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德簡歷
1. 道家 法家的代表人物及簡歷
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莊子。
老子:《道德經》一書五千言,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
老子的哲學是從宇宙到人生再到政治。「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理論基礎,是由人生論、社會論和政治論上升到本體論的高度概括。
老子》作為中國哲學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學體系的著作,其思想的傳播,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和心理都有深遠的影響。老子的思想曾對孔子和孫子的思想有一定的影響。直接繼承道家傳統的莊子思想對後來的佛教禪宗和中國文藝的發展,特別是對中國知識分子的追求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都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莊子,名周,戰國時蒙人,曾為蒙漆園吏。和孟子同時,比孟子略晚一點。約生於公元前355年(周顯王十四年),卒於公元前進275年(周赧王四十年)。莊子家境貧窮,曾居住陋巷,以織屨為生。
莊子信奉老子的學說,同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相當復雜,攻擊儒、墨,主張回歸自然;憤世嫉俗,痛恨黑暗現實,楚威王曾重金聘他為相而遭拒絕;富於批判精神,但同時又想取消斗爭,否定知識,有濃厚的消極情緒。
現存《莊子》一書,分內篇、外篇、雜篇。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認為是莊周本人所作;其《外篇》十五篇及《雜篇》十一篇,有些學者則認為是後世道家學者所依託。
莊子,名周,戰國時蒙人,曾為蒙漆園吏。和孟子同時,比孟子略晚一點。約生於公元前355年(周顯王十四年),卒於公元前進275年(周赧王四十年)。莊子家境貧窮,曾居住陋巷,以織屨為生。
莊子信奉老子的學說,同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相當復雜,攻擊儒、墨,主張回歸自然;憤世嫉俗,痛恨黑暗現實,楚威王曾重金聘他為相而遭拒絕;富於批判精神,但同時又想取消斗爭,否定知識,有濃厚的消極情緒。
現存《莊子》一書,分內篇、外篇、雜篇。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認為是莊周本人所作;其《外篇》十五篇及《雜篇》十一篇,有些學者則認為是後世道家學者所依託。
莊子通過「象罔得到玄珠」的寓言,用老子「有」「無」「虛」「實」的思想對《辭系傳》「立象以盡意」的命題作了修正,強調只有有形和無形相結合的形象(「象罔」)才能表現宇宙的真理(「道」)。莊子的這個思想,對中國古典藝術的意境結構有著巨大的影響。
老子和莊子皆是代表小國貴族的思想家。他們反對侵略,鄙視富貴,主張均平,反對壓迫。為了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他們主張小國寡民,公社復歸,並主張實行愚民政策,不尚賢,反對儒家提倡的禮制。從主流上說,老子、莊子都是反封建壓迫的哲人。在哲學思想上,老子、莊子都認為天下萬物出於道,屬於客觀唯心主義范疇。他們都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老子、莊子是我國最早提出完整的宇宙觀和認識論的學者。
法家及其主要思想家
法家,在春秋時期是比較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他們主張法治,喜歡社會在維護私有制的觀念中向前發展,他們以為,社會是需要秩序的,只有擁有良好的秩序,社會才能在穩定的環境中向前發展,因此,法家總是推崇法律的至高無上,認為社會就必須要有嚴厲的法律,違法必糾,做到法律的絕對權威,即今天的人們常言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時,因為法家的思想觀念是維護私有制已經形成的社會,目的是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維護統治階級的既得利益,這樣,就必然已經迎合了統治階級的心理需要,當然得到他們的支持和喜歡,法家因此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占具了統治地位,統治階級在治理國家的時候喜歡講儒家思想的「仁政」,以達到麻醉人民的作用,但在竭力維護他們的統治和利益的同時,更喜歡法治,因此,實際上階級社會的統治階級總是以法律來維護他們的利益。
實際上,法制從來就是階級社會的有效統治工具,奴隸社會如此,封建社會如此,資本主義社會當然更如此。可見,法律是階級社會的必然產物,是階級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目的就是為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和利益。
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法家思想家:
商鞅:商鞅原名衛鞅,春秋衛國人;應該說,商鞅是最早提出法制觀念的思想家,奴隸社會雖然進行法制,但從來不向人民解釋為什麼要法制,而商鞅的出現,向人們闡述了法家為什麼要提倡法制;當時,商鞅在衛國並不得志,因此,他最終離開了衛國而到秦國,在一些機遇中,他接近了秦穆公,並向秦穆公闡述了他的思想,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商鞅執行法家思想的最大特點是,用簡單的事例向人們灌輸他的思想,並逐漸健全了秦國的行政管理體制和軍隊管理體制,其保甲制使秦國達到了全民皆兵境界,即秦國的農民平時作農業,戰時則成為士兵,實際就是現在的義務兵役制,所以,秦國得到了強大的機會,最後,統一六國,建立了第一個封建王朝;比如,商鞅最初的城門賞金的事例就相當簡單,為了顯示秦國國君和他的誠信,他在城門立了一木,任誰只要移卻了此木到另一城門,就賞千金,終於有人嘗試,他就真賞了千金,從此,商鞅的法制觀念深入人心,贏得了秦國人的尊重。
韓非子:韓非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人物,他在法家思想中的地位,遠比商鞅等人高得多;韓非本是韓國的王族貴人,但是,他的思想卻偏偏無法在當時的韓國實現,其中的原因當然復雜,韓非在流落到秦國時,向秦國國君闡述了他的法制理念,並詳細地為秦國制訂了一整套的法律法規,秦國國君雖然沒有重用韓非子,但是,卻採納了他的思想和觀念;因為,秦國自商鞅以來,歷代都重視法制手段,比如,范睢,呂不韋、李斯等,他們都順勢而為,尊重了秦國的實際,都推崇法制觀念的。
李斯:李斯是法家思想上最為重要的一環,正是李斯的出現,使得法家思想真正開始走上統治地位;李斯是戰國末期秦國的思想家,他原是呂不韋的門人,在呂氏的幫助下,漸漸走到了秦國國君秦贏政的面前,成為宰相,在他的影響下,秦始皇更加推崇法家思想,並制訂了一系列的法律體系,最後,秦始皇終於完全了秦國吞滅六國的壯舉。
2. 道德簡介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錢穆先生的註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見,「道」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范疇
1. 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 《韓非子·五蠹》:「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後漢書·種岱傳》:「臣聞仁義興則道德昌,道德昌則政化明,政化明而萬姓寧。」 唐 韓愈 《原道》:「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巴金 《家》三三:「他又一次誇張地感覺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過了這個快要崩潰的大家庭。」 2. 老子 《道德經》的省稱。 南朝 宋 鮑照 《蜀四賢詠》:「閉簾注《道德》,開卦述天爵。」 唐 杜甫 《冬日謁玄元皇帝廟》詩:「世家遺舊史,《道德》付今王。」 元 倪瓚 《康素子雜言》詩:「《道德》五千言,玄之又而玄。」 3. 僧道修行的功夫、法術。 《敦煌變文集·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都講闍梨道德高,音律清泠能宛轉。」《水滸傳》第五三回:「我等自是出家人,不曾惱犯了你,你因何夜來越牆而過,入來把斧劈我?若是我無道德,已被殺了。」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忽二女鬼現燈下,向僧作禮曰:『師等皆飲酒食肉……煩師傳語主人,別延道德高者為之,則幸得超生矣。』」 從現代意義上看,道德就是可持續發展。
3. 主要工作簡歷怎麼填寫
主要工作簡歷可以寫工作過的職業以及獲得過的成就。
徐某,男,漢族,1962年7月生,三河市阜陽鎮人。1981年7月畢業於廊坊市師范學校,同年7月參加工作。1988年6月廊坊教育學院數學專業畢業,2001年6月河北師范大學漢語專業畢業。我於1991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開發區實驗小學副校長、高級政治工程師。
1981年7月至1983年7月在彩英小學任教。
1983年7月至1984年7月在三福庄小學任教。
1984年7月至1992年7月在五福中學任教。
1992年7月至2006年11月在三河十五中學任教。1994年9月任教學副主任,1997年9月任教學主任,2002年10月任教學副校長。
2006年11月任開發區實驗小學德育副校長。
自擔任學校德育工作以來,為做好學校師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有序進行,取得良好效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我有良好的工作方法,與心臟和大腦,有自己獨特的管理方法,對思想道德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學校,可以極好地組織和開展各種活動,密切配合教學工作,給學校帶來生機和活力,具有較強的領導潛力。
我多次受到上級的表揚和嘉獎。1994年至1996年、1999年至2002年,多次被三河市政府授予榮譽稱號。1998年、2001年被評為三河市委優秀政治工作人員。1996年、1998年、2000年被中國科學院授予「先進實驗工作者」稱號。
2002年被廊坊市市委宣傳部評為優秀政治研究工作者。2003年,他被授予了思想政治研究工作者廊坊市委宣傳部的2001年,它被授予優秀老師廊坊市教育委員會的廊坊市,突出教學的領袖三和城市2001年,2002年和2003年,200年和道德教育的先進個人。
4. 楊一江的個人簡歷
1973-1975年,在呼和浩特市師范學校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
1978-1982年,在內蒙古師范專學院屬政治教育系學習,獲哲學學士學位。
198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2-2000年,在內蒙古財經學院馬列部思想政治教研室從事「兩課」教學和研究工作,主講《鄧小平理論》、《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財經職業道德》等課程。曾任教研室主任、教研部主任、黨委辦公室主任。
1992年,晉升為副教授。
1998年,晉升為教授。
2000-2003年,任包頭師范學院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
2003-2005年,任內蒙古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
2005-2006年,任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2006年3月-2013年4月,任內蒙古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2013年4月-2014年4月,任內蒙古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5. 劉五的人物簡介
原是清末新軍一標營中司號手,人稱「號子劉五」,從軍後加入「哥老會」回。由於他做事果斷答,敢作敢為,深得兄弟們信任。辛亥革命開始後,劉五順乎潮流,參與推翻帝制,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二槍,發揮了重要作用。局面初定後,忍痛割愛,不惜自己多年在江湖中經營樹立的威望,取消了哥老會組織。但由於思想上的局限,劉五在袁世凱陰謀恢復帝制、全國掀起反袁浪潮時猶豫觀望,終因受軍閥陸建章(《關中槍聲》中改為陳建章)排擠壓制,於40歲憂憤而亡,英年早逝。作為辛亥革命時期陝西草根一族中迅速崛起而後快速殞落的風雲人物,他既是哥老會「太白山堂」的龍頭老大,又是陝西新軍起義和推翻帝制的功勛,還是陝西哥老會的「終結者」。 哥老會組織「太白山堂」龍頭老大的身份決定了劉五是一個游移於道德與非道德之間的、介乎主流與非主流的邊緣性人物的特點。
6. 劉伯𠄘簡歷
1、人物簡介:
劉伯承,原名劉明昭,重慶市開州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
2、早年經歷:
1892年12月4日生於四川省開縣趙家場。5歲讀私塾,12歲開始接受新式教育。15歲時因父病故、家庭困難,被迫輟學務農,飽嘗生活艱辛,立志「拯民於水火」。
3、民主革命:
1911,劉伯承毅然選擇了從軍之路。他慨然道:「大丈夫當仗劍拯民於水火,豈顧自己一身之富貴?」他剪掉辮子,懷著富國強兵的強烈信念,投入了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
1912年2月考入重慶蜀軍政府開辦的將校學堂,學習各門近代軍事課程,同時熟讀中國古代兵書,《孫子》、《吳子》等經典名著的許多章節出口能誦。在將校學堂10個月,他不但學業出眾,而且以舉止端正、操守有持、惡習不沾聞名全校,被同學們稱為軍中「菩薩」。
4、土地革命:
1927年4月被武漢國民政府任命為暫編第15軍軍長,7月下旬秘密轉赴南昌,與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領導了震驚中外的南昌起義,任中共前敵委員會參謀團參謀長。同年底奉派赴蘇聯學習軍事,先入莫斯科高級步兵學校,後轉入伏龍芝軍事學院。
1935年1月指揮先遣部隊突破烏江,智取遵義,甩開了敵軍主力,使傷亡大半、疲憊不堪的中央紅軍獲得了一次難得的短期休整。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後,任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紅軍總參謀長、援西軍司令員等職。
5、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9師師長,和政治委員鄧小平一起,率部奮戰在太行山上。他指揮部隊先後進行了夜襲陽明堡、設伏七亘村以及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晉東南反「九路圍攻」、冀南反十一路「掃盪」、百團大戰中的正太榆遼等一系列著名戰役戰斗,給侵華日軍以沉重打擊。
他組建大量武裝工作隊,實行「敵進我進」,向敵占區、交通線廣泛出擊,粉碎了日偽軍的頻繁「蠶食」和殘酷「掃盪」。與此同時,他率部多次反擊國民黨頑固派對根據地的進犯,牢牢把緊太行山這道華北抗日根據地的「南大門」,使「平遼半壁山」得以免遭敵寇的蹂躪塗炭。
6、解放戰爭:
內戰全面爆發後,兼任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與鄧小平指揮所部以大踏步的運動戰,於1946年8月—1947年5月先後取得隴海、定陶、巨野、鄄城、滑縣、巨金魚、豫皖邊、豫北等一系列戰役的勝利,殲敵數十萬,解放大片地區,挫敗國民黨軍的戰略進攻,有力配合了其他戰場的作戰。
7、建國之後:
1949年4月參與指揮渡江戰役,實施京滬杭會戰,並親自指揮第二野戰軍主力分三路直出浙贛鐵路,解放了皖南、浙西、贛東北、閩北廣大地區。南京解放後任中共南京市委書記兼市長、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12月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
7. 個人簡歷政治部分怎麼寫
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寫:
1、個人政治面貌,是否共產黨員,還是其他回民族黨派黨答員。(如,本人系中共黨員。
{或九三學社}於***年**月**日在某**加入中共共產黨。{九三學社}}
2、寫明自己對自己信仰的理解,對自己所在黨派的認識,入黨動機。入黨的目的。(如,我相信,共產主義是全人類最美好的社會制度。盡管現在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在世界各國受到了挑戰,但是並不代表共產主義理想的最終實現沒有可能。我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動機是在這個組織內學習提高。對民族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入黨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信仰。)
3、對國家民族的認識。個人對待國家民族的態度。(每一個有志青年,有為青年,都應當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和理想和國家的興盛強大結合起來。沒有國家的強盛,就沒有個人理想的實現意義。)
4、對社會重特大事件的認識。態度。(如,當前,社會盛行顏值觀,這是一種價值觀的顛倒。顏值高,不等於道德水準高。容貌美,不等於心靈美。......)
8. 聯盟主席劉欣華簡歷 怎麼知道他道德是什麼學歷
可以從他做的好事。
9. 簡朝亮的簡歷
清末民初廣東著名學者和教育家,廩生出身。早年與康有為同在名儒朱九江(次琦)門下求學。中年後在鄉設讀書草堂講學。時人評價朱門兩高徒,認為康有為「思借治術使孔道昌明」,簡朝亮「思借著述使孔道燦著」。有《朱先生講學記》、《尚書集注述疏》、《論語集注補正述疏》等著作傳世。
簡朝亮窮數十年精力疏證儒學經典,以期「正人心,挽世風」。年屆80,還逐篇為畢沅《續資治通鑒》作史論,闡發經世治國的見解。他把當時國家的危難歸咎為人心不古,一再呼籲「明正心修身之道,始可達於治平之階」。
簡朝亮晚歲淡泊功名,故清末時不應禮學館顧問官之聘,入民國後亦婉拒國史館纂修之職,一生以傳經授徒為己任,簡明亮從教30多年,影響巨大。他言傳身教並重,不僅傳授知識,也著意培養學生品德,並和門生一起篤行修身之道,門生因此得以潛移默化。他的儀態風采,每使門生心折欽仰:平時雍容平易,和藹可親;在堂上則雄談滾雪,聲若洪鍾,尤其是談及喪師辱國、割地賠款的時事,更是拍案而起,大聲疾呼,聽者無不為之動容。他以道德、學問贏得社會廣泛的敬重。康有為稱贊他道:「今嶺南大儒,一人而已。」 著有《尚書集注述疏》35卷、《論語集注補正述疏》10卷、《孝經集注述疏》1卷、《禮記子思子言鄭注補正》4卷、《讀書堂集》13卷、《讀書草堂明詩》等。於1933年在廣州病逝。其事跡在《廣州市志》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