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弱柔
❶ 請教精通《老子》的朋友,「骨弱筋柔而握固」是什麼意思
「骨弱筋柔而握固」意思是他的筋骨柔弱,但拳頭卻握得很牢固。
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經》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攫鳥猛獸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譯文:
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凶惡的鳥不搏擊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頭卻握得很牢固。他雖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卻勃然舉起,這是因為精氣充沛的緣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因為和氣純厚的緣故。
認識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貪生縱欲就會遭殃,慾念主使精氣就叫做逞強。事物過於壯盛了就會變衰老,這就叫不合於「道」,不遵守常道就會很快地死亡。
(1)道德經弱柔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老子入周後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❷ 在看老子的《道德經》,裡面有幾句「弱則生,柔則存
水柔,不去爭得不到的東西,它不會去改變沙漠,但是會讓江河充滿活力。生活有很多回必答須的,空氣,食物,空間,金錢,人不可能完全擺脫外物而生存。所以有所爭,有所不爭。爭值得去爭取的,比如追求夢想,夢想實現,價值實現,物質就不能羈絆一個人。而為了金錢利益不擇手段,很累而且容易傷到自己。老子眼裡的水絕對不是一個完全沒有追求的水。
❸ 道德經:道德經說提倡柔弱不爭,那麼考試要不要考高分難道考得越差反而越好嗎
也不是這個意思,柔而不爭不是一味的不爭,那就是躲避了,是為自己懶惰找的借口,這里講的是不要和別人對比,一味的對比競爭。你只要正常按照你平時的水平考試就好,就是說你是考給自己的而不是為了和別人比。
❹ 道德經主張的柔弱不爭,少私寡慾,簡朴抱素,制虛守靜,專氣純合,主要是為了什麼
這些都是修行法門,為了與道契合,明了宇宙生命真相,得大自在。
❺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
出自: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原文如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譯文:
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所以有道的聖人這樣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承擔全國的禍災,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話好像在反說一樣。
(5)道德經弱柔擴展閱讀: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❻ 試析道德經柔弱勝剛強的謀略
應該是下面這個吧。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老子從其哲學理論的高度出發,內在而准確的揭示出了武術中的「一個核心」、「一個思想」、「七個打法法則」,及「詐術原則」。
一個核心是:柔弱勝剛強。這就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所指的「道」,即「武術
之道」。
老子在《道德經》中,開宗明義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對這句話,在老子看來,認為:能夠通過「物{或「悟」}理」的方法而可以說明、證明的規律,它就不是一般性的規律,而是特殊性的規律。因此,老子開宗明義的就揭
示出了「武打」中的兩大規律,這就是:「剛強勝柔弱」的普遍規律,和「柔弱勝剛強」的特殊規律。同時,老子認為,「柔弱勝剛強」作為一個特殊規律,是有條件的。正如他所說「魚不可脫於淵」就表明了這個思想。
老子認為,「柔弱勝剛強」這個特殊規律是「道法自然」的結果,是可以通過
「物理」的方法,進行說明、證明的。因此,老子在《道德經》中為了說明「柔弱勝剛強」也是武打中的一種「道」、一種「規律」,便從自然、社會、政治等等方面列舉了大量的例子,進行了哲理性的論證和說明。這些論證和說明幾乎是貫穿了全篇,比比皆是。
老子揭示的「柔弱勝剛強」規律,正是「武術之道」的核心。
一個思想是:「德治」思想。這就是老子所指的「以德治武」的思想。「德」,
也是老子的「武術之道」的內在條件。
老子從「道德一統」和「德高道高」的思想出發,提出了在「得道」與「治道」兩個方面的行為規范的具體要求和標准,特別在「治道」上,老子主要講聖人要「以百姓心為心」,講「有德司契」,從而提出了「德治」的思想政治主張。老子這個思
想是與「王道」、「霸道」思想根本對立的。故「德」成了「武術」的立足點和歸宿,講「德」的結果,也就是在講「武術之道」。
七個打法法則:一是從「有無」、「虛實」觀相統一的哲學理念出發,提出了「見實則打」打法法則;二是從「陰陽」、「變化」觀的哲學理念出發,提出了打法
上的「樁法」法則;三是從「無極太極」、「動靜」觀的哲學理念出發,提出了「動中求打」的打法法則;四是從「動靜」觀的哲學理念出發,提出了「以靜制動」及「以動逼靜」的打法法則;五是從「虛實」觀的哲學理念出發,提出了「打在機前」和「打在機後」的打法法則;六是從「陰陽」、「交合」觀的哲學理念出發,提出了「打無絕打」的打法法則;七是從「陰陽」、「交合」觀的哲學理念出發,提出了在
一定條件下「無打」的打法法則。
老子的打法法則,具體明確了「打的指導思想」、「打的對象」、「打的形式」、「打的方式」、「打的方法」、「打的技巧」等等,故使「打」充滿了科學和理性。
詐術原則:即「微明」柔弱勝剛強。
在《道德經》中,老子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
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在這里,老子認為,懂得「歙」與「張」、「弱」與「強」、「廢」與「興」、「奪」與「與」等等相反相成的關系,也就是初步懂得了「柔弱勝剛強」的道理。這就是老子的「詐術」思想。它也是實現柔弱戰勝剛強的條件。由此,就有了「欲進則先退」、「欲攻則先守」等等打法原則。
所以,老子的武術是對「剛強勝柔弱」,即單憑「勇」、「力」而表現出來的蠻
打、渾打的渾沌時期的打鬥的批判和反思的結果。老子的武術的本質特徵,就在於「打技巧」、「打法則」、「打謀略」。
老子的武術理念為盤破門弟子代代密傳了下來,因因相襲到於今。正是如此,使得峨眉派武術才能夠與政治上具有依附的少林派、武當派有了抗衡的實力,而出現了鼎 力而三的局面。特別在民國年間,方才有以四川大俠九和尚僧煥然為代表的盤破門
武術弟子馳騁各地擂台,而創下的驕人戰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