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本質作用

道德本質作用

發布時間: 2021-01-08 19:47:07

道德的本質是什麼怎麼理解道德

道德是社會抄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抑何以立言行樹道德。作禁戒之堤防。出世之根本也哉。故四分戒本為正法關鑰。諸佛以之同證。菩薩以之同修。眾生以之同具者。以戒為體。以戒為用。

(1)道德本質作用擴展閱讀:

道德的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

Ⅱ 道德的本質是什麼起源於什麼作用是什麼

本質: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和引導、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為社會意識的特殊形式對於社會發展所具有的功效與能力。其主要功能是認識功能和調節功能。

道德的認識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會現實特別是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功效與能力。道德的調節功能是指道德通過評價等方式,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和實踐活動,協調人們之間關系的功效與能力。

作用:道德功能的發揮和實現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及實際效果,就是道德的社會作用。道德的社會作用主要表現在:道德能夠影響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道德對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存在和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道德是影響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過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進人的自我完善、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動力;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階級斗爭的重要工具。

(2)道德本質作用擴展閱讀: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

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們應當以造福於而不貽禍於子孫後代的高度責任感,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和防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性的破壞,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關系。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Ⅲ 道德的本質是什麼

本質
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和引導、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理解
1.道德,簡單來說就是做人的行為規范准則。天地人三才,可見人在生命界中還是有一定份量的。古人說,人為萬物之靈,也就是說人與其它生物是不能劃等號的。由於人有善惡之心,有好惡之心,而且世間對人心的欲惑太多,怎麼避免一個人在為人處世方面盡量不做惡,或者盡量少做惡,這就要靠道德來約束,因為道德是教人從善的。 2.道德是以文明為方向,以禮義廉恥忠孝節悌為核心內容的一種社會主流價值觀下的非強制性約束法則。
3.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順理則為善,違理則為惡,以善惡為判斷標准,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 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基本概念
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錢穆先生的註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見,「道」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范疇。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基本特徵
1.共同性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指同一社會的不同階級,甚至不同社會的不同階級的道德之間,由於類似或相同的經濟條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著某類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2.民族性
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個性特徵,包括許多方面,諸如民族的精神、氣質、心理、感情、性格、語言、風俗、習慣、趣味、理想、傳統以及生活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式等;
3.階級性
指階級社會的各種道德都是為特定的階級的利益服務的,因而都具有特定的階級屬性和特徵;
4.歷史繼承性
道德與其他關聯一樣,既有發展的一面,又有繼承的一面
5.自律性
道德主體藉助於對自然和社會規律的人事,藉助於對現實生活條件的認識,自願地認同社會道德規范,並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踐行道德規范,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為主動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變為自己內在良好的自主行動

Ⅳ 道德的本質·功能和作用是什麼思與法課後作業

道德是受社會的經濟關系決定的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與其他意識形態相比,它是一種特殊的調節規范體系;與科學、藝術相比,它是一種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即實踐精神的方式。

道德的本質 道德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根本性質,回答道德到底是什麼的問題。
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人們對道德的本質問題有很多探討。宗教神學認為,道德是上帝、神的意志的表現。唯心主義否認道德有客觀的物質基礎,或者把道德歸結為人的情感意志、內心活動;或者把道德歸結為某種客觀精神、「善的理念」。舊唯物主義中有的從人的感性需要、生理本能、自然屬性解釋道德的起源和本質,有的則把道德與物質生活水平直接相聯系,認為道德水平是被物質生活水平所制約的。這些觀點對道德的本質的理解不正確,沒有超出歷史唯心主義的蕃籬。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道德與人的物質生活緊密聯系,但並不是直接受物質生活水平制約。道德是受社會的經濟關系決定的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與其他意識形態相比,它是一種特殊的調節規范體系;與科學、藝術相比,它是一種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即實踐精神的方式。
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經濟關系對它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社會經濟結構的性質直接決定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道德體系是指各種道德現象所構成的有機整體,其中主要包括道德意
識、道德規范、道德活動。而道德活動是在道德意識和道德規范的指導下進行的。從歸根到底的意義上說,道德意識和道德規范是一定的經濟關系在人們思想中的反映,是一定的經濟關系對人們的道德行為的要求。因此,有什
么樣的經濟結構、經濟關系,就會有什麼樣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要求。在人類歷史上,與不同的經濟結構相適應,產生了不同的道德原則與不同的道德規范。因此,便出現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不同的道德體系。第二,在階級社會中,處於同一經濟結構中的不同經濟地位的人,其道德觀念有所不同,在經濟生活中處於統治地位的階級的道德觀念在道德生活中也處於統治地位。在階級社會中,不同階級的人
雖然處於同一經濟結構之中,但是由於人們的經濟地位不同,實際的經濟利益不同,其道德觀念、道德情感也有所不同。比如,在封建社會中,地主階級要求維護貧富貴賤的差別,而廣大受剝削受壓迫的農民階級則要求「均貧
富、等貴賤」。所以,在階級社會中,雖然不同的階級處於同一經濟關系之中,但由於階級利益的不同,各階級之間除了一些相同的道德觀念之外,還形成了不同的、甚至完全對立的道德觀念。而在幾種不同的道德觀念之中,哪個階級在經濟生活中占居統治地位,哪個階級的道德觀念在道德生活中也就占居統治地位。這是因為,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的資料。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統治階級支配的。「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不過是表現為思想的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2頁)第三,經濟關系的變化遲早要引起道德的變化。道德作為上層建築的一部分,是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而產生的,它的使命是為其賴以產生和存在的經濟基礎服務。當舊的經濟關系被新的經濟關系取代之後,新的經濟關系則要求人們的道德觀念發生變化,要求用新的道德觀念代替舊的道德觀念,以有利於新的經濟關系的鞏固與發展。同時,新的經濟關系也必然要反映到人們的思想中,這就為新的道德觀念的產生提供了一個物質關系的基礎。舊的經濟關系被新的經濟關系取代之後,舊的道德觀念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基礎。同時,舊的道德觀念由於不能適應新的經濟關系的要求,所以總是要受到新的道德觀念的批判。在這種情況下,舊道德就日趨衰亡。在人類歷史上每一次新的經濟關系對舊的、過時的經濟關系的代替,也會引起新的
道德對過時的道德的代替。即使在同一個社會里,經濟生活中某些重大的變化,也會引起道德觀念的相應變化。比如,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封建的道德體系雖然沒有根本的變化,但是某些道德觀念在它的後期與前期是不大相
同的。這種變化的根源,就存在於經濟生活的變化之中。總之,道德是對社會經濟關系的一種反映,是受經濟關系制約的一種意識形態。之所以把道德稱為特殊的意識形態,是由於把道德與其他意識形態相比較時,它又有著區別於其他意識形態的特殊的本質。這種特殊本質表現為它是一種調節規范體系。社會意識形態除了道德之外,還有政治法律思想、藝術、哲學、宗教。在整個的意識形態中,只須有道德是由各種准則構成的行為規范體系,其餘幾種或者根本不是行為規范,或者雖含有一些行為規范,但不夠成體系,其性質與道德規范也不相同。
道德作為行為規范,與法律、政治規范相比較,又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它有三個顯著的特點:第一,道德規范是一種非制度化的規范。所謂非制度化的規范,是指那些不以制度面貌出現的行為規范。上層建築中的法律
規范、政治規范都是制度化的規范,它們是在一定的政治法律思想的指導下,經過國家機構或政治團體制定,以法律條文、章程、制度的形式加以確認的行為規范,是社會制度的一部分。道德規范則不是這樣形成的。有些道德規范也可能被寫進國家的憲法、法律之中,但道德規范不是靠國家機構或政治團體制定出來的,也不是作為制度被權力機構頒布的。道德規范是被社會絕大多數人認可的行為准則,它是處於同一環境中的人們在長期的生活過
程中逐漸形成的生活秩序,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習慣。它不是寫在制度、章程、法律條文之中.而是體現在人們的行為上,或是深藏於人們的品格、意向、價值觀念之中。第二,道德規范是一種非強制性的規范。所謂非強制性是指道德規范不是靠強制力量迫使人執行的,而是人們賃借其內心信念的力量自覺自願地去執行的。法律規范的執行離不開強制手段做後盾:政治規范也是帶有強制性的。人們違背法律規范和政治規范,就會受到應有的懲罰。社會通過這種強制性的手段,迫使那些不遵守法律、政治規范的人把自己的行為納入規范之內。而道德規范對人不具有強制性,也不具而強制手段。對於違背道德規范的人,不能給予強制性的懲罰。社會輿論對那些不講道德的人會有或大或小的壓力,但是這種壓力不是強制性的。這種壓力對於沒有榮辱感、義務感,不知良心為何物的人來說,不起任何作用,甚至不構成壓力。他可以我行我素,而置外界輿論於不顧。這種壓力要發揮作用,也必須通過人們的內心信念,使其產生內疚、自責、反省,從而改變自己的不道德的行為。所以歸根結底,道德規范是通過內心信念起作用,而不是通過外在的強制力量起作用。
第三,道德規范是一種內化的規范。在道德規范尚未變成行為主體的內心信念時,它是一種外在的東西,是一種客觀的東西。不論行為主體是否承認它,是否按照它去做,社會都要用這個規范去要求,去評價行為主體的行為。但是,如果外在的道德規范不能變成行為主體的內心信念,不能轉化為行為主體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不能轉化為行為主體的自我要求,道德規范對行為主體就不會起到規范行為的作用,不會促使行為主體自覺地按照社會的要求去做應做的事。所以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政治規范不同,它必須是在行為主體真心誠意地接受,把外在的要求變為內在的自我要求時,才能起作用。而法律規范與政治規范不論行為主體是否從內心接受,都要起作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才把道德規范稱之為內化的規范。以上諸點表明,道德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是一種特殊的規范調節體系。
道德不僅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不僅是特殊的規范調節體系,而且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的方式,馬克思把它稱之為實踐精神的方式。馬克思認為,科學、藝術、道德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三種方式,它們各有特點,不
能互相代替。科學對世界的把握是把世界作為一種完全客觀的對象加以認識的,認識的對象是客體自己的矛盾、規律,而不是主客體之間的關系。這些矛盾、規律不以主體與認識對象之間的利害關系而發生變化。這種把握世界的方式是理論思維,所追求的是真實、真理。這種把握方式中的基本的矛盾是真理與謬誤。藝術把握世界的方式不是理論思維,而是形象主體藉助於他所創造的形象把握世界,反映主體對美的追求。所以藝術的中心問題是形象問題;這種把握世界的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美與丑的矛盾;藝術所追求的是形象的美。道德作為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不是通過主體的思維把握客體的內在規律,也不是通過主體創造的形象反映主體對美的嚮往。道德對世界的把握是要認識與處理主客體之間的利益關系,把握主體在世界中的地位、值。就是說,道德對世界的把握是包含了精神活動與實踐活動這兩種要素在其中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理想等都是人的精神現象,是精神活動。而僅有這種道德精神活動,不把它付諸行動,不用它指導自己正確處理人際關系,也不能稱之為有道德。所以道德以是一種實踐,是按照一定的准則處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價值關系的實踐活動。道德所追求的是善,這種把握世界的方式的基本矛盾是善惡之間的矛盾。道德對世界的這種把握世界的方式雖然不是科學手段,不是科學論證的手段,但是它具有科學手段所不具有的優點。道德使人在日常生活的經驗中,理解、把握自己與世界的關系,尋找社會發展和人類完善的理想境界。這種理解、把握、尋找都不是通過邏輯論證,而是從自身經驗中得出的世界的道德評價。恩格斯曾指出,如果群眾的道德意識把社會現實的這種或那種現象、這種或那種經濟事實評價為不公下,那就證明這個事實本身已經過時了。(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209頁。)
道德對世界的把握,一方面通過道德評價把世界分為善的與惡的、正義的與非正義的、應該的與不應該的,另一方面用這種評價來指導自己的行為,把
「應該」、「不應該」變成一種道德命令去執行

Ⅳ 道德的本質、功能和作用是什麼

道德的本質
1、道德作為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本面決定的,是內社會經濟容關系的反映。
2、社會和經濟關系的倫理思考不是被動的,而是積極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和引導,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
道德的功能
1、道德倫理的功能是指社會意識對於社會的發展和能力的有效性的一種特殊形式,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識別的功能和調節。
2、道德認知功能指的是社會現實的道德反思,尤其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功效和能力。
3、通過道德評價等手段的道德調節功能,引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和做法,成效和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能力。
4、此外,倫理等方面也具有的功能,如導向功能,激勵功能,辯護功能,溝通功能。
道德的作用
1、社會影響和實際結果和實現所產生的道德功能,是道德的社會作用。
2、道德的社會作用主要是:道德的形成可以影響經濟基礎,鞏固和發展;
3、道德對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存在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道德和社會發展的影響的重要精神力量的生產力;
4、道德通過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
5、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進人的自我完善,推動人的內在動力的全面發展;
6、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階級斗爭的重要工具.

Ⅵ 道德的本質是什麼

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

首先,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其次,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決定著各種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再次,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帶有階級屬性。最後,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

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引導和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拓展資料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Ⅶ 思修作業道德的本質、功能和作用

親愛的樓主:
【本質】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內由經濟基礎決定容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和引導、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功能】是指道德作為社會意識的特殊形式對於社會發展所具有的功效與能力。其主要功能是認識功能和調節功能。道德的認識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會現實特別是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功效與能力。道德的調節功能是指道德通過評價等方式,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和實踐活動,協調人們之間關系的功效與能力。此外,道德還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導向功能、激勵功能、辯護功能、溝通功能等。
祝您步步高升
期望你的採納,謝謝

Ⅷ 道德的本質,功能和作用是什麼

道德的本質到目前仍然是社會科學的前沿問題,無論從西文哲學,還是東方思想,或專者是宗教思屬想中都找不到堅實的理論依據,這是後現代哲學得出的結論,也是當今人類面臨的難題。道德是人類的社會規范之一,是經過上萬年的積累和傳承而成的,是經過各個時代各階層圍繞自身利益進行博弈的結果,是得到各個時代人類的大多數人認可,並願意執行、保護、和傳承的社會規范。
道德是人們的行為規范,是人們願意共同遵守和執行的行為准則,各個時代中成熟的道德規范能夠保證社會各階層能夠有序地、自覺地利用道德來規范自己行為,使社會生活中的人們行為處於可預測、可把握、可調控的范圍之中,社會總體能夠處於有序、穩定狀態。每當歷史中朝代更替時,道德就會處於崩潰狀態,人們的道德就會倒退到以自身生理需求為中心的行為狀態之中,到社會逐漸穩定後,社會各階層的人們開始形成穩定的社會結構後,道德又會重建,融合新朝代的新內容形成成熟的新道德規范。
道德一起是由權利階層主導建立和改變的,用以穩定社會秩序,維持社會階層結構的穩定,當然不可避免地具有維護權利階層利益的功能。

Ⅸ 簡述道德的本質及其功能

1.本質:復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制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和引導、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2.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為社會意識的特殊形式對於社會發展所具有的功效與能力。其主要功能是認識功能和調節功能。

道德的認識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會現實特別是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功效與能力。

道德的調節功能是指道德通過評價等方式,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和實踐活動,協調人們之間關系的功效與能力。

(9)道德本質作用擴展閱讀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丑德不稱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

熱點內容
鹿城法院王 發布:2025-05-01 20:57:03 瀏覽:576
遼大經濟法研究生課表 發布:2025-05-01 20:53:54 瀏覽:738
勞動法實施案例 發布:2025-05-01 20:52:32 瀏覽:88
內蒙集寧律師 發布:2025-05-01 20:45:08 瀏覽:260
深圳新三板律師 發布:2025-05-01 20:45:08 瀏覽:695
2016行政法學年會 發布:2025-05-01 20:40:56 瀏覽:147
道德經以靈 發布:2025-05-01 20:30:10 瀏覽:770
道德風險低 發布:2025-05-01 20:25:21 瀏覽:479
記條例的方法 發布:2025-05-01 20:18:52 瀏覽:948
公司沒收宿舍東西觸犯了哪條法律 發布:2025-05-01 20:13:55 瀏覽: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