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為大
㈠ 《道德經》「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如何理解
這方面攸關人類的未來、地球的未來。如果我們不了解「道」是什麼,我們不了解天地父母是什麼,那我們就會不斷地破壞地球、傷害地球。地球是我們的母親、「道」的顯相是「道」的化身。我們每個人,包括我們的老祖宗全部都是天地父母在養育。不錯,我們要感恩國家之恩,但是要知道,這個國家就是立在這個大地上面。大地就是我們大家的父母,沒有這個土地,這個國家要存在哪裡?沒有天地父母的化育萬物,百姓要吃什麼?我們都希望國泰民安,但不要忘了,是天地父母在養育一切眾生。所以大家對於「道」的認知、對於天地父母的認知程度,攸關人類的未來、攸關地球的未來。希望大家能夠正確地認出什麼是「道」,什麼是天地父母。
所以「萬物歸焉」,但「道」又沒有要主宰你。也不會跟你說:「我就是你的救命恩人,我是你的救世主!」不會的,「萬物歸焉而不為主」。讓你回來,就好像:兒女們你疲累了,好,回來休息。休息夠了,然後再換另外一個身體,再繼續。「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在這個地球上、在太陽系中,有什麼比「道」還更偉大?「可名為大」,就在這里。
㈡ 道德經為什麼偉大
《耿閣約用「五百字的一句
話」論哲聖老子》
耿閣:著
偉大的老子*中國之驕傲!;實乃無與倫比無人能及也!;老子天下第一!;他是天神天聖之無量天尊也!;他是世界頂端級的唯一哲聖!;他的哲理是凌駕於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及之人文科學之上的科學之父或之科學之母!!!;他的哲學思想理論是整個宇宙規律的的化身(即:「是蘊存於整個宇宙間的天道地道人道中的理寓定律准則之化身或之是自然規律之天然法則的化身之理寓;也就是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的道法自然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德道之思想理論這個僅用約八百漢字所組構成的五千字文的《道德經》就絕然般地將其整個宇宙間的自然規律之天然法則之客觀真理及之萬事萬物萬理萬情的道理都演繹待盡而且是完全可以統然宣之為無所不包而無所不極且又無所不奐的;故言其思想理論可曰謂之為:「她凌駕於物事理情之上並施寓於物事理情之中」 ;噫吁其之幾近乎美奐善然完整臻罕化玄易幻統御百端理妙無限之極致也!;他的宇宙觀是整個人類的靈魂並整個人類文明的燈塔。」
㈢ 《道德經》中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是老子的著作,也是道家的代表著作。《道德經》有時也被稱作《老子》或《五千言》,是老子闡釋自己的道家哲學思想時寫的。《道德經》表達了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並且閃爍著樸素辯證法的光輝,為我國哲學的發展提供了動力與角度。《道德經》中有一句“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是什麼意思呢?
所以,《道德經》中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意思是說,越好的音樂反而音調越稀,越好的形象反而是難以看到的,因為它們更接近道家所說的“一”,更接近原初。這樣從側面具體說明了老子“道隱無名”的觀點。
㈣ 道德經關於寬容大度的是哪篇
第七十九章來
[原文自]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①,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②,而不責③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④。天道無親⑤,常與善人。
[譯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余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聖人保存借據的存根,但並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注釋]
1、報怨以德:許多學者都以為此句原在六十三章內,但據上下文意應在本章內。
2、契:契約。
3、責:索取所欠。
4、司徹:掌管稅收的官職。
5、無親:沒有偏親偏愛。
[引語]
本章繼續討論「損有餘而補不足」的道理,提示為政者不可蓄怨於民,警告統治者不要激化與老百姓之間的矛盾。因為積怨太深,就難以和解,用稅賦去榨取百姓,用刑法去箝制百姓,都會構怨於民。所以,為政者應該像有道的聖人那樣,行「無為」之治,以「德」化民,給予而不索取,不擾害百姓。這就是「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㈤ 為什麼道德經影響很大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各國經典名著中,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道德經》是有史以來譯成外文版本最多,海外發行量最大的中國經典。僅5000言的《道德經》也是世界上創造名言最多的巨著之一。
在Google網站上,搜索到的Taoism(天道思想)比「natural law」(自然法)條目還要多。在中國,《論語》比《道德經》影響大,在海外,《道德經》比《論語》影響大。事實上,老子的思想不僅被看作是中國人的精神財富,更被看成是全人類的精神財富。
《道德經》有些語言極為精闢,是至理名言,至今是成語、格言、座右銘。如:「天長地久」(七章)、「上善若水」(八章)、「少私寡慾」(十九章)、「弱之勝強,柔之勝剛」(七十八章)、「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四十六章)。
有的原句,今已演變為警句,廣泛流傳。如:「功成,名遂,身退」(九章),現為「功成身退」;「知其白,守其黑」(二十八章),現為「知白守黑」;「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四十五章),現演變出「大智若愚」;「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現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現為「知足常樂」;「寵辱若驚」(十三章),現為「寵辱不驚」。
上圖文字是否熟悉?沒錯,看過《青雲志》的朋友肯定都很熟悉這段話,只是,你可能沒想到,這句話也是出自《道德經》吧!
《道德經》句式整齊,大致押韻,為詩歌體之經文。讀之朗朗上口,易誦易記。體現了中國文字的音韻之美。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二章)、「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三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四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五十八章)。
這些詞句,不僅押韻,而且平仄相扣,有音韻美,也有旋律美。朗誦經文,是一種美的享受,在音韻之美中體味深刻的哲理。
㈥ 道德經的名言
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再大的樹木,也是從一顆小樹苗開始長起來的;再高的塔台,也是用泥土一點點堆積起來的。無論做什麼事,只要不斷努力,哪怕每次只做微不足道的一點點,若能堅持不懈的做下去,一定會有所收獲的。
二、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想做一件難度很大的事,要從這件事最容易的地方下手;要想做成一件大事,先要從最細小的地方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無論工作還是學習中,都應該從細節入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道德經.第二十四章》
想高人一等,腳跟離地,用腳尖站立的人,是站立不穩的;想邁開步子再大一點,把胯部打開的人,是無法走路的 。人生可以有夢想,但是不能超越現實,好高騖遠,否則貽害終身,寸步難行。
四、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輕浮,是不懂得自重是根本;浮躁,是不懂得安定才是王道。所以君子每日的行為,都展現穩重、安定的樣子,不會妄自菲薄,也不會急躁不安。
五、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處理困難的事情必然從容易處下手,處理大事也必須從細微處開始。所以,聖人從不好高騖遠,而是大處著眼,小處做起,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從而成就了大業。
㈦ 無私為大私 在道德經的第幾章
無私為來大私 在道德經的第七源章:天長地久
《道德經》原文這樣說的: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能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㈧ 無私為大私 在道德經的第幾章節
《道德經》第七來章:
天長源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這里的【私】為【全體】之【私】,
因為已經達致了【全體】,所以這個【私】即是【大私】,也即是【大公】。
【大私】與【大公】既然已經為一,那麼【私】與【公】的概念也不復存在。
只是為了言說和交流方便,勉強給它一個名字,叫做【大私】或者【大公】。
㈨ 《道德經》中的「無私為大私」怎麼理解
你好來!這是《道德經》上的一句源話:「無私為大私」。
可以這樣理解:一個正直和樂於助人的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會得到周圍人們的認可和幫助,古往今來樂善好施的人大都為人們所稱道,財散則人聚,財聚則人散。即好人會得到好報。
希望你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