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天下皆知
A. 要一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的翻譯—老子的
白話釋義: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原文:
【作者】老子【朝代】春秋時期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此文出自春秋時期老子所著的《道德經》
(1)道德經天下皆知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文章賞析:
無論學術界在「道」的屬性方面的爭論多麼激烈,學者們都一致認為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其哲學上的顯著特徵。老子認識到,宇宙間的事物都處在變化運動之中的,事物從產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終的、經常變的,宇宙間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
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有」也就沒有「無」,沒有「長」也就沒有「短」;反之亦然。這就是中國古典哲學中所謂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傾、相和、相隨」等,是指相比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對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動詞。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現「無為」一詞。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無為」的規律辦事。老子非常重視矛盾的對立和轉化,他的這一見解,恰好是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具體運用。
他幻想著有所謂「聖人」能夠依照客觀規律,以無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進自然的改造和社會的發展。在這里,老子並非誇大了人的被動性,而是主張發揮人的創造性,像「聖人」那樣,用無為的手段達到有為的目的。顯然,在老子哲學中有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的積極進取的因素。
B. 道德經裡面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
矛盾的雙方是既對立又統一,同生並存的.有美就有丑,有善則有惡——矛盾是不可版能單方面存在的.現在世人通常從為權美好的就理所當然全是美好的,認識不到它必然存左的丑惡的對立面,於是就會不自覺的誤將這丑惡的一面當成美好的的了,那麼這美好的就不能美好的了.
唯有這樣理解,他接下來的文章才順理成章;他繼續用「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等來闡述矛盾之相反相成的觀點.在這一章的最後,作者進一步指出:真正美好的事物其實並不那顯露.正如他在另一章所過的「善行無輒跡」.
C. 道德經,「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正在載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
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理解:
大家都為了讓自己的行為符合美和善的標准,就都故意做作的追求形式上的美和善,就會讓別人認為你虛假、偽善,反倒招致別人的厭惡。
因為包括美和善、有和無、難和易等等都是相互轉化、對立互補的統一常態存在。每個事物都有其兩面性,而人的心中一旦固化某種善惡標准,甚至追求自己理念中的所謂完美,就會給自己帶來精神壓力、痛苦,甚至終生無幸福感。其實人的內心,就是人處的社會。
所以人們認識事物就應該考慮到矛盾的對立統一,不能片面的給某種舉動下定義。
因為「名」的這種物極必反的轉化隨時存在。
比如整個社會的價值觀、甚至某些偉人都定義:「給乞丐錢是一種善舉」。如果每個人都給乞丐錢,一定會養成乞丐不勞而獲的錯誤價值觀。那麼給乞丐錢就不是善了,而是一種縱容的惡舉,如果那個乞丐是偽裝的,那你極有可能被騙或者受害。而且當你給乞丐錢後,看到別人不給乞丐錢,那麼不給錢的那個人也許會在你眼裡就會是褻瀆聖言的、罪惡的人。同時這句話的價值觀也束縛了人類思想,甚至被異化成吃人的禮教等等。這一切都是因為偏執的認為某個價值觀是正確而造成的。這也就是老子指出對立轉化之道與矛盾之相反相成這個規律的原因。
所以聖人除了要考慮到事物的對立統一以外,還要報著忘我無我、全身心奉獻的心態,去做;事情行動過程中乃至完成後不要總灌輸誇耀等等:
教萬物作焉而不辭。教別人勞作前中後,不要誇耀灌輸等等。因為你不知道你所教的方法是否能完全解決問題,不知道能解決這個事的方法是否能解決下個事,不知道他以後會不會有更好的方法甚至徹底超過你等等;
生而不有。生發創造新東西而不要自私的占為己有,因為你所發現的想法或者創造的東西,其實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甚至某個想法或創造就可以啟迪人類千年。如果你不公布、甚至據為己有的話,就會無形中阻礙整個社會進步,甚至讓幾千年後的人們都無法發現知曉;
為而不恃。做事的過程中不要依賴外物,只有憑自身的本事獨立去做,才能從做中學到真知,才能從自己完成的事中感受到自身的進步和快樂;
功成而弗居。大功告成後不要沾沾自喜、不要沉浸其中、不要居功自傲而止步不前。
只有不驕傲不止步,才能不斷創造輝煌,所以聖人的聖跡才永存於世。
注意:
呼應第七十八章「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呼應第八十一章「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呼應第十三章、第四十九章、第五十七章。「功成而弗居」呼應第九章「功成身退」。
注釋:
知,知識、知曉。美之為美,第一個美是動詞「使。。美」,第二個是名詞美好。之,這件事。惡,厭惡,憎恨。善,善於、善良、善待、喜愛。已,多義詞:止,句末通「矣」。
生,產生、活命、生命。成,形成、成就、完成。形,對照、表現。和,調和、協調、和解。
隨,依順、跟隨。是以,所以、因此。處,置身、引申為處理。無為,不違背。
恆,常也《說文》。事,侍奉,事件。言,主張、號令、話。作,興起,勞作。
辭,說法、借口、口實。有,佔有。生而不有,倒裝句,不有生。恃,賴也《說文》。
不恃,不依賴、獨立。居,停留、止步、休息、處在、處於。
是,這、表肯定對的正確的、連詞。唯,因為,是以,所以、因此。去,逝去。
譯文:
天下人都認為使行為變美,才是美,這就丑惡了;都認為使舉動變善,就是善,這就不善了。
本來有和無互相生長,難和易相互成就,長和短相互形象,高和低相互充盈,音和聲相互協調,前和後相互伴隨。是常態。
所以聖人要抱著無的心態,去做,行事不言:
教育萬物勞作卻從不言辭,創造東西不據為己有,做事不依賴別人,功業完成而不居功。
只有不居功,所以才永不逝去。
D. 求教:《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到底怎麼解釋
以上的解釋都不太貼切,老子的本意,老子的道德經本質是自然,自然就是符合客觀自然的運動規律,而不能違背自然,從這個意思出發,「美」的意思就是標榜美,「為美」的意思就是造成社會製作虛假的美,過度的美,如:公司里製作銷售冠軍排行,這樣造成有的人東拼西湊的往自己身上拉銷售額,甚至作假,也有就是造成市場過度開發,違背了市場和產品相輔相成的成長規律。同理「善」的意思也是這個意思,只是進一步強調。第二章的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某種美的標准,就會出現虛偽的美,過度的美,這樣反而就不美了;天下都知道什麼是善,就會出現假善、違背規律的善,這樣就從總體上不善了。
E.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的文章出處
《老子》第二章,中國古代著名經典之一。先秦學派代表著作。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F.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什麼意思
出自老子道德經復
天下皆知美之制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翻譯:
天下人們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就知道什麼是丑了。都知道善之所為善,就知道什麼是不善了。所以有和無相互依靠而產生,難和易相互依靠而形成,長和短相互比較,高和下相互包容,音和聲相互應和,前和後相互跟隨。因此,聖人以無為的原則處理世事,用不言的態度進行教化。讓萬物自已發展而不先為創造。聖人輔助萬物生長而不據為已有,對萬物有所施為而不自恃有恩,事情成功而不自居有功。正由於聖人這樣不居功驕傲,所以他的功績永遠不會失去。
G. 老子說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到底是什麼意思
原文出自老來子道德經,原文如自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現代白話文為:
「天下都以為美就是美,這就不好了;都以為善就是善,這就不善了。有無僅僅是表徵生的,難易僅僅是表徵成的,長短僅僅是表徵形的,高下僅僅是表徵傾的,音聲僅僅是表徵和的,前後僅僅是表徵隨的。一切都是恆常的阿,所以聖人無為,不言,萬物都是作而沒有初始,生發而不佔有,為而不仰仗,成功了而不自居,也是因為不自居所以不會有失去。」
H. 、聯系社會實際生活,你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什麼是美呢?
天下人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而違反了自內然規律和社會容規范的美,這必將事與願違走向美的反面,所以說,凡是違反了規律和規范的行為都必將自食惡果.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什麼是善呢?
天下人為了追求形式上的善而違反了自然規律和社會規范的善,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善.
這一章老子提出了美與丑、善與惡的評判標准.
I. 道德經里一句話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己;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己」 是什麼意思
譯文:「如果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是美,那麼惡在人間就不會有了;如果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是善,那麼不善的東西就沒有了」,在這里「老子」認為,世人並不是不願向善向美,而是對「美」和「善」的理解不夠。
J. 老子說「天上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怎樣理解謝謝
天下的人都認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為丑的存在;都能認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為存在不善良。
出處春秋戰國老子《道德經》第二章--春秋戰國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譯文:天下的人都認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為丑的存在;都能認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為存在不善良。所以有和無因相互對立而依存,難和易因相互對立而形成,長和短因相互對立而顯現,高和下因相互對立而依靠,音與聲因相互對立而諧和,前和後因相互對立而追隨。
(10)道德經天下皆知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於是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