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依法治縣總結
㈠ 2014年十八大「依法治國」理念的相關內容(新十六字方針) 十六個字,急急急
㈡ 《2014年中國法治發展報告》顯示,多少人參與的群體性事件最多
群體性事件發生的源頭:1事件出來沒有及時的跟進答復處理,造成處理版滯後事件惡化 2 群眾受到權蠱惑 3大的事件項目沒有暗中充分徵求社會意見 4沒有一整套處理的方案,事件出來產生慌亂 5小部分群體製造混亂沒有及時的監控 6群眾的想法心思不了解 7做事以家長式的行事方式 8脫離群眾比較遠,活在不現實中 9 項目或行事時脫離常規和道德底線。10腐敗造成的事件惡化。怎麼避免啊,只要用心處理就好,考慮一下哦
㈢ 1978年,"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2014年將"依法治國"36年間,"依法治國"是在原地踏步呀!
36年的天橋把式,種種表現讓人心寒,一是拒絕立法,二是有法懸置(版憲法里的好多不權去落實),三是潛規則抗法,四是枉法規避,五是以紀代法,六是選擇執法,七是重罪輕罰,八是狡辯逃法。
1988年時曾認為,幹部職位越高,法律監督越嚴,十多年能見成效,和別人爭論打了賭。第二年就知道了自己太天真,至今知道自己上了大當。
36年來已經不是原地踏步了,是可怕的玩弄法律蔚然成風。
即便是毫無進步的原地打轉,別人在往前走(如新加坡、日韓、台港),相對距離還是拉大了。
㈣ 2014年10月23日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㈤ 材料三 2014年我國制度化法治化建設邁出新步伐.
中國現代化建設大體分「三步走」.這一戰略部署就是: 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專,解決人民屬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中共十四大進一步提出,要在20世紀90年代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實現第二步發展目標;同時,也對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提出初步設想. 中共十五大又將第三步目標進一步具體化:到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周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時,基本上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㈥ 2014年()通過了《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全面推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D正確;
ABC不符合設問要求,均排除.
故選:D.
㈦ 2014年10月什麼從依法治國角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如何促進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簡單地說,有四點應落實。1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2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3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4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如何推進依法治國,為全面深化改革保駕護航?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面對復雜多樣的紛爭,面對各種力量的沖撞,需要標准與權威的出現。法律作為一種共同標准與理性權威,應該深植於社會各界內心,成為各方相互博弈的邊界,成為社會達成妥協的保障。其次,法治能夠保障改革的成果。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長期的動態過程,法治可以引領改革,法治的程序可以避免「實踐先行、立法附隨」的改革模式產生的弊端,法治的權威可以將改革的成功經驗和有效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鞏固改革的成果。第三,法治能夠糾偏改革的失誤。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法治具有的正義、平等、公開、秩序等精神價值,具有社會調整的功能,能夠檢驗改革的成效,能夠糾正改革的失誤。
㈧ 2014年我國在依法治國方面做了哪些事情
1、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是我們黨歷史上第一個關於加強法治建設的專門決定,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厲行法治、依法治國的決心和勇氣。《決定》的出台,意味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事業將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2、2014年8月舉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初次審議了立法法修正案草案。這是立法法實施14年後首次修改,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立法法是規范立法工作的基本法,也是關於國家立法制度的一部重要法律。本次大修對地方立法權的「放」和對授權立法的「收」,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3、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於11月1日審議通過了關於設立國家憲法日的決定,明確將12月4日設立為國家憲法日。
4、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行政訴訟法》的決定,新的《行政訴訟法》將從2015年5月1日起開始實施,這是《行政訴訟法》實施24年來的首次修改。修改後的新行政訴訟法對立案、審理、判決、執行等機制的改進和完善,有望破解「民告官」制度長期存在的「三難」問題,進一步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激活「民告官」的司法正能量。
5、死❤刑罪❤名大減,彰顯司法文明。2014年10月底,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了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擬對集資詐騙罪、組織賣❤淫罪、強迫賣❤淫罪等9個罪名取消死❤刑適用。減少死刑罪名、促進人權保障以及加大對腐敗犯罪的懲處力度是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的突出亮點。
另外,還有司法改革試點、干預司法問責、跨境追逃追贓等。
㈨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午重大問題的決定新聞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於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全會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
全會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項目徵集和論證制度,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
全會提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
全會提出,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
全會提出,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
全會提出,優化司法職權配置,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
全會提出,推進法治專門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完善法律職業准入制度,建立從符合條件的律師、法學專家中招錄立法工作者、法官、檢察官制度,健全從政法專業畢業生中招錄人才的規范便捷機制,完善職業保障體系。
全會提出,提高黨員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重要內容、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幹部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