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社會主義法治思維的含義

社會主義法治思維的含義

發布時間: 2021-01-09 00:23:35

Ⅰ 社會主義法治思維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法治思維基本特徵 : 法律至上 權利制約 人權保障 正當程序
法律思維基本特徵: 講法律 講證據 講程序 講法理

Ⅱ 社會主義法治思維的含義和基本內容是什麼

含義:社會主義法治思維理念,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國家與法的理論同中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實踐經驗的總結。

基本內容:

一是法治意識和觀念的層面,這是最低最基本的層面。全社會成員都應當具備相應的法治意識、觀念,才能夠形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觀念基礎。對於普通公民而言,既要有權利意識,又要有自覺遵守法律的義務觀念;

二是法治思維和理念的層面,表現在法治意識和觀念上升到思維、理念的層面,對制度建構和具體實踐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是法治的價值與態度層面,表現在人們的內心價值觀和態度上對於法治的內在認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內化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層面。由此可見,法治思維是在法治意識、法治觀念基礎上的進一步升華,運用法治思維則是對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提出的更高層面的要求。

(2)社會主義法治思維的含義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的意義

健全社會主義法治,不僅要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而且要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執政地位,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要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

要積極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司法監督,促進司法公正,維護司法權威。要樹立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確保政法工作的社會主義方向,不斷提高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的能力。

要加強法制宣傳和教育,做好普法工作。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前提和基礎;社會主義法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保障,兩者不可分割。只有堅持和不斷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才能有效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事業。

Ⅲ 社會主義法治思維的含義和基本內容是什麼

社會主義法來律思維方式自主要包括權利義務相統一、重證據、講程序.
(1)權利義務相統一
權利義務相統一的思維方式 是公民就具有的基本法律修養,權利和義務相互依存、相互貫通,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要培養社會主義法律思維,必須要培養權利義務相統一的法律思維方式.
(2)重證據
證據是以法律規定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能夠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客觀事實.在訴訟程序中是憑借證據來認定相應事實的,並以此作為適用法律的根據,這就是重證據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培養證據意識,注意保存和搜集證據.
(3)講程序
法律程序是人們進行法律行為必須遵循或履行的法定的時間或空間上的步驟和形式.是實現實體權利和義務的合法方式和必要條件.因此,講程序是法律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徵.

Ⅳ 如何培養社會主義法治思維

法治理念是理性化的法治觀念,是指導人們進行法治實踐的思想基礎、基本原則和價值追求大學生應當自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指導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實踐,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1)樹立法治理念的重要的意義:1.有利於促進正確法治觀念的形成;2.有利於理解法律的內在精神;3.有利於養成依法辦事的行為習慣

(2)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容:1.依法治國;2.執法為民;3.公平正義;4.服務大局;5.黨的領導

(3)法治思維方式的基本含義和特徵:
基本含義:指人們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則和標准判斷、分析和處理問題的理性思維方式。 特徵:1.法律至上;2.權力制約;3.人權保障;4.正當程序

(4)正確理解法治思維方式認識和把握幾種關系:1.民主與法治的關系;2.權利與權力的關系;3.權利與義務的關系;4.自由與平等的關系;5.實體與程序的關系

(5)培養法治思維方式的途徑:1.學習法律知識;2.掌握法律方法;3.參與法律實踐

(6)案例:王老漢的兒子是一橫行鄉里的惡霸,在鄉里民憤極大,而在家裡他對王老漢也是動輒打罵 ,一次,他向王老漢要錢出去讀博未果,將王老漢暴打一頓,然後揚長而去,晚上又喝得大醉回家,這時王老漢越想越氣,用菜刀將兒子砍死,然後去公安機關自首,從公安機關立案開始一直到法院審判階段,鄉民們都在不斷為王老漢請願,要求對其從輕處罰並且認為王老漢的行為是大義滅親之舉。

Ⅳ 如何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養社會主義法制思維方式

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馬列主義關於國家與法的理論同中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實踐經驗的總結.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制的核心內容.必須不斷提高法律素養,切實增強法制觀念,堅持嚴格執法,模範遵守法律,自覺接受監督,時時處處初一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制的本質要求.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各項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價值追求.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的首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首要目標.
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制的重要使命.必須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大局開展工作.立足本職,全面正確履行職責,致力於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努力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環境.
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要自覺地把堅持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統一起來,把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嚴格執法統一起來,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忠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
如何培養法律思維方式呢?有以下幾點:
一、 學習並熟知法律知識。這是培養法律思維方式的前提,只有在了解法律條款熟悉法律知識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正確的法律思考,形成法律思維方式。
二、在學習中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提高思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邏輯思維是法律思維的核心之一,清晰的頭腦、縝密的邏輯思維是大學生培養法律思維方式的必須條件。
三、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樹立社會正義感。高校教育培養的是高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而不應是一個高科技的高危險的犯罪分子。大學生作為青年一代,應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樹立社會正義感,勇於捍衛社會正義,只有這樣,一個大學生才能形成正確的法律思維方式。
四、參加法律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出真知,紙上談兵終是空。只有在社會中,在不斷地實踐中,大學生才能培養正確的法律思維方式。

Ⅵ 社會主義法治思維具有豐富的內涵其中屬於社會主義法治思維的是A公平公正B依法治國C執政為民D服務大局

社會主義法治思維是中國的特色。

Ⅶ 大學生培養社會主義法制思維的意義和方式

如何培養法律思維方式?

法制觀念是指人們對法制的看法和態度,其核心思想是對依法辦事的態度。當今社會,正確的法制觀念是大學生必備的法律素養,並已成為青年學生立足於社會的基本要求。如何提高大學生的法制觀念呢?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

一、學校方面:

(1) 開設法律有關課程,傳播法律知識,指導大學生法律觀念的形成。觀念不是與生俱來的,一個人的法制觀念需要在一定的社會環境、文化氛圍中逐漸形成,高校教育應當把提高大學生的法制觀念作為對大學生的素質培養的組成部分,重視不並積極提高大學生的法制觀念。

(2) 強化案例教學,以分析案例的形式來幫助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法制觀念。在課堂上引入一些時事案例,如:胡長清受賄案,遠華特大走私案等等。

(3) 豐富法制教育活動的形式。突破課堂,將法製法律滲透到大學生的校園活動中,如舉行法律知識講座,法律知識競賽,法律知識趣味問答,模擬法庭,組織學生觀看諸如《今日說法》這類的法制節目等等。

(4) 展開心理健康教育來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當前由於經歷過高考壓力,面臨著學習壓力、生活壓力、就業壓力,一般的大學生都存在著一些心理問題。很多案例表明,大學生的違法犯罪行為往往與大學生不健康的心理有關,所有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非常必要的。

(5) 以法制的觀念來管理學校,重製度,重程序,重平等,重自由。一個良好的制度氛圍對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概念是至關重要的。言傳不如身教。高校以法律概念來管理學校,實行制度管理、依法治校,在提高大學生法律觀念的同時,也使得校園文化更為清明,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術氛圍,有利於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自身方面:

(1)首先要學法、懂法、守法,這是成為一個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質。

(2)關注社會時事,關注新聞,探討新聞背後的故事,多看看《今日說法》這類的法律節目和《中國法制》這些法律報刊,提高自身的法律了解度和敏銳度。

(3)要學會勇敢地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更進一步說,維護社會正義。

(4)大學生要積極地參加與法律有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強化自己的法制觀念。

法律思維方式是法律職業者的特定從業思維方式,是法律人在決策過程中按照法律的邏輯來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或思維方式,是一種有價值取向的理性思維,價值取向和邏輯思維是其核心。

法律思維方式主要有下面幾個特徵:重視人權,有明確的價值取向,講證據,講程序,講法理。

如何培養法律思維方式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 學習並熟知法律知識。這是培養法律思維方式的前提,只有在了解法律條款熟悉法律知識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正確的法律思考,形成法律思維方式。

二、在學習中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提高思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邏輯思維是法律思維的核心之一,清晰的頭腦、縝密的邏輯思維是大學生培養法律思維方式的必須條件。

三、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樹立社會正義感。高校教育培養的是高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而不應是一個高科技的高危險的犯罪分子。大學生作為青年一代,應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樹立社會正義感,勇於捍衛社會正義,只有這樣,一個大學生才能形成正確的法律思維方式。

四、參加法律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出真知,紙上談兵終是空。只有在社會中,在不斷地實踐中,大學生才能培養正確的法律思維方式。

培養法律思維方式作為提高個人素質的重要內容,不斷努力,不斷進步。

Ⅷ 思修考試:大學生如何培養社會主義法治思維

學習法律知識。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是培養法治思維的前提。一個對法律知識一無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治思維。學習法律知識,就要求弄明白享有哪些權利和應當履行哪些義務,什麼事能幹、什麼事不能幹,心中髙懸法律的明鏡,手中緊握法律的戒尺。法律知識通常包括法律法規條文方面的知識和法律法治基本原理方面的知識,這兩部分法律知識對於培養法治思維都很重要。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規在某個問題上的具體規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則,才能更好地領會法律精神,養成法治思維。除了從書本上獲取法律知識外,還可以通過收聽收看法制廣播電視節目、閱讀法律類報紙雜志,尤其是運用網路等途徑學習法律知識。
掌握法律方法。法治思維的過程,就是運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過程。法律方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正確理解法律的方法,包括理解法律條文的含義、內容和精神等。例如,搶劫與搶奪、定金與訂金、合同的完全不履行與不完全履行等相近易混概念的理解。二是正確運用法律的方法。例如,債權人向對方債務人要債,而債務人未按約定清償歸還,經協商無效,債權人可以通過調解、仲裁和訴訟等途徑解決,這就是運用法律方法,而拘禁債務人、哄搶物品就不是運用法律方法。理解和運用法律的基本方法,有助於培養法治思維。
參與法律實踐。法治思維是在豐富的法律實踐中訓練、培養和應用的思維方式。脫離法治建設的生動實踐,難以養成法治思維方式。只有通過參與各種法律活動,在法律實踐中運用法律知識和方法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才能養成自覺的法治思維習慣。現在,人們參與法律實踐的方式和途徑越來越多。一是參與立法討論。我國國家或地方的很多立法都要廣泛徵求意見或者進行聽證,大學生可以參與這些立法的討論,發表自己的有關意見。二是依法行使監督權。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是否合法進行監督的權利,包括提出批評、建議和申訴、控告、檢舉。大學生可以通過行使這些權利,進行法律監督。三是旁聽司法審判。凡是人民法院公開審判的案件,都允許公民旁聽,大學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旁聽法院庭審,了解案件的審判過程。四是參與模擬法庭、法律診所、法律辯論等校園法治文化活動,增長法律知識,鍛煉法治思維。
養成守法習慣。法治思維是一種習慣性思維,與長期自覺養成的生活習慣有很大關系。辦事遇事習慣找「關系」,有問題習慣找政府,指望行政化手段干涉等,都是缺乏法治思維的具體表現,說明沒有養成用法解決問題、依法辦事的習慣。相反,在生產生活中養成遇到糾紛去查找法律的習慣,就是具備法治思維的具體表現。公民只有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堅持從具體事情做起,才能養成守法的習慣和法治思維。
守住法律底線: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法律不能成為「橡皮泥」、「稻草人」,觸犯法律底線就要受到追究。如,國家公職人員以權謀私、徇私枉法,是觸犯法律底線的具體表現;公民應當依法納稅,而偷稅漏稅也是觸犯法律底線的具體表現。因此,大學生應當堅持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形成底線思維,嚴守法律底線,帶頭遵守法律。

Ⅸ 談談你對"培養社會主義法治思維方式"的看法

所謂素養,是指人們在經常修習和日常生活中所獲得知識的內化和融合,它對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處事方式、行為習慣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具備一定的知識並不等於具有相應的素養。只有通過內化和融合,並真正對思想意識、思維方式、處事原則、行為習慣等產生影響,才能上升為某種素養。
重視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要「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推進法制建設」。通過大學法律教育,使大學生擁有較高的法律素養和較強的法治文明意識,這對於提高全體國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對於貫徹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推動我國法制進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又必須看到法律教育內化為法律素養的諸多制約因素:
一是功利性極強的就業至上評價體系。高校擴招後,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增加,一些高校為給非法律專業學生擠出更多時間應付各種有利於就業的資格證考試,主動降低包括法律在內的其他軟素質課程的教學與考查標准,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法律素養的提高;對於法律專業學生的法律教育,由於將主要精力放在法律條文的解讀和案例分析上,忽視對個人法律素養起綜合性、潛質性作用的哲學、史學、文學和自然科學等課程和知識的學習,相當一部分法律專業的學生雖然十分熟悉各種法律條文和案例,但法律素養不高。
二是泡沫化明顯的法律專業重復建設。
近年來,受高校擴招、合並和人才市場需求拉動等多方面影響,法學教育泡沫化傾向相當明顯,不少院校匆忙建立的法律系,師資力量薄弱。一些所謂的法學專家從未參加過法律實踐,對現實法制缺乏感性認識。這些學校本來法學淵源不深,加上法學教師素質不全面,無法引導學生將所學法學知識內化為深厚的法學素養。
三是現實社會尚不健全的法制環境。
由於我國目前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民主法制建設尚待進一步健全,法律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嚴肅性較差,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現象和特權觀念還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存在。大學生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成型成熟期,對外界信息吸收能力強、反應周期短,嚴肅性較差的現實社會法制環境對他們還相當薄弱的法律素養的消解作用也十分明顯。

熱點內容
檢察院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發布:2025-05-02 17:17:24 瀏覽:334
刑事訴訟法拘留證 發布:2025-05-02 17:14:23 瀏覽:72
道的筆順道德 發布:2025-05-02 17:02:50 瀏覽:746
勞動部關於勞動法問題的解答 發布:2025-05-02 17:02:40 瀏覽:608
工科跨專業考法律碩士 發布:2025-05-02 17:02:03 瀏覽:550
秦安成法官 發布:2025-05-02 16:49:45 瀏覽:372
四川大學法律碩士擬錄取名單 發布:2025-05-02 16:22:39 瀏覽:552
法治護平安 發布:2025-05-02 16:16:11 瀏覽:709
民法考鍾 發布:2025-05-02 16:15:31 瀏覽:674
人民法院獎勵辦法 發布:2025-05-02 16:09:44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