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人性法治

人性法治

發布時間: 2021-01-08 17:36:37

㈠ 到底是人治好,還是法治

對比中西方現在以及歷史結論,當然是人治好,法治不人性。西方體系特別是西方現代政治,都是偏向人治型的法治,而中國自古以來都是重法治,不人性。秦朝因法而強,也因法而亡,因為秦法太繁復太具體,漢高祖入關中廢除一切秦法,只和百姓約法三章,這就是一種撥亂反正,重新回到人治的一面。但是中國自戰國確立法家思想以來,政治統治者為了方便御下,都喜歡嚴肅法律偏愛法治,這使自上而下形成了全國性的共識,這種中國特色的偏激的認識,現在仍然在毒害我們,一旦發生某些因為無法可依執法不嚴的事件,就會認為是法律不完善,需要繼續加強補充更多的法律條款,並繼續強調要法治,豈不知這種不斷加碼的法律,最後不過是秦法的翻版,最後必然是禍國殃民。
然而為什麼會這樣呢,中國明明一直是偏法治,卻還要加強法律呢?這就牽扯到中國法治的另一個特點愚民了,是法家都會推行愚民,讀過韓非子商君書就會發現,除了大量的以法治國的部分,其餘的中心思想就是愚民,只有百姓們變的愚蠢了,才會聽話更有利於統治者。所以讓你以為一切都是沒有法治的結果,為了讓你們生活的更好,需要更多的法律里加強法治,但是對普通百姓來說真的需要那些與自己日常只有一點關系,甚至毫無半點關系的法律么?答案是不要需要,那麼就給你灌輸不法治的壞處,人治的危害,借具體的事件增強這類刺激,以為所以的錯都是人治造成的,卻閉口不提人因何能治人,因為有法的存在,權實際無法制約人,能制約人必然是一個法,國王想殺人也得造個借口,無端殺人就會被指責,那個借口就是法,謀反啊不敬啊什麼的。所以人治沒有法治的殺傷力大,但凡極端法治的社會,必然是愚民的,民眾普遍自願要求法治,把不法治認為是一切錯誤的根源,人治的社會不會這樣關注個別人有沒有遵守法律,有沒有凌駕於法律之上,亦如人治的歐洲中世紀絕不會出現,王子犯法與民同罪,這種論調,因為貴族特權是常識,一律平等才奇怪?但是法治的中國就會很痛恨,因為法治的觀念深入人心,有人不遵法就會被指責,這也是偏重法治的一種現象,但是歸根結底法治,治的根本就是底層百姓,上層階級才是收益者,法律條款都是有利於上層階級,而奴役驅使下層民眾的,於是極端法治社會才會出現權大於法的現象,這不是人治造成的,恰恰是法治發展到極端的產物,法的根本就是統治管理百姓,由制權者解釋法律,人治不會讓法律違法人性,只有法治才會這樣,中國一直以來就是重法治,統治者鼓吹法治的好處,誹謗人治的不好。好好理解這個吧,不要被政治導向牽著走,繼續被驅使為愚民。
再完善的法律,也會有它的漏洞,會被刻意鑽盈變相發揮,法律再完善也解決不了現實中不斷增加偶發的問題,這就是個最簡單的熵增課題。
中國偏法治,法律太多太繁復,輕視人性化,這種狀況沒有改變。反過來看西方的法治,他們是偏人性化,也就是更趨向於人治。法律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執政者是民選產生的,也就是說這個人上台可以實現這部法律,下一個上台的或許就廢除了它。但是在中國這種情況就絕對不會發生,能否蕭規曹隨成了現任領導,考核下任接班者的必要科目,所以中國就是這種所謂的法治,法律條款只會越來越具體,越來越繁瑣,不重人性。不法官員鑽法律漏洞,藉助刻板的法律做事。到頭來再被歪曲成是這個官員人為的錯解法律,是人為的施政過失,同時也是法律出了問題,不完善。於是把這一結果以為是人治的不好,繼續增強完善法治,殊不知卻恰恰是刻板的法治導致的結果,這根本就是惡心循環。
所以,就我的觀點來看,人治好於法治。

㈡ 法治與人治、法制、德制有什麼區別

「法治」與儒家的「德治」相對
法治與人治是根本相對立的,是不同的治國理念。人治強調個人權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與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沒有法治。但要強調,國家依靠法治並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為再好的法律與制度都需要人來實現與執行。但是,不可以將「人的作用」與「人治」相等同,兩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人治,法治的對立概念。指依靠個人意志的作用來管理政權實行政治統治。是依靠統治者個人的權威治理國家的一種政治主張。在中國,人治思想源於儒家文化。如孔子認為「為政在人」、「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在西方,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曾提出哲人治國論,主張建立哲學王統治,這也屬於人治的一種政治思想。
德治是中國古代的治國理論,是儒家學說倡導的一種道德規范,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儒家學說是由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的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姦邪之心。儒家的德治對於維持封建社會的穩定起到一定作用。
德治是人治的理想模式。要想充分發揮人治的優點,政府官員應該勤奮、敬業和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法制」一詞,我國古已有之。然而,直到現代,人們對於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還是各有不同。其一,廣義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其二,狹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其三,法制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等一系列活動和過程。

以上都來著網路

㈢ 法律道德人性與法治的作用

法律——影響、限制人性——可提高大眾的道德水平;道德——可影響人專們對法律屬的態度——限制人性向反面發展;人性——社會環境和普遍道德決定了人性是善還是惡。法治——只有良好的社會道德和適度、完善的法律,才能有法治的實現。 至於「人性」——你見過什麼事是人做不出的事嗎?只有你想不到的。

㈣ 法治和人治,的優缺點各在哪裡

法治優點:公平公正。
缺點:靈活性差,有時候只是就事論事,容易忽略人性因素。
人治優點:靈活性強,對某些事的處理比較有人性
缺點:容易出現徇私的現象

㈤ 法治思維和人治思維的分水嶺是什麼

法治思維和人治思維的分水嶺最高的權威究竟是法律還是個人。

㈥ 法治如何消除一種人性的惡

(5)我最後想請問對方辯友,腐敗是不是道德上的惡的表現?如果是,請對方辯友給我們具體論證法治是如何消除一種人性的惡的? 拜託` 怎麼可能的事情

㈦ 人性觀與法治社會的關系

儒家的人性觀是: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教育有道,人性的善便可以保持下去。專其實人一出生,就有飢渴、有屬喜怒哀樂,懂得趨吉避凶,追求欲求的滿足,人的這種本性,可以說是善,也可以說是惡。儒家簡單地把人性說成是善,其根本就是主觀主義,盡管儒家跟西方一樣認為同情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在政治上或社會治理上,儒家不講法治,只講人治,憑人際關系、憑包公之類的精英或君主來治理社會,絕不允許中國老百姓憑自身的力量通過法律來治理社會,造成了中國人政治人格的不獨立。
西方社會上和宗教中的人性觀是,人之初,性本惡,人為了追求欲求的滿足,很可能變得貪得無厭,什麼傷天害理的事都敢幹,因此在政治上即在社會治理上,必須對人性加以約束,相互制約,不允許個人專制、小團體專制、或者迫害少數人的集體專制,西方人講法治,不講人治,允許老百姓憑自身的力量通過法律來治理社會,這一來,西方人都具有獨立的政治人格。

㈧ "人性惡"是法律,法治的人性基礎嗎

從西方法學家的角度看人性惡是正確的,我國而言是介於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之間的國家,所以法制不能簡單的一概而論

㈨ 法治的人性假設前提是什麼

人性本惡,即以人性的缺陷為前提。

熱點內容
2016行政法學年會 發布:2025-05-01 20:40:56 瀏覽:147
道德經以靈 發布:2025-05-01 20:30:10 瀏覽:770
道德風險低 發布:2025-05-01 20:25:21 瀏覽:479
記條例的方法 發布:2025-05-01 20:18:52 瀏覽:948
公司沒收宿舍東西觸犯了哪條法律 發布:2025-05-01 20:13:55 瀏覽:946
護士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1 20:04:19 瀏覽:630
訴訟法二百五十三條利息 發布:2025-05-01 20:01:34 瀏覽:411
拍大板刑法 發布:2025-05-01 19:41:15 瀏覽:574
勞動法明顯偏向勞動者的體現 發布:2025-05-01 19:25:02 瀏覽:166
合同法中來往文函的有效期 發布:2025-05-01 19:21:32 瀏覽: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