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法治
1. 中國應該需要人治,還是法治
a
法治、人治(即德治)是兩種治理國家的制度和原則。
在國家治理上,前者認為版主要依靠權法律,後者認為主要依靠道德、統治者的理性和智慧。二者相對而稱,自古以來,不可並立。
從15大提出法治的概念以來,「我黨」一直倡導法治。而且,在「我黨」看來,人治,是封建君主專用,勢必要與之劃清界線的。
2. 中國是不是法治社會
衡量一個國家是不是法治社會,不能以某領導講話為標准,更不能以某法學家的著書立說為指針,也不能用一個國家的歷史背景、風俗人情、文化差異來人為地披上某種顏色,以區別一般性法治國家所固有的根本特徵。
就法治社會概念而言,它屬於上層建築領域,不同政體與國體的國家,法治社會的標準是一樣的,並無特色與非特色之分。
當代中國,那種動輒就強調社會主義特色的一些偽法學家,充其量不過是道貌岸然為專制政客所豢養的門客,是新時代的封建腐朽思想的辯護神和衛道士,在真理面前永遠不堪一擊。歷史的垃圾箱便是他們最終歸宿。
就當代中國而言,本人認為,目前沒有法治社會賴以生存的土壤和氣候。因此說,我們目前法律的歷史車輪所處的位置並非法治的軌道。究其原因如下:
一、當代中國的治理不符合法治社會的一般標准。
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治理結構,雖然他們意識形態各異,社會制度千差萬別,但就法治社會來說,其衡量標准就像我們給一個人下定義一樣,有其一般性和普遍性,法治社會的標准,應該至少包含以下幾個層次:
第一、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正如美國憲政之父潘恩所說:「在民主的國家,法律就是國王,在專制的國家,國王就是法律」,盡管我們對美國這個在國際社會經常扮演不光彩的角色有諸多看法,但不可否認的是美國是一個民主國家。法律至高無上,這從柯林頓與與萊溫斯基的桃色事件中可以看得出。總統雖然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根據美國憲法規定,他仍然逃脫不了被彈劾的命運。這件事如果發生在中國是不可想像的。在中國,法律從其創制到法律實施都沒有遵循一般法律所應當經過的程序,法律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是一種擺設。法律並不具有權威性。
第二、政府及政權更迭依法進行。政府的職能應該是為大眾服務。正如羅伯斯皮爾所說「政府是人民的創造物和所有物」,這種闡述在美國獨立宣言中第一段有很好的詮釋。政府是保障人民權利的,人民有權根據自己的意志選擇或建立自己的政府。一位法學教授到法國參觀巴黎市政廳,驚訝的發現市政廳沒有門衛,於是好奇地問:為什麼你們的政府機關沒有站崗的?講解對他好奇地反問:這里為什麼要有人站崗?難道市政廳不是讓市民自由出入表達民意或尋求幫助么?這在中國是不可想像的。即便在基層,政府機構和政權的產生也過多地披上政治色彩,政府和民意往往很難一致統一,甚至不能代表最廣泛的民意。在民主國家一般是法律創設政府,在中國,自古以來要麼是專制政府沒有法律,要麼改朝換代創設法律。政府及政權的更迭不是法律作用的結果,恰恰相反,法律是政府或政權更迭的結果。
第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英國法學家洛克在《政府論》中提到:「法律應當不論權貴貧富,更不應以特殊情況而有所出入」。通俗的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最主要的是法律實施人人平等。但就當代中國,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十分奢侈的事情。一部法律對於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域發生不同的效力,地分南北,人分貴賤,同樣一個犯罪構成,不同的人被科以不同的刑罰,同樣一起交通事故,受害人還要分農民市民,就連最基本的受教育權,北京上海的學生竟然和同一個祖國其他地方學生考分不一樣,如此等等,大家對此已經麻木的習以為常了。
第四、政府缺乏權力制衡機制。凡是法制國家都建立了權力約束機制,這是因為絕對的權力產生絕對的腐敗。正像我們每個人不能為自己做手術一樣,腐敗如果沒有預防制衡機制,那麼政府的運轉就無法做到公開透明運行,腐敗就會永遠不能鏟除其賴以生存的土壤。這一點,孟德斯鳩在他的論法的精神里是這樣說的:從事物的性質來看,要防止腐敗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
綜上,法治社會的標准可能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就其通常所說的基本標准,就是上述幾條。以上述幾條衡量我們的社會及其治理,我們會發現其並不具備上述特徵。
3. 什麼叫法治社會中國不是法治社會嗎
法制社會是制定法律法規並執行做到有法可依人人平等~
中國有憲法物權法等等法律法規,這里是在強調法律法規的執行力與公平正義~
以上純屬淺薄解釋~
4. 中國是不是法治社會請解釋
不是法制,我們的口號是法治。法制,是說法律是制度,是國家和社會的行為基石。
5. 中國是不是法制國家
中國現在應該還稱不上完全的法制國家,但正在努力地建設和完善中。
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將中國從法制國家努力建設成為法治國家。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6. 為什麼在中國不能依法做事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依法治國的現代理念還需要慢慢加強,目前國家推行依專法治國屬,個人覺得重中之重是轉變人的思想:那就是執政的要轉變工作作風,做到依法履職,不要動不動耍官僚主義;而群眾的法律素質要加緊提高,特別是運用法律維權意識要提高,不要動不動就想著跑關系。所謂制度、法律都是人去定的,司法、執法、守法也是人去做的,只有人的素質全面提高,特別是法律素養提高,那麼有一天中國才會依法辦事,才會真的強大起來。
7. 怎麼反駁人家說中國不是法治法治社會
制社制定律規並執行做依平等~ 憲物權等等律規強調律規執行力與公平義~ 純屬淺薄解釋
8. 社評:中國是法治嗎但肯定已不是人治
圍繞一些案件偵查審判的爭論不斷在中國媒體上匯集,釀成輿論事件。其深層原因是一些人對司法公正的不信任。不斷有人批評中國並無法治,而是仍然處於人治狀態。這樣的不滿和指責對公眾認識國家產生不小的影響。
中國早已提出依法治國的響亮口號,它事實上也成了中國上下今天的真實共識。人治從來不曾是中國推崇的政治理念,它是我們對改革前、特別是文革中一些混亂政治和社會現象的總結。法治是中國政治進程的重要目標,我們已在法治建設的路上走了多遠有待評估,但今天的中國顯然早已不是人治國家。
個人的意志已在中國做不到無所不能,無論他是誰。除了體制改革產生的內在制約力,輿論的監督和壓力如今無處不在,不依法辦事正遭遇越來越多被揭露的機會,一位平民通過輿論挑戰違法的位高權重者一再成為現實。
但中國的法治至少今天仍與美國等西方社會不是完全對應的關系,今後大概也會有差別。依法治國的思想在中國古代就已形成,中國今天的法治是以現實社會經濟發展為基礎,學西方法治社會經驗為己用的過程。
現在是讓法律承擔社會治理主要角色的轉軌時期,與此同時,中國政治制度的核心要素不能削弱,它們是中國凝聚力、前進動力和社會穩定的基石。中國的法治建設需要同政治制度的鞏固和完善形成彼此促進的探索,這樣的相互促進在西方曾經實現,它在今天的中國也勢在必行。
一些激進的聲音認為,中國法治建設只能以改變和削弱中國現有政治制度為代價,這是極大的誤解。如果受這種認識支配,就不會看到任何法治進步,眼前將一團漆黑。
中國法治建設中的最大問題是司法權威不夠,它更多是社會建設層面的問題,而不僅僅是政治層面的問題。司法腐敗介於社會建設和政治建設之間,繞開終審上訪的盛行尤其暴露了社會建設的不足。
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藉助法律或與法律遭遇的幾率都低於西方社會,讓法治向草根社會滲透還有漫長的路。互聯網幫助很多人越過這一過程,對一些著名的案件發表意見,這實際造成了中國的網上普法運動,倒逼司法公正,同時它也會帶來臨時性的負面效果,對具體案件審理形成民粹主義的壓力。這與行政干預構成了對司法的雙重壓力。
需要看到,這些層出不窮的糾結指向一個總的目標,即把越來越多事情的裁決權交給法律,而且讓這樣的裁決越來越公正。只要不從西方的視角對國家政治制度耿耿於懷,任何人都有理由透過各種事件紛至沓來的喧囂,對中國法治建設的不斷前進持樂觀態度。
9. 中國是法治社會嗎
中國當然是法治國家,只是法治還不夠健全,很多法律都有待完善,但是中國人口太多,要想法律符合所有人的利益,不現實,希望國家為人民服務的決心依舊,加強農村的法治建設,很多農村的法治建設太落後。
10. 為什麼在中國不講法制…
這個由來已久,也可以說是歷史遺留問題。我國自古就是這樣的,以人制為主,法只是輔助。而且法也是統治者意志的體現。當你接觸社會越多,遇到這樣的問題也會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