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秦朝立法

秦朝立法

發布時間: 2021-01-08 22:33:23

① 分析秦朝經濟立法對秦朝經濟發展的作用

你好,抄1.關於自然資源保護方面:早在兩千年前封建統治者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自然生態的規律,同時採取了周密的管理措施,通過法律令加以保護。
2.關於農業生產管理方面:獎勵農耕,發展農業生產,是封建地主階級早在變法革新時就已提倡的事業。
秦始皇即位後,用法律令對農業生產加以規定以促進農業的發展。
3.關於官營手工業方面 :
(1)關於產品規格(產品規格要一致;為保障產品質量,秦朝建立了生產責任制和產品檢查評比制度)。

(2)關於產品定額、勞動力計算方法(根據季節、勞動工種、性別、年齡、熟練程度用不同的摺合辦法計算產品數量)。
4.關於市場貿易管理方面:
(1)出售商品要明碼標價。
(2)貨幣的比價與使用 (在秦朝,有三種貨幣,分別是錢、金、布。
三者之間有一定的換算比例。
(3)關於度量衡的使用與管理。

② 試述秦朝的立法指導思想

秦朝立法指導思想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第一個方面-重刑
秦朝自商鞅變法之後逐步開始使用一系列嚴酷的刑法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到了秦王朝建立之後,秦始皇手下的秦朝更加把嚴厲的刑法發展到了最為極端的地步。為了維護社會治安穩定,秦朝對於兇殺以及偷盜等社會治安事件上面的審理無比嚴格,舉個例子來講,如果超過5個人前去偷竊且獲得財務超過一錢就要砍去這5個人的左腳,同時負責這5個人偷盜地區的官吏也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第二個方面-法律一統
所謂立法權的一統,我們大致可以理解為即全國法律的制定以及使用規則全部掌握在秦朝統治者手中(即秦朝皇帝),其他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干預秦朝法律的制定以及實施;而全國法律的統一便使得秦朝法律在秦朝國內大面積的進行使用,真正意義上可以做到「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李斯語)法令的統一為一系列政策在全國的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秦朝也由此首次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法律混亂的狀態;所謂司法的統一便是秦國每年都要重新統一法令,防止法令在傳抄中出現失誤。其最為重要的體現便是各地的執法官員每個月都要到保存法令的有關部門進行法律等重新核查,一旦有法律出現抄寫失誤,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嚴重的將會被執行死刑。
第三個方面-大事小事均以法為據
秦始皇建國後明確規定「事皆決於法」,簡而言之就是大事小事都由法律進行直接決定。這種規定極大增強了全國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可實施性,不過也同時導致秦朝法律過多,後人對這一情況有這樣的評價:「秦法繁於秋茶,而網密於凝脂。」(出自漢·桓寬《鹽鐵論·刑德》)

③ 如何認識和評價秦朝的經濟立法

統一度量衡
秦始皇用商鞅時制定的度量衡標准器,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今見秦朝權量,都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11年)頒布的統一度量衡的詔書。這種權量出土多,分布廣,長城以外也有發現,可見統一度量衡是認真有效的。秦始皇還用法律規定了度量衡器誤差的允許限度。他規定六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畝。不過二百四十步為畝的制度實際上只行於舊秦,可能還有舊趙境內,東方許多地區仍以百步為畝,直到漢武帝時期為止。文字、貨幣、度量衡的統一,修馳道,為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促進了統一國家的發展。秦朝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車軌,對於後世影響極大。

土地制度
商鞅變法以後,按畝納稅,秦國的經濟體制就全面轉入「耕戰」。即重視農業生產和對外戰爭,以農業生產支持對外戰爭,以軍功授爵賜予土地。同時由國家法令具體指導農業生產。但統一全國後類似的制度似乎並未取得顯著效果。
秦始皇使黔首自實田,在全國范圍內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地主階級憑借這個命令,不僅得以合法佔有土地,而且可以用各種手段兼並農民的土地。土地被兼並的農民,不得不以「見稅什五」的苛刻條件耕種豪民之田。

戶籍制度
早在秦獻公十年(公元前375年),秦國就建立了以「告奸」為目的的「戶籍相伍」制度。後來商鞅規定,不論男女,出生後都要列名戶籍,死後除名;還「令民為什伍」,有罪連坐。秦律載明遷徙者當謁吏轉移戶籍,叫做「更籍」。秦王政統治時期,戶籍制度趨於完備。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令男子申報年齡,叫做「書年」。據雲夢秦簡推定,秦制男年十五(另一推算是十七)載明戶籍,以給公家徭役,叫做「傅籍」。書年、傅籍,是國家征發力役的依據。
秦始皇三十一年「使黔首自實田」,即令百姓自己申報土地。土地載於戶籍,使國家征發租稅有了主要依據。戶籍中有年紀、土地等項內容,戶籍制度也就遠遠超過「告奸」的需要,成為國家統治人民的一項根本制度。秦置二十級爵,以賞軍功。國家按人們的爵級賜給田宅,高爵者還可以得到食邑和其他特權(見爵制)。爵級載在戶籍,所以戶籍也是人們身份的憑證。
秦的社會組織相當嚴密,商鞅變法建立了「什伍連坐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勞力以上的都必須分居, 獨立編戶,同時按軍事組織把全國吏民編制起來,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不準擅自遷居,相互監督,相互檢舉,若不揭發,十家連坐。這種嚴苛的法律把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國家直接控制了全國的勞動力,保證了賦稅收入。統一後秦國將此推廣至全國。類似的保甲制度和戶口制度一直到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仍被當局採用。

重農抑商
秦朝自「商鞅變法」後,嚴格限制商業的發展,主要措施有:在集市收取高額的市場租金;在主要道路關卡收取高額的關稅;對商人編商籍(類似工商登記);若商人破產則將被收編為國家苦役。這些措施實施後,使得商人的可預期利潤遠低於農戶,於是自由商人自行消亡。

鹽鐵國營
秦朝的主要基礎行業是鹽、鐵的開采和販賣,秦朝令民間商人不得從事此類行業,而統一由國家行政官僚經營,負責全國各地的鹽、鐵開采和出售。
秦統一中國後,將以上制度推廣至全國。這些制度在中國仍存有普遍的痕跡,或者部分機制仍在起作用。如類似的保甲制度和一直到無君主的中華民國時期仍被當局採用。而戶口制度,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基本人口登記制度。

④ 秦朝以前用的是什麼歷法

秦始皇統一六國頒發了統一歷法--「顓頊歷」。此歷法以十月為每年的首月,但專不稱為「正月屬」仍稱「十月」;而第四個月(即正月)因避秦始皇名諱,稱為「端月」;九月為一年的終止之月。如有閏月則有所謂「後九月」,一年則相應地終止於「後九月」。查閱《史記

⑤ 秦代農業的立法思想是什麼

或盜采人桑葉,贓不盈一錢,何論?貲徭三旬。——《睡虎地秦簡 ·法律答問》


眾所周知,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在治理國家上講究輕罪重罰,當然這並不是商鞅這個人的過錯,而是當時法家思想核心內容,即用嚴刑峻法讓民不敢犯罪。

先說秦統治者的重視。

秦代統治者對於農業的重視,表現在設置各級官吏,在秦國的政治體系中,對於涉及農業生產的部分,設置專門官員,比如太僕就管理馬政,而治粟內史則掌管錢糧稅收,至於官吏在農業生產中起到作用,我們下文還會詳述,此處暫不細論。


再說立法的全面性。

秦代對於農業的立法幾乎囊括了農業生產的方方面面,對於涉及農業生產的土地、人口、糧食管理、倉儲、畜牧等等方面,秦法都做出了規定,而在這個過程中,幾乎所有的參與者都會受到律法的監管。

⑥ 秦朝的立法指導思想

秦朝立法指導思想是:

1、法自君出,君主獨斷

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建立了以皇帝為中心的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使皇帝成為集立法、行政、司法大權於一身的最高主宰。

據史籍記載,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自稱為始皇帝,改「命」為「制」,改「令」為詔,使之成為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規范。同時,他「晝斷獄」,「夜理書」,把行政、司法也都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因此,維護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和權威,是秦朝立法、司法的首要原則。

2、以法為本,嚴刑峻罰

法治」和「重刑」是法家的基本主張。從歷史記載中可以看出,秦始皇執政以後,把法律、法令推到治國的最高位置,長期的法治使法律、法令在秦朝社會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權威性。

在推崇「以法為本」的同時,秦統治者也把「重刑」原則推向極端,對全國實行空前嚴酷的刑罰統治。大歷史上看,秦朝刑罰種類繁多,行刑方法之殘酷,為其他各朝所莫及。「法治」,「重刑」也是秦朝法律制度的基本特色。

3、治道運行,皆有法式

為實行「法治」,秦始皇朝統治者極為注重立法工作,立法的范圍不斷擴大,法律規范也越來越細密。從現存的歷史資料看,秦朝的法律包括刑事、民事、經濟、行政、訴訟等各大類,內容涉及軍事、外交、皇室警衛、社會治安、商業、金融、手工業、農田水利、司法訴訟等各個方面。

事無大小皆有法式也是秦朝法制的基本特色。

4、法令由一統,民以吏為師

為了使法律、法令能在更廣的范圍、更深的層次得到貫徹和施行,秦朝鼓勵並要求全體臣民學法、知法,規定為官者必須通曉法律,民眾學習法律則應「以吏為師」。這也是秦朝法制的特色之一。

(6)秦朝立法擴展閱讀:

在秦朝的經濟立法:

一、自然資源保護方面的立法。早在兩千年前封建統治者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自然生態的規律,同時採取了周密的管理措施,通過法律令加以保護。

二、農業生產管理方面。獎勵農耕,發展農業生產,是封建地主階級早在變法革新時就已提倡的事業。秦始皇即位後,用法律令對農業生產加以規定以促進農業的發展。

三、官營手工業管理方面的立法。

1、產品規格(產品規格要一致;為保障產品質量,秦朝建立了生產責任制和產品檢查評比制度)。

2、產品定額、勞動力計算方法(根據季節、勞動工種、性別、年齡、熟練程度用不同的摺合辦法計算產品數量)。

四、市場貿易管理方面的立法。

1、出售商品要明碼標價。

2、貨幣的比價與使用 (在秦朝,有三種貨幣,分別是錢、金、布。三者之間有一定的換算比例。

3、度量衡的使用與管理關於農業生產管理的立法。

秦朝作為第一個中央集權封建王朝,他代表著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在經濟方面的法令,必定有些片面性,這些法令收益的是地主階級。

⑦ 秦朝立法原則有哪幾方面

一是法令抄由一統?這有兩層意思,其一是全國都要實行統一的法律令;其二是最高立法權屬於皇帝?

二是事皆決於法?其實這本來是戰國時新興地主「以法治國」的主張?秦朝建立後,仍以此作為指導,加強立法,做到凡事「皆有法式」?

三是以刑殺為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法網嚴密,以致人們動輒觸犯刑律;其二是嚴刑重罰?這是商鞅重刑思想的繼續和發展?秦朝的法律形式主要有這樣幾種:

一是律?這是當時最主要的法律形式?

二是令,即制和詔?當時的命?制?令?詔,從法律意義上說並無區別?律與令經常並列使用?

三是式?指的是關於案件的調查?勘驗?審訊等的程序?文書程式以及對司法官吏審理案件的要求?

四是法律答問?這是對《秦律》的某些條文?術語和律義以問答的方式作了明確的解釋?這對正確運用法律,更有效地貫徹立法意圖,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還有程?課等法律形式?

⑧ 秦朝法制的秦朝立法概況

1975年底發現的湖北雲夢縣睡虎地秦墓竹簡,其中的《秦律十八種》、《秦律雜抄》、《法 律 答問》、《封診式》是有關秦朝法律的主要內容。
雲夢秦簡共1155枚,內容極其豐富。法律令文書有《秦律十八種》:《田律》、 《廄苑律》、《倉律》、《金布律》、《關市》、《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軍爵律》、《置吏律》、《效》、《傳食律》、《行書》、《內史雜》、《尉雜》、《屬邦》;此外還有《效律》,是對核驗縣和都官物資帳目有關制度的規定,其中有的已收錄在《秦律十八種》中。
《秦律雜抄》包括《除吏律》、《游士律》、《除弟子律》、《中勞律》、《藏律》、《公 車司馬獵律》、《牛羊課》、《傅律》、《屯表律》、《捕盜律》、《戍律》共11種律文 的摘錄。
《法律答問》是以問答形式對秦律某些條文、術語以及律文的意圖所作的解釋。
《封診式》是關於審判原則以及對案件進行調查、勘驗、審訊、查封等方面的規定和文書程 式。 秦朝的法律形式,從史書記載和出土的秦簡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
1、律:商鞅改法為律。律為當時最主要的法律形式。?
2、令(制、詔):秦始皇曾宣布: 「 命為制,令為詔。 」 當時命、制、令、詔,從法律意義上說並無區別。律與令經常並列使用。
3、式:「 式 」 作為一種法律形式,最早出現於秦,如上述《封診式》,其中也有對司法官吏 「 治獄」 的要求。
4、法律答問:《法律答問》對秦律的某些條文、術語和律義以問答的方式作了明確的解釋。這對正確運用法律,更有效地貫徹立法意圖,具有重要作用。
5、廷行事:是司法審判的成例。《法律答問》中多次提到 「 廷行事 」 ,這說明《廷行事》在當時的司法實踐中已成為律文之外可以援引的成例。
此外還有 「 程 」 、 「 課 」 等法律形式。

⑨ 秦朝法律立法的指導思想是

秦朝法律制度

一、立法概況

(一)立法指導思想

(1)緣法而治:強調以法律作為判斷是非曲直的唯一標准,根據封建法律規定治理國家和社會。
(2)法令由一統:強調法律統一,維護君主的最高立法權。
(3)嚴刑重罰:主張嚴刑重罰,達到鞏固專制統治的目的。
(二)主要法律形式:律、令、法律問答、封診式、廷行事、雲夢秦簡。

二、刑事立法

(一)定罪量刑主要原則:
(1)規定刑事責任年齡;
(2)區分故意與過失;
(3)盜竊按贓值定罪;
(4)共同犯罪與集團犯罪加重處罰;
(5)累犯加重;
(6)教唆犯加重處罰;
(7)自首減輕處罰;
(8)誣告反坐。
(二)主要刑名:死刑、肉刑、徒刑、笞刑、貲刑、贖刑、恥辱刑。

三、經濟立法

(一)農業管理與自然資源保護立法
(二)官營手工業管理立法
(三)市場與貨幣管理立法

四、司法制度

(一)中央司法機關:皇帝、廷尉、御史大夫與監察御史。
(二)訴訟程序:
(1)起訴;
(2)糾舉與自首。
(三)審判制度:秦朝重視審判工作,把訊問被告和庭審案件作了明確區分,凡訊問被告被稱為「訊獄」,庭審案件被稱為「治獄」。

⑩ 秦朝是怎麼定罪量刑

秦朝立法包括刑事立法,民事立法,以及行政立法和經濟立法等其他方面的專立法?

在刑事立法方屬面,秦朝遵循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則,制定了不同的刑罰種類及犯罪種類?

秦朝的定罪量刑原則包括:男6尺5寸?女6尺2寸為成年人,達到此身高者開始負刑事責任,否則不負刑事責任;區分有無犯罪意識;區分故意與過失;數罪並發的情況下,將數罪合並在一起處刑;兩人或兩人以上所實行的犯罪,處刑加重;自首者可以略為減輕罪刑;對故意捏造事實,向司法機關控告他人者,處以與所誣罪名相應的刑罰?

秦朝屬於封建社會初級階段,在很大程度上沿用奴隸社會以來的刑事法律制度,同時秦朝統治者又奉行法家的「重刑主義」,主張「以刑去刑」,因此秦朝刑罰種類繁多,手段殘酷?

秦朝刑罰的種類包括死刑?肉刑?勞役,以及遷?貲?誶等刑罰?

熱點內容
信託公司股權質押的法律依據 發布:2025-08-14 21:19:10 瀏覽:560
法官人 發布:2025-08-14 21:14:26 瀏覽:112
餘姚市法律援助中心搬 發布:2025-08-14 21:03:45 瀏覽:744
經濟法調整某些經濟關系 發布:2025-08-14 20:59:21 瀏覽:244
關於道德高中作文 發布:2025-08-14 20:50:27 瀏覽:262
本溪市科學技術進步條例 發布:2025-08-14 20:41:58 瀏覽:651
從法院下海 發布:2025-08-14 20:33:24 瀏覽:615
民法典城市的土地 發布:2025-08-14 20:28:28 瀏覽:839
經濟法稅收優先權 發布:2025-08-14 20:11:34 瀏覽:701
刑法上的打擊 發布:2025-08-14 20:05:15 瀏覽: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