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法治會受到秦國的青睞
A. 韓非的思想主張是什麼對秦國有什麼影響
韓非的思想主張是:
1、君權為大,清除世襲貴族,韓非認為國家大權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裡,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
2、法治改革,獨尊法家,這是韓非作為法家代表的精髓所在,提出了法、勢、術相統一的「法治」思想體系,假若不重視「法」,國家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
3、嚴刑治罪,為了使人民順從,社會安定,國家長治久安,韓非認為必須實行嚴刑重罰。減輕徭役和賦稅,韓非子認為嚴重的徭役和賦稅會讓臣下強大起來,不利於君王統治。
韓非的這些思想主張對秦國的影響:當時的新興封建地主階級迫切要求,即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而韓非的這些思想主張剛好為他們提供了理論依據。秦始皇一統中國後,將韓非為代表的法家思想確立為治國思想,但秦朝刑法嚴酷,無異於助紂為虐,秦國最終滅亡。
(1)韓非子法治會受到秦國的青睞擴展閱讀:
韓非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個統一的君主集權的封建國家,他面對戰國末年新舊勢力激烈斗爭和諸侯割據的局面,總結了天子弱小而諸侯強大的歷史教訓,主張建立統一的君主集權的封建國家。在他的著作中,出現像「新聖」「嚴天子」「王資」「帝王之資」「兼天下」之類的詞句就反映了他的這種願望。
為了使君主的神聖權力不受侵犯,韓非主張尊君卑臣,並提出要「強公室,杜私門」,主張對那些私門勢力和好比惡虎一樣的權臣,要散其黨收其餘,閉其門,奪其輔,予以堅決鏟除和鎮壓。
韓非的這一主張雖然在當時對於打擊那些「虧法以利私,耗國以便家」的擅權重臣有進步作用,但他把君權絕對化並認為君臣利害必然相反,也加深了君臣的矛盾。
B. 為什麼法家在秦國會受到重視
戰國時代,各來國紛紛變法圖強,自打擊舊貴族,強化君主專制權力。同時,為應付戰爭,統治者向老百姓徵收沉重的賦稅、兵役徭役,階級矛盾激化。法家主張嚴峻刑法、中央集權的「法治」思想適應了當時社會形勢的需要,自然受到青睞。
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採用了有嚴酷刑罰、主張中央集權的法家思想。用於穩定社會秩序,鞏固權力和維護自身的統治。
C. 韓非子為什麼在秦國受到重視
秦國的商鞅變法使秦國逐漸成為一個以法家思想為主流的國家,韓非本人則是戰國末版期的法家思想集大權成者,自然在有深厚法家背景的秦國受到歡迎
秦始皇是一個頗有理想和作為的君主,韓非法家思想中提倡君主集權和反對崇古非今的主張,正合秦始皇的心意
當時秦國已經有了一統天下的實力和雄心,急需一種更激進的思想來引導秦國來達到這一目標,韓非的思想無疑是當時最適合的
D. 為什麼法家會受到秦國統治者的青睞對秦朝的統治產生了什麼影響
每個開國皇帝都在想,拚命打下來的江山怎麼去保住他?"愚民政策",老百姓都是笨蛋,那還內有誰能搶走我的江山?這就容是秦始皇想到的.所以才有"焚書坑儒",把書燒光,看你怎麼學習,看你怎麼聰明,看你怎麼搶我的江山.否定了儒家,當然選個比較喜歡的咯,法家正和他心意.所以法家受到秦始皇的青睞.
補充一下,法家裡有很多東西是很有學問了,現在美國很多大學把發家的一些觀點那來研究,覺得裡面蘊涵著很多哲理.
E. 韓非子的思想主張對秦朝的影響
《韓非子》成書於秦滅六國前不長時間,《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集合了內法家的法治、勢治,又提容出了自己的術治。
秦國自秦孝公嬴渠梁和商鞅變法以來三代變法,堅持推行法治,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嚴刑峻法來治理國家。而勢治是通過國家的國君的威信來統御臣下,一切法令以國君為中心。與商鞅同時期的法家名士申不害在韓國的變法即是勢治(取得一定成果,韓魏兩國的血拚致使變法成果喪盡)。
韓非子提出術治,術簡單來講是權術,即國君對臣下的各種統御之道。韓非子主張法家治世,這三種缺一不可。
如果說對秦的影響,好的一方面當然是使秦的法治更加完善,壞的一方面則是使秦國的法治有了更多的術治成分,而秦統一六國後威望加身使嬴政有了前所未有的「勢」,威望很高,且只有他壓服的了手下的一群驕兵悍將和能臣悍吏,這時的秦全靠嬴政維系,太過偏頗於「勢治」致使嬴政暴病而死之後,秦國很快陷入了內耗。
F. 秦國哪一個君主曾採用過韓非子的法治思想
他從「觀往者得失之變」之中探索變弱為強的道路,寫了《孤憤》、《五蠹》、《回內外儲》、《說林》答、《說難》等十餘萬言的著作,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發了憂憤孤直而不容於時的憤懣。這些著作流傳到秦國,秦始皇讀了《孤憤》、《五蠹》之後,大加贊賞,發出「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嘆。可謂推崇備至,仰慕已極。但秦始皇卻不知這兩篇文章是誰所寫,於是便問李斯,李斯告訴他是韓非的著作。秦始皇為了見到韓非,便急切下令攻打韓國。韓王安本來不任用韓非,在形勢急迫的情況下,於是便派韓非出使秦國。秦始皇見到韓非,非常高興,然而卻未被信任和重用。韓非曾上書勸秦始皇先伐趙緩伐韓,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賈的讒害,他們詆毀地說:「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秦始皇信以為然,就把韓非交給法官審訊。李斯派人給韓非送去毒葯,讓他自殺。韓非想向秦始皇自陳心跡,卻又不能進見。秦始皇後來感到懊悔,使人赦免他,韓非已經死了。(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從此結束了他冤屈的一生。
G. 為什麼秦朝容易接受韓非子思想
因為韓非子的法家思想正好是秦始皇所需求的。
韓非的學問比李內斯大得多,因說話口容吃,不善辯說,但善於著述。韓非回到韓國以後,看到韓國太弱,多次上書獻策,但都未能被採納。於是,韓非發憤著書,先後寫出《孤憤》、《五蠹》、《說難》 、《內外儲》、《說林》等。韓非子的書傳到秦國,秦王非常贊賞韓非的才華。不久,因秦國攻韓,韓王不得不起用韓非,並派他出使秦國。韓非子被韓王派遣出使秦國,秦王很喜歡韓非,但還沒有決定是否留用。但是文采斐然的韓非為秦王嬴政所賞識而倍受重用。
由於李斯提出滅六國一統天下的通天大計,而首要目標就是韓國,但作為韓國公子的韓非與李斯政見相左(韓非主張存韓滅趙),妨礙秦國統一大計,於是李斯就向秦王講韓非的壞話。他說:「韓非是韓王的同族,大王要消滅各國,韓非愛韓不愛秦,這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王決定不用韓非,把他放走,對我們不利,不如把他殺掉。」秦王輕信李斯的話,把韓非抓起來。 廷尉將其投入監獄,最後逼其服毒自殺。韓非想上書始皇帝,被拒絕。後來始皇帝後悔了,派人赦免他,但是韓非已經死了。
H. 為什麼法家學說在戰國時期受到各諸侯青睞
首先,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分析。諸侯混戰,弱肉強食。諸侯一心想要多的土地和人民,不斷進行征伐戰爭。對各諸侯來講,雄霸天下必用霸道。這也是孟子的思想不被梁國採納的原因。
其次,分析法家代表人物韓非。韓非師從荀卿,但思想觀念卻與荀卿大不相同,他沒有承襲儒家的思想,卻「喜刑名法術之。學」(申不害主張君主當執術無刑,因循以督責臣下,其責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論稱為「術」。商鞅的理論稱為「法」。這兩種理論統稱「刑名」,所以稱為「刑名法術之學」),「歸本於黃老」(指韓非的理論與黃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華,清簡無為,君臣自正),繼承並發展了法家思想,成為戰國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韓國在戰國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國家,韓非身為韓國公子,目睹韓國日趨衰弱,曾多次向韓王上書進諫,希望韓王安勵精圖治,變法圖強,但韓王置若罔聞,始終都未採納。這使他非常悲憤和失望。他從「觀往者得失之變」之中探索變弱為強的道路,寫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言的著作,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發了憂憤孤直而不容於時的憤懣。
後來這些著作流傳到秦國,秦王政讀了《孤憤》、《五蠹》之後,大加贊賞,發出「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嘆。可謂推崇備至,仰慕已極。秦王政不知這兩篇文章是誰所寫,於是便問李斯,李斯告訴他是韓非的著作。秦始皇為了見到韓非,便馬上下令攻打韓國。韓王安原本不重用韓非,但此時形勢緊迫,於是便派韓非出使秦國。秦王政見到韓非,非常高興,然而卻未被信任和重用。韓非曾上書勸秦始皇先伐趙緩伐韓,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賈的讒害,他們詆毀地說:「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秦王政認可了他們的說法,下令將韓非入獄審訊。李斯派人給韓非送去毒葯,讓他自殺。韓非想向秦始皇自陳心跡,卻又不能進見。秦王政在韓非入獄之後後悔了,便下令人赦免韓非,然而為時已晚。(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韓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後,後人輯集而成的。據《漢書·藝文志》著錄《韓子》五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卷,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或以為劉向《七錄》)也說「《韓子》二十卷。」篇數、卷數皆與今本相符,可見今本並無殘缺。自漢而後,《韓非子》版本漸多,其中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尤為校注詳贍,考訂精確,取捨嚴謹;梁啟雄的《韓子淺解》尤為簡明扼要,深入淺出,功力深厚。
[編輯本段]韓非子與《韓非子》
韓非子有兩個解釋,一指人物戰國末期韓國著名的哲學家、法家代表韓非;二指一本書,是韓非死後,後人搜集其遺著,並加入他人論述韓非學說的文章編成的。
韓非注意研究歷史,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進步的。他認為如果當今之世還贊美「堯、舜、湯、武之道」「必為新聖笑矣」。因此他主張「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五蠹》),要根據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他的歷史觀,為當時地主階級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根據。
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
對於民眾,他吸收了其老師荀子的「性本惡」理論,認為民眾的本性是「惡勞而好佚」,要以法來約束民眾,施刑於民,才可「禁奸於為萌」。因此他認為施刑法恰恰是愛民的表現。(《韓非子·心度》)。容易讓人忽視的是韓非是主張減輕人民的徭役和賦稅的。他認為嚴重的徭役和賦稅只會讓臣下強大起來,不利於君王統治。
對於君主,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物權》),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聖人」)一人手裡,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人主》)。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散其黨」「奪其輔」(《韓非子·主道》);同時,選拔一批經過實踐鍛煉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韓非子·顯學》)。
對於政治,韓非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五蠹》)。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
對於臣下,他認為要去「五蠹」,防「八奸」。(《韓非子·八奸》 《韓非子·五蠹》)所謂五蠹,就是指:1、學者(指儒家);2、言談者(指縱橫家);3、帶劍者(指游俠);4、患御者(指依附貴族並且逃避兵役的人);5、商工之民。他認為這些人會擾亂法制,是無益於耕戰的「邦之蟲」,必須鏟除。 所謂「八奸」,就是指:1「同床」,指君主妻妾;2「在旁」,指俳優、侏儒等君主親信侍從;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4「養殃」,指有意討好君主的人;5「民萌」,指私自散發公財取悅民眾的臣下;6「流行」,指搜尋說客辯士收買人心,製造輿論的臣下;7「威強」,指豢養亡命之徒,帶劍門客炫耀自己威風的臣下;8「四方」,指用國庫財力結交大國培養個人勢力的臣下。這些人都有良好的條件威脅國家安危,要像防賊一樣防備他們。
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韓非子》是戰國末期韓國法家集大成者韓非的著作。 這部書現存五十五篇,約十餘萬言,大部分為韓非自己的作品。
《韓非子》一書,重點宣揚了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為秦統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武器,同時,也為以後的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根據。 一韓非為首的法家代表。
商鞅變法把法家思想付諸實施。秦國的強大是各諸侯國有目共睹的。只可惜各諸侯國不能堅持到底。結果被強大的秦國一步一步蠶食掉。
I. 韓非子的法家學說對秦朝的統治產生了什麼影響
打擊了舊貴族,強化了國君權利,法家主張刑法,中央集權的思想,適應當時社會形勢的需要,維護了國家的統治
J. 為什麼法家會受到秦國統治者的青睞
法家主張剝奪諸侯的權力並增加君王權力,並嚴刑峻法壓迫人民使其增加貢獻,實際上就是快速將國家政治經濟資源最大限度地集中到君王手中,君王有了大批的資源,就可以在列國中的競爭中占據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