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最高的法律
㈠ 道德高於法律,對嗎
1、中國古代源有「除禮入刑」只說,大致就是說你的行為出了「禮」,「禮」約束不了你的行為,哪就用「刑」約束。道德高於法律是中國古代的思想。影響深遠。
2、我們現在用的法,主要來源於西方,所以西方的很多法律思想也伴隨來到了中國。滄海桑田容易,思想改變就難,所以就有了你的迷惑。
3、現代社會,道德也好、法律也罷,都是統治民眾的一種措施。那種手段好用就用那種,或者結合著來。「八榮八恥」「和諧」這屬於道德吧,法治社會、依法行政法律。孰輕孰重?借用李姐的話「剪不斷、理還亂」。
4、我個人認為:做人方面道德重要,不求做個高尚的人但求問心無愧! 做事方面,法律重要,是我們的游戲規則,你不能不重視,否則到處是陷阱。
5、中國的現狀是道德體系崩潰,法律制度還不健全。造成了一大批追求高尚的人,在做著齷齪的事,受著良心的譴責,卻不要受法律的約束。
㈡ 怎麼理解這句話道德最高法律法律是最低道德
道德水平是由人的想法和行為所決定的,而法律是限制人的行為的工具。二內者都與行為有關,容但並不是一樣的東西。就好比,產品的質量水平與產品的質量標准。所以,說法律是最低道德,很明顯是不對的,法律是有準繩的,而道德可以低到無下限。
㈢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這句話是誰說的
出自耶林《法的目的》。這句話主要闡述了法律與道德關系的一種模式,即耶律內克和耶林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說,該學說認為,法律與道德在某些方面重合,法律與一個社會低層次的道德——該社會中最起碼的道德——基本同一,法是實現這種道德要求的必不可少的強制性手段和衡量質疑道德要求的具體標准。
關於耶林
魯道夫·馮·耶林(Rudolph von Jhering,1818-1892) 耶林生於德意志北部的一個小鎮上,父親是一位職業律師。耶林以其不朽成就,得以與薩維尼、祁克並列,成為19世紀西歐最偉大的法學家,也是新功利主義(目的)法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不僅對西歐,而且對全世界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關於《法的目的》
《法的目的》對《羅馬法的精神》所提出的論點作了進一步的展開,通過該書,耶林既為他關於法的定義即「法是國家權力通過外部強制手段來保證其實現的最廣義的社會生活條件的總和」進一步提供了理論基礎,也為克服只重視邏輯、形式和概念的「概念法學」的缺陷,以及強調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相結合的新功利主義法學出台創造了條件。事實上,耶林法律哲學的核心概念就是目的。他在另一部著作的序言中指出,「本書的基本觀點是,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創造者。每條法律規則的產生都源於一種目的,即一種實際的動機。」他宣稱,法律是根據人們欲實現某些可欲的結果的意志而有意識地制定的。他承認,法律制度中有一部分是根植於歷史的,但是他否認歷史法學派關於法律只是非意圖的、無意識的、純粹歷史力量的產物的論點。根據他的觀點,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國家為了有意識地達到某個特定目的而制定的。
㈣ 道德高於法律,對嗎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最經典的表述。
以私力懲惡揚善,為道德所容,且超出法律的界限。
㈤ 法律與道德最主要的區別是什麼
主要區別:
1、法律規定具有外在的強制性,違背後的外在懲處懲罰性;而道德主要是依靠自覺自悟,違背的後果一般也是自己對自己的譴責懲罰。
2、法律主要規范人的身體行為,而道德多數是規范人的內心思想。
㈥ 「道德是最高級的法律,法律是制度化的道德」,是誰說的
這是誰說的,重要嗎?名人說的就一定對嗎?現在的世間法不禁止墮胎,這是嚴重違背道德的規定。現在的法律,也算制度化的道德?父母墮胎,將來都在地獄。
㈦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還是「道德是法律的底線」
法律抄是道德的底線。法律意識與襲道德觀念具有同一屬性,相互聯系;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的調控范圍有所重疊,相互包容。
法律,是國家的產物,是指統治階級(統治集團就是政黨,包括國王、君主),為了實現統治並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序,所頒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全體國民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是指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系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一般而言,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譴責的行為;法律所要求和鼓勵的行為,也是道德所培養和倡導的行為。但從規范作用的范圍來看,法律與道德對人們行為有著不同層次的要求。法律一般只規定最起碼的行為要求,而道德則解決人們精神生活和社會行為中更高層次的問題。
法律與道德的邊界並非靜止不變的,當某些問題已經超出道德的調控范圍,成為關乎大部分社會公眾的問題,立法者就會考慮將之上升到法律層面。
㈧ 是否法律高於道德
法律並不能說高於道德,法律應該和道德是相輔相成的。並且道德的涵蓋面大於法律。法律比較生硬滯後,道德更加貼近現實。道德是對法律的補充。 在何為罪,何為非罪,何為公正,何為不義這個最為重要的問題上,法律必須藉助道德判斷。為什麼侵害他人權益必須受到懲罰,故意殺人必須判處死刑而不是終身監禁,為什麼搶劫罪的起刑要比盜竊罪來得重,這些問題是再怎麼用邏輯推理也是說不清楚的,最終只能來源於立法者的道德判斷,來源於公眾對公共利益的主觀評價。其實,就算是法律處處標榜的公正一詞,歸根結底也是一個道德規范,其內容也不可能由理性推理獲知,而只能是社會基本道德律的體現。
事實上,法律本來便與道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應以後者為基礎。任何一種法律,如果想獲得公眾普遍而自願的認同,就必須遵循和體現一個社會的基本道德律,就不能無視絕大多數民眾的道德共識。否則,這樣的法律只能是少數精英自身利益的體現,談不上理性,更談不上公正。那種認為法律高於道德,司法應免除一切社會輿論影響的觀點不僅是無知的,甚至是虛偽的。持有這一觀點的人,不是自詡為先知或哲學王的「天才」,便是試圖以一己之私替代大眾公益的「權貴」。承不承認公眾的道德評判是立法、執法和司法的根本,乃是民主制度和專制制度的核心差異!
在現代社會,法律顯然是重要的,有著道德所不能替代的功能,但這僅僅是由於一些基本的道德律對於維護社會的和平與秩序是如此重要,以至於必須依靠國家的強制力予以保障。在任何時候都絕不可以依法治國為借口,忽視甚至蔑視那些民眾千百年來一直默默遵循,而在特定情境下又能激起海嘯般公眾輿論的道德准則。最好的折衷之道是,在立法上盡可能地反映絕大多數公眾所信從的基本道德律,在司法上將基本道德律和程序正義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法治同時具備一般理性與基本道德的雙重特性。
㈨ 為什麼說道德是高要求。而法律是低要求
分都分少不代表回答問題的多少,
在這里是為了交流經驗而達到自我提專高的一個知識平台屬,所以樓上的那位朋友言重了.
法律既不是一種道德規范.也不是一種宣言或申明,而是具有約束力和強制力的法律規范.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一定的法律規范調整著一定的社會關系.而道德是屬於個人修養,以法律來說,如果每位國人都遵守憲法,完全按照憲法的要求去做,那就不用再立其他法律.因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人人都能遵守,那是不可能的,社會群體多,種族多,風俗習慣也多,完善法律,也就是為了約束行為.所謂紀律是個圈,自由在里邊.道德是屬於個人行為,而法律是屬於針對所有人行為的一個限制及約束.
㈩ 和法律的問題,到底是道德高於法律,還是法律高於道德
分析這個問題抄需要明襲確「高」字的含義。
1、法律的強制力高於(大於)道德的勸導力。
例如,法律可以強制無正當理由而不贍養父母的人盡義務。
2、道德的行為要求高於法律的行為要求。
例如,法律僅僅懲處夫妻之間的肉體暴力;道德要求「夫妻和睦」,既譴責肉體暴力,也譴責精神暴力。
【相關知識】道德和法律的辯證關系
法律是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暴力性的行為規范,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依靠強制力保證施行。
道德是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勸導性的行為規范,通過傳統習俗、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維系。
1、區別
①法律是強制性的社會規范;道德是非強制性的社會規范。
②法律屬於政治上層建築;道德屬於思想上層建築。
2、聯系
①道德是法律的基礎,良法理應是符合道德的。
②法律是道德的保障,有道德者受到法律保護。