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理論是
Ⅰ 什麼是法治理念
法治理念來根植於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自、文化等諸方面必然性要求之中,它是法治的靈魂,體現了法治的精神實質和價值追求,所要解決的是為什麼實行法治以及如何實現法治的問題。
具體而言,法治理念主要包含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1.法律的權威性是法治賴以實現的根本保障
2.限制公權力是法治的基本精神
3.公正是法治最普遍的價值表述
4.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現代法治的價值實質
Ⅱ 應在哪些方面推進法治理論創新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實現這個總目標,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依法執政,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必須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統一起來,把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統一起來,把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憲法法律同黨堅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統一起來,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於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善於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善於運用民主集中制原則維護中央權威、維護全黨全國團結統一。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必須保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必須使人民認識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使法律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運用。
——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必須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切實保證憲法法律有效實施,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必須以規范和約束公權力為重點,加大監督力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行為。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必須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同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相適應,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進法治理論創新,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驗,但決不照搬外國法治理念和模式。
Ⅲ 什麼是法治的理論支柱
法律信伸是法治的內存驅動力 .離開了對法律的信仰 .那麼它對公眾而言就是一張白紙
Ⅳ 司法考試法治理論熱點
一、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
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堅持黨對法治事業的領導,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主要特色,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
二、深刻認識堅持黨對社會主義法治事業的領導的客觀必然性
(一)黨在長期革命建設中逐步形成的歷史地位決定了社會主義法治事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社會主義法治事業必須把黨的領導作為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證。
(二)社會主義法治事業的實際推行必須依靠黨的領導。世界各國實踐表明,在任何社會條件下實行法治,都必須依賴於該社會的主導性政治力量。
(三)改善黨的執政方式、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推進黨的各項事業,必須加強黨對法治事業的領導。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黨提出了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的執政理念。加強黨對法治事業的領導正是實現這一理念的重要舉措。
三、准確把握黨在社會主義法治事業中的定位
(一)黨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事業的積極倡導者。
(二)黨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事業的主要推動者。
(三)黨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事業的堅定維護者。黨自覺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特別是注重維護司法的權威,保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努力為法律的實施、特別是為司法活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四、黨對法治事業領導的集中體現
(一)思想領導。這是保持我國法治社會主義方向的根本和關鍵所在。
(二)政治領導。這是社會主義法治與其他各項社會主義事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實現黨對社會全面領導的重要保證。法治工作的一切環節要「三個效果統一」。
(三)組織領導。這是實現黨的思想領導和政治領導的必要方式和手段,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組織構造的重要特色。
Ⅳ 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版依法治國與以德治權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法學理論界要以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引,積極推進中國法學理論創新,破解中國的法學理論難題,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驗,但決不照搬外國法治理念和模式,爭取早日形成一整套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Ⅵ 什麼是盧梭法治理論
盧梭著作:《社會契約論》
社會契約論是西方17、18世紀資產階級用以反對封建「君權神授」理論、爭取平等自由的政治地位的思想武器,在此前提下,西方資本主義及其各項相應的制度才得以充分發展,因此,社會契約理論不僅是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家在政治上與法律上獲得正當化的基礎,同時亦為資產階級國家以平等、自由為核心理念的法律制度得以確立並發達的先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不了解西方的社會契約理論,將對我們透徹理解西方的法學理論構成無法克服的障礙,直至現在,西方學界仍有為數眾多的學者在闡釋和完善這一理論。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是其最重要的政治學著作,亦為世界思想寶庫中的得要經典之一,在本書中,盧梭國家與人民、國家與法律、自由與平等、國家與社會等角度對社會契約理論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闡述,處在革命時代的各國資產階級皆曾把它當作福音,並在革命勝利之後參照其理論確立本國的政治、法律制度。鑒於《社會契約論》的得要性,我國商務印書館將其列為《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的一種。
〔寫作背景〕
18世紀的歐洲正是宗教勢力逐漸退縮,各種政治啟蒙思想方興未艾的進修,盧梭早在1743年游歷威尼斯時即已開始考慮政治問題,後來,其觀點由於對道德風尚進行歷史研究而大為開闊,並意識到一切問題在根本上都是政治問題,而且無論人們採取什麼方式,任何民族永遠都不外是它的政府的性質所使它成為的那種樣子,因此盧梭認為什麼是可能最好的政府這個大問題就可以轉化為如下問題,什麼是適合於形成一個最有德、最開明、最睿智並且從而是最美好的民族的那種政府的性質。盧梭原計劃寫一本名為《政治制度論》的書,本打算系統地論述政治制度的問題,並於1753年開始草擬該書,但到1761年,盧梭完成《新愛洛綺思》後,考慮到這部書的寫作所需時間太長,於是轉而決定放棄這本書,把其中可以獨立的部分抽出來,於是最終形成了《社會契約論》。
〔主要內容〕
《社會契約論》由四卷四十八章構成,分別討論了「人類是怎樣由自然狀態過渡到政治狀態的,以及公約的根本條件是什麼」;「立法」;「政治法,即政府的形式」和「鞏固國家體制的方法」等問題,其核心目的是論述政治權利的基本原理,因此該書又名《政治權利的原理》。
Ⅶ 什麼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什麼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答: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國家與法的理論同中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實踐經驗的總結。其內容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
一是依法治國的理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要求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不斷提高法律素養,切實增強法制觀念,堅持嚴格執法,模範遵守法律,自覺接受監督,時時處處注意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二是執法為民的理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各項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執法為民,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三是公平正義的理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價值追求。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是和諧社會的首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首要目標。要求政法幹警必須秉公執法、維護公益、摒棄邪惡、弘揚正氣、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堅持合法合理原則、平等對待原則、及時高效原則、程序公正原則,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四是服務大局的理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要求各級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大局開展工作,立足本職,全面正確履行職責,致力於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努力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環境。
五是黨的領導的理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要自覺地把堅持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統一起來,把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嚴格執法統一起來,把加強和改進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與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統一起來,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忠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
Ⅷ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涵之,也是社會法治的()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涵之,也是社會法治的(核心內容)。
依法版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權治的核心內容。 除了法律規范之外,道德、宗教等都是調整社會的重要規范,但是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歷程告訴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依「法」治國,而非依「人」或其他社會規范治理國家。
只有依法治國,人民才能通過各種法定形式參政、議政,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才能通過法定程序保證國家的重大決定符合自己的根本利益;才能使自己的一切合法權利和自由得到切實保障,並在受到侵害時能及時獲得法律的有效救助。因此,要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必須依法治國。
Ⅸ 如何加強法治理論研究
加復強法治理論研究,有利於為製法治惠州建設提供理論支持,有利於總結提升法治惠州建設的實踐經驗,有利於發揮法律專家學者的作用。
一是要有原則性,服務社會穩定大局。堅持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統領法治理論研究活動,確保研究的主題和觀念不偏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政治方向,實現樹立法律權威與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有機統一。
二是要有針對性,注重專題理論研究。要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開展法治理論研究活動,圍繞加快法治政府建設、保障司法公正、創新社會管理體制等問題開展法治理論研究,圍繞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法治理論研究。
三是要有實效性,注重研究成果的運用。要認真做好整理、歸納和提煉工作,及時把理論研究成果轉化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推動法治惠州建設取得新發展。
四是要有創新性,推進法治惠州建設。要大膽實踐、勇於探索、敢闖敢試,進一步推進法治理論創新,努力把法治理論研究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法治理論研究是一項長期任務,必須制度化、常態化。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全力支持法治理論研究工作,努力培養一批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強、作風端正的法治理論研究精英,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法治理論成果。
Ⅹ 咨詢一下報名法學法碩後研究方向有兩個,分別是法治理論與實踐、法律實務與理論,這二者有什麼區別嗎
呵呵,我也是法碩,說來很痛苦,學法碩的出路就是蒼蠅看窗外的大便回---看著金光燦爛,其實隔著玻答璃一大難! 原因在於:一。法碩學的都是法學本科生的課本,所以你雖然拿著碩士畢業證但是你肚子里的東西和那些法學本科生沒有區別,這就是為什麼招生簡章里要求非法學本科生才可以考法碩的原因。 二。法碩就是一個四不像!!原因是干律師的唯一資格是考國家司法考試,不在乎你是不是法碩畢業。考公務員,除了檢察院和法院,哪有明確要求是法碩的?在中國,你看見哪個領導人是學法的?懂法的? 所以,出路,應該說有出路,不過這路走的太痛苦。 但是我還是堅信,用法律改變中國,用正義維護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