體可以從價值原則和形式原則兩個方面理解.
1,法治的價值原則,即實現法治的目標目的性原則.法治思想在現代主要含有下列觀念:法律至上觀念,人民主權觀念,天賦人權觀念,權力分立觀念,以權制權觀念,平等自由觀念.具體言,法治原則或價值觀念主要有:
(1)生存.這是首要的人權.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經濟條件極差,生存權的享有對於普通大眾只是空談.目前,社會發展已經提供了絕大多數人的生存條件,但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法治建設為改善生存環境條件服務仍然是一個緊迫的重要的任務.
(2)安全.啟蒙思想家霍布斯說"人民的安全是最高的法律",此句極為簡單但很深刻.封建社會盛行酷刑和刑訊逼供,人民安全無所保證,也就談不上實現了法治.現代任何國家的法律,都把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自由作為重要規則,換言之,法治的起碼任務就是維護安全.
(3)民主.民主與法治的聯系更為廣泛和深刻.如前所述,民主的涵義就是人民的政權或治理,沒有民主,就沒有現代意義的法治,在社會主義國家更應該強調人民來治理國家.如果有人以高高在上的"主人"自居於人民之上,實際就是對民主的一種褻瀆,也是對法治的一種破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存在人民享有民主的局限,所以還必須為追求民主付出努力.
(4)自由.自由和權利一樣,在各國的法律中都被具體的作了規定,如集會自由,結社自由,言論自由,通訊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等.但自由從來都是受法律限定和約束的,法律一方面賦予了人們享有自由的權利,另一方面,又防止和制裁濫用自由侵犯他人自由的行為.
(5)平等.平等也是一個含義廣泛的法治觀念和原則.在封建社會,法律維護等級制度,因而人們之間極不平等.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都以平等為法治原則,當然,含義和實現條件是極為不同的.平等既包括法律上關於平等的規定,但這只是書面上的東西,是一種形式的平等;更重要者是在執法司法過程中真正實現平等,有人稱之為實質的平等,程序的平等.
(6)正義.關於正義,在法的價值一章中已經論及,它的最為合理的標準是,是否符合社會進步的要求和絕大多數人的利益.所以,正義的觀念和平等,自由,民主,安全的觀念是相互聯系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實現民主,自由等,也就談不上實現了正義.
(7)和平.和平對於作為主權行為體的國家和對於普通的個人都很重要,因為,和平的對立面是戰爭,侵略,征服,掠奪,飽受其苦的最大受害者是老百姓.如果國際社會不能給全世界人民帶來和平,則不能認為國際上有法治可言;如果一個國家不能保護自己的國民處於和平的環境之中,這個政府也就是無能的的政府,甚至應該是必須下台的政府.因此,世界上進步的人們都反對殖民主義,霸權主義,法西斯主義和侵略戰爭.
(8)發展.在國際事務中,和平和發展被認為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特別對於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尤其強調發展權是基本的人權之一.原因在於,如果國家貧富懸殊過大,一些發達國家會利用自己的經濟優勢控制世界,使國際秩序失衡.在現代,中國在國際法律關系構建中,正盡可能地獲得和平發展的時機,反對經濟壟斷和霸權,反對經濟交往中的不平等.
(9)共同福利.共同福利是現代一些福利國家普遍強調的法治原則之一,其特點是注重公共事業,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一些國家,如瑞典,瑞士等甚至標榜自己的國家是福利國家.反映到法治建設方面,即為重視社會保險,社會保障立法的發展,如環保法,保險法,城市建設法,醫療保障法,社會救濟法等,都是共同福利原則在立法上的具體體現.
(10)人道主義.人道主義作為法治觀,是資產階級在反封建斗爭中提出的,其針對矛頭是封建的司法專橫.封建法制以殘酷野蠻著稱於世,無數酷刑扼殺人的尊嚴,理性和生命,可以用"罄竹難書"來形容.為改變此種狀況,西方國家提出了刑罰的人道主義原則,如廢除肉體刑,用減輕犯人痛苦的方法執行死刑,改善監獄條件等.
2,法治的形式性或程序性原則:指實現上述法治目標所必須具有的形式或程序.根據我國和其他國家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和學理探討,有下列必須遵守的形式原則需要掌握:
(1)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司法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2)訴訟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3)適用法律一律平等,這被稱為法律的一般性;(4)法不溯及既往;(4)堅持公開審判原則;(5)實行兩審終審制,迴避制,陪審制,辯護制;(6)使用本民族語言進行訴訟;(7)公檢法三機關在刑事訴訟中實行分工合作,相互制約的制度;(8)刑事訴訟實行罪刑法定,罪刑相適應,無罪推定原則;(9)在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過程中,因違法行為造成損害的,受害人可取得國家賠償.
三,法治國家論
(一)法治國家釋義
"法治國家"的概念最初是與"警察國家"相對稱的,後者不受如何制約而行使"公權力"而使"私權利"受到侵害.現代意義上的法治國家意思是指國家權力,尤其行政權力必須依法行使,所以,也被代稱為"法治行政"或"法治政府".由於法治相比人治有著極大的優越性,人們目前越來越關注法治建設.
(二)法治國家的基本目標和社會條件
法治不是僅靠憲法予以規定,或領導人講幾句宣傳性口號就能夠實現的,它的確是被人們號稱的一項"社會工程",這個工程的鑄造需要所有官員,百姓的努力,需要幾代,幾十代人的奮斗.一般地說,實行法治的社會應該具備一定的社會條件,如經濟較發達,社會較穩定,立法較完備,社會成員有一定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水準等.具體的指標和條件有下列五項:
1,法治國家的政治統治模式應該是民主政體形式.從古至今,世界各國主要有君主政體(如中國的封建帝制);貴族政體(如古羅馬時代的貴族共和制),和民主政體(如現代西方國家的民主制).民主政體的特點,是在國家管理中服從多數人決策,容許少數人意見,由民選議會,責任政府,獨立的司法機關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力,廢除了世襲制,獨任制和專權的國王.在歷史上存在的專制政體下,一般是不存在法治的;而在政治較民主的美,英,法等國,建立了現代意義的法治.
2,法治國家的國家權力結構應該是分工制約關系.以前,一提分工制約即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必須受到批判.但社會主義國家管理的實踐已充分證明,國家權力結構必須是有平衡有制約因素的.如果一個國家,權力機關高高在上,濫用國家權力,不受任何約束和制裁,就會導致腐敗和專橫,貽害無窮.我們有一些政府要員,可以以犧牲國家利益換取私人利益,就是因為缺乏權力的監控機制.王寶森將大量國家資金轉入外國,有誰控制 事後對於犯罪的追究固然重要,但事先的制度約束更為必要.在此方面,西方國家有成功的經驗,應該予以參考借鑒.
3,法治國家的社會控制原則應該是服從法律治理.國家對於社會進行控制的手段方式多種多樣,諸如執政黨政策,道德習俗,宗教信仰,思想教育,個人威望,行政命令,社會輿論等.但所有的手段方式中,法律的力量最有優勢,因為法律具有其他手段不具有的特點:明確性,普遍性,穩定性,強制性,補償性等等,這使法律的作用力更為強大和深刻.其他社會調控手段相形之下,地位是附屬的,作用是微弱的.
4,法治國家的經濟條件是市場經濟機制.縱觀歷史,法治從來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和國家壟斷的計劃經濟無緣.如在土地為根基,貴族為主體的封建社會,強調等級特權,還有什麼平等自由的法治精神可言.而發展商品經濟的條件是當事人建立平等互利,等價有償的交易關系,這就要求在法律中體現權利觀念,自由觀念,平等觀念,契約觀念,利益觀念,效益觀念等,於是有人稱"法治的實現程度取決於市場經濟的發達程度".
5,法治國家的文化條件應該是進步發達的理性文化基礎.文化基礎和素養如何,也同樣決定著法治的實現程度.在愚昧,無知,迷信和盲從的文化環境中,必然派生出"人治"的肌體,"兒皇帝"在中國照樣的統治,就有賴中國人的人性方面的固有弱點和傳統文化中的種種弊端.相反,當所有的公民都普遍擁有文化知識,科學精神,法律信仰,公民意識,人權思想,正義要求的時候,當人們都尊重真理,遵守規則,認識規律的時候,人們就不會把自己的利益和國家的命運寄託在個別人的智慧和品行之上,靠法律治理國家才能成為必然的選擇.所以,我們目前才要強調法律宣傳和教育,我們不能把法律的實施只看作國家和政府的事情.文化對於法治的作用力是最根深蒂固的,也是最為基本的和重要的,普通的公民必須認識到自己對於法治的重要,這才是我們應該強調和宣傳的基本要點.
(三)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社會主義國家在自身的法治實踐中,應該對於資本主義法治建設的經驗教訓予以總結和積累,社會主義國家同樣需要進行法治建設,並且可以借鑒西方國家的成功做法.由於我國法治體制還不發達,目前還存在著許多破壞法治的現象,還不能認為已經達到了"法治"的地步.要完成建立法治國家的任務,必須從以下方面付出努力,換言之,法治國家的基本要素為以下幾點,或實現社會主義法治需要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轉變:
1,建立統一完備,嚴謹明確,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預見性的法律體系,實現從無法可依,到有法可依,再到擁有完備科學的法律體系的轉變.法治的首要含義是要有"法治"之"法",社會主義法治首先在外在形式上要求有"良法"或"善法".這種法,必須在根本上體現人民意志和利益,反映社會發展規律和潮流;還應該確立權力分立的原則,以防止國家權力的過分集中.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已經選定了依法治國的戰略方針,也頒行了大量法律,法規,無法可依的現象已經改觀,但做到法律的規范,易知,簡明,科學,嚴謹不是一日之功.如我國立法中,落後過時,矛盾沖突,消極被動,權宜之計,短期行為,效力不足的法還大量存在,需要下大力氣改觀.具體要求是:(1)法律應公布,使人人知曉;(2)法律應明確,不含糊不清;(3)法律應相互協調,不矛盾沖突;(4)法律應穩定,不朝令夕改;(5)法律應現實,不規定不可能實現的事務;(6)法律應預見,反饋時代趨勢.
2,建立嚴格公正的執法制度,要求行政機關依法辦事,實現從行政權力缺乏制約,到行政執法制度初步建成,再到行政法治實現的轉變.在法治國家裡,政府要能有效的維護法律秩序,同時要為制止行政權力濫用提供法律保障.行政權力是法律賦予的,行政機關和公職人員必須深刻認識到其享有國家權力的目的是保護公民權利,必須遵守 "無法定依據即無權力","無授權即無權力","政府要守法"的原則,不允許行政機關有超越法律之上或之外的特權;必須深刻認識特權是法治的大敵,政府要謹守為政之道,人人要與權大於法,仗勢欺人,以權謀私,侵犯民權,濫施淫威,"條子現象"等作堅決的斗爭.同時,現代社會,雖然允許行政機關在從事行政行為時,享有許可權范圍內的"自由裁量權",但這種權力的行使,必須在堅持"合法性"和"合理性"雙重標准,不能變成為所欲為的任意活動.
3,建立獨立,公正的司法制度和專門化的法律職業隊伍,實現司法制度從不健全,到初步健全,再到形成公正司法程序的轉變.目前,學者們普遍談論的一個熱點問題就是司法改革.因為司法權被認為是一項終極性的權力,司法權的不公正會導致受損害的組織和個人無處使自己的權利獲得最後的恢復和補償,在刑事審判中還可能導致冤假錯案的發生,剝奪人的自由和生命.有人形容:"醫生可能把病人治成死人,但很少把好人治成壞人",因為好人一般不前往醫院.但司法行為不同,它有可能將一個無辜的人或受害的人致於死地.為此,保證司法公正對於法治建設極為重要.司法公正有很多標准要求,最主要者為:(1)要使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司法權,不允許其他任何機關和個人對正常的司法活動進行干預,法院為防止國家權力濫用而對公民提供法律保護;法官受法治引導,無所畏懼地執行法治.(2)要堅持程序公正的司法原則,使程序符合正義的要求.程序公正,有利於錯案追究和法律監督,上訴,申訴,抗訴,辯護,陪審等程序的執行,會預防或糾正某些不該發生的司法錯誤.反之,程序不公正貽害無窮.如在程序上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說起來易,做起來難,法官吃請,長官干涉,證人偽證等,都可能導致同罪異罰.(3)要走法律職業化道路.法律職業化,主要是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公證人員隊伍的職業化和專門化.法律是靠人執行的,如果司法權力掌握在無知,盲從甚至野蠻的非職業者手中,很難想像法的執行會合理公平.如有的警察配槍以後濫殺無辜,就是教訓;而復轉軍人進法院目前也正在受到學術界的尖銳批評.法律的職業化含義應該包括:第一,法律工作者應當熟諳法律知識,掌握辦案技能;第二,法律職業者應當有嚴格的任職資格,實行考試任用考核制度;第三,法律職業應具有專職性和穩定性,從而保持司法的中立.
4,注重政治關系的法律化調整,實現從民主制度不完善,到初步完善,再到民主制度真正落實的轉變.實現依法治國必須付出一定的政治代價,特別是掌握政權的統治者應該充分認識這一點.比如,要達到法治目標,行政手段,政策手段,計劃手段就必須適當的放棄;當官者的權力就必須受法律限制;地方利益,部門利益也會受一定的制約.具體而言,有下列要求:(1)大部分政治行為由法律調整,政治活動實現規范化和程序化;(2)國家權力受到控制,包括受法律控制,受權利控制,受其他權力制衡;(3)政策可以指導立法,但不能代替立法;當法律調整與政策調整發生矛盾時,應以法律為准繩;(4)法律保障民主的體制,民主的權利,民主制度的完善和發展.
5,公民和社會組織都應培養自身的法律意識和法律信仰,國家則承擔賦予和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責任.在社會生活中,公民享有免受國家非法干預的權利,當這種權利受到侵害時,公民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同時公民也應自覺承擔法定義務,作到知法守法.與此適應,國家也負有維護每個人"尊嚴權利"的責任;因公使個人利益受損失時,國家還應承擔的賠償之責,這說明法治國家的核心和實質問題是——政府權力和公民權利的合理配置關系問題.在此方面,我國以前主要強調個人權利服從國家權力,而現在,極端化的觀點是強調個人絕對權利,如對抗國家稅收收繳,地方保護主義.兩種極端都是不可取的.
當然,法治絕不是萬能的,法治本身也有局限.教材以四點說明:(1)法不是唯一的社會關系的調節手段;(2)徒法不足以自行;(3)法的理想和法的現實脫離;(4)有時,法所要適用的事實無法確定.前三點易於理解,後一例如:當房產歸屬發生爭執時,法律的正義要求保護房屋真正主人的合法利益,但證據的滅失或偽證有時會掩蓋事實真相,導致法律並沒有保護合法人的合法利益.由於法治存在上述缺陷,加之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依然不可避免,實現法治國家還是長期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每一個公民為法治建設不遺餘力.
G. 著名演員馬躍主持法制節目《真相》視頻地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yMjIxNzky.html
目前網上只有這一期,這是第一次首播的。
以後欄目組的版還會陸續上傳。權
H. 關於真相的名言名句
從心所欲,順理而行。 ——莊周,戰國哲學家 莊子 《莊子·養生主》。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清代詩人 沈德潛 《古詩源》
規律名言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南宋愛國詞人 辛棄疾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人是按美的規律來造形的。 ——德國哲學家 馬克思
舟循川則游速,人順路則不迷。 ——唐代文人 馬總 《意林·唐子》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天論》
亂極則治,暗極則光,天之道也。 ——清代太平天國農民運動領袖 洪秀全 《原道醒世訓》
利用時間是一個極其高級的規律。 ——德國哲學家 恩格斯
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 ——唐代詩人 李白 《上安州裴長史書》
物暴長者必夭折,功卒成者必亟壞。 ——南朝宋史學家 范曄 《後漢書·朱浮傳》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
——老子
生活的目標是使生活合乎於自然規律。 ——古希臘哲學家 芝諾
有規律的生活原是健康與長壽的秘訣。 ——法國作家 巴爾扎克
秩序就是正確的規律和事物永久的合理性。 ——英國小說家 菲爾丁
人類法律,事物有規律,這是不容忽視的。 ——美國作家 愛默生
規律的名言
且不論好壞與否行為習慣,這就是人生的規律。 —— 特賴因
古今中外只有一條規律,所有的人都要自作自受。 ——台灣交通大學教授、管理大師 曾仕強
白發太無情,朝朝鑷又生,始困絲一縷,漸至雪千莖。 ——唐代詞人 韋庄 《鑷白》
科學就是整理事實,以便從中得出普遍的規律或結論。 ——英國生物學家 達爾文
龍,傳說中的存在,與神並立,凌駕於自然規律之上。 ——著名網路作家 辰東 《遮天》
人生如音樂,要用聽覺、感情和本能譜成,不能只憑規律。 —— SamuelButlev
辯證法是關於外部世界和人類思維運動的一船規律的科學。 ——德國哲學家 恩格斯
思想(且不論好壞與否)——行為——習慣,這就是人生的規律。 —— 特賴因
健全自己身體,保持合理的規律生活,這是自我修養的物質基礎。 —— 周恩來
規律的名言
這是一種友誼的規律:一旦疑心從前門走進,愛情就會從後門溜走。 ——英國作家 毫厄爾
在農村裡有自己的夜生活規律,沒有任何黑夜的秘密不在白天暴露的。 ——白俄羅斯作家
沙米亞金
價格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價值是價格的規律,即價格現象的概括表現。 —— 列寧
圓者之轉,非能轉而轉,不得不轉也;方者之止,非能止而止,不得不止也。 ——戰國時代哲學家
尹文 《尹文子》
一個正在順著生活規律挺進的青年,首先應注意自己的才能和願望與事業相衡。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作家,哲學家 培根 規律名言
學習要注意到細處,不是粗枝大葉的,這樣可以逐步學習、摸索,找到客觀規律。 ——中國革命家和教育家
徐特立
一個作家闡述的真理比別人更少,僅僅因為他講述了更多的真實,這是永恆的規律。 ——英國歷史學家,政治家
麥考萊
科學研究基於同一法則,即一切事物的產生取決於自然規律,這也適用於人們的行動。
——美籍德國猶太裔,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
確實有這樣一種內在的規律,那就是故事本身的需要――這是這一點引導我尋找到結局。
——日本知名動畫導演、動畫師及漫畫家 宮崎駿 規律的名言
簡單的事情考慮得很復雜,可以發現新領域,把復雜的現象看得很簡單,可以發現新規律。 ——英國科學家
牛頓
災禍和幸福,像沒有預料到的客人那樣來來去去。它們的規律,軌道和引力的法則,是人們所不能掌握的。
——法國作家 雨果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
——美籍匈牙利數學家 波利亞
「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 ——
毛澤東
愛情是一條規律,肉慾是一個陷阱,醉和嗜酒成癮是不同的,醉是要某一個女人,嗜酒成癮是要所有的女人。
——法國作家 雨果 規律名言
自由不在於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於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
——德國哲學家 恩格斯
數學對觀察自然做出重要的貢獻,它解釋了規律結構中簡單的原始元素,而天體就是用這些原始元素建立起來的。
——德國天體物理學家、數學家、哲學家 開普勒
科學規律的本身是客觀真理,是不會陳舊的。人們運用這些規律的方式和作出的相應設計方案,卻是日新月異的。
—— 王竹溪
作為一個普遍規律,適度的動動腦筋不但不會妨礙醫療,而且正像適度的體力活動一樣,反而會間接地促進恢復健康。
—— 達伏斯的大學課程 規律的名言
不論做什麼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質,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關聯,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規律,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 毛澤東
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於客觀的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
—— 毛澤東
對世界上的一切學問與知識的掌握也並非難事,只要持之以恆地學習,努力掌握規律,達到熟悉的境地,就能融會貫通,運用自如了。
——生物學家,化學家,著名科普作家 高士其
理智像太陽,它的光是恆久的,不變的,持續的;而想像,則像發光的流星,不過是稍瞬即逝的閃耀,其活動無規律,其方向亦不固定。
——英國作家 塞·約翰生
老夫老妻越長越像。有人說因為他們相愛。但醫生說,起因是朝夕相處,飲食結構相同,作息規律同步。同一棵樹上的樹葉也是越長越像的。
——中國現代作家 張愛玲 規律名言
大自然的全部工作是強者與弱者之間的劇烈斗爭——強者統治弱者的永恆勝利。如果不是這樣,整個大自然就只有衰亡。違背這個基本規律的國家也將衰亡。
——德國元首 納粹黨黨魁 希特勒
無論在什麼樣的社會里,一個人的理想,是為了多數人的利益,為了社會的進步,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也就是說,合乎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就是偉大的理想。
—— 陶鑄
這一年來,胡溫體制對新聞自由也不是漠然視之,他們提出新聞媒體要「三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提出過「三性」(體現現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
——《人民日報》總編輯、社長 胡績偉
社會只拿小丑取樂,沒有其他的要求,一轉眼就把他們忘了;不比看到一個器局偉大的人,一定要他超凡入聖才肯向他下跪。各有各的規律:歷久不磨的鑽石不能有一點兒瑕疵,一時流行的出品不妨單薄,古怪,華而不實。
——法國作家 巴爾扎克 規律的名言
木頭打不成鋼,破布鑄不成銅鍾,老鼠也生不出天鵝。對一個在某種人家出生的女人,你就不能指望她會有什麼天使般的行動。她的祖輩和父輩都是狼,那麼她能違背自然規律,生來是只羔羊嗎?她也是狼!從頭到腳都是狼!
——俄國小說家,戲劇家 契訶夫
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隨著志向走,成功隨著工作來,這是一定的規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類活動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業的大門,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這旅程的盡頭就有個成功在等待著,來慶祝你的努力結果……
——法國科學家 巴斯德
科學是人的生活在認識佔主導優勢下的表現,是我們的生命使宇宙生命變成的一種連續不斷的昭示。我們通過科學意識到我們周圍個體的存在,同時了解到這些存在都服從某些一般的規律。最後我們通過科學能夠逐漸朝著最崇高的事業努力。
——十九世紀法國哲學家 皮埃爾·勒魯 《論平等》
我打四十歲以後,就寢和起床時間就一直很有規律——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我還立了一條規則:在沒有人陪伴時上床;我還立下了一條規則:在不得不起床時起床。這樣就形成了一條不可動搖的沒有規律的規律。這條規律使我延年益壽,卻會傷害他人。
——美國作家 馬克·吐溫
因為氣候、智力、精力、趣味和觀察力的差別,人和人之間是永遠談不到有什麼平等的。因為不平等才應該把自然法則當作確定不變的規律。但我們能使不平等變得不易覺察,正像我們把不平等視為雨或狗熊等尋常之物一樣。這里,文化教養是起主要作用的。
——俄國小說家,戲劇家 契訶夫 規律名言
數學不是規律的發現者,因為他不是歸納。數學也不是理論的締造者,因為他不是假說。但數學卻是規律和理論的裁判和主宰者,因為規律和假說都要向數學表明自己的主張,然後等待數學的裁判。如果沒有數學上的認可,則規律不能起作用,理論也不能解釋。
—— Peirce,Benjamin
騰訊已經成就了一代霸業,馬化騰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霸主。但強大如羅馬帝國、強大如大秦王朝,都有衰落的一天,這是自然規律。長江大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這就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關鍵點在騰訊會因為什麼原因、會在什麼時候衰落,這值得我們大家琢磨!這就是我們創業的機會。
——天使投資人 雷軍
得出這么一個規律,踩著中國人的腳,不能說"對不起",要說"sorry",被害者才會原諒你,可見外文比中文值錢。你說一個sorry可抵上十聲"對不起",與人民幣兌美元英鎊的匯率相符,足以證明語言與經濟的親密關系;而踩上外國人的腳大可不必擔心,他們的腳趾和他們的財氣一樣粗壯,斷然沒有一腳踩傷的後患,說不準自己的腳底還隱隱生痛呢。
——賽車手、作家、時代周刊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 韓寒 《三重門》
學習數學是為了探索宇宙的奧秘。如所知,星球與地層、熱與電、變異與存在的規律,無不涉及數學真理。如果說語言反映和揭示了造物主的心聲,那麼數學就反映和揭示了造物主的智慧,並且反復地重復著事物如何變異為存在地故事。數學集中並引導我們地精力、自尊和願望去認識真理,並由此而生活在上帝地大家庭中。正如文學誘導人們地情感與了解一樣,數學則啟發人們地想像與推理。
—— Chancellor,W·E· 規律的名言
我父親總是說,一個孩子需要四樣東西——充分的愛、富於營養的食物、有規律的睡眠、大量的肥皂和水——這些完了呢,他最需要的是一些明智的放任。
——美國政府官員 普里斯特
我給你講一個真實的事情。在上個世紀40年代,我們村子裡一戶人家,兒子被炮打死了,兒媳也因病去世,撇下一個男嬰。姥姥把這個男嬰抱去撫養,最後,這個老婦人的乳房竟然又神奇地恢復了分泌乳汁的功能。山東籍作家馮德英的小說《苦菜花》里有這樣的情節,馬爾克斯也講過類似的故事。本來我在寫《豐乳肥臀》時要使用這個情節,因為別人用過了,只好放棄。可見,這種違反事物發展規律的情形,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存在的。所以,我說我的寫作還有可能成長,就不完全是在說夢話。
——2012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作家 莫言
展開剩餘97%
0 13
更多回答(1)
I. 法治根本在於什麼,落實在於什麼
把依法治國當成一項系統工程,可以分為法治意識、法律規范和操作方式三個部分,我覺得重要的是首尾兩頭,而具體實施的重點又在於保障人民群眾的監督權。
社會法治意識及其文化很重要,它決定了我們的法治建設的根能扎多深,路能走多遠,實際上現在卻又處在相對薄弱環節。文化這個東西急時抱佛腳作用不大,要隨著法治建設而不斷發展豐富,這里就不多講了。
下面重點說一說第三部分操作方式,法治的操作方式是落實依法治國的關鍵所在,其核心是對權力監督和制衡。
現實中對法治威脅最大的是權力,尤其是長久以來形成的以權代法的領導習慣,所以法治操作層面最需要優先考慮是就是治官治權。
權力侵蝕法治又分為二種方式,一種是權力高度集中,缺少監督和制衡。
比如人們常常詬病司法中的行政干預,無非是行政權大於司法權問題,另外同級黨委領導下的紀委如同虛設問題,還有現在工會基本淪為由資本家供養的,幫其彈壓工人不滿情緒的幫閑等等問題。
最嚴重的是,看看現在人大組成成份就知道了,基本上都是由各級官員和資本家老闆所組成,缺少民主的合法性和代表廣泛性,這其實是一種很大的政治偏頗。
不久前曝光的衡陽人大集體賄選大案,揭露了近親繁殖造成的嚴重腐敗。其中還有一些是屬於大型企業的法人行為,目的是為爭奪企業在人大立法中的優先發言權,而人民群眾的利益則是被完全拋棄在一邊了。
十幾年前我曾在強國論壇發帖《國有企業與政治改革》,認為共產黨既然代表著廣大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的利益,處在委託方的主體地位,黨的領導作用就應當直截了當體現在人大、政協和工會活動中。
同時建議在政協會議中實行定比席位制,規定共產黨在政協會議中占據相對多數席位並發揮主導作用。政協會議的定比席位制不僅為共產黨在其中的主導地位提供了一種法律制度安排,而且最重要的是為不同意見設置了最大碰撞邊緣,有利於達到平等與公開議政的目的。
當然權力監督和權力制衡,從原理上說應當是同等重要的,但是在法治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可能會呈現出時間先後和側重點的不同。例如西方法治就是以權力制衡為重點的,在中國則可能要以人民監督為重點,這既體現了社會主義人民民主的特徵,也是一定歷史階段保證共產黨領導地位的需要。
權力侵蝕法治的另外一種方式,就是潛規則方式,形成潛規則的一個重要條件是不公開。
政務公開講了很多年但都流於表面形式,比如說現在各地方,凡政府工程多數都是豆腐渣工程,一條新公路不到三年就坑坑窪窪不是豆腐渣是什麼。馬路年年挖,路政年年修,老百姓對這些領導們的撈錢工程看得真切,只是莫可奈何,一切盡在不言中而已。
現在既然要以法治國,能不能在相關公共網站公開所有公共工程項目呢?包括施工單位、各競標單位預算和設計方案、主管單位、選擇標准、項目明細及其造價、工程材料品質標准、工程保質期、監理負責人等等。
還有在一些司法案件同樣缺乏公開透明度,隨便舉個在網上看到的例子,比如很多年前曾引起社會關注的沈陽藍球場斷手奪命案,幾年過去了,到網上搜索最終判決結果,相關信息和報道就始終停留在「目前案件正在調查中」。
建議所有司法案件都應在公共網站上公布事件真相,原告被告及其相關背景,檢察和法院案件責任人,判決結果及主要法律依據等。
也就是說,在有權力糾纏的地方就應當實行政務公開,比如房產開發土地拍賣,招商引資,以及教育、扶貧資金分配等等,都應當予以公開,同時還應設置舉報和討論空間,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可能不少領導忌諱把事情放在桌面上,進行平等的和公開的討論,認為這樣有損領導權威。
過去在國有企業的經歷讓我理解到,妨礙平等和公開議政還有其它原因,比如個人和小團體的特殊利益不能宣之於口,賄賂上級和客戶方的行為不能公之於眾,尤其是改革初期,很多冠冕堂皇的改革和經營舉措的背後,其實都有著領導者個人和「戰略合作夥伴」的利益在推動。
總之,民主離不開法治,反過來法治又需要民主的引導。社會主義法治核心在人民監督,失去人民的監督,就會失去人民民主大方向,而保證人民監督的必要條件,則在於讓權力運行在陽光下。
J. 黑龍江法制真相節目之859布病曝光
布病是人獸共患的傳染性疾病,主要抗生素治療如四環素
布病人和人傳染性的比率很小,一般夫妻之間在潛伏期和發病期有傳染性,比率很小0.1%.正規治療後,是可以正常生活的.和其他人之間握手,說話,一起會餐都沒有傳染性.
1:布病是怎樣被傳染的?
患布病的家畜是人類布病的主要傳染源,正常人如果接觸了患布病的羊,牛等動物(包括動物的流產物)就很容易被感染。所以布病也叫人畜共患的傳染性---變態反應疾病。一般這樣的人群基本是在牧區、半農半牧區、其次是農村,再次是城市,比如獸醫、放牧人、乳肉加工、或是皮毛加工等人群。
2:人和人之間傳染嗎?
一般人和人之間傳染性很小,比如在一起吃飯、握手、聊天甚至擁抱等都不具有傳染性,但是夫妻之間,一般性生活具有傳染性,比率一般是0.1%,而且是在潛伏期和發病期間,通過性生活傳染,所以男女雙方,一方得了布病,必須經過正規治療後,再修養半年後就可以正常生活。
3:布病是如何檢測出的?
特別提醒的是,如果自己家養羊,在母羊產羔期間,如果遇到難產和流產以及死胎的羔羊,最好不要直接用手接觸,因為這樣的流產羔被稱為「布魯氏菌的囊袋」,也就是說,流產羔對人的傳染性更強,主要是通過皮膚黏膜和呼吸道感染,一般布魯氏菌在人體內的潛伏期是1--3周,平均2周。如果出現了發燒、乏力、出汗、關節遊走性疼痛等症狀,就要及時到當地的防疫站(現在叫疾病控制中心)做布病的化驗,檢查的項目是平板試驗PAT,試管化驗SAT兩項,24小時出結果。如果PAT(0.01++),SAT(1:100++)就被確診為布病。
4:布病好治療嗎?
布病不好治療,按我們國家現在的醫學水平,以及世界衛生組織的規定治療方法,都有一定的復發率,所以很多人都對布病的不根治產生了緊張和恐懼感。傳統的治療方法是在五六十年代沿用的四環素配合鏈黴素(兒童布病就不適合這樣的方法了);八十年代又研究出了利福平和強力黴素配合治療,也有不同程度的復發率,而且這兩種方法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我們採用了現代西葯和可調配的中葯來治療急性期和慢性期布病患者,經過臨床觀察和動物試驗,得到很滿意的臨床效果
5:如何判斷布病病人的治療是否痊癒?
很多人第一次檢查出是布病後,通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總想再做布魯氏菌病的化驗,看看布魯氏菌使機體產生的抗體(PAT和SAT的加號)是否減少了或是沒有了,其實這不是最主要的。因為人感染了布魯氏菌後,身體產生了一種布魯氏菌抗體,這種抗體在人體內會存在很長時間,一般3個月左右是高峰期,6到8個月開始下降,一年後到一年半左右就會自然消失。所以布病治療的好不好,痊癒的標準是自我感覺症狀是否消除了,是否能勞動了,因為布病也叫「懶漢病」,多數患者不能從事體力勞動,所以第一次被確診是一布病後,就要把精力都用在治療上,而且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少喝酒,避免從事重體力勞動,我建議患者至少三個月的修養時間,然後先從事輕微的勞動來恢復自己的體力和抵抗力。
6:布病會引起死亡嗎?
布病本身不會輕易引起死亡,但是如果在急性期間,如果感染的布魯氏菌的菌量多,毒力大,而且又沒有及時確診,更沒有及時治療,是機體產生了合並症,如:腦膜炎、心肌炎、貧血、血小板低等其它系統的改變,也會引起死亡。所以必須把布病的治療的任務放在急性期(三個月之內)。三個月和六個月之間是亞急性期布病,超過六個月就是慢性期布病。慢性期布病病人的治療,面臨著恢復緩慢的問題,也就是很多人所說的不去根。所以要想徹底根治布病,必須避免合並症的發生。
7:布病是否影響到生育?
布魯氏菌除了感染人的運動系統外還可以感染人的泌尿生殖系統,特別是男性的患者,在引起男性睾丸腫大的同時,也會影響到性功能,引起性功能減低,陽痿、早泄、遺精等。對女性的影響主要是會引起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附件炎、月經不調、經量減少,甚至閉經。但是經過正規治療後,布病病人都可以和正常人一樣,過上幸福的生
以前沒太注意布魯氏菌病(簡稱布病)在網路里所引起的關注。因為我們單位是負責本省的指導性治療和預防工作,即使負責全國的布病監測,也是一種統計數據的整理。
今天三月,我偶然在網路里看到很多咨詢布病的患者及家屬,迫切詢問一些布病的相關問題。這樣的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回答起來確實需要耐心和反復的解答。主要原因是很多人對布病不是很了解,甚至有的人根本不知道還有布病這樣的傳染病,以下是我在網路里整理和綜合患者的提問做出的答復。
1:布病是怎樣被傳染的?
患布病的家畜是人類布病的主要傳染源,正常人如果接觸了患布病的羊,牛等動物(包括動物的流產物)就很容易被感染。所以布病也叫人畜共患的傳染性---變態反應疾病。一般這樣的人群基本是在牧區、半農半牧區、其次是農村,再次是城市,比如獸醫、放牧人、乳肉加工、或是皮毛加工等人群。
2:人和人之間傳染嗎?
一般人和人之間傳染性很小,比如在一起吃飯、握手、聊天甚至擁抱等都不具有傳染性,但是夫妻之間,一般性生活具有傳染性,比率一般是0.1%,而且是在潛伏期和發病期間,通過性生活傳染,所以男女雙方,一方得了布病,必須經過正規治療後,再修養半年後就可以正常生活。
3:布病是如何檢測出的?
特別提醒的是,如果自己家養羊,在母羊產羔期間,如果遇到難產和流產以及死胎的羔羊,最好不要直接用手接觸,因為這樣的流產羔被稱為「布魯氏菌的囊袋」,也就是說,流產羔對人的傳染性更強,主要是通過皮膚黏膜和呼吸道感染,一般布魯氏菌在人體內的潛伏期是1--3周,平均2周。如果出現了發燒、乏力、出汗、關節遊走性疼痛等症狀,就要及時到當地的防疫站(現在叫疾病控制中心)做布病的化驗,檢查的項目是平板試驗PAT,試管化驗SAT兩項,24小時出結果。如果PAT(0.01++),SAT(1:100++)就被確診為布病。
4:布病好治療嗎?
布病不好治療,按我們國家現在的醫學水平,以及世界衛生組織的規定治療方法,都有一定的復發率,所以很多人都對布病的不根治產生了緊張和恐懼感。傳統的治療方法是在五六十年代沿用的四環素配合鏈黴素(兒童布病就不適合這樣的方法了);八十年代又研究出了利福平和強力黴素配合治療,也有不同程度的復發率,而且這兩種方法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我們採用了現代西葯和可調配的中葯來治療急性期和慢性期布病患者,經過臨床觀察和動物試驗,得到很滿意的臨床效果
5:如何判斷布病病人的治療是否痊癒?
很多人第一次檢查出是布病後,通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總想再做布魯氏菌病的化驗,看看布魯氏菌使機體產生的抗體(PAT和SAT的加號)是否減少了或是沒有了,其實這不是最主要的。因為人感染了布魯氏菌後,身體產生了一種布魯氏菌抗體,這種抗體在人體內會存在很長時間,一般3個月左右是高峰期,6到8個月開始下降,一年後到一年半左右就會自然消失。所以布病治療的好不好,痊癒的標準是自我感覺症狀是否消除了,是否能勞動了,因為布病也叫「懶漢病」,多數患者不能從事體力勞動,所以第一次被確診是一布病後,就要把精力都用在治療上,而且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少喝酒,避免從事重體力勞動,我建議患者至少三個月的修養時間,然後先從事輕微的勞動來恢復自己的體力和抵抗力。
6:布病會引起死亡嗎?
布病本身不會輕易引起死亡,但是如果在急性期間,如果感染的布魯氏菌的菌量多,毒力大,而且又沒有及時確診,更沒有及時治療,是機體產生了合並症,如:腦膜炎、心肌炎、貧血、血小板低等其它系統的改變,也會引起死亡。所以必須把布病的治療的任務放在急性期(三個月之內)。三個月和六個月之間是亞急性期布病,超過六個月就是慢性期布病。慢性期布病病人的治療,面臨著恢復緩慢的問題,也就是很多人所說的不去根。所以要想徹底根治布病,必須避免合並症的發生。
7:布病是否影響到生育?
布魯氏菌除了感染人的運動系統外還可以感染人的泌尿生殖系統,特別是男性的患者,在引起男性睾丸腫大的同時,也會影響到性功能,引起性功能減低,陽痿、早泄、遺精等。對女性的影響主要是會引起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附件炎、月經不調、經量減少,甚至閉經。但是經過正規治療後,布病病人都可以和正常人一樣,過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